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麵條的結果 展開

麵條

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麵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

麵條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磨成麵糰,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花樣繁多,品種多樣。地方特色極其豐富,又如慶祝生日時吃的長壽麵以及國外的香濃義大利面等。好吃的麵條幾乎都是溫和而筋道的,將麵食的風味發展到極致。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麵條1束
大蝦3隻
白菜3顆
薑片5片
一大碗
耗油一小勺
小半勺
蔥花適量
10毫升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準備好食材,麵條,白菜,蝦,薑片,蔥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油8成熱,放入薑片和蝦,煎炒一會,變紅【這一步很重要,蝦炒會,煮出來的湯汁奶白,不腥】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放入一大碗水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煮開,,看到木有,湯汁奶白了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放入麵條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住軟麵條,放入一勺耗油,小半勺鹽拌勻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放入青菜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青菜熟了就好了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盛起來 灑上蔥花 開動吧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特別美味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乾麵條150克
火腿腸1根
雞蛋2個
青菜3 片
1瓣
少許或不放
雞精少許
生抽2勺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火腿腸切片,雞蛋我喜歡直接煎的,也可以打散備用。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大火,鍋里燒水,水開後放入麵條,煮熟。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麵條煮好后沖冷水。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中火,另起油鍋,把雞蛋打入鍋中。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雞蛋煎好之後,把蒜蓉和火腿腸炒香。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倒入熟麵條,加入生抽,鹽,雞精。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把麵條炒均勻,放入青菜炒熟。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全部翻炒均勻。炒麵就做好了。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趁熱吃,很美味。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來吃吧。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麵條30g
雞蛋一個
火腿腸一個
黃豆醬1勺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準備食材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水裡加鹽煮開,把細麵條放進去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把水分濾掉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平底鍋倒一點油,刷勻放入面,不斷壓制定型,薄薄的一層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倒入蛋液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等雞蛋基本熟了 翻面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麵皮上刷一層醬,你愛什麼醬就什麼醬,蕃茄醬,可以,芥茉醬,可以,老乾爹老乾媽醬可以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放入火腿腸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左右捲起來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切塊裝盤即可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怕路邊攤做的不衛生,就自己試著做了,哇塞!沒想到這麼成功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冷麵一定要小火,醬料根據自己喜歡的來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很受歡迎的一道街頭小吃,自己做起來更衛生健康
步驟十四我的微信公號【個性勝過姿色】,關注后即可成為小姿的好友,在製作過程中有任何疑問可以諮詢我。

食品簡介


麵條,一種用穀物或豆類通過研磨成粉狀加水和成麵糰,之後或者壓或擀製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揉、拉、捏、擠等手法,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蒸、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麵條多為澱粉膠體,因溶解度原因會吸水膨脹,被稱為“pang”,“pang”後會影響口感,應趁熱食用。
麵條作為東方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3世紀初,中國的書籍上已經有了關於麵條的記載。麵條起初被稱為“湯餅”。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中國、阿拉伯及義大利都聲稱是麵條的發源地,但可考的關於麵條的最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而且在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麵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製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很明顯麵條是起源於中國。

分類


中國

“北方面條,南方米飯”這句話概括了古代中國的地方主食的特色。由於古代中國食品衛生條件較差,相對於其他食品而言,經過煮沸的麵條最為潔凈,可以極大地減少腸胃疾病的發生,因此麵條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由於制條、調味、粗細的不同,從而使中國各地出現了數以千計的麵條品種,遍及各地。
北方地區著名的麵食有: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新疆的拌面(俗稱拉條子,是世界上最早的麵條,在吐魯番出土)。
山西的刀削麵,燜面貓耳朵餄餎剔尖,撥魚,栲栳栳不爛子等;
北京的炸醬麵、龍鬚面
河北的龍鬚面、勁面王、挂面、麻醬麵、保定大慈閣素麵;
山東的福山拉麵,打滷麵(濟南);
陝西的油潑面,岐山臊子面,楊凌蘸水面,武功鎮的旗花面扯麵漿水面(漢中);
河南的燴面,道口麻鴨面,糊塗麵條,手工面葉,漿麵條,熗鍋面,滷麵(俗稱蒸麵條)等;
蘭州的清湯牛肉麵(蘭州拉麵);
內蒙古的燜面;
吉林的冷麵、狗肉湯麵;
黑龍江的烤冷麵。
各種麵條
各種麵條
南方地區著名的麵食有:
上海的陽春麵
江蘇的南京小煮麵、東台魚湯麵,蝦油麵,魚湯鱔絲面、南通跳面、鎮江鍋蓋面、蘇州蘇式湯麵等;
浙江的杭州片兒川、蔥油拌面、蝦爆鱔面麵疙瘩、溫州長壽麵(也叫素麵或者索麵);
湖北的武漢熱乾麵、襄陽牛肉麵
安徽的板面、魏王面
福建的福州線面、沙縣拌面、莆田滷麵、廈門沙茶麵、漳州滷麵、泉州麵線糊、莆田媽祖面、尤溪大條面等;
台灣的擔仔麵、牛肉麵,花蛤仔面等;
廣東的廣州餛飩麵(有餛飩、麵線合成)竹升面
香港的撈麵(不同於北方撈麵)、車仔面、蝦子面等;
重慶的重慶小面;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四川的擔擔麵,豆花面,渣渣面(羊馬),清湯麵(邛崍),燃面(宜賓),一根面(黃龍溪),鋪蓋面,麻哥面(武勝);
貴州的豆花面,腸旺面;
北方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以其為主食,南方多用其作早點。米粉,米線和河粉也是麵條的種類。

外國著名的麵食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義大利的義大利面、通心粉(通心麵);
日本的烏冬面日本拉麵

其他信息


1. 新鮮麵條有切面、揪面和拉麵等。切面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一般市售的新鮮切面都是機制的,其味道和口感比挂面要好,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吃手擀麵
2. 麵條的製作方法,因季節的更替不斷變化
3.冬季天氣寒冷,人們多吃湯麵條、拉麵條、燴麵條,裡面放些乾菜、酸菜或新鮮青菜。有些地方的人愛吃清水麵條,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麵條湯內攪入麵糊,這種帶糊的麵條,人們俗稱為“糊湯麵條”
4.夏季人們多吃撈麵條,麵條煮熟后撈出,放在涼水或陰陽水(開水摻涼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莧菜、荊芥和黃瓜絲,吃時清涼利口,防暑降溫
5.春秋季人們多吃滷麵、炯面等。到了蒜苔和豆角收穫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喜歡用蒜薹和豆角做滷麵。因為這些菜是做滷麵的固定菜,所以蒜薹和豆角上市的時候,也是人們吃麵條最多的時候,平時三兩天里最少要吃一頓滷麵。
6.市面上出現了彩面,顧名思義,營養彩面並非靠色素來添加顏色,而是利用蔬菜和水果加入麵條裡面,讓麵條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同時又能擁有普通麵條所不具備的營養。

營養成分


每100克麵條所含熱量137大卡。具體營養素含量詳見下表:
所含營養素含量(每100克)單位
熱量137大卡
碳水化合物25.01
脂肪2.06
蛋白質4.51
纖維素1.2

飲食文化


在中國,最初所有麵食統稱為餅,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即最早的麵條。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麵;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麵條品種達10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面、澆頭面等;元朝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挂面;明朝有製作技術高超的拉麵,還有山西等地製作特殊的刀削麵;清朝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燒燜而熟的伊府麵,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麵條製品。
《荊楚歲時記》說:“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惡,疾病和污穢也。伏天蒼蠅細菌多,飲食不潔,易患腸道疾病,而“湯餅”用開水沸煮,趁熱吃,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會大大減少疾病的發生。病人抵抗力差,當然要吃最潔凈的食品。這也就是為什麼千百年來,侍候病人的飯食,多用麵條。
今人考證,湯餅實際是一種面片湯,將和好的麵糰托在手裡撕成面片,下鍋煮成。如果將“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帶廣為流傳的刀削麵。後來制面工藝改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樣粗細,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齊民要術》),這時面的樣子類似寬麵條。到晉時,又成細條狀。傅玄《七謨》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忽游水而長引,進飛羽之薄衍,細如蜀繭之緒,靡如魯縞之線”,這幾乎可以和厲恩海的手藝相媲美了。
麵條的形狀最後定格為長條。到宋代,湯餅也改稱為麵條(唐時叫“餺飥”)。麵條的這種樣子,使人的聯想“因勢賦形”,把面與生日、壽誕聯繫起來。按風俗禮儀,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麵。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面?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為什麼麵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徵?因為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麵條也就成為討口彩的最佳食品。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時,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於面孔長短,而麵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麵由此而來。

麵條歷史

麵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中國東漢年間已存記載,至今超過一千九百年。最早的實物麵條是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的,他們在2002年10月14日在黃河上游、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進行地質考察時,在一處河漫灘沉積物地下3米處,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碗中裝有黃色的麵條,最長的有50厘米。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該物質的成分,發現這碗麵條已經有約4000年歷史,使麵條的歷史大大提前。麵條最初只稱為“餅”,“水溲餅”、“煮餅”便是中國麵條先河—— “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引:劉熙《釋名》),其意指用水將麵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以水煮的麵條或面塊亦全作“餅”稱。
在不同朝代均有對麵條之記載。由初期的東漢、魏晉南北朝、到後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紀錄。但起初對麵條之名稱卻不統一,除普遍水溲麵、煮餅、湯餅外,亦有稱水引餅、不託、餺飥等。“麵條”一詞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麵條”為長條形,花樣卻多不勝數,什麼冷淘、溫淘、素麵、煎麵……皆屬“麵條”;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嘆為觀止,可擀、可削、可撥、可抿、可擦、可壓、可搓、可漏、可拉……中華麵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並會以麵食招待貴賓。
中國全盛時期–唐朝,便有提到當時宮廷要求冬天要做“湯餅”;夏天則做“冷淘”(冷陶即現今之冷麵/過水涼麵)。元代出現了可以長期保存的“挂面”;明代又出現了技藝高超的“抻面”。這些制面技藝的出現都為麵條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最有意義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現,而且在乾隆年間又出現了速食麵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麵”。其實中華麵食在清朝發展巳相當成熟且穏定,甚至各個地區均有其獨特風味,如中國五大名面:四川擔擔麵、兩廣伊府麵、北方炸醬麵、山西刀削麵及武漢熱乾麵。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更令中華麵條、麵食之文化於全世界大放異彩。
中華面馳名中外,對世界之麵食文化亦有深遠影響。現今的日本拉麵實於一九一二年由中國引入傳統拉麵製作技巧到橫濱。

麵條文化

麵條主要用麥子麵粉製作,於面出現之前,飯、粥為普遍中國人的主食,但當面出現后,麵條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北方人主以麵食為主糧;南方人雖倚重吃米飯,但麵食亦成為重要小吃。
南北兩地之麵條實有著天壤之別。南方的“面”指以麵粉製成的麵條,以蛋面為主,用的並非雞蛋而是鴨蛋黃,面身幼、面質爽口彈牙。其中生面、乾麵皆有之。廣受歡迎的有細條幹面及蝦子面;北方的“面”則指以小麥磨成的粉,麵條多不用蛋,用之以鹼水,加入鹼水能令麵條變得容易消化,故麵條成為北方人主要食糧之故。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條面較粗,面質軟滑柔韌。如果在北方如果說“要面”,老闆只會給予麵粉;而在南方,賣的則會是巳加工好的麵條。
北方人以面為主食,因而麵食較重其質和量。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湯相對較咸,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燒餅。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麵條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蔥姜、葉菜,喜歡放醬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挂面,外觀和口味對嗜好麵條一族來說差強人意。
傳統麵條當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麵或切面全用人手,不過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北方出名拉麵,固名思義用手拉制而成,拉麵要做得軟滑但有韌性,絕非易事,需膂力過人,對力度控制要得宜,剛中帶柔,才能做出佳品。反觀南方面條,卻重柔中帶剛,爽而不脆,關鍵亦在做面時的力度,麵糰和好后,利用人體的彈跳力以大竹壓之,麵糰壓簿,最後切成幼條。
要數特色的中華面,首推伊府麵,簡稱“伊面”,既可以湯煮,亦可作干炒,由清乾隆進士伊秉綬家廚所創。伊府麵中國南北兩方皆有製作,尤以閩、贛最出色。伊府麵之特色在於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雞蛋液;經沸水煮後用冷水沖涼、烘乾,再用油炸,令其變半成品。因製法獨特,可適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麵確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面點。
另一聞名中外的擔擔麵,於一八四一年出產於四川。意思簡單之極–挑擔叫賣的面;當時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為求生計,挑起擔子沿街賣面。雖說麵食於古時算為上品,達官貴人均喜愛之;但擔擔麵並不只專賣給有錢人吃,其對象反著眼在平民大眾。擔擔麵起初只在橫街窄巷擺賣,面質相當粗糙,僅用滾水淥熟,湯底則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許炸菜,味道辛辣,以作果腹。要到後期才進入了大飯店、賓館,再與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極受歡迎的雲吞面,面底是生面。生面早時產於廣東,以雞蛋或鴨蛋做面,雞蛋令面身變得爽口;鴨蛋則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稱為銀絲幼面,面要幼,煮后呈黃色,當然要爽口彈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軟,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后不可帶鹼水味。

麵條故事

中華麵條除了南北文化各異,其實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義或有其背後獨特故事。
傳統中華麵條——長壽麵。中國人每逢生辰設於宴會最後必吃食品,因麵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古時吃長壽麵象徵祝福新生男嬰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面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吃長壽麵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有傳黃帝於冬至當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後的每一個冬至都以吃長壽麵代表敬老,所以長壽麵又稱“冬至面”。其實有關“長壽麵”的意義眾說紛紜,以上僅屬其中。
壽辰時吃的麵線亦會稱為“壽麵”。麵線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種叫法:結婚時送予女方的會叫“喜面”;孕婦於產期吃的稱“福面”;以麵線相贈親友的則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屬健康食品的,麵線會被稱為“健康面”。民間有傳麵線乃九天玄女為母親王母娘娘祝壽而費煞思量所準備之賀禮。因而做麵線的人家中都會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福州麵線的品種繁多,有雞蛋麵線、龍鬚麵線、銀絲麵線等。(引:《中國名食掌故》)
又例如先前曾提過的“冷淘”,原由當今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所創。據說武媚娘年輕時天姿國色,十四歲巳被選入宮當才人。因要與青梅竹馬的愛人常劍峰分開,臨進宮前他倆到一麵店吃面。有見當日天氣炎熱,媚娘靈機一動,與老闆研製出柔軟可口的“冷淘”。巧遇當天是媚娘生日,為了懷念當年情境,致以後每逢武則天壽辰之日心命御廚烹煮冷淘,直到壽終正寢此習都並未曾變改。(引:《中國名食掌故》)
陝西岐山面又有著另一故事,岐山面又稱“和氣面”。話說西周時,殷紂王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績,將他囚禁在羑里的城堡。後來周文王回到家鄉,鄉親見他因受苦而變得消瘦,都帶來大量食物予之補身。周文王為答謝大家對他的愛護,便親自做面、並以大家帶來的食物煮麵招呼。當面吃完,大家將剩下的湯倒回,再滔面。這種只吃面、不喝湯的吃法被稱為“和氣面”。(引自《名食故事》)
另:“麵條”為經典黑幫史詩電影《美國往事》的主人公。
相關文獻
《夜航船》:“魏作湯餅,晉作不託。”
《釋名疏證補》:“索餅疑即水引餅。”
《齊民要術》記有“水引餅”的做法:“細絹篩面,以成調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揉搓令薄如韭葉,逐沸煮。”
束皙的《餅賦》說,冬日宜吃湯餅:“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
后庚闡《惡餅賦》有“王孫駭嘆於曳緒,束子賦弱於春綿。”
傅玄《七謨》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
劉禹錫有詩《贈進士張盥》:“憶爾懸孤日,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
蘇東坡有《賀人生子》:“甚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璋出。”

十大名面

(中國十大麵條)
首批中國十大名面
咸陽biangbiang面、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麵、河南燴面延吉冷麵、蘭州牛肉麵、山東熗鍋面、武漢熱乾麵、廣東雲吞面和北京炸醬麵。 (註:選“十大麵條”系誤讀,評選只針對企業)

生產製作


麵條的做法五花八門,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麵條做法:
打滷麵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材料】:麵條、肉餡、黃花、木耳、香菇、大蔥、雞蛋、醬油、料酒、糖、鹽、雞精、蒜。
【做法】:
1、香菇、木耳、黃花泡發。
2、鍋中倒入油,放入肉餡炒熟后加入蔥花、香菇、木耳、黃花翻炒片刻,然後加入醬油、料酒、糖、鹽、雞精,再加入適量水煮開。
3、淋入打散的蛋液,勾芡撒上蔥花、蒜末。
4、水燒開後放入麵條煮熟后撈出,放入碗中,然後將鹵澆在麵條上即可食用。
鍋蓋面
鍋蓋面俗稱鎮江三怪之一的“大鍋小鍋蓋”(面鍋大,鍋蓋小)。當麵條下入沸水鍋后,用一個小鍋蓋蓋在麵湯上。其特點:一是生麵條逐份投入,熟后不粘結,不散亂,分量準確;二是麵湯滾沸時,易於清除浮沫,保持麵湯不混濁;三是麵條易熟透,不生不爛。
【原料配方(制100碗)】:麵條10千克、醬油2.5千克、綿白糖65克、味精50克、蝦籽5克,青頭1千克熟豬油(或芝麻油)1.5千克
【製作方法】:
1.將鍋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250克,蝦籽下鍋煮沸,3分鐘后,放入綿白糖,溶解完后倒入醬油,燒沸離火,讓其冷卻后裝入容器待用。
2.鍋內放進清水燒沸,按顧客需要數量放入麵條(但每鍋最多不超過15碗,每碗生麵條重約130克),蓋上小鍋蓋。將空碗放在鍋台上,逐碗倒入醬油25克,熟豬油或芝麻油10克,加上適量青頭和味精0.5克。面鍋滾沸后,加適量清水,使麵條熟透,大沸時揭去蓋,清除浮沫,將麵條逐份撈入碗內,澆入適量麵湯即成。
3.青頭製法:青頭是用各種蔬菜製成的面鹵,分為生、熟兩種。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兒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將這些蔬菜擇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絲或段即成。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產品特點】:湯清面軟,不粘不亂,青頭鮮嫩,經濟實惠。
擔擔麵
【材料】:麵條、豬肉餡、豆芽菜、大蔥、薑末、蒜茸、辣椒、芝麻醬、白菜心、香菜、老抽、生抽、料酒、米醋、高湯、花椒面、豬油。
【做法】:1.鍋中倒入油,放入豬肉餡炒散待用;白菜心焯熟待用。
2.用豬油將蔥、姜、蒜爆香,放入辣椒、豆芽菜、肉餡煸炒,然後加入料酒、老抽、生抽、米醋、高湯,出鍋時放入芝麻醬、花椒面炒勻。
3.水燒開後放入麵條煮熟后撈出,放入碗中,然後將鹵澆在麵條上,放入焯熟的菜心、香菜即可食用。
腸旺面
【材料】:雞蛋面90克,豬大腸50克,五花肉250克,血旺25克,綠豆芽15克,白鐵豆腐250克。
三合油、糍粑辣椒、腐乳、味精、甜酒釀、胡 椒粉、蒜泥、薑末、蔥花、高湯等適量。
【做法】:1.煮。豬腸洗凈去異味,煮至半熟撈出切成塊 加香料煮。
2.五花肉煮熟切成小丁,入鍋加鹽炒出油后,潷去油放入甜酒釀,烹點醋,炸成脆哨
3.豆腐切成小丁用鹽水泡一下撈出濾干,用油炸成泡哨撈出;
4.油鍋中再加入脆哨油、腸子油、糍粑 辣椒,炒出香味,加入薑末、蒜泥、豆腐乳加水煮開,潷出紅油待用。
5.雞蛋面與豆芽放入開水鍋中約煮1分鐘,撈入面碗中放上腸子、脆哨、豆 腐泡哨,用漏勺裝入血旺片在鍋中氽一下,放在麵條上,舀入高湯、紅油、味精、蔥花即可。
蘭州正宗牛肉麵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材料】:熟牛肉、拉麵、牛肉清湯、牛油、白蘿蔔片,油潑辣椒,香菜、蒜苗。
【佐料】:陳醋
【做法】:
1、煮過牛肉的湯撇去浮沫,加入白蘿蔔片和牛油煮沸,待用。
2、香菜、蒜苗切末,熟牛肉切丁,待用。
3、將麵粉加鹼揉好,手工拉成麵條(有一定難度,也可以用壓面機壓好),煮熟后撈出。
4、中國麵條中舀入清湯(淹沒麵條),抓香菜、蒜苗末,牛肉粒,澆上油潑辣椒即可食用。
(油潑辣椒製法:上好紅辣椒面,白芝麻,花椒面,鹽混合裝瓷碗。將清油燒7—8成熟后倒入瓷碗攪勻,油的量一定要超過辣椒面的量。辣椒食用量憑個人口味。)
5、使用時淋一點陳醋去腥,中和面鹼。
註:正宗牛肉拉麵面型多樣,有龍鬚細,細,二細,三細,韭葉,柳葉,寬,二寬等等,拉麵師傅會依每個人口味不同制出不同的面型。
【材料】:白斬雞、麵條、黃瓜、芝麻醬、麻油、糖、醬油。
【做法】:1.麵條煮熟后撈出,在冷水中過一下。
2.白斬雞切成絲,黃瓜洗凈切成絲,均放在煮好的麵條上。
3.芝麻醬放入碗中加入麻油攪勻,再加入醬油、糖用冷開水稀釋,然後淋在雞絲涼麵上即可食用。
麻醬麵
【材料】:麵條、麻醬、蔥花、精鹽、味精、熟色拉油。
【做法】:水燒開後放入麵條煮熟后撈出,放入碗中,加入麻醬、蔥花、精鹽、味精、熟色拉油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蝦仁丸子湯麵
【材料】:黃瓜、蝦仁、肉餡、姜、蕎麥麵、鹽、澱粉、料酒、黑木耳。
【做法】:1.將蝦仁清洗乾淨,加入少許料酒和鹽攪拌均勻后再用水沖洗乾淨。
2.將蝦仁剁碎,加入適量鹽、澱粉,順時針方向攪成泥狀,再用手抓成球形待用;在肉餡中加入適量鹽、澱粉,順時針方向攪拌成泥狀,抓成球形待用。
3.將蕎麥麵煮熟放入碗中備用。
4.將蝦球、肉餡球、黑木耳、黃瓜片、薑片一起放入沸水中煮熟,再加少許鹽調味。
5.將調味好的鹵澆在面上即可食用。
榨菜肉絲麵
【材料】:瘦肉、榨菜、蔥、麵條、料酒、醬油、濕澱粉。
【做法】:1.瘦肉切成絲,加入料酒、醬油、濕澱粉拌勻,腌制10分鐘;榨菜切成絲后先泡20分鐘去除鹹味。
2.鍋中倒入油,放入肉絲炒散,再放入榨菜,炒勻后盛出。
3.水燒開後放入麵條煮熟后撈出,放入碗中,再放入炒好的榨菜肉絲和蔥花即可食用。
【煮麵技巧】:煮麵條,人們習慣將水燒開,再放進乾麵條去煮,這種方法其實不對。因為乾麵條進入沸水的短時間內,麵條表面迅速軟熟,形成一層“隔膜”保護層,阻止沸水再滲入乾麵條內部,造成了“硬蕊”面。這樣煮,既費時又不易熟。
正確的煮法是,在煮麵的水沸騰前2-3分鐘將乾麵條放進鍋里,使乾麵條有一個被水滲透的機會,待水滲透乾麵條后,煮麵水也沸騰起來,麵條很快就會被煮熟了,這樣煮又省時又容易熟。
回鍋面片
【材料】:瘦豬肉,小白菜,西葫蘆,油豆腐,土豆,綠豆芽,西紅柿,麵粉。
【配料】:鹽,雞精,生抽,辣椒面,花椒面,味精,油,生薑少許,蒜蓉少許,食醋。
【做法】:
1、瘦豬肉切小片,過油炒熟,待用。
2、小白菜切段,西葫蘆、土豆切小片,油豆腐切小塊,西紅柿切小瓣待用。
3、麵粉加水,和成麵糰,用擀麵杖攤開,用刀劃成3-4厘米寬1厘米厚的條,待用。
4、搭油鍋,待油熟后把生薑、蒜蓉,辣椒面倒入炒香,放肉片煸炒,加入西葫蘆片,土豆片,油豆腐塊,小白菜段,綠豆芽翻炒,加入鹽,雞精,生抽,花椒面,味精,水少許繼續翻炒。待燴菜5-6成熟后加西紅柿瓣,翻炒至熟。
5、換湯鍋,倒入水,煮至沸騰,將切好備用的麵條一一揪成3厘米見方的薄片入鍋……待面熟後用漏勺打出,倒入燴菜鍋中。
6、重新搭菜鍋,把面片和燴菜翻炒均用,淋食醋裝盤。
蛋黃面
【菜系及功效】:精品主食 心調養食譜 營養不良食譜 工藝:煮蛋黃面的製作材料:主料:小麥富強粉500克,雞蛋210克
【做法】:
1. 將麵粉放入盆內,磕入雞蛋拌勻;
2. 再加入冷水(100克)和成麵糰,揉勻揉光,蓋濕布放在一邊;
3. 將麵糰放在案板上,先擀成長方條,再擀條成長形的厚1毫米的大薄片;
4. 切成竹簾棍寬的細長麵條,投入開水鍋里煮熟即可;
5. 食用時可配各種澆頭,亦可涼拌。食物相剋雞蛋:與鵝肉同食損傷脾胃;與兔肉、柿子同食導致腹瀉;同時不宜與甲魚、鯉魚、豆漿、茶同食。
新絳生炒麵
生炒麵已是新絳的名吃,各飯店均有生炒麵,雖口味不同,但製作方法均類似。
生炒麵製法類似滷麵,但又不同於滷麵。生炒麵油大而不膩口,面潤而不幹硬,做工精細,別具風味。
製作方法:
【主料】專用生炒麵(龍鬚面)麵條500克,豬肉100克也可用雞蛋兩個或魷魚二兩,油100克。
【輔料】肉湯20克,小油菜或生菜、油麥、蘑菇100克,醬油25克,精鹽15克,蔥絲15克,蒜末、孜然粉、味精、生薑末各少許。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製法】
1.將麵條抖散置於旺火燒開的籠篦內,大火蒸四十分鐘,置入一盆涼水中,抖散,半分鐘后撈出,淋上少許花椒油,瀝干水分后再置於籠篦內旺火蒸十五分鐘即可。(建議一次多蒸一些,放入冰箱中冷藏備用,冷藏可保存十天左右,隨時都可炒著吃)
2.將豬肉切成肉絲,小油菜切兩段,蔥切成絲,蒜切末備用。
3.炒瓢上火,加入食油50克,待油熱時,投入肉絲或魷魚、雞蛋煸炒,再加入蔥、蒜、生薑末翻炒幾下,放醬油、精鹽、小油菜、蘑菇、油麥翻炒,然後再加入肉湯。把麵條均勻地撒在鍋內,用鍋蓋蓋嚴,中火燜約2--3分鐘(如湯少可不斷加入適量肉湯),待湯汁即將收盡時,揭蓋反覆翻瓢炒制。出鍋時依各人口味把蔥絲、蒜末、味精、孜然粉投入麵條內翻炒均勻,盛入盤內即成。食時拌醋。
【特點】油而不膩,清香爽口,易於攜帶,冷熱均很好吃。
推薦採用小關麵條,面細又勁道而且味香。
義大利麵條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數量種類之多據說至少有500種,再配上醬汁的組合變化,可做出上千種的義大利面料理!
最早的義大利面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跟現在我們所吃的意 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后,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食用麵糰最初出現時的製造方法是將麵粉團壓成薄紙狀,然後覆蓋在食物上,放入焗爐內烹煮食用。其後,人們想到將麵糰切成小塊狀或條棒狀的細長麵條,而阿拉伯人更想到了將麵條風乾儲存的做法。
西紅柿的出現及隨後的品種改良,在義大利的那波利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麵條,從此令麵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義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於外型較粗厚而且凹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口感更佳。
除了原味麵條外,其他色彩繽紛的麵條都是用蔬果混制而成的,如:番紅花面、黑墨魚面及蛋黃面等。
義大利面的醬料基本來說可分為紅醬和白醬,紅醬是用番茄為底的紅色醬汁,白醬則是由麵粉、牛奶及奶油為底的白醬汁,此外,還有用橄欖油調味的面和用香草類調配的香草醬。
義大利南部的人喜愛食用干意粉,而新鮮意粉則在北部較為流行。一般來說,意粉多用作頭菜,海鮮意粉配以白酒,而醬料濃的則配紅酒
義大利面的做法:
一般的義大利面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所屬菜系】:義大利餐 麵包甜點
【原料】:西紅柿3個(其中1個炸成醬)、洋蔥半個、黃油10克、羅勒(可以不放)、黑胡椒、鹽、糖、雞精、義大利面、香菇、火腿、青椒
【做法】:
1、在鍋中用文火融化黃油后,開大火,放入洋蔥碎,炒出香味后,倒入西紅柿丁翻炒。
2、出湯后加入羅勒、黑胡椒、鹽、少許糖和雞精,不停攪拌,大火將湯收干成醬。
3、鍋中倒入清水加熱,待水開後放入少許鹽,再按義大利麵包裝袋上的提示時間煮熟,過一下冷水,控干水份,在面中倒入少許食用油攪拌,以免沾粘。
4、起鍋,倒入少許油,待油七分熱的時候,放入香菇、火腿和青椒炒出香味后,倒入剛才炒好的西紅柿醬和義大利面,在鍋中攪拌翻炒均勻,面也就好啦。
香濃義大利面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材料】:義大利面一把、培根(可用肉末代替)、洋蔥、大蒜、西紅柿、番茄醬、法香、鹽、白糖、黑胡椒、乳酪粉。
【做法】:
1.先煮麵條:鍋中的水燒開后 加入一勺鹽、一勺橄欖油 下入一小把量的義大利面 不要著急用筷子攪拌 讓麵條自然的散落 待麵條根部軟化后 用筷子輕輕翻轉幾下即可,加蓋子煮8分鐘。
2.待麵條大約7-8成熟的時候 撈出 用涼水沖一下 讓其冷卻 也可以放進冰水中 划散 之後瀝干水分 淋入適量的橄欖油 用筷子拌勻 備用。
我們可以利用煮麵的時間來做醬汁。
3.鍋中加入一勺量的橄欖油 將洋蔥和大蒜切碎 下油鍋爆香 用中火慢慢炒至洋蔥開始變色 然後放入切好的培根或者是肉末。
4.炒至培根出油后 加入切成小塊的西紅柿 加入適量的鹽 白糖調味 炒至西紅柿變軟 加入3-4勺量的番茄醬 加入半小碗水 小火慢慢煮開。
直到湯色變紅 西紅柿軟爛后 再次根據自己的口味 加入白糖 適量黑胡椒鹽 調味即可。
食材明細
菠菜,胡蘿蔔,麵粉、鹽、水
工藝流程
1、分別把新鮮菠菜和胡蘿蔔榨成漿,榨的過程中注意適量加水,過濾出汁液,並用汁和面,汁水和面的比例大概是1:2。
2、麵糰和好后蓋上濕布醒上10分鐘。
3、將麵糰充分揉捏牛用擀麵杖擀成薄片,撒上手粉,將面片摺疊、切絲,切好的絲趕緊抖開。
4、麵糰下鍋煮熟即可
牡蠣麵條
配料:
牡蠣內100克,麵條少量。
製法: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把牡蠣肉、麵條、調味品煮熟。
小鳥麵條
將麵條煮熟
加入醬油、香油拌勻
碗內鋪上洗凈的生菜葉子
把拌好的麵條擺放在生菜葉子上,中間留個小窩
將胡蘿蔔切成薄的片,切出小菱角形狀
鵪鶉蛋煮熟后剝殼,在頂部切個小口,將小菱角胡蘿蔔片夾在切開的小口上做小鳥的嘴巴,用黑芝麻做小鳥的眼睛,將做好的小鳥放在麵條中間的小窩上即可
主料:麵條
輔料:蝦仁、海參、竹筍、墨魚、胡蘿蔔、香菜
調料:色拉油、味精、水、食用鹽、白醬油
蝦仁去腸泥,墨魚切花,海參斜切片,胡蘿蔔、竹筍切花片。加3大匙色拉油,用高火炒3分鐘
中等器皿加入高湯4杯及精鹽、味精、白醬油,用高火煮至沸滾;再加入油麵條及炒過的配料,用中火煮3分鐘,煮好後上面撒上少許香菜,趁熱食用
牛肉西紅柿面
主料:牛腩肉、麵條、新鮮番茄
輔料:碎蔥、料酒、花椒、蒜、食用鹽、姜、白糖、八角、生抽、色拉油
牛肉切大塊,冷水下入鍋中,水沸后盛出備用;電壓鍋倒入足量熱水,放入焯過的牛肉、蔥、姜、花椒、八角、料酒,加蓋煮40分鐘至軟爛
番茄切塊,蒜切末備用;炒鍋中倒入色拉油,放入蒜末炒香;
放入西紅柿塊翻炒均勻,放入白糖炒至軟爛;放入煮好的牛肉,倒入生抽、牛肉湯煮沸;
加適量鹽調味,即為牛肉番茄湯汁;將麵條煮熟,撈出,倒入牛肉番茄湯汁即可。
1、麵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
2、富含銅,銅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營養素,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髮、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子和肝、心等內髒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中醫食療:
1、養胃:吃碗溫熱的麵條最有利於營養吸收。
2、增強免疫力:口感筋道的麵條所含的蛋白質更多,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蛋白質是維持免疫機能最重要的營養素,為構成白血球和抗體的主要成份。
3、改善貧血:促進人體氣血運行。
4、易於消化吸收:經過煮沸的麵條最為潔凈,可以大大減少腸胃疾病的發生,因此麵條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
新絳生炒麵
【主料】專用生炒麵(龍鬚面)麵條500克,豬肉100克也可用雞蛋兩個或魷魚二兩,油100克。
【輔料】肉湯20克,小油菜或生菜、油麥、蘑菇100克,醬油25克,精鹽15克,蔥絲15克,蒜末、孜然粉、味精、生薑末各少許。
【製法】
1.將麵條抖散置於旺火燒開的籠篦內,大火蒸四十分鐘,置入一盆涼水中,抖散,半分鐘后撈出,淋上少許花椒油,瀝干水分后再置於籠篦內旺火蒸十五分鐘即可。(建議一次多蒸一些,放入冰箱中冷藏備用,冷藏可保存十天左右,隨時都可炒著吃)
2.將豬肉切成肉絲,小油菜切兩段,蔥切成絲,蒜切末備用。
3.炒瓢上火,加入食油50克,待油熱時,投入肉絲或魷魚、雞蛋煸炒,再加入蔥、蒜、生薑末翻炒幾下,放醬油、精鹽、小油菜、蘑菇、油麥翻炒,然後再加入肉湯。把麵條均勻地撒在鍋內,用鍋蓋蓋嚴,中火燜約2--3分鐘(如湯少可不斷加入適量肉湯),待湯汁即將收盡時,揭蓋反覆翻瓢炒制。出鍋時依各人口味把蔥絲、蒜末、味精、孜然粉投入麵條內翻炒均勻,盛入盤內即成。食時拌醋。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麵條[中國傳統食物]
【特點】油而不膩,清香爽口,易於攜帶,冷熱均很好吃。
推薦採用小關麵條,面細又勁道而且味香
摺疊義大利麵條
義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數量種類之多據說至少有500種,再配上醬汁的組合變化,可做出上千種的義大利面料理!
最早的義大利面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跟現在我們所吃的意 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后,義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食用麵糰最初出現時的製造方法是將麵粉團壓成薄紙狀,然後覆蓋在食物上,放入焗爐內烹煮食用。其後,人們想到將麵糰切成小塊狀或條棒狀的細長麵條,而阿拉伯人更想到了將麵條風乾儲存的做法。
西紅柿的出現及隨後的品種改良,在義大利的那波利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麵條,從此令麵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義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於外型較粗厚而且凹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口感更佳。
除了原味麵條外,其他色彩繽紛的麵條都是用蔬果混制而成的,如:番紅花面、黑墨魚面及蛋黃面等。
義大利面的醬料基本來說可分為紅醬和白醬,紅醬是用番茄為底的紅色醬汁,白醬則是由麵粉、牛奶及奶油為底的白醬汁,此外,還有用橄欖油調味的面和用香草類調配的香草醬。
義大利南部的人喜愛食用干意粉,而新鮮意粉則在北部較為流行。一般來說,意粉多用作頭菜,海鮮意粉配以白酒,而醬料濃的則配紅酒
能量 280千卡硫胺素 0.35毫克磷 142毫克鋅 1.07毫克
蛋白質 8.5克核黃素 0.1毫克鉀 161毫克硒 0.4微克
脂肪 1.6克煙酸 3.1毫克鈉 3.4毫克銅 0.2毫克
碳水化合物 59.5克維生素E 0.47毫克鎂 61毫克錳 1.35毫克
膳食纖維 1.5克鈣 13毫克鐵 2.6毫克

食用指南


新鮮切面不宜存放時間過長,以免營養成分受損。
買來的切面有時鹼味很重,加鹼是為了去除發麵團的酸味,適當使用可為食品帶來極佳的色、香、味、形,以增進人們的食慾。因此,在麵條快煮好的時候,加入幾滴醋,可以使麵條鹼味全消,麵條的顏色也會由黃變白。
營養吃法
1.冬天適合吃牛肉麵
麵條可補氣虛、厚腸胃、強氣力;牛肉甘溫、安中益氣、養脾胃,有驅風寒之功,又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所以有滋陰補腎、強身壯體之功效,比較適合體弱、氣喘的人食用,能起到抗疲勞的作用。因此,冬天是吃牛肉麵最好的季節。
麵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漢的“煮餅”、魏晉的“湯餅”都是麵條最初的叫法。麵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是可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記載,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面,並以麵食招待貴賓。
2.麵條中午吃更營養
麵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麵條煮熟後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此外,麵條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一種碳水化合物佔50%的食品,麵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硬質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所以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麵條是不錯的選擇。而早上應該吃些蛋白含量較高的食品,晚上吃面則不利於消化吸收。
3.筋道的麵條營養高
一般來講,口感筋道的麵條所含的蛋白質更多,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麵條可以涼吃也可以熱吃,但營養專家提醒,太熱的麵條對食道會有損傷,太涼則不利於消化吸收,所以,吃碗溫熱的麵條最有利於營養吸收。
4.“原湯化原食”有道理
傳統飲食中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人們在吃完面、水餃或元宵后,都要喝點原湯。從營養學觀點來看,這樣做是有道理的。煮澱粉類食物時,其表面的澱粉會散落到湯中,當加熱到100℃時,澱粉顆粒會分解成糊精,能幫助消化食物。而且麵湯中含有消化酶,在煮的過程中不會被破壞,也可幫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湯可以幫助減少積食。
其他信息
1. 新鮮麵條有切面、揪面和拉麵等。切面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一般市售的新鮮切面都是機制的,其味道和口感比挂面要好,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吃手擀麵
2. 麵條的製作方法,因季節的更替不斷變化
3. 冬季天氣寒冷,人們多吃湯麵條、拉麵條、燴麵條,裡面放些乾菜、酸菜或新鮮青菜。有些地方的人愛吃清水麵條,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麵條湯內攪入麵糊,這種帶糊的麵條,人們俗稱為“糊湯麵條”
4. 夏季人們多吃撈麵條,麵條煮熟后撈出,放在涼水或陰陽水(開水摻涼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莧菜、荊芥和黃瓜絲,吃時清涼利口,防暑降溫
5. 春秋季人們多吃滷麵、炯面等。到了蒜薹和豆角收穫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喜歡用蒜薹和豆角做滷麵。因為這些菜是做滷麵的固定菜,所以蒜苔和豆角上市的時候,也是人們吃麵條最多的時候,平時三兩天里最少要吃一頓滷麵。
6.市面上出現了彩面,顧名思義,營養彩面並非靠色素來添加顏色,而是利用蔬菜和水果加入麵條裡面,讓麵條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同時又能擁有普通麵條所不具備的營養。

養生價值


第一、麵條中含有銅元素,雖然說銅元素在朋友們的身體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銅元素是作為朋友們的身體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麵條中正好就含有銅元素,銅元素對於朋友們頭髮的發質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朋友們適量的吃一些麵條還可以起到養發的作用!
第二、麵條對於幫助朋友們養胃是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對於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們在食用主食的時候可以將麵條穿插到其中來食用,由於麵條比較好吸收,而且湯麵還能幫助朋友們暖暖胃,胃部不好的朋友們可以多食用麵條來養胃!
第三、麵條中的蛋白質的含量是非常豐富的,因此豐富的蛋白質可以滿足朋友們身體活動的需求,從而保證了朋友們身體的一個基本需求,但是朋友們在煮麵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煮熟透,這樣可以預防很多腸道疾病的發生,從而對於朋友們的養生健康將會更加的有利!
第四,麵條含熱量低,麵條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麵條煮熟后變成400克。
第五,麵條有抑制食慾的特點,因為麵條在胃中的消化比較慢,使人長時間有飽脹感,不易飢餓。
第六,麵條能夠分解脂肪,因為麵條不含脂肪,可使胰島素保持在正常、穩定的水平,進而保持血糖的長期穩定

禁忌與副作用


一般人皆可食用,病濕熱者忌食麵條。

相關事項


麵條到底發胖嗎?
每150克煮熟的麵條含有1克脂肪、7克蛋白質、40克碳水化合物,熱量是180千卡,相對於一些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來說,它不是脂肪性食物,但它特別能給人飽腹感。因為許多研究表明,緩慢發揮作用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增加飽腹感,所以,每天攝入適當量的麵條並不會有發胖的風險。
越筋道的面越營養
由於小麥粉的不一樣,製作出來的麵條的口感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吃起來比較筋道的面含有的蛋白質會更多,更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當然,製作工藝也會導致麵條口感的差異。比如,北方的面為了使面更筋道,會加一些鹽來“醒面”,劉方成表示,加些鹽來促進面的筋道,並不會破壞面的營養,所以不必擔心。
吃麵條會發胖嗎 越勁道的面越營養嗎
面適合溫乎乎的吃
面的吃法豐富多樣,有過水涼麵,也有溫度極高的油潑面,但孫孟里建議,不應為了貪圖涼爽和刺激吃過涼或過熱的面。太熱的面對食道會有損傷,太涼則不利於消化吸收,大部分時間,吃碗溫乎乎的面最合適。

十大名面


1、蘭州牛肉麵
蘭州牛肉麵,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麵,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傳說起源於唐代,但因歷史久遠已無法考證。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麵始於清朝嘉慶年間,系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人陳維精處學成帶入蘭州的,經後人陳和聲、馬寶仔等人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紅(辣子)、四綠(香菜蒜苗)、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麵的標準。1999年,蘭州牛肉麵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面”。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麵條黃亮),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並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譽“中華第一面”。
2、河南燴面
河南特色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燴面是以優質高筋麵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一種類似寬麵條的麵食。湯好麵筋,營養高。
3、吉林延吉冷麵
冷麵的食材主要是用蕎麥麵做成的。蕎麥麵是一種粗糧,有降血脂,軟化血管等作用。但是冷麵,顧名思義,入口十分的冰涼爽滑,因此體虛偏寒性者還有老人都應該少攝取。
4、北京炸醬麵
老北京炸醬麵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和蛋白質,營養很飽滿。但是炸醬麵的豬肉脂肪含量過高,常吃者易發胖,容易造成油脂攝入超標。建議在食炸醬麵時,可少放點瘦豬肉,多放點黃瓜,蘿蔔絲等配菜,以此降低一碗炸醬麵所含的熱量。
5、山西刀削麵
刀削麵因為苗條的厚度較大,因此在煮時可溶性營養素損失減少。但是刀削麵面質偏硬,不宜消化,胃腸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應該少吃,適可而止。
6、杭州片兒川
片兒川里含有雪菜和冬筍,味美並且具有養生功能,但是其為腌製品,所以含鹽量比較多。高血壓患者和孕產婦不宜多吃。抑或在吃的時候配點清淡的蔬菜湯,減少食鹽過多對胃的刺激。
7、崑山奧灶面
奧灶面的食材主要是青魚,老鴨,鮮肉豬蹄等,其材料的選擇上在十大麵條里算得上“奢侈和昂貴”了。奧灶面在成形之前要經過複雜的三道程序,“面燙”,“湯燙”,“碗燙”反而增加了其面的衛生程度。但是由於蛋白質含量較高,因此肝、腎功能不太好的人應該少吃或者不吃。
8、鎮江鍋蓋面
鍋蓋面用的是“跳面”,即麵條上有細微的小孔,好讓滷汁入味。除此之外,鍋蓋面為了豐富口感的細膩程度,裡面加了不少八角,香葉等調料物。這些比較適合體質偏寒的人吃,可滋補。易上火或者熱性體質,高血壓患者應該盡量少吃。
9、四川擔擔麵
擔擔麵,漢族特色麵食。“中國十大麵條”之一,著名的成都小吃(又說自貢小吃,起源於自貢)。用麵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麵條細薄,滷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
10、武漢熱乾麵
熱乾麵的優勢在於用芝麻醬調味,可以補充鈣和蛋白質,但是熱乾麵熱量非常高,一碗熱乾麵頂好幾頓,容易上火的人應該少吃熱乾麵。吃的時候最好配蔬菜湯或者蛋酒,綠豆湯等,有助於消化和營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