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腦血栓

腦血栓的一種特殊類型

輕度腦血栓是腦血栓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在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腦深部的微小動脈發生閉塞,引起腦組織缺血性軟化病變。其病變範圍一般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為多見。臨床上患者多無明顯癥狀,約有3/4的患者無病灶性神經損害癥狀,或僅有輕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輕度頭痛頭昏眩暈反應遲鈍等癥狀。該病的診斷主要為CT或MRI檢查。而輕度腦血栓如果成為多發性的,則可影響腦功能,導致智力進行性衰退,最後導致腦血管性痴獃。

概述


腦血栓是一種很常見的老年疾病,腦血栓發生以後,可能會給患者帶來生命的危險性的,腦血栓還應儘早及時地治療,這對於降低死亡率、減輕後遺症、促進功能恢復有著重要意義。急性期的治療原則是改善腦循環、防治腦水腫、治療合併症。恢復期主要是康復理療

表現


1、頭痛和頭暈
2、出現短暫性的視力障礙、疲憊不堪
3、精神狀態發生改變
4、身體會出現異常的改變

前兆


血壓異常:血壓的忽高忽低都需要注意
出鼻血:
哈欠不斷:8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發病前5~10天會出現哈欠連連的現象。
突然眩暈:眩暈在腦血栓的徵兆中極為常見
走路異常:步履蹣跚,走路腿無力是腦血栓的徵兆之一。
突然劇烈頭痛: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痛,特別是伴有抽搐的情況,就要當心是腦血栓的徵兆。

治療


手術治療腦血栓:其療效、死亡率及致殘率都未形成統一結論,即使部分手術病例可以提高患者的近期成活率,但遠期效果往往不及近期,不甚理想。
西藥治療腦血栓:具有起效快、具有治療針對性的優點,但多數西藥,包括阿司匹林都會產生不同的耐藥性;
中藥治療腦血栓:多數中藥起效慢。

易感人群


1、肥胖者:體重指數超過28;
2、生活無規律和飲食不當者:愛吃高熱量、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酸類食物的人群、運動量少且長期靜坐;
3、吸煙、酗酒或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
4、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5、有冠心病或動脈粥樣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早發病或早病死者;
6、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后女性;
7、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

發病原因


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多見於中老年人,無明顯性別差異,它是由於腦血管壁本身的病變引起的。
腦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較緩慢,從發病到病情發展到高峰,多需數十小時至數天。這種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靜休息時發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沒有任何先兆癥狀,早晨醒來時發現偏癱失語,這可能與休息時血壓偏低、血流緩慢有關,但也有一些在白天發病的病人,常有頭昏、肢體麻木無力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前驅癥狀
腦血栓形成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硬化,由於腦動脈硬化,管腔內膜粗糙、管腔變窄,在某些條件下,如血壓降低、血流緩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內凝集成塊,形成血栓,使血管閉塞,血流中斷,從而使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而發病。
腦血栓形成可發生在任何一段腦血管內,但在臨床上卻以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較常見。患者表現中樞性偏癱、面癱及對側肢體感覺減退。大多數病人神志清楚,頭痛、嘔吐者較少見,但若大腦前動脈或大腦中動脈主幹阻塞形成大面積腦梗塞時,病情較重,常伴有意識障礙顱內壓增高的癥狀。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栓形成,則多見眩暈、噁心、嘔吐、復視、交叉性運動及感覺障礙構音障礙吞咽困難、飲水發嗆等癥狀。

診斷


(1)起病急驟,癥狀多於數秒鐘或數分鐘達高峰。
(2)既往有各種類型的心臟病,如風心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心房纖顫心肌病心肌梗塞等病史。
(3)全腦癥狀較輕,神志多清晰或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多無頭痛、嘔吐及生命體征改變
(4)局灶體征明顯,多表現頸內動脈受累的癥狀(尤以大腦中動脈受累者較多)。椎基底動脈栓塞較少。栓塞后的體征,視不同動脈受累而異。
(5)多伴有其他器官發生栓塞的癥狀,如腎動脈視網膜動脈栓塞等。
(6)腦脊液透明,內不含血。
(7)CT檢查,可見與動脈分佈一致的低密度區。
(8)腦血管造影可見血管閉塞

疾病治療


原則

一、改善腦部血液循環
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是腦血栓的治療方法中比較具體且有針對性的,此方法的實施一般要根據擴容和血管擴張的藥物,可幫助改善患者腦部的血液循環,增加腦血流量,促進側枝循環建立,縮小血栓範圍。
二、抗凝治療方法
“此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血栓患者,只適用於病情較嚴重的患者,目的是防止血栓擴延加重病情,縮短疾病治療時間,緩解患者病痛。”在治療實施之前患者還應做腦CT檢查,如果患者有其它出血傾嚮應暫緩治療。”
三、浴血栓療法
“浴血栓療法也是腦血栓的常見治療方法之一,一般臨床上常用鏈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等方法。
四、防治腦水腫
“此種腦梗塞的治療方法主要靠藥物進行,常用的藥物主要有高滲液、利尿劑自由基清除劑,其中高滲液中最為常用的是甘油甘露醇;利尿劑具有脫水降壓的作用,尤其適用於同時伴有心功能不良的患者。但要注意的是自由基清除劑有促進出血的副作用,所以應慎重使用。”

康復治療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后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認為腦血栓引發的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覆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恢復期治療目的就是改善頭暈頭痛、肢體麻木障礙、語言不利等癥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降低腦血栓的高複發率。
目前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國內常使用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衝電刺激后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複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儘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最大限度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1、科學準確用藥,預防腦梗塞複發
腦血栓屬於高複發不可逆性的慢性腦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醫生囑咐規律服藥,控制好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動脈硬化的基礎病變,並定期到醫院複查。常用治療腦血栓的有效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
2、儘早、積極地開始康復治療
如前所述,腦血栓形成後會留下許多後遺症,如單癱、偏癱、失語等,藥物對這些後遺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過積極、正規的康復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生活自理,有些還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有條件者最好能到正規的康復醫院進行系統康復。如因各種原因不能到康復醫院治療者,可購買一些有關方面的書籍和錄像帶,在家自己進行。康復宜及早進行。病後6-12個月內是康復的最佳時機,半年以後由於已發生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康復的困難較大,但同樣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3、日常生活訓練 患病後許多以前的生活習慣被打破,除了要儘早而正規地訓練患肢,還應注意開發健肢的潛能。右側偏癱而平時又習慣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時要訓練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寬鬆柔軟,可根據特殊需要縫製特殊樣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裝拉鎖以便去看病時測量血壓。穿衣時先穿癱瘓側,后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后脫患側。
4、面對現實,調整情緒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此話用在腦血管病人身上更貼切。面對既成事實,應調整好情緒,積極進行康復以儘早重返社會。嚴重的情緒障礙患者可請醫生幫助,使用抗抑鬱劑,如百憂解,對腦血管病后的抑鬱焦慮情緒有良好的作用。
5、後遺症的功能恢復護理
(1)語言不利語言障礙的病人情緒多焦躁、痛苦。醫護人員要多接觸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讓病人保持心情舒暢,消除緊張心理。必須儘早地誘導和鼓勵患者說話,耐心糾正發音,從簡到繁,如“e”、“啊”、“歌”等,反覆練習堅持不懈。並配合針刺啞門通里廉泉等穴,這利於促進語言功能改善和恢復。
急性期護理上要注意將癱瘓肢體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體發生攣縮畸形,多採用仰卧位和側卧位。在病人病情穩定情況下,多利用可以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指導和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從簡單的屈伸開始,要求活動充分,合理適度,避免損傷肌肉和關節,每天2~4次,每次5~30分鐘。並配合藥物治療,按摩患側肢體,針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囑病人經常用熱水浸泡患側肢體,促進其血液循環。
臨床上常見病側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皺額、閉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產生消極情緒,失去治療信心。護士應同情關心病人,給予精神鼓勵,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飲食上宜給易於消化、富於營養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配合針刺頰車地倉迎香四白。鼓勵病人多做眼、嘴、臉部運動,並經常按摩局部。

治療措施

腦血栓後遺症的治療,傳統的治療方法是靠卧床休息、藥物治療,所以使大部分腦血栓後遺症患者失去了康復痊癒的機會,永久性的留下了肢體殘疾甚至死亡,所以一定要走出腦血栓後遺症的治療誤區。
腦血栓後遺症病人由於留有持久的肢體殘廢和語言障礙,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常需家屬陪伴和照顧,他們渴望得到治癒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麼,腦血栓後遺症是否還能治好呢?一般來說,腦血栓後遺症治好的可能性不大,藥物治療收效甚微。
腦血栓後遺症所引起的偏癱和語言障礙等,經過一年的治療仍無改善的癥狀,即為腦血栓後遺症。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急性期能夠挽救生命的患者增多,腦血栓後遺症的病人也相應增加。而且,往往是年齡越大,高血壓、動脈硬化時間越長,發作次數越多,併發症越多,則後遺症越重、越多。對腦血栓後遺症病人,切實可行的治療應該是認真查找危險因素,採取措施預防疾病複發,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性鍛煉,對抗肌肉痙攣、關節攣縮,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和關節強直,爭取殘存功能的最好發揮。腦血栓後遺症的治療如果結合中藥方、針灸按摩以及期康復及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康復、心理療法等腦血栓病治療新方法,使藥物、介入、中藥、康復療法齊頭並進,這樣癱瘓的肢體會立即得到有效的治療,可有效縮短療程,降低肢體致殘率和患者死亡率。常用穩邁舒運動按摩輪,使用方便,可用於運動功能的恢復鍛煉,有助於恢復下肢、關節和足部的運動功能。適合於中風後遺症偏癱患者的主動肢體康復鍛煉,對膝踝關節、下肢和足部的骨折和扭挫傷等長時間固定治療后的肌肉萎縮和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也有不錯效果,同時通過足底穴位保健按摩達到調節全身器官功能、緩解疲勞、提高記憶力、有效緩解腦中風後遺症的作用。

預防


腦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疾病。它的發生不僅同高血壓、動肪硬化的進展有關,也與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關。事實上,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發生腦血栓。血液在人體血管內流動,就像是河水,流速越快,沉澱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澱越多。血粘度增高勢必導致血液流速減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膽固醇、纖維蛋白等物質便在血管壁上沉澱下來,久而久之,沉澱物越積越多,若再合併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會導致腦血栓形成。
健康人體內生成兩種物質,一種是凝血物質如二磷酸腺苷和凝血黃素A2、纖維蛋白及鈣等,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塊,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另一種是抗凝血物質,如纖維蛋白溶酶和前列腺環素等,有抗凝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平時人體血液中的凝血和抗凝血物質兩者處於動態平衡,既不易形成腦血栓,又有止血作用,保持人體健康狀態。
怎樣才能預防腦血栓的發生呢?
1.晚睡前和晨起后喝杯白開水,可防止血栓形成。平時養成飲水習慣,每日飲水1000~2000毫升,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對預防血栓很有好處。
2.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它不僅沉積在血管壁上,還能促進已沉積在血管壁上的極低密度脂蛋白溶解,使血流通暢,防止動脈硬化。運動和飲食調節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可經常吃些洋蔥大蒜辣椒四季豆菠菜芹菜黃瓜胡蘿蔔蘋果葡萄黑木耳等。
3.參加體育運動。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血液稀釋粘滯性下降。如做體操、打太極拳、跳老年迪斯科、騎自行車、散步、慢跑游泳舞劍等。
4.藥物治療。

注意事項


飲食習慣

過多食用高糖食物,可使血液粘稠度加重;飲食過咸可導致血液凝滯;吸煙、飲水過少、不吃早餐等生活習慣也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而誘發血栓形成。日常生活中應保證足量飲水,睡前一杯水,起床一杯水。如有必要,半夜加一杯。
(1)要增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糧,蔬菜和水果。有些食物如洋蔥、大蒜、香菇木耳海帶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
(2)平時宜吃清淡、細軟、含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宜採用蒸、燉、熬、清炒、氽、熘、溫拌等烹調方法,不適宜煎、炸、爆炒、油淋、烤等方法。

體育鍛煉

如慢跑,散步,柔軟體操,太極拳等體育鍛煉可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對動脈粥樣硬化有極重要的防治作用。應注意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防止意外,如摔跤、骨折、扭傷等。鍛煉時間及程度應以不感到疲勞為度。

情緒穩定

情緒過於緊張,可引起血管痙攣,血壓驟升,血液變稠,從而影響人體正常血液循環,誘發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而且健康的心態更利於腦血栓病症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