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療科

光療科

光療(light therapy)是利用人工光源或自然光源防治疾病的方法。物理治療常用方法之一。

光療定義


應用日光﹑人造光源中的可見光線和不可見光線防治疾病的方法。利用天然光源──日光往往受到地理氣候條件的限制。同時太陽光譜中短於290nm波長紫外線在傳播過程中為大氣層中的臭氧吸收而不能到達地面﹐在醫療應用上受到一定影響。19世紀末﹐人類掌握了人工電光源﹐光療法便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光療法可因所用的光線波長的不同分為紅外線療法﹑可見光療法和紫外線療法。從光的相干性又可分為非相干光和相干光(激光)療法﹐按所用光線來源可分自然光和人造光。1970年代以來出現了光化學療法﹑光敏診治癌症的方法和用藍紫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新方法。還有人用紫外線進行穴位照射治療。因此光療法對防治疾病和預防保健都有其重要的醫療價值。

發展歷程


紅外線產品到目前為止共有四代:
第一代:採用線圈式陶瓷發射管作為發射源. 屬於寬頻紅外線產品,發射整段紅外光線(包括近紅外、中紅外、遠紅外)。代表產品有光波浴房、天下第一床、太空艙
第二代:採用線圈式陶瓷發射板作為發射源。屬於寬頻紅外線產品,發射整段紅外光線(包括近紅外、中紅外、遠紅外)。代表產品有頻譜屋、能量屋。
第三代:採用線圈式陶瓷發射管和陶瓷發射板相結合作為發射源。發射的是遠紅外線。代表產品有光波療房。
第四代:採用太空碳素髮射板作為發射源。這種反射板不採用線圈加熱,所以不會產生電磁輻射,解決了前三代產品因採用線圈加熱而附帶產生電磁輻射的問題;而且這種太空碳素髮射板只發射對人體最需要的、波長為5.6-15微米的那一小段遠紅外光線(即生命光), 生命光含量為100%,使用溫度更低,舒適度更高、功效更顯著。樂呵呵生命光理療房是目前市場上唯一的一款第四代產品。簡單概括如下:

分類


紅外線療法
紅外線的波長為760~4000nm﹐屬不可見光。紅外線的主要作用基礎為熱效應。根據生物學特點﹐紅外線可分為兩段﹐其一是長波紅外線﹐波長1500~6000nm﹐又稱遠紅外線﹐穿透皮膚能力較好。其二是短波紅外線﹐波長760~1500nm﹐又稱近紅外線﹐穿透皮膚能力較強。紅外線的光量子能量小﹐能產生熱﹐一般不引起光化學作用﹐但它能促進組織內物理和化學過程加速。
人體皮膚和皮下組織是吸收紅外線的主要區域﹐由於皮膚表皮各區對不同波長的紅外線吸收率是不同的﹐長波紅外線只能達到0.05~1mm深度﹐短波紅外線可深達1~30mm﹐皮膚經紅外線照射后出現充血﹐表現為境界不清顏色不均勻的紅色的熱紅斑。停止照射后﹐約1~2小時紅斑完全消退。反覆多次照射后皮膚上可出現不均勻色素沉著。其特點為沿皮膚血管的網狀花斑﹐形狀如大理石紋。
皮膚吸收紅外線后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代謝增強﹐局部組織營養得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環的加速﹐促進了組織中異常產物的吸收和消除。紅外線的溫熱作用降低了感覺神經的興奮性﹐故紅外線療法對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神經痛)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熱可使肌梭中γ傳出神經纖維的興奮性降低﹐牽張反射減弱﹐致使肌張力下降﹐肌肉鬆弛﹐如在胃腸平滑肌痙攣時﹐可使胃腸蠕動減弱﹐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消除﹔又能使組織內血循環加快﹐滲出增加﹐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周圍出現白細胞移行浸潤﹐吞噬細胞功能增強﹐抗體形成增多。由於免疫力增強﹐故對淺層組織的慢性炎症有吸收作用﹐但急性炎症時若用紅外線可致滲出增多﹐疼痛加劇﹐炎症擴散﹐故屬禁用。紅外線又能促使傷口癒合
紅外線治療的適應症為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痛和肌炎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肌腱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經痛﹑急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禁忌症為惡性腫瘤﹑發熱﹑出血﹑活動性肺結核及重症動脈硬化等。所用儀器為碳棒或鎢絲紅外線燈
長波紅外線主要在結膜和角膜中吸收﹐短波紅外線可達視網膜﹐因此紅外線治療時患者應遮蓋眼部或戴綠色護目鏡﹐防止紅外線對眼部的傷害。植皮后﹑陳舊疤痕等部位血液循環不好﹐紅外線的劑量要小。治療中出現疲乏﹑失眠頭暈皮炎等反應時應停止治療。
可見光療法
可見光能引起視網膜的光感﹐其波長為760~400nm﹐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七色光線組成。有熱作用和其它生理作用﹐可見光能引起視覺。人和動物的晝夜節律以及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節律與自然界的照明節律(日夜交替)有密切的聯繫。紅色﹑橙色﹑黃色光能使呼吸加快加深﹐使脈率增加﹔綠色﹑藍色﹑紫色光可引起呼吸減慢變淺及脈率減慢﹔藍光和紫光則降低神經的興奮性﹐有鎮靜作用﹔紅光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有刺激作用。同時可見光還有加強糖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加強垂體功能﹑提高腦皮質張力﹑加強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臨床應用的可見光光源主要是鎢絲白熾燈﹐有的燈帶插座﹐可以插入藍色﹑紅色等的濾光片。
1970年代以來﹐可見光用治療新生兒核黃疸。新生兒核黃疸的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20mg%時﹐對腦細胞有毒性作用﹐可引起腦功能障礙乃至死亡。膽紅素對波長400~500nm左右的光線吸收最強﹐最大吸收波段為420~460nm﹐屬藍紫光段。膽紅素吸收藍紫光后﹐經分解成為一系列的轉化物﹐逐漸變成淡黃色的低分子水溶性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屬無毒性的膽綠素﹐迅速從膽汁和尿液排出。光照時皮膚血流可增加224%﹐肌肉血流亦可增加34%﹐這有利於將體內深部的膽紅素帶到皮膚淺層組織處接受照射。經藍光照射後患兒黃疸消退﹐血清膽紅素下降﹐排出綠色和深棕色的稀糞。
紫外線療法
醫用紫外線的波長範圍在400~1800nm之間﹐分為三段﹕1、長波紫外線(400~320nm)﹔2、中波紫外線(320~280nm)﹔3、短波紫外線(280~180nm)。太陽輻射中波長在400~290nm範圍的紫外線可達到地面﹐稱為近紫外線﹔波長短於290nm的紫外線在穿透大氣層時幾乎全部被臭氧吸收﹐故不能到達地面﹐稱為遠紫外線。紫外線的光量子能量較高﹐可引起顯著的光化學效應和生物學作用。
紫外線的生物學作用 有以下幾點﹕
1、皮膚變化﹐皮膚對紫外線的吸收與其波長有關。紫外線波長越短﹐透入皮膚深度越小﹐因此﹐短波紫外線被皮膚角質層吸收﹐長波紫外線被棘細胞層吸收。皮膚經紫外線照射后﹐2~8小時出現境界明顯的紅斑。但紫外線紅斑與紅外線紅斑不同﹐不發生於照射當時或剛照射之後﹐而是有一段潛伏期﹐潛伏期長短與紫外線波長及照時劑量有關。紅斑持續時間不等﹐半天到3~4天消退﹐多次照射后還會有色素沉著和皮膚脫屑。皮膚吸收紫外線后皮膚乳頭層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其紅斑的性質為一種非特異性炎症反應。紫外線產生紅斑的機理有3種學說﹕紫外線使表皮細胞破壞﹐蛋白質發生變性分解﹐組織胺釋放﹐引起真皮乳頭層毛細血管擴張﹔紫外線作用於表皮細胞的溶酶體﹐引起溶酶體膜破裂﹐ 釋出致血管擴張﹔前列腺素是引起紫外線紅斑重要活性物質﹐而激 ﹑組織胺是輔助因素。觀察表明﹐除上述體液因素外還有神經系統參與紅斑的形成。
一定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后﹐經過一定的時間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色素沉著。長波紫外線照射后黑色素沉著強﹐短波紫外線照射后色素沉著弱。黑色素可與紫外線照射下皮膚光化學過程產生的自由電子和其它化學自由基結合﹐防止它們對機體的損害。皮膚色素沉著的機理是﹕紫外線可作用於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加強黑色素細胞刺激素的分泌﹐從而促使黑色素細胞(表皮與真皮間的分泌細胞)內的黑色素顆粒從還原狀態變成氧化狀態﹐加強表皮細胞對黑色素顆粒的吞噬作用﹐使皮膚色素沉著加強。
2、促進維生素D的生成。
3、調整和改善神經﹑內分泌﹑消化﹑循環﹑呼吸﹑血液﹑免疫等系統的功能。
4、殺菌﹕波長230~300nm的紫外線有殺菌作用﹐其機理是破壞菌體核酸的結構﹐使菌體蛋白質離解﹑變性。因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不同類型﹑不同生長階段的細菌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不同。例如幼稚的細菌對紫外線敏感性高﹐有芽胞的細菌比無芽胞的細菌敏感性低。結核菌對紫外線敏感性低於葡萄球菌
5、紫外線照射皮膚除殺菌作用外﹐還引起紅斑﹐該處血管擴張﹐血壓降低﹐白細胞增多﹐吞噬能力增強﹐明顯提高免疫能力。因而紫外線照射具有消炎﹑止痛﹑鎮痛及抗感染的作用﹔又能加速組織再生﹐可用於傷口不愈的慢性潰瘍。對肌肉和神經的風濕性炎症或表淺的急﹑慢性化膿性炎症有良好的效果﹐但對結核性炎症可加劇病灶擴散﹐因而不宜採用。
機體對紫外線的敏感性常受多種因素(季節﹑年齡﹑膚色﹑身體狀況﹑用藥情況等)的影響。春季機體對紫外線敏感性較高﹐夏季最低。常在室外勞動的人﹑運動員﹑農民﹑學生﹑軍人對紫外線敏感性低﹐在室內﹑坑道等處工作的人員敏感性高。青春期對紫外線敏感性高﹐幼兒及老人敏感性低。皮膚色素淡者敏感性高﹐膚色深者敏感性低。女性月經前敏感性高﹐經后敏感性低。妊娠期敏感性高而分娩后敏感性低。機體營養佳者敏感性高﹐差者敏感性低。肺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濕疹紅斑狼瘡急性心肌炎急性腎炎﹑惡性腫瘤﹑卟啉症﹑煙酸缺乏症等的患者對紫外線敏感性升高﹔而慢性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神經系統損傷患者敏感性低下。服用不同藥物后對紫外線敏感性亦不同。如維生素B1磺胺藥物氯丙嗪異丙嗪灰黃黴素四環素﹑雙氫氯噻嗪等可增加對紫外線的敏感性。身體各部位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也不同﹐軀幹﹑胸腹敏感性高﹑顏面﹑頸部﹑手足背部敏感性較低。
紫外線的病理作用 有致癌(皮膚癌)和光過敏作用(體內的光過敏劑與光線共同作用﹐損傷機體組織)。因此紫外線工作者應保護眼和皮膚﹐採用光防護劑(如苯酚類物質)或戴手套和防護眼鏡。
紫外線的臨床應用 分預防應用及治療應用。在感冒流感百日咳猩紅熱白喉風濕熱等流行期﹐病人照射紫外線可使癥狀減輕﹐健康人尤其是小兒照射有預防作用。紫外線照射又有預防佝僂病的作用。目前多用氬氣水銀石英燈管進行紫外線治療。
治療應用的適應症為﹕1、內科疾病﹐如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和肺結核病等。對肺結核患者劑量要小﹐逐步增加﹐體溫超過37.5℃或咯血時即停止照射。2、外科疾病﹐如創傷燒傷﹑皮下化膿性炎症﹑手術后感染﹑淋巴結炎乳腺炎丹毒等。3、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如周圍神經炎多發性神經炎﹑神經痛﹑神經症等均可採用亞紅斑量或紅斑量治療。4、皮膚科疾症﹐如皮膚化膿症﹑銀屑病玫瑰糠疹斑禿﹑濕疹﹑白癜風等。
紫外線照射劑量常用生物劑量測定法計量(紫外線照射皮膚產生最小紅斑所需時間為一個生物劑量)。紫外線照射可分全身照射和局部照射﹐局部照射劑量常用亞紅斑量(無肉眼可見紅斑反應)﹑紅斑量(有肉眼可見紅斑反應)等計算。
長波紫外線療法
即以長波紫外線與某些光敏性藥物結合治療皮膚病﹐或稱黑光療法或光化學療法。可口服光敏性藥物如8-甲氧基補骨脂素﹐藥物分子在長波紫外線照射下吸收其能量而被激活﹐並與細胞內DNA上的胸腺嘧啶發生共價結合﹐並把自身的能量轉移到“嘧啶鹼上﹐從而抑制有絲分裂﹐導致染色體損傷或完全抑制染色體的複製﹐使細胞增生停止﹐繼發蛋白質合成抑制﹐進而細胞漿壞死﹐核固縮﹐最後細胞溶解。由於長波紫外線能穿透到真皮﹐在表皮和真皮內均可抑制細胞的增殖﹐故可用以治療銀屑病。口服補骨脂素後用長波紫外線照射時﹐可促進黑色素細胞的絲狀分裂使黑色素再生﹐引起較強色素沉著﹐可治療白癜風。患者接受黑光治療時應戴防護眼鏡﹐劑量應從小到大。適應症為銀屑病﹑白癜風。禁忌症為兒童或老年體弱者﹑皮膚癌白內障﹑紅斑性狼瘡等。
激光療法
激光為受激輻射光﹐具有發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譜純﹑單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相干性好等特點﹐具有熱效應﹑機械效應電磁效應。可用於許多疾病的診治。
光敏效應診治癌症 將敏化劑注入機體﹐並用光使之激活﹐可利用所產生的熒光及單線態氧和有高度毒性的中間產物以診斷和治療癌症。
日光療法
日光療法是利用日光照射身體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已有悠久的歷史。
日光包括紅外線﹑紫外線﹐還有可見光線。日光療法中主要是紫外線﹑紅外線起作用。日光療法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地面越高﹐大氣越稀薄﹐其中的塵埃﹑煤煙也顯著減少﹐因此日光被吸收的也少。高處的日光比低處強﹐在低地中以海濱的日光較強﹐因為這兒塵埃少﹐海面對日光又有反射。鄉村的空氣中塵埃煤煙也少。故日光療法應在高山﹑田野﹑海濱進行。
除較寒冷的地帶外﹐一般一年四季均可實行日光治療。如10月到次年5月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6月和9月在上午10時以前及下午2時以後﹐7月和8月在上午8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後﹐這些時間均可進行日光治療。
日光療法可在日光浴場進行﹐此外﹐需搭一帆布篷或是木棚﹐尚需準備布單﹑草帽﹑暗色保護眼鏡﹑治療床或卧墊等。日光的照射量因日光的強弱﹑疾病的種類﹑個體情況而異。有全身的和局部的日光浴
日光療法最好在飯後半小時進行﹐不應在空腹進行﹐不要用毛巾包紮頭面部以免中暑或出現不良反應。全身日光療法過程中若出現噁心﹑嘔吐﹑眩暈﹑體溫上升等癥狀﹐則應立即停止照射。
適應症為佝僂病﹑慢性腹膜炎胸膜炎貧血﹑肥胖病﹑糖尿病慢性氣管炎﹑骨折創傷﹑皮膚潰瘍以及各部位的結核病。但活動性肺結核﹑心力衰竭和發熱等急性病為禁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