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歷史

中國文化之一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並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根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山西地區最早為冀州之域,後為并州、以及司隸校尉部之西北境。

早期人類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明和丁村文明遺址標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下川遺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
山西古代又稱并州古屬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遠,分置并州。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夏仍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禮·職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藪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嘔夷;浸曰淶、易。”據《輿地廣記》載,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部分地區。

古代時期


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一致中國后,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建都長安后,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都是以山西為依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山西的位置無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天文地位,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情勢,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明在中國北部居搶先位置。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端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明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現代文明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作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東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事先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攫取長安,樹立唐朝,后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昌盛,人口稀疏,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次要地域。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工夫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事先一個次要移民站。全國不少中央傳播的“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次要地域。中國史前三大巨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度政權夏朝也樹立在山東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次要統治區。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起。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明等各個方面,都起著無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腸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開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樹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以為是“龍興”之地,不斷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域,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不斷以其特殊的位置和興旺的經濟、文明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依然對中國南方的政治、軍事情勢,起著決議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昌盛,是中國南方經濟、文明的次要興旺地域。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事先山西商業的興旺、經濟的昌盛、文明的昌明,曾遭到事先來中國遊覽的義大利偉大遊覽家馬可•波羅的盛讚。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開展,曾領全國之先。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有數英雄俊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湧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迷信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獨一的女皇帝、唐代出色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流芳百世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建“製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現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變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小人之一的楊深秀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腳印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山西在春秋時為晉國,故後世簡稱山西為晉。按,晉,西周侯國,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傳子燮父,因地鄰晉水,改國名為晉。晉極盛時,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區、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的一角。春秋後期六卿逐漸強大,國力日漸削弱,至公元前376年為韓、趙、魏三家所瓜分。
戰國時稱瓜分晉國的韓、趙、魏為三晉。《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後世以三晉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別稱山西為三晉。
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秦置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等郡。漢漢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統領太原、上黨、雁門、定襄、西河、雲中六郡;其時,河東郡屬司隸,代郡屬幽州東漢時,并州始治晉陽,建安十八年(213)并州併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復置并州,晉因之,永嘉后陷。
東晉太元中年(383),西燕慕容永稱帝,分置建興郡(今晉城全境),隸司州建興是南北衝要,地勢險要,爾朱榮曾以司馬子如為建興太守,令其以三千騎兵鎮守建興。
北魏皇始元年(396)仍屬并州。天興元年(398)遷都平城,置司州,另置秦、東雍、朔、肆、汾五州。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后,改司州為恆州,另置建、朔、晉、顯、蔚五州。
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陪都”,以河東(今運城)、建興(今晉城)為屏障,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隋煬帝以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慰撫大使,山西之名始於此。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
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五代周廣順元年(951),劉崇據太原,是為北漢。轄並、汾、遼、沁、石、忻、代、嵐、憲、隆等州。郭威開封,是為後周。轄澤、潞等州。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滅北漢,改置河東路。遼重熙十三年(1044)晉北分置西京道
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澤、潞的鐵煤、絲綢、硫磺,河東的鹽名揚天下。 
金為河東、西京兩路,天會六年(1128)又分河東路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讚。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書省,九年(1376)改為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轄太原、大同、平陽、澤州潞安、汾州六府,遼、沁二直隸州。其時,山西等處按察司分設冀寧、冀南冀北、河東四道,兼察諸府、州,是為省設道之始。
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開闢了著名的萬里茶路草原絲綢之路,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明代沈思孝在《晉錄》里的描述最為出名,廣為研究者所徵引:“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稱山西為山右、山東為山左。謝肇淛五雜俎》卷四稱:“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即今安徽),江北則推山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即是。
清為山西省,領太原、平陽、蒲州、潞安、汾州、澤州、大同、寧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絳、隰、沁、遼十州,歸化城、寧遠托克托、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六廳,以冀寧道、雁平道河東道、歸綏道兼察之。
清代,晉商足跡進一步遍布天下,形成喬、常、曹、侯、渠、亢、范、孔等晉商八大家,此外還建有許多商業會館,如山西會館、山陝會館、潞澤會館等。 

近代時期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前,山西的經濟、文明開展遭到嚴重毀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內奸的侵略。特別是抗日和平和束縛和平時期,山西人民停止了愈加頑強的妥協,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有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永垂青史。

新中國時期


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立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立事業做出了重大奉獻。

歷史遺址


早在18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就在晉南芮城大(黃)河拐彎處的一個叫西侯度的中央,撲滅了人類歷史上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從此,開啟了一個偉大民族源遠流長的絢爛文明。同位於晉南的襄汾,異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丁村人”遺址、陶寺夏代遺址,舉世聞名。侯馬的春秋晉城遺址,展現了春秋霸主晉國都城的輝煌宏偉。另外尚有漢末黃巾軍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壘;以及史威村金代修建的“普凈寺”,丁村明、清居民修建等珍貴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明的次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明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雄關以及反動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厚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管殘缺的宋、金以前的空中古修建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度級重點維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朔州旅遊區的應縣木塔、崇福寺;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天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天寧寺、文水則天廟;晉中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侯馬晉都遺址;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明遺產。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中央一樣,普通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雖然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鄉村,重要禮儀程式,故步自封,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引見單方的狀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情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后,有意結親者,女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單方贊同,即約工夫,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屢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流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局部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祝。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支付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告訴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將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早晨男女各自由自家吃“翻身餅”。
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如今根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普通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后";帶五根肋骨的豬肉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不和,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款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普通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前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端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早晨由新郎姐夫掌管鬧洞房典禮,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冤家行禮,稱:“拜人”(有的中央在拜天地后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恭喜。
回門:普通在結婚儀式的次日,女家派人和車,親邀新郎新娘回門,設宴招待新郎新娘及女方親朋好友,席間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當晚或第二天前往。婚後第四日,女隨婿探親,稱為“住對月”或“住四六”。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提高和時代的開展,朔州的婚禮習俗也發作了很大的變化,禮節從簡。
喪葬現代朔州的喪葬禮儀順序極端繁瑣,普通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
人亡后著壽衣,打破一孔窗戶紙,扶戶門板上,停於後杭,殺"倒頭雞",頭下燒紙、點燈、上香致祭,子女放聲號哭,此為小斂。然後貼"殃狀"並掛"告天紙"於街門外,訃告鄉里。晚輩披麻戴孝,逆子戴重孝到人主(死者至親)家稽首報喪。次日晚移屍入棺,俗稱"入斂",屍體蒙紅布,虛掩棺蓋,停柩於堂屋,置供品,點長明燈,朝夕奠。親友、族人、鄉鄰前往靈前燒紙弔唁。

經濟發展


綜述

2014年,山西省生產總值12759.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8.1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6.2%;第二產業增加值6343.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9.7%;第三產業增加值5628.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064元,按2014年平均匯率計算為5708美元。
2014年,山西省公共財政收入1820.1億元。稅收收入1133.8億元,其中國內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城建稅共計完成稅收924.4億元。公共財政支出3096.3億元。其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公共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民生支出2583.1億元,民生支出佔全省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83.4%。

第一產業

2014年,山西省農作物種植面積3840.5千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286.4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29.7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8.7千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676.5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673.9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330.8萬噸。其中,夏糧260.3萬噸;秋糧1070.5萬噸。
2014年,山西省完成造林307.9千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03.5千公頃。全年木材產量15.6萬立方米。
2014年,山西省豬牛羊肉總產量76.7萬噸。其中,豬肉產量64.2萬噸;牛肉產量5.8萬噸;羊肉產量6.7萬噸。生豬存欄514.7萬頭,生豬出欄837.3萬頭。牛奶產量96.2萬噸;禽蛋產量83.7萬噸;水產品產量5.1萬噸。
2014年,山西省農業機械總動力3286.2萬千瓦。機械耕地面積2683.1千公頃;機械播種面積2622.3千公頃,機械收穫面積1810.7千公頃。全省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31.1億元。

第二產業

2014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8722.3萬噸;鋼材產量4701.0萬噸。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119.9億元。其中,裝備製造和醫藥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82.1億元和158.9億元;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化學、建材和食品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781.0億元、1026.4億元、3768.2億元、1597.2億元、844.9億元、358.6億元和701.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973.4億元;實現利潤210.6億元。
2014年,山西省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25.7億元。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90.2億元。

第三產業

2014年,山西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9.9億元。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600.8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949.1億元。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036.7億元;餐飲收入額513.2億元。
2014年,山西省海關進出口總額162.5億美元。其中,進口額73.1億美元;出口額89.4億美元。全年出口煤炭45.0萬噸;出口焦炭98.9萬噸;出口鎂及其製品8.8萬噸;出口鋼材144.2萬噸,其中不鏽鋼61.5萬噸。出口機電產品51.1億美元;出口高新技術產品37.6億美元。全年進口鐵礦砂1616萬噸,進口金額15.5億美元;進口機電產品28.6億美元。全年全省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0家;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29.5億美元。全年對外經濟合作新簽合同額3.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4億美元。
2014年,山西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6942.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6559.4億元。全省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餘額3367.6億元;人民幣存款餘額5268.2億元。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5家,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20465.5億元。其中股票成交額14037.0億元;基金成交額730.0億元;債券成交額5698.5億元;投資者資金賬戶累計開戶數179.5萬戶。全省保費收入465.4億元。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271.9億元;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28.7億元;意外險業務保費收入8.7億元;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56.0億元。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8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