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牡丹

五椏果目芍藥科芍藥屬植物

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觀賞植物,原產於中國西部秦嶺和大巴山一帶山區,現在這一地區尚有野生單瓣品種存在。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藥是蓄根草本,花型、葉片非常相似,牡丹於5月初開花,芍藥花期要晚一些,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芍藥原產於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一帶,更耐寒。在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牡丹和芍藥是同一個詞。

形態特徵


株型
因品種不同,牡丹植株有高有矮、有叢有獨、有直有斜、有聚有散,各有所異。一般來說,按其形狀或分為五個類型;
1、直立型
枝條直立挺拔而較高,分佈緊湊,展開角度小,枝知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30o以內。節間較長,新生枝年生長量在10~15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40~50厘米,高者達1米以上。如“首案紅”、“紫二喬”、“姚黃”等。
2、疏散型枝條多疏散彎曲向四周伸展,株幅大於株高,形成低矮展開的株形,枝條展開時與垂直線的夾角多在45o以上,新枝長,較軟。如“趙粉”、“守重紅”、“山花爛漫”、“青龍卧墨池”等。
3、開張型
枝條生長健壯挺拔,向四周斜伸開張,角度在上述兩者之間,株形圓滿端正,高矮適中,新枝年生長量6~8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在30~40厘米。如“狀元紅”、“銀紅巧對”、“金玉交章”等。
4、矮生
枝條生長緩慢,節間短而葉密,枝條分佈緊湊短小,年新枝生長量為2~4厘米,一般五年生株高15高厘米左右。如“美人紅”、“羅漢紅”、“海雲紫”等為代表。
5、獨干型
多為人工培植的藝術造型,具有明顯的主幹,主幹高矮不等,一般在20~80厘米。主幹上部分生數枝,構成樹冠(有的無樹冠),形態古雅,酷似盆景,生長較慢,一般成型期需8年以上。如“十八號”等。
述每一植株類型中,因品種不同,直立程度、高矮、斜伸角度等亦有不同;同時,枝條的粗壯、細弱、硬挺、直彎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如矮生類型中“羅漢紅”即屬於粗壯矮生型,而“出梗奪翠”則屬於細弱矮生型;又如直立型中的“首案紅”屬粗壯直立型,“姚黃”則屬於細硬直立型。
牡丹根系發達,具有多數深根形的肉質主根和側根。初生根始為白色,漸變為黃色至褐色,肉質白色,個別紅色,肉質中心木質化,俗稱“木心”。肉質部儲有大量養份和水份供植株生長,一般來說,根深的植株枝葉茂盛,植株較高,根淺則枝短株型矮。牡丹因品種不同,其根型、數量也不一致,但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1、直根型
此類型的根深(四年生的牡丹根可入土80厘米以上),但根條稀疏,沒有明顯的主根,僅有幾十條粗細均勻的粗“麵條根”,根光滑、皮百,根上極少分生小根,根(加工后稱“丹皮”)產量高,質量好。如“鳳丹”、“趙粉”、“二喬”、“墨魁”等。這類牡丹多為藥用兼觀賞兩用品種。
2、坡根型
此類根條粗細長短不一,分生側根較多,交叉生長,俗稱“雞爪根”,多數入土較淺,斜坡角度大。如“青山貫雪”、“白玉”、“黃花葵”等品種,此類牡丹產丹皮質量、產量低於直根型,不適於藥用栽培。
3、中間型
此類根條稀密適中,無明顯主根,生有多數粗細均稱、根皮光滑的“麵條根”,平均入土深度在70~80厘米,如“種生黑”、“姚黃”等,既可觀賞,又可藥用。
鱗芽
芽牡丹的芽外由6~8枚鱗片所包,所以,牡丹芽又稱“鱗芽”。牡丹以鱗芽越冬。
牡丹的芽按功能和分化程度,分為花芽、葉芽、潛伏芽和不定芽四種。
1、花芽
牡丹的花芽為混合芽,能抽枝、長葉、開花。著生在枝條頂端的稱為“頂生花芽”,開過一次花的枝條,花莖便自行乾枯回縮一段。著生在乾枯花莖下部的葉腋間的花芽稱為“腋生花芽”或“側生花芽”。花芽一般都比較肥大飽滿,剝除鱗片,可見“花胎”(即鱗芽內部的幼小花蕾)。
2、葉芽
葉芽只抽枝長葉,多數著生在花芽下部的葉腋間,也有著生在枝條頂端的,較花芽瘦小,萌發后發育成枝條。
3、潛伏芽
潛伏芽著生在新枝的最下部,形狀癟小,如粟粒,俗稱“狗鱉”。平時不萌發,在花芽、葉芽或枝條受傷后才能萌發,其壽命較長,可維持10~15年之久。
著生在根莖處的芽叫做“不定芽”。出土后抽生為萌櫱枝,俗稱“土芽”。不定芽萌發力特強,是接穗、更新老枝(股)和增加新股的主要來源。不定芽當年不開花,生長旺盛者,在頂部當年可發育分化形成花芽,翌年開花。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后,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

分佈範圍


1。河南洛陽,古詩有"洛陽牡丹甲天下",有"牡丹之都""中國之都"之美譽。
2。山東菏澤,素有“牡丹之鄉”之美稱。2006年,被評為"中國牡丹城".
3。甘肅紫斑牡丹
4。安徽銅陵牡丹。
5。河北柏山,有株千年牡丹。
6。陝西漢中,有牡丹園
7。安徽巢湖銀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國內栽培歷史"競誇天下雙無絕,獨立人間第一香".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愛花的民族,尤其鍾愛牡丹。我們的祖先愛牡丹、種牡丹的歷史幾乎和他們生息繁衍、發展壯大的歷史一樣深厚悠久。
牡丹,原為陝,川,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葯的記載。

主要價值


牡丹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牡丹可在公園和風景區建立專類園;在古典園林和居民院落中築花台種植;在園林綠地中自然式孤植、叢植或片植。也適於布置花境、花壇、花帶、盆栽觀賞,應用更是靈活,可通過催延花期,使其四季開花。根皮入葯,花瓣可釀酒。
牡丹自古以來皆用其根皮入葯,名曰“丹皮".<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中品。
李時珍撰<本草綱目>曰:“牡丹以色丹者為佳”。丹皮用量很大,國內年需要量在250萬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約為50萬公斤。
曹州(菏澤)牡丹為藥用、觀賞兩用品種,所產“曹丹”皮厚粉足質量好,為全國丹皮四大產區之一。
牡丹根皮外層為木栓層,由多列木栓細胞組成細胞壁,呈淺紅色;內層為皮層,由數列切向延長的薄皮細胞組成,皮層內韌皮部,占根的絕大部分,中心為木質部及髓。牡丹根的韌皮部及皮層薄壁細胞和細胞間隙中,聚集有較多的草酸晶簇,並含有很多澱粉。鮮皮中含有牡丹酚原甙(Paeonolide.C20H28O12)約5-6%,但易受自身存在的酶水解,成為牡丹酚(C15H20O8)及一份子L阿拉伯糖。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PaeonolC9H10O3),為帶有光澤的針狀結晶,可溶於水及一般溶劑,還含有芍藥甙(Paeonorin)、苯甲酸揮髮油0.15-0.4%及植物甾醇等。
牡丹酚為主要藥用成份,具有抗菌作用,體外試驗丹皮對傷寒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白喉桿菌也有抑制作用
丹皮水剪湯劑還有降血壓作用。丹皮呈圓筒狀、半圓筒狀或破碎的片狀,有縱向裂隙,兩面向內捲曲,外皮粉白色或微紅,內層棕色或土黃色,有細順紋,質而脆,容易折斷,斷面呈粉性白色,具有特異香氣為了便於運輸和貯藏,加工后的根皮通常截成6-15cm長的小段,裝在木箱或竹簍、條筐里,放在乾燥通風避雨的地方。貯藏期間要注意防潮。受潮后其斷面由原來的粉白色奕馬紅色,如轉成黑色即已表明已變質。如發現受潮應立即放在陽光下攤曬,曬乾后再輕輕裝起,緩緩加蓋,以免壓碎。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無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血,活血散瘀的功能。主治斑疹吐血,血滯經閉,經前發勢,癰腫瘡毒,損傷瘀血,陰虛發勢,無汗骨蒸。臨床上主要用於清肝火和涼血散瘀(消炎、降壓),如因肝鬱火而致的發熱、盜汗自汗頭痛目澀、月經不調,常配梔子柴胡等,方如“丹梔逍遙散”。取其熱散瘀作用,治部急性闌尾炎常配大黃金銀花等,方如“大黃牡丹湯”加減。
高血壓和動脈化而瘺有肝鬱積熱症者,可配野菊花石決明等降壓。如陰虛發熱,可配“青蒿鱉甲煎湯”。熱症出血,可助犀角生地涼血止血;因甩胸腥部挫傷後有瘀血作痛者,方劑中加丹皮、赤艾以涼血去瘀。因此,丹皮是治部血中伏火,除煩熱,祛血瘀或瘕積聚的常用藥物。
丹皮不但可以配伍其它藥物水煎湯劑用於治療一般急性疾病,還可製成吸收緩慢、藥力持久且服用、攜帶、貯存方便的丸劑和片劑。如山東菏澤製藥廠生產的“六味地黃丸”中,就有曹州粉丹皮。該葯為6g重的小密丸。因其整個配方選用“道地”藥材,以優質棗花蜂蜜為輔料,丸藥質好,對腎陰虧損、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等症療效顯著。該廠又在本方的基礎上,加上枸杞子菊花,加工出“杞菊地黃丸”。主治因腎陰虛而導致的眼花岐視,或枯澀疼痛等癥狀,是中老年眼疾患者的理想藥物。
山東菏澤健民中藥廠生產的濃縮“咽炎片”,方劑中加丹皮,以取其清熱瀉火之效,輔佐玄參、板蘭根,增強滋陰解毒作用。該葯具有養陰潤肺清熱解毒、清利咽喉、鎮咳止癢功能,用於慢性咽炎引起的咽癢咽干、刺激性咳嗽等症,效果良好。

品種區別


牡丹在芽因品種不同在形狀、顏色等方面均有差異,形態百出,各有特徵。大體上有圓錐型、珍珠型、扁圓型、長錐型、鷹咀型等;各形狀之間又有大小、鱗片的多少、芽質癟瘦虛實等差別;顏色也有青綠、黃綠、土紅土黃銀灰、棕褐和不同程度的紫紅等色;另外還有花色和混和色,是秋季分辨品種的主要依據。因此,單靠芽的形狀、顏色等很難識別牡丹的品種,需靠長期耐心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每一品種鱗芽的特性。
分枝
因當年生效枝上節間長短不同,著生芽數及新枝萌發力強弱也不同,分枝的習性也有明顯差異但分枝大體上有以下兩種類型:
1、單枝型
當年生新枝節間長,著生芽較少,僅在基部1~2節部位或第1~3節部位上生芽,並且這些新芽中,當年僅有一芽萌發成為當年生新枝,該類型一般株高枝稀,如“姚黃”等。
2、稠枝型
當年生新枝節間短,著生新芽較多,一般3~5個,新芽發枝力強,每個新芽在當年都能抽出形成短枝,枝多較稠、叢生。這類品種的植株一般較矮,分枝密。如“瑛珞寶珠”、“丹爐焰”、“脂紅”等。
、葉
牡丹葉互生,由葉片、葉柄組成。葉形、大小、色澤、質地等因品種而異可分為以下幾類:
1、大形圓葉型
全葉大而圓,長40厘米以上,寬25厘米以上,小葉寬大,圓純而肥厚,呈廣卵形或卵形;側小葉邊緣缺少;葉面多平展。如“王紅”、“大胡紅”、“墨魁”、“首案紅”等。
2、大形長葉型
全葉大小同前,但小葉較狹長,呈長橢圓形,質較薄,邊緣缺刻少而尖,葉較稀而平展或下垂,如“銀粉金鱗”、“冰凌罩紅石”等。
3、小葉圓葉型
全葉較小,長約20~30厘米,小葉短而厚,邊緣缺刻少而圓純。如“葛巾紫”、“藍田玉”、“美人紅”等。4、小形長葉型全葉大小同上,但小葉較狹,邊緣缺刻尖而上卷。如“脂紅”、“煙龍紫”等。
5、中形葉型
全葉中等大小,長約30~40厘米,小葉長橢圓形,邊緣缺刻多且較尖又上卷,葉多斜伸。如“假葛巾紫”、“狀元紅”、“大棕紫”等。
中外,還有特殊的葉形。如“三奇集盛”,每個葉柄上只生三枚不規律的圓形葉片,比一般品種少三分之二,為二回一出複葉;又如“肉芙蓉”、“大棕紫”,每一葉柄上著生三組葉片,分為頂五后六共十一枚小葉,比一般品種多二片。
牡丹葉的顏色以綠色、黃綠色為主,個別品種的葉有深淺不同程度的紫暈;有的葉面上還綴有紫色或黃色的斑點;葉背面多為灰綠色和淺灰色,個別的品種(如“鶴白”)茸毛特別多。
葉柄
牡丹的葉柄也有粗細、硬軟、長短之分,長者可達40厘米,短者不過10厘米;葉柄凹處多為暗紫、紫紅、灰褐、黃綠等不同顏色。
葉柄的長短,特別是葉柄和枝條夾角的大小因品種不同差異較大,同時對花的觀賞價值影響也較大,葉柄與枝夾角大,葉面平展或下垂,葉也較稀,如“墨魁”,花朵均著生在葉叢之上,形成花美葉秀,相得益彰的觀賞價值;相反,葉柄較短,葉柄與枝條夾角較小,因枝葉緊密,花朵常藏在葉叢中,造成“葉里藏花”現象,大大降低了觀賞價值。
牡丹花大色艷,品種繁多。有的品種花器齊全,萼片,雄蕊、雌蕊發育正常,如“似荷蓮”、“鳳丹白”等;但有的品種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繽紛的花朵。
根據花瓣層次的多少,傳統上將花分為:單瓣(層)類、重瓣(層)類、千瓣(層)類。在這三大類中,又視花朵的形態特徵分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繡球型(傳統上把皇冠型和繡球型稱為起樓)六種花型。這種分類方法比較直觀地反映了花朵的各種變化形態。

分類方法


近幾年來,有關牡丹專家學者與產區的科研人員一起,結合傳統的分類方法,經多年實地觀察研究及對牡丹花的解剖觀察,摸清了花型及花朵構成的演化規律后,提出了新的花型分類,即把牡丹花型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千層台閣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繡球型、樓子台閣型。
1、單瓣
花瓣2-3輪,10-15片,寬大平展,雄蕊200-300個,雌蕊4-6枚,雄、雌蕊發育正常,結實能力強。此類花型以“鴉片紫”、“石榴紅”、“賽珠盤”、“鳳丹白”等品種為代表。
2、荷花型
花瓣4-5輪,20-25片,花瓣寬大,形狀大小近似,排列清晰,雌蕊發育基本正常,結實能力較強,但個別品種偶有雄蕊或雌蕊柱頭瓣化現象。此類花型以“似荷蓮”、“錦雲紅”、“雪蓮”、“玉板白”等品種為代表。
3、菊花型
花瓣6輪以上,花瓣形狀相似,排列整齊,層次分明,自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正常或減少變小,並偶有瓣化,雌蕊5~11枚,正常生長或退化變小。有些品種柱頭有瓣化現象,結實力較差,此類花型以“玫瑰紅”、“叢中笑”、“銀紅巧對”、“錦袍紅”等品種為代表。
4、薔薇型
花瓣多輪,花瓣由外向內逐漸變小,雄蕊部分瓣化成正常花瓣,雌蕊退化變小或瓣化,結實力差。此類花型以“紫二喬”、“烏花耀輝”、“紅霞爭輝”等品種為代表。
5、托桂型
外花瓣2~5輪,寬大整齊,部分雄蕊瓣化成細長花瓣,瓣瑞常殘留有花藥或花藥痕迹,瓣間雜有正常雄蕊,排列不規則而稀疏,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具有結實力。此類花型以“淑女裝”、“嬌紅”、“仙娥”、“三變賽玉”等品種為代表。
6、金環型
外花瓣2~3輪,寬大平展,花朵中心有部分雄蕊瓣化成狹長直立大花瓣,中心花瓣與外輪花瓣之間有一圈正常雄蕊呈金環狀,雌蕊正常或稍有瓣化,結實力差。此類花型極少,以“白天鵝”、“俊顏紅”品種為代表。
7、皇冠型
外花瓣2~5輪,寬大平展,排列規則,雄蕊大部或全部瓣化成細碎或曲皺花瓣,瓣群稠密聳起,形似皇冠。內花瓣排列不規則,瓣間常雜有正常雄蕊或退化中的雄蕊,瓣端也常殘留有花藥;雌蕊退化或瓣化,偶有結實。此類花型以“藍田玉”、“胡紅”、“姚黃”、“首案紅”等品種為代表。
8、繡球型
雄蕊充分瓣化,內外瓣形狀大小近似,擁擠隆起呈球形或橢圓形;雌蕊基本或全部退化或瓣化,無結實能力。此類花型似“豆綠”、“綠香球”、“雪映朝霞”等品種為代表。
9、千層台閣型
下方花瓣4輪以上,花瓣排列較整齊,形狀近似,瓣間不雜有雄蕊和退化的雄蕊。雄蕊正常而量小,或偶有瓣化,雌蕊退化變小或瓣化;上方花瓣量少,平展或直立,雄蕊量少而變小,雌蕊退化變小或瓣化。此類花型以“菱花湛露”、“脂紅”、“壽星紅“等品種為代表。
10、樓子台閣型
下方花雄蕊瓣化較充分,與正常花瓣形狀相似,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上方花花瓣略大,數量較大,雄蕊基本全部瓣化或退化;雌蕊瓣化成正常花瓣或彩瓣,有的品種退化消失。此類花型以“赤龍煥彩”、“盛丹爐”、“玉樓點翠”、“紫重樓”等品種為代表。
牡丹的花型在演進程中,有些品種同株、同枝常開2-3花型或更多種花型。如“趙粉”、“青香白”、“白鶴卧雪”、“山花爛熳”等,同株可開“皇冠”、“托桂”、“單瓣型”等花型。所以在確定某一品種的花型時,應以該品種演化達到最高的花型為標準。
八、果實種籽
單瓣花結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外果皮始為綠色,有毛,成熟時為蟹黃色,種籽為黃綠色,過熟時果角開裂,種籽為黑褐色,每公斤可稱干種2400-3000粒。重瓣花一般結果1-5角,但種籽僅有部分成實,或完全不實;千瓣花類不結果和籽。

牡丹花語


牡丹:富貴、圓滿、濃情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情。

歷史記載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太平御覽》)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
“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並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云:“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遊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陽花事衰微,杭州卻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長安、洛陽等地能見到的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云:“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云:“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種至四十畝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數百株。”(《五雜俎》)。由此可以看出,現今牡丹的主要產地菏澤,在明代就已開始繁盛了。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縣誌>云:“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
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藥,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並云:“穀雨后往觀,見奼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
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藥。”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藥用,所以,菏澤牡丹,常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纂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裡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曆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誌>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誌>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餘畝,10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栽培技術


中國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可列表如下。
朝代年代栽培中心
隋581-618洛陽
唐618-907長安
五代907-960洛陽
北宋960-1127洛陽
南宋1127-1279天彭
明1368-1644亳州
清1644-1911曹州(菏澤古稱)
可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
洛陽、杭州、牡丹江、成都、杭州、陳州、杭州、吳縣、成都、杭州江陰、北京、成都、南京、灌陽、北京、上海、嘉興、寧國、成都、臨夏、蘭州。
從唐代起,就推崇牡丹為"國色天香",由於歷代舉國一致地珍視和喜愛,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熱潮。實際上已經賦予牡丹以“國花”的地位。儘管朝代更迭,花王牡丹,統領群芳,國色天香的崇高地位,從未動搖。牡丹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影響之深遠,聲望之顯赫,地位之尊容,是其它花卉所不可企及的。

詩歌


牡丹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牡丹李孝光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綉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賞牡丹一首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清平調李白(唐)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官誰得似,可憐飛燕倚紅妝。
題御筆牡丹王國維(清)
摩羅西域竟時妝,東海櫻花侈國香。
閱盡大千春世界,牡丹終古是花王。
白牡丹韋莊(唐)
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面慚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
惜牡丹白居易(唐)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牡丹唐·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牡丹詩
唐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傳說


荷包牡丹的傳說:古時,在洛陽城東南200來里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裡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綉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綉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繡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綉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這麼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鍾情的男子,家裡也默認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綉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劉師閣"的傳說: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這裡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於書香門弟,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後父母相繼過世,少女便隨在長安作官的哥嫂來到長安定居。隋朝滅亡后,哥嫂相繼謝世,獨留她孤憐一人,無處可去,又兼看破紅塵,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時,少女將原來家院里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身佛教、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一株著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樓,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童子玉面。觀者無不贊其美,頌其佳,故每逢四月,眾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之手,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後來,此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天彭、山東菏澤等地,芳香遠播。
武則天與牡丹的傳說:至武則天當了皇帝,與一年冬天,至上苑飲酒賞雪,酒後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吹。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詔令焚燒以後,嚇壞了百花仙子。第二天,出牡丹外,其餘花都開了。武則天見牡丹未開,大怒之下,一把火將眾牡丹花燒為焦灰。並將別處牡丹連根拔出,貶出長安,仍至洛陽邙山。洛陽邙山溝壑交錯,偏僻凄涼。武則天將牡丹扔到洛陽邙山,欲將牡丹絕種。誰知牡丹在洛陽邙山長勢良好,人們紛紛來此觀賞牡丹。
"萬卷書"的傳說:明代,安徽亳州有個書生,又名歐陽搏雲,字苦書。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招天地之神。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不止。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秋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這裡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歹劉黃"的傳說:古時候,洛陽附近有一個後生,姓劉名丹亭。他自小愛花如痴,種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陸軍前屋后種了許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為他花種得特別好,常遭頑童襲騷。他非常生氣,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輕者罰勞作一晌,重則打板數下。因此,當地頑童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歹劉”。這樣漸漸傳開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說起“歹劉”的種花技藝確實不凡,他種牡丹百餘株,花大色艷品種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黃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過“姚黃”,眾鄉鄰驚嘆,富貴人家以金銀相求。當時黃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進行大量繁殖,一時遠近爭相苛種,成為一種時尚。以後,人們將這種花命名為“歹劉黃”,這品名被載入書中,流傳下來。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湧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遊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解放后,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二)較濃重的藥物學特點(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七)濃重的富貴之感(八)濃重的人生回味(九)濃重的生活氛圍(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文化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今天,中國牡丹心逢盛世,沐浴春暉,盛況空前,在許多生產牡丹的地方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牡丹花會,弘揚牡丹文化。那時,花城中便萬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語歡歌,萬紫千紅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匯成歡樂的海洋。"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歷史上,古都洛陽的牡丹為最多、最好,有兩個傳統名種,一個開黃花的名姚黃,另一個開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傳到今天。“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並確定每年4月15日——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遊人群集,共賞花王

國外影響


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
目前日本、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擂、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