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舞
流行於山東菏澤地區的民間舞蹈
遠古時代山東菏澤的鄄城杏花崗流傳著“三皇舞”“龍鳳舞”“商羊鼓舞”。廣袤的大地上曾有過許許多多的由舞--巫--武而編創的樂舞,但到後來經過多次的融合,它們大都歸併為龍舞和鳳舞。
目錄
2012-05-23 16:35
龍鳯舞
龍鳳舞
遠古時代山東菏澤的鄄城杏花崗流傳著“三皇舞”“龍鳳舞”“商羊鼓舞”。龍既以蛇為軀體,但又有馬、熊的四足,牛、羊的角,魚類的鱗等。而鳳凰呢,則是各種鳥類優點的薈萃,因此它那華麗堂皇的容姿超過了所有的鳥類。待到全國各族人民化為一體時,龍和鳳也就成了整個民族傳統中的神話--靈物--圖騰。特別是龍,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都說是它的傳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龍常被比擬為皇帝,鳳則常被比擬為皇后,它們又成了最高統治者的專有象徵。時至今日,不僅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肝鳳髓、龍馬精神、龍盤虎躍、鳳毛麟角等成語還廣為流傳,而且與龍、鳳有關的詩歌、故事、繪畫、剪紙、服飾、人名、地名、商標等也比比皆是。儘管龍鳳文化的影響是如此的深遙,但它起源於何時何地,卻很少有人談及。經過專家探索與發現在多年的文史研究中考證,人們認為失傳多年的“龍鳳舞”再一次被發現,這種文化就發源於原始社會後期的今山東省菏澤市境內。“龍鳳舞”的龍,在史籍記載中,最早見到的文字記錄是所轄的古雷澤,古菏澤。上古時候,菏澤市境內有雷澤、大野澤、孟渚澤、菏澤和濟水、濮水、沮水、澭水、丹水、菏水。這“四澤六水”成了北方巨型灣鱷的最佳生棲之地;說到龍,自然要說鳳。在《山海經·南山經》中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而《說文》曰:“鳳之象也,鴻前麟后,鸛顙鴛思,龍文而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爾雅·釋鳥》中言:“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可見,同龍一樣,鳳也是一種虛構的神物,它是由現實生活中的多種動物如雞、鷹、燕、烏、鸛、鶴、孔雀、鴕鳥等和某些天象如太陽、風等人為綜合而成的神物,這些被取材的動物和天象都可看作是鳳的一種形象,或者說是鳳的一種化身。
《左傳》記載:堯舜時代董父在定陶為帝舜養龍的事。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范氏其後也。”
菏澤市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與蘇、豫、皖三省為鄰,現轄牡丹區、鄄城、單縣、成武、定陶、曹縣、東明、巨野、鄆城、開發區等二區八縣。從地形圖上看,她處於新舊黃河與大運河所成的三角地帶,地當太(行山)泰(山)走廊,是華北平原的中心區域。俯視菏澤大地,如今雖是一望無際、坦蕩如砥的大平原,可在古代卻遙非如此。
一、從歷史地理位置上分析。早在距今1.95億年至250萬年期間,無人的地球曾發生過兩次較大的地殼運動,即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形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山脈、高源、丘陵的現代格局,以及古代低陷地帶的基礎。今日之華北由於處在兩次地殼運動的接觸帶,因而成了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和豫西山地、南有大別山、東有泰沂山脈的低陷地帶,而菏澤市當時由於正處在這個低陷的中心,所以也是海拔最低的地方。
黃河,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第二大河,據地質學家考證,已有110萬年的歷史。它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古宗列盆地,由涓涓細流彙集沿途四十多條主要支流和眾多的溝溪澗川,形成了一條雄渾壯闊的世界大河。它奔騰穿過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再從雪花山與崤山的夾縫中瀉向華北低陷,最後由低陷的東北部注入渤海。特殊的流域造就了黃河十分驚人的含沙量。同為古代文明發祥地的世界大河尼羅河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僅1公斤,而黃河高達38公斤,位於世界各大河之首。在洪水期,它的含沙量最大可達650公斤。古人說黃河一石水六斗泥,並非誇大之詞。黃河平均每年從上中游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量竟達16億噸!如此之多的泥沙,經過一百多萬年的淤墊,填平了華北低陷,培育了遼闊的華北平原。現如今每年的泥沙仍以填海三萬畝的速度向渤海灣推進。菏澤市由於過去處於低陷的中心位置,華北平原形成后地勢仍很低洼,因而逐漸積水成湖,造就了大野澤、雷澤、菏澤、孟諸澤等古代湖泊;沖刷成河,形成了濟水、濮水、菏水、瓠子河等古代河流。《爾雅》把大野澤、孟諸澤列入了全國十大湖泊之中,即所謂《爾雅》十藪,魯有大野,宋有孟諸;將黃河、濟水排在了全國四大入海河流的行列,即所謂江淮河濟為四瀆。古代的菏澤市境,全國十藪有其二,天下四瀆占其半,真可謂水鄉澤國。菏澤市又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晴朗乾燥,較華北平原的其他地區溫和濕潤。廣闊的平原,充足的水資源,優越的氣候條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繁多的動植物和豐富的食物種類,使菏澤市成了早期人類最適宜的活動場所。所以說,菏澤市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並不是偶然的。
菏澤市的古湖泊雖然早已被黃河多次的泛濫所淹沒,但它們對人類做出的貢獻是永遠無法磨滅的。據現代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可知,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些湖畔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創造著人類最早的文化。
北部的雷澤湖畔是華胥部落和堯舜部落的大本營。對於堯和舜的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華胥部落,人們似乎是有些陌生。其實不然,因為從這個部落里走出的兩個大人物伏羲和女媧,是無人不曉的。傳說人類正是由此二人相婚而生,所以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中華民族之所以最早自稱華族,道理就在於此。東部的大野澤畔是九黎部落的故鄉。在首領蚩尤的領導下,九黎族曾先後大戰炎帝族和黃帝族。阪泉之戰失敗后,蚩尤葉落歸根,屍體埋在了大野澤東畔。其族人一部分被迫南下,與南方的三苗部落相融合;一部分則留在北方,加入了炎黃部落聯盟。時至今日,日本大和民族中的部分人也把蚩尤當作了他們的祖先,至於蚩尤的後人是何時東渡大海的,還有待於中、日兩國的史學家們做進一步的考證。黃帝族、炎帝族與九黎族融合后便定居中原,並自稱華族。古人都認為黃河中下游,尤其是今菏澤市一帶為天下之中,所以華族便把自己的居住地區稱為中華。後來隨著華族的活動擴展到全國各地,中華二字便成了代表整個國家的名稱,中華民族也就成了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南部的孟諸澤是商部落的家園。商部落的始祖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史記 殷本紀》),居蕃(《水經注渭水》引《世本》)。蕃,也寫作薄或亳,在今菏澤市曹縣土山集一帶。契的十四代孫湯以此為根據地推翻夏桀王而建立了商朝。《尚書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是商朝開創了中國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毛澤東選集 中國革命和中國)。所以郭沫若先生在其中國史稿中評價道:商代的文明對我國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影響到東方的廣大地區,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二、從遠古歷代帝王考證。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至於今。寥寥數字,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悠悠數千年的發展史。三皇五帝是我國傳說中的八位遠古帝王,實際上可能是原始社會後期的八位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對於三皇,歷史上曾有過六種解釋,但其中有四種包含伏羲,而且有三種將伏羲 列為首位。可見,伏羲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第一位最有名的部落首領。關於五帝,歷史也有三種說法,但其中的一種含有伏羲,另外兩種均含堯、舜。五帝之後是三王,即夏禹、商湯和周文(武)王。夏禹母名修己,為有娀氏之女,有娀氏就在今曹縣西北的莘冢集一帶。從三皇到三王的十一名古代著名帝王中,菏澤的先民們竟然培育了五名之多,由此看來,把菏澤說成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並非溢美之辭。中部的菏澤湖畔是三鬷部落的本部。該部落受封於舜,其活動中心初名鬷川,后改陶丘,夏時為三鬷國之都,在今定陶城西南七里處,相傳曾是堯王的都城。夏朝末年,湯伐三鬷,更其國曰曹。曹國自商至周共存一千一百餘年。春秋戰國時期,曹國在諸侯爭霸中雖屬小國,但由於它襟帶河濟,控扼魯宋,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所以仍在史記中有兩處稱之為天下之中。定陶的這一美譽,對我國的稱號正式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無疑是一種前導。鬷川,在今定陶縣東北菏澤之濱也:擾龍,即訓養鱷魚也。以上是說一個叫董父的人非常善於飼養訓練鱷魚。帝舜立國子陶,就把董父賜姓為董,封為豢龍氏、命他在菏澤之濱鬷川這個地方為部落養鱷魚,直至舜整個執政時期都在飼養。故唐以後菏澤稱龍池即源於此。不光在定陶,《濮州志》也記載鄄城有豢龍井。看來舜時還大量養鱷。養龍一方面是食肉,但主要是為祭祀儀式用。商周時的鬷夷就是董父的後代。到了夏朝的第十二代國君孔甲時,又有帝堯的後代叫劉累的也學會訓養鱷魚之術,專為孔甲服務,並賜氏御龍。后因訓養不善,龍多死亡,劉累遂亡於他鄉,更姓為范氏。《左傳》所記,使我們知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堯舜禹時代,確曾有豢養和訓練龍的專業人員。他們具有訓鱷的知識、經驗和技術,深知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能使龍馴服馭使。專門為部落酋長服務,主要用於祭祀和揚威。今人祁慶富先生考證,豢龍即養鱷,是十分正確的結論。
菏澤諸澤水系中產鱷魚的最後記載是《後漢書》載“延光三年,龍兩見濮陽”,又載“龍見於句陽”。句陽,漢時句陽縣,今菏澤市牡丹區小留鎮之東北楚庄一帶。其縣域範圍東北轄雷澤西南水面:濮水、句水上游通濮陽。說明在東漢末年,雷澤水系中還有鱷魚的存在。那時人們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自然界人少禽獸多,人們不僅要防備自身的相互殘殺和禽獸的襲擊,還要防備大自然的災難。由於生存條件的制約,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和感恩情懷。人們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水火、動物植物等一切都有靈魂,都有生命,而且都是由神靈主宰。於是,人們就把這些自然萬物神化為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山神、水神、火神、太陽神、動物神、植物神等,並把他們視為自己的親祖,在敬畏中加以崇拜,這樣不僅產生了神話,也產生了氏族群體的標誌—圖騰。而中國神話傳說中最顯著的圖騰表現就是龍與鳳。
從龍的形成與發展看,龍是由現實中的多種動物如蛇、鱷、魚、馬、牛、鹿和某些天象如雷電、雲霧、虹霓、龍捲風等人為糅合而虛構的神物,這些被取材的動物與天象都可看作是龍的一種形象,或者說是龍的一種化身。對龍的解釋,《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宋人羅泌的《爾雅翼·釋龍》中言:“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由此可說,龍是具有超凡神力的、變化無窮的一種想象,是先人受超自然力量的影響和啟發人為創造的,寄託著先人美好的願望。龍、鳳這兩種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動物,卻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
三、從上古歷史神話人物與龍鳳的關係論證。中華民族又稱龍的傳人,這從神話中能找到答案。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開闢神或曰創世神盤古是龍孵龍蛋生出來的龍子,並且還長著龍頭蛇身;作為創世神或曰始祖神的女媧則是“人面蛇身”或“蛇身人首”的形象。這就是說,龍是中華民族的遠祖,那麼作為龍的後裔的中華民族無疑可以被稱為龍的傳人了。再者,傳說伏羲與女媧是兄妹,又是夫妻,是他們共同創造了人。伏羲蛇身人首,女媧人首蛇身。伏羲、女媧都是以龍為圖騰的。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而炎帝與黃帝均為伏羲與女媧之後。炎帝神農氏以炎德為赤帝,亦即赤龍。而在《史記·天官書》中,說黃帝是黃龍體。黃帝支族為交龍、虯龍、應龍等。從這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也是龍的傳人。
龍和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翼,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那麼和龍的胞親鳳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在《帝王世紀》中記載:“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在《三皇紀》中載:“女媧伏羲之妹,風姓,人首蛇身。”在古代文字中,“風”和“鳳”是同一個字,“風夷”也可視作“鳳夷”,“風夷”即“崇拜鳳凰之夷”。伏羲女媧不僅是龍族,同時也可以說是鳳族。我們可以說:伏羲女媧氏,風姓,蛇身,乃為蛇、鳥兩部族聯盟的首領,也即是龍、鳳雙胞的祖先,由此,中華民族也可以說是鳳的後代。
龍鳳是中國上古文化的主要內涵,而盤古、伏羲、女媧等神話也是中國上古文化的主要內涵。神話與龍鳳在早期文化中有著很緊密的關係,在開天、創世、始祖、英雄等神話中,作為神話形象或神話形象一部分的龍鳳都充當了重要角色。
盤古是中國的開闢神或創世神,在魯西南一帶流傳著“龍生盤古”的傳說,說盤古與她妹妹是由黑、白、黃三條龍孵龍蛋育出的。徐整的《五運歷年紀》中說:“盤古之君,龍頭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我們可以說盤古是龍。
女媧在神話中是開闢神,又是始祖神,她以造人補天的功績傲立於眾神之林。《帝王世紀》言:“(女媧)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蛇是龍的主要取材形象,那麼我們可以說女媧是龍族。而由於女媧為“風”姓,我們也可以說女媧為鳳族。
四、從歷代樂舞上研證。伏羲(樂舞 扶來)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一稱庖犧,亦稱太昊、太。伏羲是雷神的兒子,《帝王世紀》言:“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伏羲還是虹的兒子,《竹書統箋》言:“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浦,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以木德王,為風姓。”雷電和虹都是龍在自然界的主要形象,所以我們說伏羲是龍。伏羲有一副龍相:“龍身牛首”,“龍唇龜齒”(《春秋合誠圖》);“庖羲氏,蛇身人首”(《帝王世紀》)。因太昊為風姓,又是女媧的哥哥,由此伏羲與鳳也有血脈關係。炎帝,神農氏(樂舞 扶持)是個龍子,且長著一副龍顏。《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路史·后紀三》曰:“龍顏而大唇。”我們知道,炎帝是太陽神,《淮南子·天文篇》言“南方火也,其帝炎帝”,《白虎通·五行》言“炎帝者,太陽也”。鳳凰的神性是喜火向陽,於是屬於龍裔的炎帝與鳳的特殊關係。
黃帝,軒轅氏,(樂舞:雲門大卷 作者 伶倫)《史記·五帝本紀》 正義載:“黃帝,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壽丘……生日角,龍顏。”可見黃帝是龍子,有龍相。黃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他不僅統一了中原,還治理出了一個清平盛世,以至於“鳳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青龍進駕”(《淮南子·覽冥訓》),這裡也給我們透露出了黃帝與鳳的關係。黃帝時期,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龍”已成為民族融合的象徵,龍的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少昊(樂舞 大淵)青陽氏,是繼太昊而起的東夷部落首領。《太平御覽》卷七十九載:“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母曰女節,黃帝時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路史·后紀七》載: “少昊青陽氏,其父曰清,黃帝之第五子,方氏之生也,胙土於清,是為青陽。”由此可說少昊是龍裔無疑。我們知道東夷部落是崇鳳的,作為東夷部落首領的少昊與鳳有著不一般的聯繫,最為著名的是他“以鳥名官”,在《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記載了他“二十四種鳥官”,其實二十四種鳥代表了二十四種小氏族,它們組成了一個鳳的部落。
顓頊(樂舞 六莖)高陽氏,《帝王世紀》載:“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女樞幽房之宮,生顓頊於若水。”《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這些都說明了顓頊是龍子龍孫。另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言:“有氏人之國……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這則顓頊死即復甦神話,再次告訴了我們顓頊與龍之密切關係。
帝嚳(樂舞 五英)五帝之一。《大戴禮記·帝記》載:“黃帝產玄囂,玄囂產蛟極,蛟極產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放勛,是為帝堯。”作為黃帝後裔的帝嚳是龍裔無疑。帝嚳有四個令人艷羨的兒子,其中兩個兒子摯和堯做了帝王,另外兩個兒子,契為殷民族始祖,后稷為周民族始祖。他的後人都與龍鳳有不解之緣。
堯,(大章樂舞:作者 質 夔)號陶唐,名放勛,炎黃部落聯盟首領。堯是黃帝的後裔,據《帝王本紀》記載,他是其母與赤龍交合孕生的。堯是個神話英雄,也是個出色的帝王,堯初時自然災害嚴重,生靈遭塗炭,通過堯的治理,出現了如“朱草生於郊,鳳皇止於庭”(《帝王世紀》輯本)、“有鸞雛歲歲來集,麒麟游於藪澤”(《拾遺記》卷一)的唐堯盛世,這也反映了堯與鳳凰的關係。
舜,(大韶樂舞:作者 夔 伯益)有虞氏,《史記·五帝本紀》載:“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舜“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圩”(《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作為龍子的舜,眼睛里有兩個瞳仁,所以才起名重華。他龍顏大口,渾身黑色,身高六尺一寸。《五帝本紀》記載有舜父瞽叟和舜弟象害舜的“穿井”、“焚廩”故事。舜免於災難就是得到了“龍”、“鳳”的幫助。舜也是個鳳種。漢劉向《孝子傳》載:“舜父夜卧,夢見一鳳凰,自名為雞,口銜米以食己,言雞為子孫,視之,乃鳳凰。《黃帝夢書》言之,此子孫當有貴者,舜占猶也。”可見舜與龍鳳關係都很親密。
鯀,禹父,他也是黃帝的後裔,《山海經·海內經》言“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漢書·律曆志》言“顓頊五代而生鯀”。撇開鯀的世系不說,單說他是一匹白馬就可以說他是龍了,因為馬是龍的取材對象。
夏禹,(大夏樂舞:作者 禹)又稱禹、大禹,名文命。他是炎黃部落聯盟最後一位首領,也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開國君主,他更是一個神話英雄,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神話故事。《繹史》記載他是“女媧十九代孫”,《帝王世紀》說他“先出顓頊”,其出生一說是其母“吞神珠、薏苡”孕而生之(《帝王世紀》輯本),而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鯀復生禹”。傳說禹出生時,頭上長著一對尖利的角,形狀像一條蛟龍。從禹的世系和出生來看,他是龍族龍裔。很多禹學專家都認為禹是一“龍”,也有認為禹其實就是一條“蟲”、一條“長蟲”、即是“蛇”,而蛇是龍的主要取材對象,這樣,禹為龍說也得到了學者的認可。中國書籍出版社副總編、考古學博士侯仰軍:大多數先秦文獻都提到了泛濫成災的洪水,提到大禹治理洪水並劃分九州,講長江、黃河的各處險要為大禹開鑿水道留下的遺跡(即所謂“禹跡”)。那樣一場留在先民記憶深處並給先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大洪水必定發生在當時居民比較稠密的地方,而不可能發生在當時人煙稀少的江南。《禹貢》十三州的“兗州”,即今天的豫東、魯西南地區,當時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兗州”以西,自今河南中部起,就進入豫西山地;西北,過太行山脈,便進入晉東南山地。這些地方都屬於我國的二級台地,不會有大面積的洪澇災害。即使夏季山洪暴發,也不過使局部地區受到威脅。“兗州”以東,是泰沂山區,也不會有大面積的洪澇災害。至於“兗州”東北的黃河下游,自大陸澤以下,一片澤國.當時還是無人居住的地區,更談不上什麼災害問題。只有這“兗州”地區,處在東西兩個高地之間,地勢低洼,降雨量又豐富,最易受到洪水的襲擊。自古以來,菏澤一帶的雨水、客水,都是東流或東南流到泰沂山脈斷裂帶而入古泗水,或南下入淮,或東北流至大野澤,經濟水、過梁山、濟南一線而入海。每遇黃河發大水或天降暴雨,則四澤六水泛濫,溝河淤塞,造成災害。《禹貢》全書不滿三千字,而多次提到位於菏澤市境內的十三個地名、水名,如大野、雷澤、菏澤、孟諸、菏水、濟水、濮水、灉水、沮水、陶丘等,足以說明這裡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區。總之,古代洪水發生的地域,唯有此處最有可能。正如徐旭生先生所說:“洪水發生及大禹所施工的地域,主要的是兗州,豫州的東部及徐州的一部分。此外北方的冀州,西方的雍、梁,中央豫州及南方荊州的西部,山嶽綿亘,高原錯互,全不會有洪水。”大禹治水採取的是疏導方法,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大禹疏導的是黃河嗎?或者如孟子所說的“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顯然是不可能的。1924年地質學家丁文江致函顧頡剛,指出“江、河都是天然水道,沒有絲毫人工疏導的痕迹”,“就是用現代的技術疏導長江都是不可能的”,砥柱是因“兩塊火成岩侵入煤系的岩石之中”,二者硬度不同,“受侵蝕的遲速不一樣”而形成的,“於禹何涉”。很有道理!我認為,所謂大禹治水不過是把濟、濮流域的積水排泄出去而已。而要疏導積水,唯一的辦法就只有開挖溝洫,所以後來孔子論大禹的功績,說大禹“儘力乎溝洫”。那時大禹率領先民們用骨制的或石制的耜,再加上一些青銅生產工具,在平原上開挖一些大的排水溝渠已經很不容易。由於大禹治水卓有成效,加上人類有一種對自己崇拜的人或事喜歡加以誇大或拔高的本性,代代相傳,越拔越高,大禹開掘溝洫便被誇大成開掘江河,大禹也就從人變成了神。禹子夏啟的形象是“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山海經·海外西經》),“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山海經·大荒西經》)作為黃帝的後裔,禹建立了夏朝,大典時龍瑞紛紛出現,從此一個崇龍的朝代在中國建立了,歷史也步入了傳說與信史的時代,但對龍與鳳的崇拜卻還在繼續。
商湯,(大濩樂舞:作者 伊尹)商代是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安作璋講:研究菏澤歷史文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菏澤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從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到商都遺址,形成了一個文化系列,古遺址有300多處,史書中涉及菏澤的古地名古國名也有好幾百處,由此可見菏澤歷史的豐厚,這在全國是罕見的。菏澤是黃泛區,很多文物深埋地下,基本處於未開墾的處女地。對祖先留給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首先要加以保護,然後再加以科學地開發、利用,從而促進菏澤地區文化經濟的發展。菏澤古代歷史文化的考古、發掘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對菏澤歷史文化的研究重點應放在先秦時期,因為這牽涉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另外,從秦漢到明清時期菏澤也是人文資源豐富,文化燦爛,名人輩出,對這段歷史也不容忽視。要挖掘菏澤的歷史文化,我認為商都亳的問題非常重要。商湯滅夏桀建立了商王朝,都於亳。關於商都亳,從大量史學家的研究來看,商都亳應該在今曹縣境內。早在先秦時期,這一帶既是東荑文化與華夏文化、齊魯文化與楚文化的交匯區,也是文化燦爛、名人薈萃、歷史人文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很早就形成了“一都、二王二相、三家”為主的文化。“一都”就是商都亳,“二王”就是商王成湯和朝鮮王箕子,“二相”就是湯王右相伊尹、左相萊朱,“三家”就是道家的莊子、軍事家吳起和農學家氾勝之。根據文獻記載和初步考古發掘,在曹縣境內,至今還保留著梁堌堆、郜堌堆、安陵堌堆、青山、南山等一大批反映先秦至秦漢時期的古文化遺址,以及莘仲城、亳都城、楚丘城等古城址和湯陵、伊尹墓、萊朱墓、箕子墓等古陵墓遺址。在古老的山東大地上,曾創造了商渡文化、齊都文化、路陡文化三大文化體系,於後兩者相比,商都文化研究起步較晚,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對商都亳的研究應成為菏澤歷史文化研究的重點。這些堌堆遺址,是先民生存的地方,是先人們在防止洪水過程中留下的遺產,有的已遭到破壞。“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玄鳥》),“殷契母曰簡狄,有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記·殷本紀》),可見商人是鳳的後裔,他們崇鳳無疑。流淌著鳳的血液的商族人也同樣有龍的血脈,因為其祖帝嚳是龍裔,只是當時他們更崇鳳而已。
代替東方商族而取得天下的是西方的周族,周為炎黃族團的後裔,是帝嚳元妃姜履巨人跡感生的(《史記·周本紀》),巨人為誰,據說是伏羲。這就說明了他們與龍的血緣有關係。其實,周族與鳳的關係也非同一般。據傳說,姜履巨人足跡而生子,其以為不祥,決定扔掉。把他扔到冰上,空中飛來一群鳳凰用羽翼來溫暖孩子。於是姜認為這孩子神異,就決定把他撫養成人,這就是后稷。后稷死後,其葬地“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皇自舞”(《山海經·海內經》)。鳳凰不僅救了周族的祖先,在周人伐商奪取天下時還立有戰功,《墨子·非攻下》言:“赤鳥銜圭,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呂氏春秋·有始覽·應同》言:“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
秦人也是東夷的後裔,《通志·氏族略二》言:“秦氏嬴姓,少昊()之後也。”我們知道少昊是百鳥之王,其部族是崇鳳的,作為東夷後裔的秦人自然也崇鳳。其實鳳也是秦人的祖先,《史記·秦本紀》載:“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女修者秦人祖先也。這就是“龍鳳舞”在中華菏澤產生的社會根源。
由上所知,龍鳳舞的起源與神話及歷代樂舞的產生可以說是同步的,在眾多的神話中都有龍鳳的影子,龍鳳舞或是鮮明的神話形象,或成為龍鳳形象的一部分,或與神話形象有著血緣關係,或與龍鳳形象有著祖源關係。
龍鳳舞與龍鳳都是先民對自然萬物的神化,而且包含著對圖騰的崇拜。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鳳其實就是一種具有圖騰意義的符號,眾多蛇身人面、龍身人面的神,抑或鳥面人身、人面鳥身的神,其實就是各個具體的圖騰形象。
每個氏族選擇什麼作為圖騰則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例如炎帝起初以羊為圖騰,大概是因為羊在動物中顯得溫馴,容易馴服。炎帝姓姜,而姜從羊從女,象徵女性管理羊群。後來,人們有了向大自然挑戰的勇氣,於是又以健壯、龐大、外貌兇猛的牛為圖騰崇拜。據說炎帝死後幻化成龍,於是炎帝族又從牛圖騰變成了龍圖騰。
中華民族的始祖神,女媧、炎帝、黃帝等都是以龍作為氏族圖騰,都是龍的形象;帝嚳、舜、商祖先契等都是以鳳作為圖騰,都是鳳的形象。
有人考證,禹與蛇圖騰的氏族有血緣關係,他奠定了夏朝的根基后,其後裔把蛇升華為龍。不僅體現了多元文化得到各民族的認同,而且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象徵。
龍鳳舞是先民向自然神、祖先神和圖騰神表達情感的一種橋樑、一種文化載體。龍鳳舞中包含著對龍鳳的崇拜,這種崇拜包含著對族祖的崇拜心理。從龍鳳舞誕生到現在,中華民族對龍鳳的信仰與崇拜是伴隨著自身的誕生及壯大而不間斷進行的,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可以說龍鳳舞與龍鳳文化為我們民族精神的淵源。龍鳳舞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是人類進化歷程的記憶的總和。龍鳳舞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由於遠古時代生產力的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自然現象和原始社會文化生活起源和變化,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藉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龍鳳舞的創作與遠古人民爭取生存、向自然力抗爭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與遠古的生活和歷史有密切的關係,往往體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力的抗爭和對提高人類自身能力的渴望。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龍鳳舞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原始的龍鳳是人類童年時期特有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活動。龍鳳舞中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和想像,它把遠古人民的認識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了一層奇異的色彩。龍鳳舞中有遠古人民種種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的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觀。其中往往寓含了原始科學、原始哲學、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萬物有靈,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等種種原始觀念和意識,以及圖騰崇拜、巫術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組成遠古人民世界觀的因素。在龍與鳳中,一切自然現象乃至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作是有生命的,都被賦予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話中的奇禽異獸、妖魔神怪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誇張與想象的形態,都不能和這些觀念分開。神話中對於人和動物、人和自然、自然於自然之間的某種因果聯繫的認識與想象,是作為處於龍鳳時代的人們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而存在下來的。
下面,我們進一步討論一下龍鳳舞和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兩種神秘生物——龍、鳳的本原。依據傳統的看法,龍和鳳(鳳凰)是上古某些部族所崇拜的兩種生物圖騰。這兩種生物的現實實體,對於龍來說主要是蛇(或者是其他爬行類),對於鳳(鳳凰)來說是玄鳥,即燕子。這種看法並不全錯,但離事情的真相相去甚遠。
在古代關於龍的大量記載中,都把龍描寫成一種大蜥蜴的動物。蜥蜴,人們叫“蠍雷虎子”,蠍古音讀“喝”,古書又常記作“呼雷虎”或“呼雷”。據宋代《太平廣記》一書記載,“呼雷”正是鱷魚的名稱。蜥蜴與鱷魚,在形態上極為相似,所以同名。中國山區有一種大蜥蜴名為“鱷蜥”,形態尤其相象鱷魚。漢代著名學者王充說過,龍是根據“馬蛇”一類的動物想象出來的。過去以為馬蛇就是馬加蛇,但根據《方言》、《爾雅》等古詞典,蜥蜴的別名就叫“馬蛇”——其實今天有些地方仍叫“馬蛇子”或“蛇子子”。所以,在古漢語中,鱷魚和蜥蜴是同一名稱的動物。蜥蜴的古音讀法是xi-e。蜴的古音正是今日鱷之音。古書上記載過一種叫“龍豸”的動物,說它善水行,食人如猛虎——其實也是鱷魚。揚子鱷在古書上就叫“龍子”。至於蜥蜴,在陸地上叫“山龍子”或“石龍子”,在水裡叫“泉龍子”,也是叫“龍子”的。所以,龍與蜥蜴和鱷魚有莫大的關係。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飛龍”,在南方確有一種會飛的蜥蜴。至於“龍生九種”的說法,當然與蜥蜴、鱷魚的品種極為繁多有關。
經過細緻梳理文獻后,可知最後需要提出,龍鳳舞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鳳一些神秘動物,如饕餮、杌、獬豸、商羊、魍魎、修蛇,也都與鱷魚有關係。其次,燕子(玄鳥)也不是鳳的本原。鳳(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是作為一種祥瑞和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名曰鳳凰。…是鳥焉,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山海經·大荒西經)那麼,鳳凰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呢?在商代甲骨文中有這樣一條記載:“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釋文見於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獲五隻鳳凰。如果於說不誤,那麼至少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鳳凰)。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漢書》記載,漢時鳳皇數至,鳥身“高五六尺”。《後漢書·光武紀》記載:建武十七年,有五鳳凰見於穎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紀》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在這些描述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鳳凰體型極大。
《爾雅·釋鳥》郭璞註:“鳳,瑞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魚尾,五彩鳥,其高六尺許。”這不明顯在描述鴕鳥嗎?鴕鳥是現代最大型的鳥類,高約7—9尺,鴕鳥脖頸細而柔長(如蛇頸),鴕鳥背部隆起(如龜背),鴕鳥羽毛有花紋(五彩鳥),古代傳說中關於鳳凰的形態描寫,就其主要動物特徵而言,恰恰與大鴕鳥的形態和生態相吻合。最有趣的是根據動物學的研究,鴕鳥能辨別音樂,並且極善舞蹈,這就是說,鴕鳥恰恰就是神話傳說中的那種“自歌自舞”的“五彩鳥”。龍和鳳(鳳凰)——鱷魚和鴕鳥,都是古中國本來存在過,但是周秦以後絕滅了的動物。周秦以後,中國愈來愈深刻地擺脫了早期圖騰文化的影響。又恰是在商周秦漢之際,中國大陸自然生態和人文地理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氣候趨寒,湖沼減少,山林草原被墾伐,人類控制手段的加強,使得龍——鱷魚在中國趨於滅絕,而鳳(鳳凰)——鴕鳥則徹底滅絕了。從龍鳳的神話傳說中不難看出,神話不過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
龍具有喜水、善飛、通天、多變等神性,而鳳的神性是向陽、喜火、達天、獻身等,這些神性造就了龍鳳的特點:追求光明,不安於現狀,超越自身,爭取更高更遠的目標,不達目標誓不罷休。在神話傳說中,大神們把龍作為自己的乘御工具,如夏開后乘兩龍,東方句芒乘兩龍,西方收乘兩龍,南方祝融乘兩龍,北方禺強乘兩龍,黃帝乘六蛟龍等。而鳥也是大神的御用工具,如給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鳥,“使四鳥”的眾多仙國,為兆瑞而翔於庭的鳳皇等。有很多龍相龍性的神:盤古為龍相,伏羲為龍種,女媧具龍性,炎帝秉龍兆,黃帝為黃龍體,顓頊乘龍游,唐堯應赤龍,虞舜得龍圖,夏禹是虯龍,等等。而與鳳相關的神也很多,如風姓的伏羲女媧氏,東夷首領少昊,太陽帝炎帝,鳳種舜帝,玄鳥後裔商等,另外,諸如鳳凰銜書至帝前、鳳凰集於苑林、鳳凰翔於紫庭等的記載也屢見於書。中華民族在繼承龍鳳的神性時,也繼承了龍鳳的精髓,形成了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
作為龍鳳舞,龍和鳳是多種動物和多種天象的糅合,這種“和”對民族尚和精神、和諧觀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華夏民族的形成就很能說明“和”這個民族品格。在上古時候,中華民族主要有三個集團,一是以炎帝和黃帝為代表的崇龍的華夏集團,二是以太昊、少昊、蚩尤為代表的崇鳳的東夷集團,三是以伏羲與女媧為代表的崇龍的苗蠻集團。華夏民族的形成過程就是三大集團的融合過程,也是龍與鳳的融合過程。黃帝經過阪泉之戰打敗炎帝,兼并、融合、統一了中原區的諸多民族,形成了華夏族的主體,實現了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在涿鹿擒殺了蚩尤。這樣就組成了以華夏和東夷集團為主體的北方民族集團,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實現。後來有虞氏舜與陶唐氏帝堯的兩個女兒的通婚,意味著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的進一步融合。舜帝在位征服了三苗,意味著一個民族大融合的共同體—華夏族基本形成。舜帝實現了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也實現了龍鳳的大融合。在以後的歷史中,民族融合不斷進行,華夏民族和諧和美,與時共進,不斷改創,隨即流傳千古的華夏龍鳳舞也就產生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龍鳳舞是陽剛與陰柔的完美結合,是奮進與和諧的有機統一。龍鳳舞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發展的歷史,對塑造、陶冶民族性格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本身濃縮和寄寓了中華民族自強奉獻、和諧共進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