秦亮甫
上海中醫藥學會理事
秦亮甫(1924年-),男,漢族,江蘇省武進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專家之一,上海市繼承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一、二、三屆指導教師,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秦亮甫
調臟腑經絡辨證相結合的觀點
疾病的產生是整體功能失調、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應。臟腑與經絡本身就是互為絡屬,互為相應的。人體的經絡,是全身氣血往來循行的通路,它內屬五臟六腑,外聯官竅關節皮毛,將臟腑肢體聯成統一的機體。當邪氣侵入人體時,由於病的性質不同,臟腑功能,氣血盛衰的不同,致使受邪的部位以及發生的癥狀亦有各自不同。這些癥狀,可以由臟腑功能異常反應出來,亦可從它們所絡屬的經絡循行的通路上反應出來,正如《靈樞·邪客》所載:“肺心有邪,其氣留於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辨”說明了臟腑與經絡的密切關係。
秦亮甫
從治療角度而論:臨證治療,臟腑經絡一併審視,從中尋找側重的一方,疾病在淺的屬經絡病,涉及面窄,診治中可以重經絡輕臟腑,有的只順循經或局部取穴,可少考慮臟腑。而疾病在內,屬臟腑病,側重於臟腑氣機、陰陽的調理,取穴偏重於俞、募、輸、合、五俞母子補瀉。但臟腑已涉及經絡者,根於臟腑,達到病所則重取俞募而兼取郄、絡。
“針葯結合內服外治綜合應用”治療法
內服外治綜合應用的治療方法,源於臟腑經絡辨證相結合的學術觀點,內服外治,用常法亦用變法,根據臟腑經絡的聯絡關係,用內服中藥以調臟腑功能,亦用循經論治的方法以驅頑疾;根據臟腑經絡先後的傳變的關係制定出何時內服,何時外治的治療方案;亦根據仲景先師的“知未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理論,用針或灸,施以手法,或補或瀉;用中藥內服或溫或寒,內瀉外補,或內補外瀉來達到“治肝實脾”之效果,亦在寒熱夾雜,虛實夾雜的疑難病中,施以內服外治,用以寒熱反激,補瀉逆從的手法給予綜合治療,以達到療病之目的。推崇督脈理論,重視督陽的調動
古人均云:“督脈……以中道察視之”、“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督脈陽脈之海也”、“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身”等等。秦老推崇督脈理論並且在臨床上不斷發展和應用督脈理論。他認為督脈是諸陽之會,諸陽之帥,通達手足三陽經,因此對於人體的陽氣的協調,應首推督脈之陽。
用督脈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結核性腦炎後遺症,震顫麻痹症,神經官能症和頑固性失眠等,其機理應用了督脈“上貫心”“入絡腦”的理論,針刺督脈施以瀉法,來平督脈之陽氣,使其振奮心陽,靜腦寧神,施補法以之培補真陽,補腦益髓。
用督脈治高血壓,其機理是潛陽先潛督脈之陽。高血壓根本病機是陰陽失調,陰虛而陽亢,或陽亢不可制約。用督脈叩打使之微微出血的方法來泄陽,再則用養陰潛陽重鎮利水的中藥做成外治葯袋,枕於風府大椎處,加用芳香的葯,使藥性透入百會,以此達到協調督脈陽氣。
用督脈治寒喘,寒喘是人體感受外寒、衛陽不能通達,肺氣失去宣降。因此辛溫通陽的中藥配止咳定喘的中藥做成外敷藥敷於大椎之上,以溫煦督脈,以帥衛陽而祛邪治病。用督脈以治痿癱諸症,包括四肢不用,陽事不舉等,痿證是因元陰元陽不足,經絡氣血不通所致,針刺督脈穴痊,培補真陽,疏通經氣,腎脈貫脊,可取督補腎,使之上下貫通,陽氣通達,元陰充養,則痿癱諸證可愈。
針葯結合,速蠲病痛
“一針、二灸、三服藥”是治療方法的原則,《素問·移精變氣法》曰:“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針葯運用得當往往能相得益彰。針、灸、葯各有所長,不能偏廢。秦老臨證凡遇初病、急症,首先用針刺法,以針刺取立竿見影之效,頓挫峻烈病勢於頃刻,凡遇久病、虛證、寒症以灸法為主,以灸可溫熱祛寒補虛。而對一些重症、急症,久治不愈疑難頑症則往往針葯並施,雙管齊下,以針刺導其先,以湯藥盪其後,每能收到滿意療效。
配對應用八脈交會穴
秦亮甫
善用針法,注重補瀉
秦亮甫
施行補瀉手法時要結合患者年齡,體質,機能狀態,病因,病性等具體情況,作為補瀉刺激量的選擇。如老年人補量可大些,青壯年瀉量可大些,幼兒刺激量宜小,遲鈍時刺激量宜大,虛寒陰證者補量宜大,或加重灸,或置皮內針;實熱陽證者瀉量宜大,或用三棱針刺出血。總之,施行補瀉手法要因人而宜,因症而施。
大黃,將軍之稱,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腸和肝經,有攻下、瀉火,清熱燥濕、逐瘀活血的作用,而秦老用大黃取其能通腑逐瘀之功能,在臨床上展開應用,凡見脈實者,均可用大黃,則便實用生大黃,便軟者用制軍,不拘泥只用其清熱攻下,逐瘀之作用,他用大黃平胃降逆,通利氣機,化痰下氣,調利水谷等。平胃降逆:秦師在臨床診治胃脘病中,見於胃竇炎,糜爛性胃炎、胃潰瘍,而臨床表現為胃氣上逆、噯氣、欲惡、嘔吐等證狀,秦老投大黃重在瀉下導滯,和胃降逆,通腑降逆下氣之法,以治其證。制軍、檳榔通腑降逆,其制軍用量在6~9g之間。
秦亮甫著作
通利氣機:大黃通利氣機,是本草綱目李時珍所言,秦老運用則得心應手,秦老用大黃通利氣機,導氣下行,以助開竅。以制軍其“通宣一切氣機”,導氣下行,配菖蒲宣氣開竅,一升一降,一宣一泄來開耳竅,此用法確為秦老的獨特之處。
通利水谷:秦師用大黃通利水谷,是以蕩滌腸胃之宿垢,滯除而醒胃,恢復中焦的水谷通利,調中化食。秦老用大黃是瀉下導滯以除宿食。佐以健胃,從而達到通利水谷,增進食慾之作用。
二者均有消腫透膿之功,是秦師治瘡癰的常用對葯。皂角刺能消腫散結,拔毒透膿,用於瘡瘍初期和膿熟不潰,穿山甲,《醫學衷中參西錄》“味淡性平,氣腥而穿,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以治疔癰,放膽用之,立見功效”。正是取其此意,秦師臨診治療疔瘡癤腫,尤其在白血病併發肛癰的病人,尤為屢用,皂角刺配穿山甲,相須為用,其奏消腫透膿之功。
全蠍、蜈蚣
均為蟲類藥物,為秦師在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動風之症,中風後遺症及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常用之葯。全蠍、蜈蚣性善走竄,能祛風止痙,化瘀活血,通絡祛邪,消腫止痛。秦師臨症常配用天麻、僵蠶等共研細末,日服三次,每次3g常與湯藥共用或疾病後期固本並用。
針麻應用於顱腦外科手術
鐵箍散膏臨床觀察及作用機理研究
鐵箍散膏系按秦亮教授提供的祖傳驗方製成,為治療瘡瘍,癰疽、瘰癧、癤腫等各種皮膚軟組織感染的外用油膏劑,經上海仁濟醫院內外各科臨床應用20餘年,一致反映療效顯著,並已取代了原來使用的魚石脂油膏,近年內還進行了系統的臨床觀察和藥物抑菌試驗,以期獲得客觀資料和科學論證,有利於總結經驗,推廣使用。
通過使用鐵箍散膏的95例臨床資料分析,證實本劑有較好的消炎,退腫,止痛作用,對毛囊炎、甲溝炎、指趾炎、癤腫、皮脂囊腫繼發感染及皮膚軟組織炎等總治療率達83.1%,而使用魚石脂油膏的對照組總治療率為51.1%。兩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在治療的病例中,鐵箍散膏組抗菌藥物的合併使用率為16.7%,而魚石脂油膏組高達60.4%。
鐵箍散膏有較強的消炎退腫止痛作用,對具有代表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三種菌株進行體外抑菌試驗,證實鐵箍散全方及其每一成份均有抑菌作用,尤以藤黃一葯,在每毫升含1/256克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即有抑菌作用(其他藥物需要每毫升含1/1~1/16克時老起抑菌作用)故推測藤黃可能在本方中起主要作用。
鐵箍散膏對皮膚軟組織感染的治療不論膿腫已成、未成,已潰、未潰均可使用,未發現任何副作用或過敏反應,本製劑葯源豐富,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療效高,為廣大病員樂於接受,值得推廣使用。
本項目為上海市衛生局級課題,1988年10月通過鑒定。
中藥高血壓葯枕治療高血壓病臨床分析
秦亮甫著作
通過臨床實踐應用本葯枕后,使患者減少或不宜服用其他降壓藥物,使血壓保持平穩,臨床效果滿意。本葯枕還有改善頭暈、胸悶、失眠等九種伴有癥狀,根據中醫辨證分型與高血壓各期關係臨床療效,作了觀察和分析,總有效率92.3%,X2檢驗P<0.05。
本葯枕使用方法簡便,價格低廉,使用舒適,對各種類型高血壓,長期使用無副作用,病人易於接受,同時進一步闡發了中醫內病外治理論。
本題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課題,1988年9月通過鑒定。
針刺麻醉在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中的研究,於1989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復方蟬衣丸
用復方蟬衣丸治療慢性蕁麻疹。復方蟬衣的組成:蟬衣6g麻黃4.5g生地炭12g丹皮12g白芷9g白蒺藜9g荊芥4.5g防風4.5g當歸6g赤芍9g大力子9g桑白皮15g黨參9g薄荷4.5g浮萍9g地丁草9g川黃連3g黃芩9g蒲公英15g黃芪9g豆豉12g。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功用為祛風、散表、清熱、涼血、止癢,兼益氣養血。日服3~4次,每次6g開水送服。一般7~14天開始見效,連服60天,以鞏固療效。同時用“外洗方”洗浴或揩身。“外洗方”的組成是:樟木90g苦參片30g浮萍30g明礬30g。用紗布包紮好,入鍋內加水3000毫升左右,煮10分鐘後去紗布藥包,用藥水洗浴或揩身。
針刺治療震顫麻痹症30例臨床觀察
震顫麻痹症又稱巴金森氏病,癥狀以肌肉強直、震顫為主,在祖國醫學中歸屬“肝風”、“內風”範疇。臨床治療本病30例,報道如下。治療方法
用32號1.5~3寸毫針刺入穴位,除湧泉、上廉泉施手法得氣后即可出針,余皆留針30min,每10min行手法1次。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休息7天進行下一療程,3個療程評定療效。
治療效果
30例中,痊癒5例,佔16.7%,顯效9例,佔30%,有效10例,佔33.3%,無效6例,佔20%,總有效率80%。
體會
1.從本病發生的年齡來看,本組30例均在50歲以上,治療原則以補腎益精,平肝熄風著手,本組有效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