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姓

中國姓氏之一

鄧姓,中華姓氏。第一支相傳出自黃帝時代的古鄧國。第二支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第三支源齣子姓,為商朝皇族的裔孫。商王武丁滅了姒姓鄧國,隨之封其叔父曼季於河(注指漢水)北的鄧,並賜姓曼,侯爵,在今河南鄧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鄧祁侯,鄧國亡,子孫以鄧為氏。在西漢時形成了著名的南陽望族。曼季是鄧姓族人公認的始祖,子姓鄧氏是組成漢族鄧姓群體的最主要成員,其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先秦時期,鄧姓主要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一帶。秦漢時期,鄧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陝西、江蘇等地。河南是鄧姓的發祥之地,南陽郡鄧姓的開基始祖為鄧況,在漢朝中葉,自楚徙居河南南陽新野。到東漢光武帝時,南陽鄧姓達到頂峰,太傅高密侯鄧禹是南陽鄧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後來鄧姓衍生出多個著名支派均為鄧禹的子孫。東漢是鄧姓最輝煌的時代。南陽鄧姓對以後的鄧姓家族影響極大,因此,有“天下鄧姓出南陽"之說。西晉末,鄧姓大批從河南向南方移民,直達福建、廣東。唐宋時鄧姓的主體已經跨過長江分佈於湖南、江西、四川地區。到了明清時期,鄧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佈局面。明末鄧姓始入台灣。

鄧姓名人有:鄧子龍鄧世隆鄧景山、鄧攸、鄧世昌、鄧恩銘、鄧小平、鄧穎超、鄧超等。

歷史發展


鄧姓的始祖

武丁,即鄧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說的得姓始祖。商朝時,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於鄧國,同時封其為侯爵,後來曼季建立了鄧國,人們稱他為鄧侯,鄧國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近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至魯庄公十六年(即西元前678年),為楚所滅,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其後人尊武丁為鄧姓的鼻祖。

起源演變

● 部落名
炎黃時期的鄧氏部落。這個部落的首領叫鄧伯溫,曾在黃帝時期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成為黃帝的大臣之一,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涿鹿之野打仗。可見,當時鄧氏部落的地位是很顯赫的。這是鄧姓最早的傳說記載。
金天氏
金天氏繁衍分支出鄧氏。黃帝的孫子高陽氏顓頊,曾封賜東夷族首領金天氏少昊一個有功德的兒子在鄧地,世代繁衍並分出很多支系,其中一個分支就姓鄧。
● 姒姓說
源於姒姓,是夏禹的後裔。夏禹曾孫,即第四個夏王仲康,封其有德行的一個兒子在古鄧林之地,建立媯姓鄧侯國,在今河南鄧州南。這個鄧國前後存續了800多年,後來被商國武丁所滅。此後,鄧國的遺民就以國名為姓。現在鄧州西南30公裡外還有鄧林鎮等古鄧地地名。
● 子姓說
為商朝皇族後裔。商王武丁滅掉姒姓鄧國后,封其季叔曼於河北(今河南南陽)為鄧侯,建立鄧侯國。曼是南庚帝最小的兒子,所以又稱曼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子姓鄧國尊周室朝服於周,得以倖存。后南遷到湖北襄樊北的古鄧塞,成為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異姓侯國。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滅鄧國,延續了570多年的鄧侯國鄧氏族人,紛紛從鄧國播遷到全國各地避難。鄧侯子孫及百姓為紀念故國,以國為姓,史稱鄧姓正宗,全國鄧姓大半都出自這一個源頭,曼季是鄧姓人公認的始祖。
● 避難改姓
此外,還有其他姓氏因避難而改姓等情況。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封第八個兒子李從鎰為鄧侯。宋太宗詔捕南唐宗室,李從鎰的兒子李天和為避難,逃到湖南安化,以父爵位改姓鄧。
● 少數民族
源於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占(今新疆河薩爾托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
鄧姓
鄧姓
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滿族姓氏德敦氏、棟阿氏、董佳氏冠漢姓為鄧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鄧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傳播

鄧姓發源於今天河南鄧州,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后又分支泉州等地(這一說法存在重大謬誤,西晉良吏鄧攸在“永嘉之亂”,沒有避居今福建寧化禾口石碧村,更談不上是鄧氏最早入閩始祖。)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佈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于山東、河北、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
宋代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
明代福建人鄧顯祖移居台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江西鄧氏向浙江遷徙,在建德市蘭溪市交界處原有三大村落源心村、鄧宅村、橋亭村大多數村民為鄧姓。
當代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人口分布


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九百一十萬左右(截至2015),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7%左右,並以四川、廣東、福建、湖南、江蘇、江西、台灣等省最多。
● 歷史上鄧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鄧姓大約有36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六位。當時鄧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鄧姓總人口的25.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四川,這三省鄧姓大約佔全國鄧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福建、山東、廣東、河南、廣西等地。當時的湘、贛、川是鄧姓聚集的中心地區。
明朝時期,鄧姓大約有46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鄧姓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福建,這三省鄧姓大約佔鄧姓總人口的六成,其次分佈於廣東、廣西、四川、江蘇、湖北等省。江西為鄧姓第一大省,約佔鄧姓總人口的30.2%。宋元明期間600餘年,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東南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湘、閩為中心的鄧姓聚集區,人口重心向東南移動。
● 當代鄧姓的分佈和圖譜
根據2006年出版的中國姓氏·三百大姓數據,鄧姓的人口已達到近730萬,為全國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5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鄧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大約佔鄧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佈於湖北、重慶、廣西、江西,這四省市又集中了24%的鄧姓人口。廣東為當代鄧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鄧姓總人口的19%。粵桂湘、川渝成為鄧姓的兩塊主要的聚集區。從明朝至今600年期間,鄧姓人口主要由東南部向西和南部地區遷移。
鄧姓在人群中分佈在華南地區,在粵桂湘、海南北部、川渝貴大部、雲南東北、江西南部、福建西端,鄧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2%以上,最高的比率可達2%以上,這一地區覆蓋面積大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3.5%,居住了大約60%的鄧姓人群。在四川北部和西部、雲南北部和西部、海南南部、台灣、福建中部、江西北部、湖北南部、浙江中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冀晉魯大部、遼吉黑東部、豫陝甘南部、青海東部、黑吉東部交界地區、黑吉西端與內蒙交界地區,鄧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1.12%之間,這一地區覆蓋面積大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2.5%,居住了大約26%的鄧姓人群。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鄧姓的郡望最重要的是南陽,其次有安定、高密、平陽襄陵、長郡、陳郡等。
南陽郡:戰國秦時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其開基始祖為鄧況。
安定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寧夏固原)。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高密國: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平陽郡: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平陽(今臨汾西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陳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洛陽:秦始終置縣。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
堂號
1.南陽堂:南陽郡鄧氏後裔多以此為堂號,多指南陽郡禹公後裔。南陽堂,祖籍:福建寧化石壁村遷居廣東梅州梅縣(古代程鄉)鬆口。始遷祖:鄧志齋(太乙公)。太乙公後裔多數以南陽堂為堂號。
2.親睦堂,江西萍鄉三九公祠,祖籍:廣東梅州。始遷祖:恭公,信公後裔。
3.報本堂,祖籍:江蘇無錫。始遷祖:鄧爾瞻
又一支,祖籍:江西萍鄉遵化,始遷祖:鄧兆挺。
4.魁宿堂,出自東漢鄧禹的故事。鄧禹,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南)人,字仲華。從光武帝劉秀破王郎、王匡等軍,名震關西。劉秀統一全國后,封高密侯。后繪圖雲台,居28將之首。鄧氏後人於是以"魁宿"名其堂。禹有13子,時稱"鄧林材木",各守一藝,以世其家,因而又有"守藝堂"、"執藝堂"等。
5.聞彩堂,祖籍:自赤崗北胡庄金沙迪溪建昌墟遷居(江蘇丹陽)雲陽東鄉七里橋鄧家橋。始遷祖:鄧桂。
6.敦睦堂,祖籍:常州府(江蘇武進)。始遷祖:鄧伯齡。
7.崇孝堂,祖籍:祁陽城山頭遷居渝北。始遷祖:鄧登班。
8.嗣藻堂,祖籍:湖北荊門象山。始遷祖:鄧友義。原姓熊,祖籍孝感,入娶鄧氏。
9.角宿堂,祖籍:湖南湘潭。
10.南陽堂,祖籍:湖南湘鄉,衡陽等二十餘縣。
11.思孝堂,祖籍:湖南湘鄉義學地遷居湘潭上思鄉,再遷西溪。始遷祖:鄧伯壎。此譜支祖:鄧仲高。
12.一經堂,祖籍:湖南漵浦遷居安化。始遷祖:鄧九章。
13.登秀堂,祖籍:湖南永州遷居郴州。始遷祖:鄧少卿,法行五七郎。
14.十賢堂,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長圳遷居湖南湘鄉。其子文敬公初居湘鄉虞塘再遷邵東觀山橋。始遷祖:鄧學良。
15.惇敘堂,祖籍:世居醴西南陽橋杉棟灣,遷居江西太和縣,分徏永豐,再遷廬陵縣舊市街。始遷祖:鄧朝卿,字廷相。
16.忠孝堂,祖籍:江西太和縣十八都鵝頸大丘圳上遷居湖南湘陰縣,再遷湘鄉長田建望光樓。始遷祖:鄧大樂,字開疆,號樂只。
17.毓修堂,祖籍:湖南善化遷居瀏陽東灘頭鄧家山。裔孫榮顯,再遷渡高坪。始遷祖:鄧時鼎。
18.壹經堂,祖籍:江西臨江府淦縣桃花溪遷居湖南常德,再遷漵浦。始遷祖:鄧飽義,名連,字仲高。
19.親九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縣漢沙渡遷居湖南新田土橋坪,再遷湖南寧遠縣。始遷祖:鄧材,行七郎。
20.材林堂,祖籍:自江右吉安遷居楚胥寶郡邵東龍富塘角里。始遷祖:鄧天俊,字奇才,號法通。
21.敦睦堂,祖籍:江西太和縣十八都鵝頸大丘圳上遷居湖南湘鄉縣茶沖塘。始遷祖:鄧安寧。
22.三登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縣遷居吉安府安福縣,裔孫鄧子誠,遷居吉水,再遷萍鄉,又遷湖南沅江。笫四子鄧紹禹從江西太和縣遷居湖南衡州府常寧縣南鄉依陂洞上灣。始遷祖:鄧梅魁。
23.兩秀堂,祖籍:從江西泰和縣圳上遷居湖南益陽。始遷祖:鄧德卿。
24.南陽堂,祖籍:江西赤塘遷居湖南益陽,寧鄉。始遷祖:鄧祖獻,字希賢,號哲人。
25.三登堂,祖籍:世居新化金塘遷居安化縣城西兩重溪,清塘鋪顏家坪。始遷祖:鄧義伯,鄧堯伯。
26.遺經堂,祖籍:從江西吉水遷湖南常德府龍陽縣大圍盽,漢壽六甲。始遷祖:鄧思明。
27.毓秀堂,祖籍:從江西金谷縣勝揚馬頭遷居江西新建縣,再遷湖南長沙府瀏陽楊梅河。始遷祖:鄧時鼎。
28.守藝堂,祖籍:湖南寧鄉,溈寧梘坪。始遷祖:鄧祥澤,學,業,仕,任,儒。
29.執義堂,祖籍:湖南茶陵遷居湘潭嚴沖。始遷祖:鄧信。
30.五義堂,祖籍:河南南陽郡新野縣遷居江西南昌府上高儒里。始遷祖:鄧遐
31.南陽堂,祖籍:廣東嘉應州蓼陂遷居袁郡萬載楓梓里。始遷祖:鄧永柱,字承彬。
32.繩武堂,祖籍:大陸遷海外孫墓鄧氏。
33.崇本堂,祖籍:大陸遷海外。
34.冠雲堂,祖籍:大陸遷海外。
35.安定堂:以望立堂。
36.高密堂:以望立堂。
37.平陽堂:以望立堂。
38.長沙堂:以望立堂。
39.洛陽堂:以望立堂。
40.宜春堂:以望立堂。
41.南雄堂:以望立堂。
42.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陳國堂、淮陽堂
43.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44.東漢堂,在貴州習水的一個鄧氏宗親(鄧三祝公的後裔)提供的貴州習水中看到。據此支族譜記載,其世系與南陽郡鄧氏存在較大差異。
敦本堂:今福建龍岩新羅小池卓洋鄧氏友興公遷今湖南醴陵的鄧氏後裔在醴陵當地興建了尊奉松峰(友興)公為始祖的宗祠,友興公後裔以此為堂號。其總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龍岩新羅小池卓洋鄧氏、所有外遷各地敦本堂友興公後裔的總祠堂,自明朝創建至今已經數百年。此支鄧氏分佈於今天的湖南醴陵、瀏陽與環洞庭湖各縣市;江西萍鄉、湘東等地;還遠及四川成都周圍包括金堂和重慶包括巫山一帶(原太昌鎮),已繁衍至少超過五六萬之眾。
46.雲台堂,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賢公後裔遷浙江武義後裔所創立的堂號。
47.九睦堂,湖南長沙金圫鄧氏。此支鄧氏位於今天的湖南長沙縣榔里鎮金圫村,在歷史上相當富有,曾建有家族內部的免費學校。
48.仁豪堂,今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茶林鎮鄧家大院通用堂號,為湘川鄧氏太五郎後裔一脈。
49.愛德堂,今福建龍岩新羅區東肖鄧氏及紅坊悠遠鄧氏通用堂號,為閩沙鄧氏光布公後裔一脈。
50.崇本堂,今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鄧氏通用堂號,此支鄧氏由今福建龍岩永定縣合溪鄉王社村遷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是福建簡公後裔一脈,為當地旺族。
51.光裕堂,今福建三明閩沙鄧氏的堂號。閩沙鄧氏尊光布公為開基祖,此支鄧氏人丁興旺,代有人才。如當代鄧子基是我們中國財經界的泰斗。
52.敦倫堂,今武義縣東南部金岩村鄧氏家族堂號,“敦倫堂”即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勸戒訓勉後代子孫。此支鄧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古田裡東乾(今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蛟洋古蛟新區東乾村)遷出。清初因族人經商來到浙江,寄居於金、衢、嚴(州)、處(州)四府,其中部分鄧氏定居武義南鄉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繼堂。聯十公長子碧進從唐里遷武義南鄉雙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聯七公長子虞章遷到武義南鄉雙坑管嶺腳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榮遷居金岩村,為金岩村始祖。
53.武威堂、汝南堂,鳳山廖、鄧氏家族之鄧氏的堂號,當地98%之鳳山鄧氏、廖氏都以此為堂號。

故居墓葬

鄧小平故居
鄧小平故居
鄧小平故居,位於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1997年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8月22日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鄧氏宗祠
廣州鄧氏宗祠
廣州鄧氏宗祠(鄧世昌紀念館),始建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鄧世昌壯烈犧牲以後,鄧氏族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將原祠拆平擴建。1994年,在鄧世昌殉國100周年之際,這裡被闢為鄧世昌紀念館,成為廣州市唯一經中宣部批准成立的名人紀念館。2008年12月,鄧氏宗祠又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鄧禹台
鄧禹台
鄧禹台位於縣城西北10公里的西趙莊村西,台地高闊,柳楊河環繞。相傳為東漢開國元勛鄧禹之閱兵台,亦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

宗祠對聯

四言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堂聯。全出典出鄧氏的望族南陽郡,以居新野時而著稱。
南陽世澤;
東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姓姓宗祠南陽堂的通用聯。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今河南南陽新野縣。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名將鄧禹。中國分佈極廣的鄧姓族人公認東漢的開國勛臣鄧禹為本族遠祖。鄧禹是河南省南陽郡新野人,為漢光武帝劉秀幼年同學。他追隨劉秀,屢立戰功。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後,封鄧禹為高密侯。此後,他的畫相掛在功臣閣,為著名的“雲台28將”之首。
南陽望族;
新野芳蹤。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雲台列首;
諫院知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鄧禹,東漢初南陽新野人,字仲華,少年時遊學長安,與劉秀關係密切,后奉劉秀命,以前將軍率精兵入關,大破綠林軍王匡等部,平定河東,任大司徒。劉秀統一全國后,封他為高密侯,明帝時拜太傅,圖像畫於雲台(今洛陽南宮所建高台,畫中興功臣像以表彰),居諸將之首。下聯典指宋代建昌人鄧潤甫,字溫伯,皇佑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又曾主持諫院,有直聲。
平叔下士;
伯道存侄。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鄧訓,字平叔,明帝初為郎中,謙恭下士,人多歸附之。下聯典指晉·鄧攸,字伯道,攜家避亂,憐其弟早亡,危急關頭時,存侄而棄子,時人敬其德而哀之。
南陽世澤;
稅院家聲。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錦田鄧氏宗祠聯。
五言
南陽承世澤;
東漢啟功名。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遷徙於香港屏山的鄧氏,有較為詳細的宗親歷史考證.據載,屏山的鄧姓人,其先祖的遷播路線,是由鄧州至新野,或經江西,或經福建而遷入廣東,而後入香港的。屏山鄧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歷史。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新野縣。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為鄧姓南陽堂的通用聯。
月斜詩夢瘦;
風散墨花香。
——明·鄧子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抗倭將領鄧子龍(1523-1598)自題書心聯。鄧子龍,字武橋,豐城(修江西豐城)人。公元1598年,明軍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領水軍。從陳璘赴朝。時倭軍將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鮮統制使李舜巨督水軍為前峰,邀擊於釜山南海,英勇奮擊,殺敵無算;因舟中起火,為敵所乘遂戰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歷冰雪;
赤手捕長蛇。
——鄧中夏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1894-1933)自題聯。鄧中夏,原名鄧康,號鍾懈,湖南宜章人。
憂樂關天下;
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潘力生贈鄧小平聯。
東漢家聲遠;
南陽世澤長。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鄧氏宗祠聯
六言
平叔常能下士;
伯道胡為無兒。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禁煙功勛卓著;
抗日史冊留芳。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名將鄧延楨,字懈筠,江寧(今南京市)人。福建三明閩沙鄧氏光布公後裔,歷任兩文總督、閩浙等。1839年與林則徐,協力整頓海防,查禁鴉片。同年調任閩總指揮總督,加強海防,率軍擊退進犯廈門的英國艦隊。后受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被革職。下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事典。
鄧曼智能料事;
太后夙本好書。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楚武王夫人鄧曼機智過人,料事必中。下聯典指晉代鄧訓之女幼好讀書,后貴為太后。
七言以上
平天下更雲台首列;
小寰球曾諫院廣聞。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雲台首列”,典出自東漢鄧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雲台之首(雲台乃東漢之八寶山也)。下聯“諫院廣聞”,典出自宋鄧潤甫任諫院翰林,以直言聞名。
瑞應星辰,雲台拔萃,
樹稱杞梓,鄧林毓奇。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大司徒鄧禹事典,東漢大司徒鄧禹子十三人,時稱“鄧林材木”。
世長勢短,宜忘勢而處世;
人多仁少,須擇仁以交人。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全聯勸誡族中子孫如何處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無愧否?
光前裕後,履此地能勿思乎。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溯賜姓於殷商,鄧國之衣冠如昨;
紀封侯於東漢,雲台之軍令尤新。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的對聯。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談,何計勢力;
孝順事正當人人自盡,焉論富貧。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大小行事執快心,東平云為善最樂;
古今義禮歸何處,朱子曰讀書更高。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全聯勸誡族中子孫為善、讀書。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覺有嚴有翼;
祀典表子孫之愛敬,我將我享,惟期來格來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
派分河北,由汀州潮州惠州、袁州,一脈流傳愈盛;
祭舉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顯祖,千秋陟降攸臨。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上聯尋跟,寫出了鄧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遷徙路線、支脈分佈情況。下聯典問祖,記載了各個時期率族人遷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於蔓,為鄧侯,即為此支鄧氏之始祖。
屏翰仰閩候,紹南陽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山河開萬里,承高密之家風,此日蘋馨藻潔,聊將俎豆報宗功。
——佚名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上聯典出並歌頌的“閩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稱閩候,宋末元初人)鄧馮遜。下聯典出並所頌的“萬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鄧萬里。“高密”即今高密市(在山東省),是鄧姓早期為官遷徙並形成望郡之地。
我族自殷商賜姓以來,國建西周、侯封東漢,後裔承蔭,須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憑依之所,門環綠水、戶擁青峰,先靈降鑒,好看山色湖光。
——鄧賓谷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鄂州廟嶺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氏起源及東漢時的極盛。下聯道出宗祠所處的地理形勝。

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編纂者編撰方式、年份藏地備註
【遼寧本溪】鄧氏譜冊一卷不詳民國元年(1912)石印本遼寧本溪市山城子鄉朱峪村
【江蘇常州】潞城鄧氏宗譜四卷(清)鄧瑞甫鄧善培等繼修清光緒八年(1882)木活字本四冊日本美國
【江蘇常州】潞城鄧氏宗譜六卷(清)鄧川大鄧三寶等重修清宣統三年(1911)木活字本六冊北京大學日本美國
【江蘇無錫】鄧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鄧源昌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報本堂木活字本五十四冊美國
【江蘇無錫】鄧氏宗譜二十四卷(清)鄧隆福等重修清光九緒三十年(1904)報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冊北圖
【江蘇無錫】鄧氏宗譜□□卷民國報本堂活字本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4)其中記事至民國三十二年。
【江蘇吳縣】洞庭明月灣鄧氏續輯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鄧若木等續輯清嘉慶七年(1802)活字本四冊北圖吉林大學哈爾濱師大江蘇蘇州市博
【浙江嵊縣】古剡鄧氏宗譜三卷(民國)鄧國珍等修民國七年(19l8)木活字本浙江嵊縣平山鄉禮義灣
【浙江常山】隆興府鄧氏宗譜六卷(民國)曾獲重修民國四年(1915)木刻本浙江常山縣青石鄉和尚弄村(存卷1、2、6)
【安徽】宣城鄧氏族譜不分卷(清)鄧洪勛等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萃渙堂活字本四冊北圖
【江西萍鄉】萍邑鄧氏三修族譜(清)鄧俊瑚等纂清道光五年(1825)南陽堂木活字本江西圖
【江西萬載】鄧氏家譜(清)鄧俊瑚等纂清道光五年(1825)南陽堂木活字本江西圖
【江西奉新】城南鄧氏四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清)鄧鈺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901)樹德堂木活字本江西圖(缺2、4)
【江西奉新】城南鄧遠齋公支譜四卷(清)鄧長齡等纂清同治四年(1865)世德堂木活字本江西圖(缺卷2)
【江西豐城】鄧氏重修族譜(明)鄧子龍略述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江西豐城縣博影印本雲南師大
【江西吉水】鄧氏族譜(清)鄧輔賢序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鈔本一冊台灣
【江西】鄧氏重修族譜不詳清道光間南陽堂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4)
【江西】鄧氏重修族譜十卷(清)鄧達上纂清同治十二年(1873)南陽堂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1-4)
【江西】鄧氏宗譜(民國)鄧運鑒修民國十九年(1930)繼述堂刊本江西圖(存一冊)
【江西】鄧氏族譜□□卷清南陽堂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4、6)
【江西】江右鄧氏族譜□□卷南陽堂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3、4、8、9、13)
【江西】鄧氏族譜□□卷木活字本江西圖(存卷7、11)
【河南固始】鄧氏世系(清)鄧炳輝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鈔本一冊台灣
【湖北黃陂】鄧氏宗譜三十七卷首一卷(民國)鄧卓漢總纂鄧心鑒協纂民國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武漢圖(存卷首、4-9、11、13-15、19-24、27-32、34、36、37)
【湖北新洲】南陽鄧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鄧執春鄧安信等修民國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湖北新洲縣和平鄉四方村
【湖北新洲】鄧氏宗譜十五卷(民國)鄧八松鄧茂陔等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湖北新洲縣雙河鄉曹寨村
【湖北大冶】南陽堂鄧氏族譜不分卷(民國)鄧守真重修民國六年(1917)敦本堂石印本六冊南開大學
【湖北崇阿】鄧氏大同宗譜十二卷(民國)鄧開先總修鄧森林纂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本湖北崇陽縣蔡墩鄉雅安村
【湖北荊門】鄧氏族譜不分卷(民國)鄧承雋修民國十年(1921)嗣藻堂石印本五冊人民大學
【湖北江陵】鄧氏族譜四卷民國九年(1920)石印本五冊上海圖
【湖南】鄧氏三修譜牒十卷(清)鄧孟樵鄧介夫編修清光緒八年(1882)角宿堂刻本十冊廣東中山圖散居湘潭、湘鄉等地。
【湖南】鄧氏聊譜初輯□□卷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湖南圖(存卷3)散居新寧武岡等地。
【湖南】鄧氏聯譜初輯六卷(民國)鄧茹真鄧次鞠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南陽堂排印本六冊河北大學散居湘鄉、衡陽等二十餘縣。
【湖南】鄧氏四修家譜□□卷(清)鄧祖贊鄧代端編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一冊湖南圖(存卷2)散居寧鄉、益陽等地。
【湖南長沙】鄧氏族譜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鄧篤琴修清宣統二年(1910)鄧氏南陽堂木活字本三十五冊南京大學
【湖南寧鄉】寧昌鄧氏重修支譜不分卷(清)鄧祖永序清雍正元年(1723)杖策堂刻本一冊湖南圖
【湖南寧鄉】溈寧鄧氏三修族譜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鄧松禮鄧義炳纂修清光緒五年(1879)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1-9)
【湖南寧鄉】鄧氏三修支譜□□卷不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活字本湖南圖(存卷2)
【湖南湘潭】中湘鄧氏四修譜牒十卷(民國)鄧薈霖鄧楚卿編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角宿堂刻本十冊北圖廣東中山圖
【湖南湘鄉】上湘茶沖鄧氏族譜□□卷不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湘鄉】江口鄧氏族譜五卷(清)鄧瑤浦鄧玉瑛修鄧庄衢等纂清道光十年(1830)楊福星刻木湖南圖(存卷一)
【湖南湘鄉】板山鄧氏支譜□□卷清道光十八年(1838)活字本湖南圖(存卷10)
【湖南湘鄉】西溪鄧氏族譜□□卷首三卷(清)鄧垂蒙鄧垂治修鄧前儒編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活字本湖南圖(存卷1-7、9-11、首三卷)
【湖南湘鄉】板山鄧氏族譜□□卷清光緒五年(1879)高密堂活字本湖南圖(存卷2、4)
【湖南湘鄉】上湘茶沖鄧氏續修族譜□□卷首二卷(清)鄧續維修鄧續觀纂清光緒十八年(1892)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上)
【湖南湘鄉】西溪鄧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首三卷(清)鄧世慎鄧福拍等修鄧澤佑等纂清光緒二十年(1894)活字本湖南圖(二部,又一部存卷首、4、6、9、10、16)
【湖南湘鄉】西溪鄧氏族譜□□卷民國十七年(1928)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2)
【湖南】湘鄉鄧氏族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鄧良弼等修鄧運昌等纂民國十八年(1929)南陽堂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湘鄉鄧氏芢房七修族譜十八卷首一卷(民國)七修族譜委員會纂民國三十三年(1944)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1-3)
【湖南衡陽】岐山鄧氏宗譜(清)鄧文壁續修鄧經輯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一冊南開大學
【湖南華容】鄧氏族譜十卷首四卷(民國)鄧松濤纂修民國六年(1917)錦文堂活宇本湖南圖(存卷首、3、4,又一部存卷首1)
【湖南桂東】流源鄧氏五修族譜不分卷(民國)鄧鳳周鄧飛黃纂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江西呂友文堂刻本十冊廣東中山圖又名《鄧族南陽堂五修譜》。
【湖南】宜章鄧氏族譜不分卷(清)鄧楚選等編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一冊吉林大學
【湖南桂陽】鄧氏宗譜(民國)鄧桂林重修民國十八年(1929)活字本一冊吉林大學
【湖南新田】鄧氏宗譜九卷首一卷(清)鄧明榮等重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雍睦堂活字本十二冊吉林大學
【湖南藍山】鄧氏族譜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本湖南藍山洪觀鄉
【湖南武岡】鄧氏續修族譜□□卷(清)鄧彥臣等修鄧首登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湖南圖(存卷首)
【湖南武岡】鄧氏三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二卷(民國)鄧執中鄧鯤生纂修民國三十四年(1945)兩秀堂木刻本二冊河北大學
【湖南新寧】鄧氏創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清)鄧壁輝鄧鼎南修清光緒元年(1875)集文堂木刻本九冊河北大學
【廣東】增城大埔心鄧氏族譜不分卷(民國)鄧秀峰重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鈔本一冊美國
【廣東】番禺市橋房鄧氏蔭德堂家譜不分卷(清)鄧國獻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鈔本一冊廣東中山圖
【廣東南雄】南洋堂鄧氏聯修族譜民國十年(1921)刻本一冊廣東中山圖
【廣東三水】鄧氏族譜不分卷(清)鄧達珩撰清光緒十四年(1888)翰元樓刻本十五冊廣東中山圖
【廣東三水】鄧朝儀大夫家譜不分卷(民國)鄧維岳等修民國八年(1919)廣州寶珍樓刻本十六冊廣東中山圖
【廣東順德】鄧永錫堂族譜五卷(民國)鄧廷梅編民國十四年(1925)鉛印本廣東中山圖日本美國
【廣東】開平獲龍翟離祖[鄧氏]族譜摘略不分卷(民國)鄧潤等修民國間寫本一冊美國
【廣東新會】鄧氏族譜五卷(清)鄧樹勛編清道光三十年(1850)修同治十三年(1874)鈔本二冊廣東中山圖
【廣東東莞】鄧氏發祥祠世系不分卷(清)鄧栩昌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鈔本一冊廣東中山圖
【廣東東莞】鄧氏開宗族譜源流考不分卷(民國)鄧步雲修民國三年(1914)鉛印本一冊廣東中山圖
【廣東東莞】茶山鄧氏族譜十八卷(民國)鄧儀輝重修民國十六年(1927)刊本美國(存卷1-3)
【廣東四會】鄧氏族譜一卷廣東四會縣威整鄉
【廣東四會】鄧氏族譜一卷廣東四會縣鄧村鄉
【廣東】鄧氏族譜不分卷(昆國)鄧瀛波述記民國八年(1919)序一九七一年傳鈔本一冊美國
【廣東】鄧氏歷代統系表寫本一冊美國
【廣西平樂】鄧氏宗譜十卷(清)鄧廷洞等修清同治三年(1864)十賢堂活字本十冊吉林大學
【廣西平樂】鄧氏宗譜四卷(清)鄧盛昌等修清光緒十七年(1891)十賢堂刊民國十三年(1924)續刊本六冊南開大學
【四川長壽】鄧氏宗譜六卷(民國)鄧餘封撰民國三十四年(1945)石印本四川長壽縣葛蘭縝燕洞村鄧家灣
【四川江北】鄧氏族譜十二集(民國)鄧步矩鄧正卿等修民國十七年(1928)江北鄧氏宗祠石印本四川重慶市圖(存三集)
【四川廣漢】鄧氏族譜一卷不詳民國十五年(1926)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一冊四川圖
【四川簡陽】鄧氏族譜一卷(民國)鄧培莪纂修民國十年(1921)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一冊四川圖
【四川眉山】鄧氏族譜不分卷(民國)鄧炳曮鄧鶴林等纂民國三年(1914)刻本四川圖(存一冊)
【四川儀隴】鄧氏宗譜一卷鈔本四川儀隴縣檔
【四川廣安】鄧氏分譜一卷(民國)鄧紹明纂複印民國三十八年(1949)稿本四川南充地區檔(殘)
【四川】鄧氏蜀譜不分卷(清)鄧雲從纂清光緒十五年(1889)首宿堂槐蔭書屋刻本六冊四川圖
【四川】鄧氏蜀譜不分卷(民國)鄧自菱鄧兆淞纂修民國十三年(1924)鄧氏雍睦堂石印本七冊四川圖
【香港新界】鄧氏族譜不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鈔本一冊美國
【香港新界】鄧其璠族譜不分卷(清)鄧士楫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767)鈔本一冊美國
【香港】新界鄧氏族譜序(清)鄧垂範等修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序鈔本一冊美國
【江西】清源鄧氏重修族譜(192?)鄧金保等修木刻本一冊江西臨川
【廣東】信宜鄧氏重修族譜(1986)鄧文錦修
註:以上為部分家譜,根據各地家譜文獻整理。

姓氏名望


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鄧姓歷代名人173名,佔總名人數的0.3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鄧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4%,排在五十九位;鄧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42%,排在第五十三位;鄧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25%,排在第七十九位。

名門望族

鄧禹,世居南陽新野,是東漢開國名將,曾協助劉秀建立東漢,他的子孫在東漢相繼為高官,形成了南陽鄧氏望族。鄧禹先祖鄧況,在西漢中葉時從楚地遷徙到河南南陽新野,子孫以農桑為業。到鄧禹時,南陽鄧姓發展到頂峰。後來南陽鄧姓衍生出多個著名支派,都是鄧禹的子孫。南陽鄧姓對以後的鄧姓家族影響極大,有“天下鄧姓出南陽”的說法。

古代

朝代姓名簡介
西漢鄧通漢文帝男寵。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
東漢鄧禹東漢開國勛臣,首任宰相。
三國鄧芝東漢名將鄧禹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鄧艾三國時期魏國軍事家、將領。
東晉鄧攸元帝時南遷前後聲譽卓著的名臣。
唐朝鄧世隆貞觀初,召授國子主簿,為修史學士、著作佐郎、歷衛尉丞,官終著作郎。
唐朝鄧景山唐朝中期歷大理評事、淮南節度使、尚書左丞、太原尹,爵位南陽郡公,謚曰敬。
元朝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圖志》。
明朝鄧子龍抗倭名將,1598年援朝抗倭,戰死釜山南海。
清朝鄧石如篆刻家、書法家。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鄧廷楨清代官吏,鴉片戰爭將領之一。

近現代

● 政治、軍事、科學
鄧世昌
鄧世昌:清末海軍名將、愛國將領,在1894年的黃海戰役中,率致遠艦奮勇作戰,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鄧蔭南(1846—1923),第一批興中會成員之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追隨孫中山革命近30年
鄧恩銘: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鄧小平
鄧小平(1904—1997):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鄧穎超:祖籍河南省光山,生於廣西南寧,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領導人。
鄧子恢(1896—1972):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農業工作的卓越領導人。福建龍岩人。
鄧華(1910—1980):原名多華,字實秋。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
鄧發:廣東省雲浮市(今雲城區)附城鄉石塘村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前期領導人之一,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
鄧中夏:湖南省宜章縣人,中共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曾領導長辛店鐵路工人、開灤煤礦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罷工,1933年被捕就義。
鄧寶珊(1894—1968):原名鄧瑜,甘肅天水人。辛亥革命時,參加新疆伊犁起義。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肅省省長;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國政協常委。
鄧稼先: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鐵濤,中醫學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名老中醫.1916年10月出生於廣東省開平縣。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老中醫,內科專家。
鄧仲元(1886—1922),廣東惠陽人,原名士元,別名鏗。原籍梅縣,革命家。1921年5月,任廣州軍政府第一師師長兼總司令部參謀長
鄧仕俊(1918—1993),原名鄧仕金。四川省通江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龍翔(1913—1979),江西廬陵(今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鄧家泰(1914—2003),湖北省荊門市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后升中將。
鄧東哲: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鄧克明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鄧錫侯: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愛國人士。
鄧逸凡(1912—2004),廣東興寧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鄧力群(1915—2015):中國共產黨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思想理論宣傳戰線的領導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
鄧軍林國民黨少將。特赦後任南京市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委員。
鄧咸歡:國民黨陸軍一級少將,抗戰英雄。
● 商
鄧文釗(1908—1971),廣東長樂(今五華)人。1934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系,獲經濟碩士學位。曾任香港大英銀行、華北銀行華人經理。
● 文、教、衛、體、宗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鄧雲特,福建閩侯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當代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書畫收藏家。
鄧超:娛樂明星
鄧婕:影視藝人
鄧琳琳:女,漢族,安徽省阜陽市人。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
鄧亞萍,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鄧散木,現代篆刻家、書法家。
鄧麗君(1953—1995):祖籍為河北邯鄲大名縣鄧台村,生於台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台灣女歌手。
鄧紫棋G.E.M.),原名鄧詩穎,香港歌手及演員。

古籍記載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廣韻》曰:鄧,出南陽、安定二望。殷王武丁封叔(壹作季)父於河北(壹作南),是為鄧侯,后因氏焉。
急就篇》註:殷時鄧侯吾離曼之國,以鄧為氏。澍按:鄧侯吾離朝魯,在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何得雲殷時乎!黃帝將有鄧伯溫,是鄧姓不始於吾離。
華夷圖》云:仲康子徒都鄧。
路史》云:其支封鄧有鄧氏。又鄧氏冒梁姓者,桓帝鄧後,諱猛女,本郎中鄧香之女,母宣初適香,生后,改適。《梁紀》后少隨母居,冒姓梁氏。梁冀誅,帝惡梁氏,改姓為薄。后因有司奏復為鄧氏。見《皇后紀》。又李氏改鄧姓者,南唐李從鎰,後主煜之第八子,封於鄧為王。宋太宗初詔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之,而以父封國為氏。其後有官楚之義陵者,遂家焉。
《路史》又云:武丁季父曼侯之後有鄧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