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烏頭煎
大烏頭煎
大烏頭煎是一種中藥,組成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沉緊而弦痛繞臍,白津厥逆冷凄凄,烏頭五個煮添蜜,頃刻顛危快挈提。(《金匱方歌括》)
功效:祛寒止痛。
原文《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
烏頭煎方: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對此條文先從文義進行分析;
說的是癥狀;特點是,腹滿,惡寒,不欲食,寒疝繞臍痛,若發自汗出(病發痛難忍,為痛汗),手足厥冷。
說的是脈象;脈弦而緊,或脈沉弦。弦、緊、沉皆為陰寒脈象,是應病而變生,何病生何脈,醫者診之,知何脈何病生,此細微之對應變化不可不用心辨之。
說的是邪正與脈之癥狀的關係;弦則衛氣不行,衛陽虛也。緊則不欲食,寒入中也,邪正相博。交感之爭。
選方葯,用量大者烏頭五枚,(為什麼不說重量,以枚做為重量單位。大者;多少大,大到什麼標準沒說,可能獨身烏頭。長要5至7公分左右的才能說大,直徑也要三公分左右,每枚重量是,20克,還是30克,還是50沒具體說)炮製方法,生用熬去皮,不嚼咀。
煮藥方法;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加入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這裡提示水的用量,就是煮葯的時間)。
服藥方法,強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是不同體質用量的說明(也就是說弱者服量要更少)。
將上條文大體分析后,此病的關鍵之因是寒邪侵入人體陰邪凝結所至。為陰勝陽虛衛氣不行。寒是病之因。痛,腹滿,不欲食,自汗出,手足厥冷等現象,或脈弦緊,沉弦皆為病之果。是病的外在現象。病脈症治,治之主用辛溫、通陽、通經之方葯,此為治該一類型陰寒凝固之病的思惟方法。大烏頭煎主之。何謂;“主之”在張仲景的書中常見。這指明了治病、選方、用藥的方向。凡這類寒病辛溫之法不能變,但你可靈活地選擇這類溫葯。其中說法有學問,有來頭,內含深遂。此為母方,也為開源之法,運用十分靈活多變,不拘一格,不可拘泥。要明其深義。臨證方可心中明了,明病用方,病變方法變,葯法對應生,知病,知法,知方,知葯。用時不亂,應於萬變之中,則百戰不殆。
在【金匱要略】與【傷寒論】書中。可見烏附葯的大量出現在不同方中(不知當時用的烏頭是人工種植的還是野生的)。無論是外感寒邪,或是內傷、雜病的治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傷寒論>的112方中,原文里說到使用附子方的地方,約35處,這比例約3、2比1,也就是說不到4張的處方中就有一張方要用附子。如此多的使用附子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說明附子在祛寒溫陽、救逆方面和重要性。其中使用的生附子與炮附子與我們今天的炮製方法都有所不同。當時的炮法有可能是用火炭灰來煨發炮的。用量常是一至3枚。去皮、破(切)八片。想一想把附子切成八片應該不可能太小。只有在‘烏梅丸’中提到用六兩。煮葯的時間大多是‘三升水煮取一升’。這升的概念對今日的人來說,可能沒有一個標準的認識。在我小時候,可見到,店裡打灑竹罐一升是約半斤,量米一升也是半斤。大升、小升、或斗都是木、竹、土罐製品。試想,當時的一升有可能約今日的250克。各地區升的說法會有所不同。為了能對烏頭這類葯的進一步了解,有必要對其,品種與產地,品質與加工,藥性與運用,葯后反應做點說明。
烏頭就目前發現來說有好幾十個品種,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我們只能說些目前藥材常用的常見的幾種烏頭。野外生長的烏頭叫‘草烏頭’習慣稱之為‘草烏’。而我們醫藥用的烏頭,大多是人工栽種的川烏頭與附子。此為同屬植物。是人們在治病過程中,將烏頭主生根塊與側生根塊(附子),分別選取使用,不同的說法。
中藥大辭典葯解
川烏頭;異名,烏頭。為毛茛科烏頭(栽培品)的塊根。多年生草,高60~120厘米。本根塊通常2個連生。紡錘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子根(附子)甚肥大,直徑達5厘米。在現實中也不及或超過5厘米的。川烏頭與草烏頭,在明代前多統稱為烏頭……【.本草圖經】故宋以前所稱之川烏頭,似屬野生之烏頭。目前用藥,主產於四川,陝西等地。
藥材選擇;乾燥的母根,呈瘦長的圓錐形,或帶殘餘莖桿,體長3~7厘米,直徑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皺縮不平,或有錐形的小瘤狀側根,並具有割去附子后遺留的痕迹。質堅實,斷麵粉白色或微帶灰色,橫切面可見多角形的環紋。無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個勻,肥滿,堅實,無空心者為上佳。(說明;在現實藥材中,因挖的時間不同,見到這標準品不多)。
炮製;
1,生川烏洗凈曬乾,用涼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如換水不勤夏天熱易腐生味),漂至口嘗僅稍微麻辣感時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烏熟透內無白心取出川烏曬晾,悶潤切片曬乾(每100斤川烏用甘草5斤黑豆子10斤)。
2,在【中藥的炮製】書中的炮製方法有所屬不同。在這也說一下。將去雜洗凈的川烏用清水浸2~3,每天換水2~3次,撈出晾乾,取米醋,生薑汁,與川烏同入鍋加清水浸過面,文火煮至水8成干再燜至吸水干,取出晾爽,鍘片,曬乾。每川烏100斤用醋2點5斤,生薑2點5斤(有可能多於此數)。
3,在【中藥加工與炮製】的製法又有所不同。將原葯川烏揀凈,裝篩籮內,清水沖凈,取出,分大小個,入缸內用清水浸漂,一般春5天,夏3天,冬10天(視原葯大小增減浸漂時間)至切開內無干心,取出,晾乾表皮,放入蒸籠,一層川烏一層生薑(切片),1鋪完為止,中火蒸10小時,取大個實心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六七成干,切2毫米縱薄片,曬乾。
成品規格;在一些書沒什麼說明,但在【中藥加工與炮製】一書中有說,以這做為參考。加工炮製的成品烏頭,外皮灰褐色,切麵灰白色,半透明圓形片,口嘗微麻舌感。(在藥店裡常見到的烏頭沒這樣好,粗桿較多,灰黑色的較多,色與炮製方法不同有關)
性味;辛,熱,有毒。
炮製;
黑順片,選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凈泥土,浸入鹽滷水液中數日,並與鹽滷水同煮沸,撈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鹽滷水渡中,並加入黃糖及菜油製成的調色劑,使附片染成濃茶色,用水漂至口嘗無麻辣感時,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曬乾。
白附片,(此與天南星科的白附片有別,為禹白附,名獨角連)選取較小的泥附子洗凈泥土,浸入鹽滷水液中數日,並與鹽滷水同煮沸至透心為度,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薄片,用水漂至口嘗無麻辣感時,取出蒸熟,曬至半干,以硫黃熏后(色樣變白),曬乾。
在《中藥的炮製》一書中,所用的炮製方法與上之法,有不同之處。
選擇烏頭的側根,呈圓錐形,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芽痕,上身肥滿,周圍有瘤隆起的分岐,表面為黑灰色,切面油潤,有光澤,質硬而脆,破碎面呈角質狀。無臭,味淡,個在均無腐爛為佳。
制附子,順附片,熟附片;將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礬水浸5天,每天換水3次。后直切成2厘米厚片,再用清水洗凈,曬至八,九成干,蒸4小時后曬乾。每100斤附子用明礬1斤。
炮附子(炮天雄),將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礬水浸5天,每天換水3次,去凈皮不要頭尾,橫切成2厘米厚片,曬至八,九成干,蒸4小時后曬乾。要爽身不粘手,然後用鐵篩乘附子缸內燃炭火烤,炮至附子鼓起脹大,兩邊起泡為度,取出涼后使用。另一製法是,用薑汁悶潤一夜,蒸6~8小時,炮天雄的方法也是一樣,每100斤附子用生薑10斤磨汁,姜渣30%水煎湯和勻。
李時珍,本草綱目的炮製方法;
附子,烏頭,天雄,側子,烏喙,採得,以生熟湯浸半日,勿令滅氣,出以白灰拌之,數易使干。又法;五物收時,一處造釀。采半月前自造米醋,用時不必太酸,將採收洗凈罐內淹七日,日攪一遍,撈出以疏篩攤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風日中曬之百十日,以透干為度。
書中另一種炮法;凡用附子烏頭天雄,皆以熱灰微炮令拆,勿過焦。又雲;凡使烏頭,以柳木文武灰火中炮令皮拆。以刀颳去上孕子,底尖擘破。於地掘一坑安之,一宿取出。焙乾用。(所謂;柳木文武灰火,熱灰,對生長在城裡的人可能不好理解,因現在人多用電與液化氣,在山區,用燒柴煮飯菜的人就比較明白,柴草燃燒后留下的熱灰。此法炮烏頭,類似民間的煨法,今煨生川草烏之方葯,治痹痛。還有見極少數人用,他們都非常保守,方法不輕易視人,與李時珍之說,用法很接近。此藥力較強,因其含較足量的野性。)
性味;辛甘,熱,有毒。
歸經;心,脾,腎經
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治內外陰寒。通十二經。
用量;1~3錢。另書用量;10~20克。
存疑;在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沒有看其對烏頭,附子有種植的說法。雲;附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冬月採為附子春採為烏頭”。(顯然採挖的時間與目前種植採挖的時間不一樣,另一設想就是人工種植的附子採挖時間,要在地面莖幹葉皆枯落的冬天采,因為這裡對廣漢地區有所指),其說的地區早春採得為烏頭,與冬月採的附子,就質量是上好的,此天時還是在寒冷的霜雪之中,此時採挖根塊大重而飽滿,藥性十足。地面莖桿葉,早已完全落葉,營養歸根(此時天入於地,卦為‘地天泰’,泰也,安也,陽潛入於內,如纓兒在母之懷抱,熟睡於甜美之中,再值春溫花開季,正是三陽開泰時)精華藏於根子中。此時根子蘊集陽氣,與土之地熱精微物質在極微妙的變化之中,飽含之,來春天溫待發出。
以上之引證,是為了說明早在漢朝的張仲景,所用的烏頭,附子,到底是野生的還是人工種植的藥材。答案很難認定。當年張仲景手所用的附子。在很多方中都明確點明要生的在<傷寒論>中可以看到。為什麼今天的人,不敢用生附子,為什麼,對藥用生附子,烏頭,要如此嚴厲的限止,(今人限而不用,此失仲景之法也),以至真有重病之人要用生葯,難得尋找。只能坐失救治的機會。此之善惡如何憑說。
如何識別附子藥材質量;
這是擺在醫者與患者面前,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藥材質量的優良與否,是治病成敗的關鍵。此問題不能含糊。就今日,或說八十年代后出來的中醫,其教學方法基本是從書本,走向醫療。用與識葯基本脫節。這是中醫的悲哀。一片附子到手上,看不出優劣,看不出同一種病,此制附子可用,彼制附子無用,用後會加深病情。看不出附子在加工前的漂制過程中是否變質。看不出附子是否漂制過頭,藥性人為的破壞太多。如果用這沒什麼藥性的附子來治病,或說是藥渣來治病。會有用嗎?看古人在【本草正義】書中說;附子,‘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鹽制之葯,而又浸之水中去凈鹹味,實則辛溫氣味,既一制於鹽之咸,復再制於水之浸,久久炮製直性幾於失。’為什麼要用鹽來泡附子,就是不易腐,如果腌的時間長與腌菜有什麼區別。此法是制附子的最不善之法。皆因人為走樣,而失真的泡附子之法。今見鹽附,鹽之過量堆用,對治很多病都不能實用,而如今之人貪的利益,能說是何種鹽腌制出的附子嗎?不是鹽用的過多,就是浸之無味,要不就用腐附子炮製。如今醫生不去葯市鑒別,何能把握用藥,看了之後又能看出幾樣可用的附子。令人悲嘆。再者不同產地,不同批次,加工出來的附子,藥性都有所區別。為醫之人不可不審之。下舉一例說明;
例一.幾年前治一肝癌患者,處方中有用制附子80克。第三天患者,跑來找我說;陳醫生昨天用了你開的葯,服了葯後人很難受,全身無力,話也無力說,飯也不愛吃。腹部脹滿。聽情況后,略思惟,病人服藥一年多,都很正常。這張方已延用了好幾次,附子用量如前沒變動,只是他葯略有增減,主方沒什麼變。今是何因,如此不對,是處方有誤,還是葯有不對的地方。切其脈,較前診之脈比之,變大,弦,緊,關下滑動,本來脈已變小,今為何突變如此,此乃病進之脈。說明其腹確實是脹滿。囑其將還沒吃的中藥拿來看。將葯一味味分出。看葯沒拿錯。只是,制附片,被店家變換成鹽附片,這附片口嘗后,非常的咸。試想80克的附子,就好象放入30~50克的鹽。病人吃不出新的毛病才怪。此鹽附子與治病思路完全相反。此藥店拿錯之過。患者不知找來以為是醫者開方不對之過。(為醫多年備受類似之責已是一次又一次了)。其想將葯棄之,日;將鹽附子拿出,到其他藥店買過制附片80克,入乘下的二包中藥里續服用。過了二天病人來診,說服藥后沒不良反應。同一方,同一人,同一病,因附子加工的不同產生了不一樣的反應。把好用藥質量關,是治病的關鍵。醫生在這方面要有鑒別的能力。有時對中藥要一一過目。
如今附子的藥材加工與炮製方法,各地不一,優劣不一,不合格,壞腐的,藥性低劣的,你留心去看一下就會發現不少。這真的是藥材的一種腐敗現象啊。不知者不怕,知者心都會發毛。病人要救命用了這樣的葯,大家摸良心想一下是什麼後果。對於一些平常病,用了些低劣的附子,治病效果不好。也就不了知。可關鍵之病用藥就大不一樣了。現在不少醫者,也不知問題出在那裡。患者就更不知了。在多年的治病過程中,發現因附子的低劣,影響了治病的效果,已是常見的事了。起初還以為是處方不對。後來深入思惟,再到藥店裡去看葯,再到葯批發地去看葯。對於不同地區,用附子的患者,常叫其將買的附子,診病時帶來看過。才有所發現。特別是治療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一些癌症等病。選用優劣附子,或說不同炮製方法的附子,成敗都在一線之間。這是病人最後一線的希望。此時治療不容有半點差錯。特別是有一些炮製的方法,這類病不能多用,或說完全不能用,比如只要用鹵鹽(膽巴水)淹制過的附子,用該法制出的黑附片,白附片,鹽附子等。不能起到好的用處,有時多用幾包對病反而有害。治這類病,最好選用《中藥的炮製》,《中藥加工與炮製》及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書中所說炮製方法。對附子的選用,是受到很多條件所限。為治病,常為找一點大體能用的附子,而費盡心力。
中藥材的地道與否,直接影響葯的質量與性味。影響附子性味變化的因素很多。做為一位醫者不得不去了解,去面對,何謂;地道,就是說這裡的氣候、土壤、海拔適應藥材的生長。如果人為干預太多移種他處(不適應附子生長的地方),影響藥材質量,則為不地道。此為人工種植的地道。自然狀態、也謂原地野生的藥材,是真正的地道。目前我們用的附子大多數都是栽培品。多為一年生產品。如今種植的川烏與附子多種于田地里,常套種在其他經濟植物間。夏季採挖后,是為了其他植物的生長。為了經濟利益,人們利用土地增值,不會把附子種在田地里好幾年再挖,因為那沒有經濟效益,越往後根塊長的慢。在50年前種附子沒有什麼用化學農藥與化肥。可如今就是基本要用的。從《中草藥栽培枝術》可以看到,人種植附子容易得;1,白絹病,受害根會,干腐,爛腐,或濕腐。用藥防治‘五氯硝基苯、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等農藥。2,根結線蟲病;土地用滴滴混劑,每謂60~100斤。3,蠐螬和螻蛄的蟲害。敵百蟲及其他葯。附子生長喜歡陽光充足,溫暖濕潤氣候,地層肥厚,含砂質地,排水良好的地方。海撥1000左右山區種植的附子不易退化。
附子的用量;到底要多少,存在不同的看法。看到一些藥典的規定用量最多是6克。也有的書中放開了不少,將附子的用量封頂20克。所以目前大多數的藥店,看到處方的附子,超過了20克就不賣了。其為了用藥的安全,按照規定,出發點是善意的。可以理解一點點。有的人一講到附子有毒,量用20克就太多了,要如何如何的注意,如何如何的小心,自己對附子的理解只是在書本,沒在實踐中去證實,完全不是一個中醫的做法。不少病家還沒服藥聽人這樣一說,都會心裡害怕。拿著處方回過頭來,問我附子是不是開太多 了,藥店的人或醫生說附子有毒。在以前我會反覆地對病人解釋說,為什麼要用這樣多的附子,是因為病的原因才要用夠量的附子。這麼多年來,我可以說,每年都要為這事費太多的口舌,太累了。太無助了,大多數醫生都因不理解而反對,(只要病人將處方給他們看)。現在若有人看了附子會怕再拿方來,我只能對其說,怕就不要服這處方。試想我又何必呢,為什麼不做一個按規定做事的好人呢。要做個壞人呢?為什麼老實將自己置於險地之中,然道為了救人,不知自己在走刀刃,在高空中走鋼絲。為什麼要做受眾人之責的事呢。這一切心中都非常明白。找我看病的有些病人,大多都看了不少大醫院,有些病醫院說已很難看了。看到這樣的病人,其生的希望已很少,如不合理的治療,可數出他們能活多久。而且用了附子還不能保證病一定會好。看那些表面按板規定善良的人,關鍵之時想不出好法,來治病,來解除病者痛苦,坐失病者治病之良機,確糊漫說話。設被敵困,生機被扼,必要大智大勇,敢兵行險道,爭取主動。也許會光明再顯,勝利就在手中。若失智勇、主動,表面迂腐善良,則如同‘阿斗’,善惡不分,縱病發展,是奸人與敵人等同。
處方中用附子多少,選用何種炮製方法的附子,來治病。都是依病的不同變化做出的選擇。如果病要用大量附子醫生不用,失治病之機。是醫生之過。如果本病不該用附子,或說本病的附子的用量只能用5克,而用了20克,也是醫生之過。兩者皆失。治病用附子不是做綉,不是開了好看。更沒有人想冒這個大不違。是該用則用,不該用則一點都不用。附子量之多少是病的選擇,不是人的選擇。雲南巳故老中醫吳偑衡前輩,對附子的理解與運用。是很值得醫者去學習去研究的。他對<傷寒論>領悟與對附子認識發揮的運用,世間罕見。他是在關鍵時刻能做中流砥砫的人物。眾人無為他有為,力挽狂瀾,建奇功的人物。是難遇的良師,他的思想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我還沒學中醫之前,還是小孩的時候。就看見有人用‘陽附’與‘山羊頭’一起煮后服用,來治頭風之病。所謂的‘陽附’就是炮附子(那時根本不知陽附藥店叫附子,有的百姓至今也是習慣稱陽附,這稱法更合藥性),而且要買大片的附子(天雄)。用量是,一次半兩、一兩、二兩、半斤之不等。大多數人服後效果都很好,有的頑固性頭痛就這一偏方給治好了。這是不知何時留下的經驗,我留心過其的用法,發現她們用並不盲目,而是量從少至多。我問過她們要吃幾次,有一個人對我說她連服6次。用附子與肉一起煮來服用,在其他地區也有。特別是冬天。用量都不會少。是憑當地的經驗,或說是他們祖上留下經驗。為什麼不獨用附子,而要與肉類一起煮來服用呢。這裡面有學問。如果附子不與肉煮,而單獨用,吃了大部分人都會出問題。也就是今人所說的中毒。因肉的原因制了附子之毒素,加強了,祛風寒,溫陽,補益的功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煮葯的時間,百姓不可能對附子的藥性都了解。他們只是方法一個傳給一個。如果不是與肉煮他們會把握不好時間。與肉骨頭一起煮,要煮到肉熟爛,自然要耐心,候上幾小時。在知與不知中,按照藥性的要求,完成了附子的正確使用過程。也有人對我說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人用生附子與肉一起煮的習慣。在一大鍋里放上幾斤的牛羊肉,在到地里抱出幾斤的生附子洗后與肉一起煮。附子多少完全是經驗。從早上用中慢火一至煮到晚上。大約要十小時。民間百姓之方留傳千百年,其中自有道理。他們用而不知其中道理。其一次性附子用量,都超過現有規定的20克。都是這量的幾倍。如果吃了很會中毒。對人的身體沒帶來治療與補益的作用。這法不會流傳,早就滅了。做醫生首先要善於,去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這對提高整體的中醫理論水平是大有幫助的。看這很‘土’,表面上看不出名堂的事。用宏觀的思惟去觀照。會發現很多深遠寬廣回味無窮的奧妙。道在其中。
在很多書中都有說用附子方的適應症,但無統一的說法。關鍵之時舌脈症難憑,但有點要把握,就是陰陽之症的區別。【傷寒論】中雲;“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胅,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胅,熱在骨髓也。”如果能對這經文舉一反三,就可去掉很多假的現象,看到病的實質。治病用藥就會自如。
用附子要注意問題;
身體過於虛弱的人初用附子量不宜多,或不用。
溫熱傷津毒實症病人不能用附子。
心情不好、情緒變化很快、心情煩燥、肝氣鬱結之人、,不要用附子或暫時不用。如服附子方,前皆平平,后病人心情,因家事或他是發生逆變,要停用附子。
服附子后口舌及全身發麻,停用附子,立刻吃生薑與蜂蜜(二者量要靈活,多可用半斤)可解或用他法解除之。
病人本虛用附子后反而汗出多,人疲軟,停用附子,觀看方中附子的炮製是否有不對之處。
非陰寒症者不要用附子。
對重病人,所用附子,有生條件,醫生要親自看驗。
害怕附子的人,不要用附子。如今有人一說到附子,就會說有毒,說的人心害怕,給附子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這是很不負責任,很不客觀,很沒有公正心的說法。
使用附子,或者說較長時間的用附子,要知道反佐方法的運用。
病人服用附子后所出現的一些正常與不正常反應的現象,醫生心中要有數。要有多個應對的方法。比如說‘發冒’、腹瀉(少數會嘔吐)、氣積在某處引起的酸痛、腹部噯氣下氣,氣往身體某處走,或氣往足下走,等等,很多現象皆為葯后的正常反應。這些現象是,當藥力達到一定量后皆會消失,消失的時間因人而異。如果病人對此不理解而心生害怕,醫生最好停開處方,或令其不要用藥。
炮製不合治療要求的附子,或說變質的,不能用於方葯中,要停止使用。
不要單獨使用烏頭與附子內服。(對沒經驗的人來說)。
凡用附子量大多要久煎2小時之上。
有一個病人打電話給我說,連連幾天人難受,身體無力,走路會氣喘胸悶,今日服藥后舌 及身體發麻。令其馬上吃生薑與蜂蜜。不多時癥狀消失。這方停用。這個病人服用這處方是幾月前開的,已服了幾個月了,是張老方子。近到女兒家探親,把方代過來,服用。葯就在其女兒的這個城買。處方中有附子30克。服法完全與以前一樣。可是人出現了不良反應。此藥性之變,不是方的原故,是人為自身不當造成有。隔日病人來診;候脈后,肝脈獨弦大滑而博指。此氣結化火,打亂心脈,病之惡進。此心病脈,問近心情如何變成這樣,其說了原因;1,看到女兒與夫有點不和,女兒家的一些問題讓她看了心生煩惱。2,到一個新地方几夜睡不好。3,身體本來有病,近不得休息,操心過頭,一有點事就往心裡去。至病情發生新的變化。中焦氣阻不通。心供血不足。新病生成不知再用過去的方,而生他變。知情后,開一‘逍遙丸’服二天。令其離開女兒家。快點回老家。回家後過了幾天心情平了點,再服以前的處方,服后沒有半點的不良反應。同一方,同一人,因不同的心發生了不同的變化。象這樣因情變而壞方的事遇到太多了。情是非常害人的東西。為醫之道不可不審之。
在去年治一眼病較重的患者,其中的一些變化,是值得思考的。該女患者,六十多歲,自訴得右眼病多年,在省立的幾家在醫院看了好幾年。做了二次手術,術后眼部病加重,出院隹院搞了好幾次,眼底一直出血,沒法好。現在眼睛紅布血絲,幾乎看不清物體,眼痛及頭痛,天天都會有,實在受不了,為這病搞的心非常煩。觀其舌脈診斷之後分析了幾個問題;一,病者身體較瘦,右眼紅中之晦,只有感光,分不清物體,比左眼小,頭偏,背彎。二,面色青黃隱黑。三,言語力低,胃口不好。四,經常失眠。五,診病過程,手喜歡護患側。說明此側之痛,是瘀血阻於經絡所為。綜上所述,陽虛陰寒阻於經絡所為。先開一方調肝氣,如下;
四診,病只服說略有好轉,叫病人服五包再來。
五診;脈象與舌質改變不多。如果這樣治下去此病難愈,方法與其一年多所服的中藥區別不大。病人服藥久了,雖不會開藥看方都覺大同小異。但從脈象來看,弦緊澀,皆陰寒之象。沉下思惟,此四逆湯症,與大烏頭煎之症之比有相同之處,此則陰寒沉於眼與頭側,痛甚也不可忍。彼則寒繞臍,痛甚白汗出。兩者之痛部位不同,但共同點皆痛,皆陰寒入絡阻礙所致。脈象來看更是相似。本想用平淡之方將病處理。這樣開出去的方不會有人議,方可讓人看的順眼。可是病確不除。如果我突然改變方葯。異言必出,一定都做解答。為醫之人確實難。但為人病人自己就再吃點虧。如不用溫陽之葯瘀血必不能化,無法從實質改變病症。那些清法,止血法,祛風法,營養肝腎法,明目法,都是做樣子好看的。最終此眼必盲。開方如下;
炮附子20乾薑15細辛3威靈仙10桂枝20甘草10當歸15川芎25吳芋10水蛭5土別蟲8生薑50紅棗12,二包水煎服。服藥時間,第一次,5至7點,第二次,11點至15點。晚服杞菊地黃。服藥間不要吃生涼之物。切不可動氣。心要平和。
服藥一包第二天病人就跑來,說眼更痛,紅腫的非常利害。他心裡怕。診脈象后叫她把另一包吃下再來。
六診,病人來說眼脹痛的很利害。觀之眼紅腫郁暗。明顯突出。可見眼周有青紫瘀血。舌脈分析后,開方如下。
炮附子35乾薑15細辛5威靈仙10肉桂20甘草10當歸15川芎30吳芋10土別蟲8生薑50紅棗12,三包水煎服。服藥時間,第一次冷服,5至7點,第二次,11點至15點。晚服杞菊地黃。服藥間不要吃生涼之物。切不可動氣。心要平和。
七診,病人來了很高興,紅腫大多退去,眼與頭已兩天不痛。脈已緩和此難的之轉機。原方再服五包。
八診,病人來了更高興,眼與頭痛沒發,眼睛可見人物了。叫她再服十包再來看。方開如下
此患眼病在醫院用了先進的儀器掃描眼及頭部好幾次,但都沒查出什麼,因此治病只停於消炎止血這方面的治療,可是病人眼病卻不斷加重,這就是嚴重的問題。醫者卻就病論治,失辨證觀,清涼、解毒、消炎、止血、明目之法用了幾年,依死抱錯誤觀點不放,如此治療只是誤了時間。對此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空間思惟來分析此病,建立一個更人性化的思惟觀察此病,建立一個更客觀、更實際,更主動、更全方位地思惟此病,也就是用無形的思惟,來主導有形的現實。用宏觀之法,排除諸多假象找出病根。此不斷出血之因,是脈絡、孫絡受損,因出血凝瘀血,因瘀血之阻礙,又不斷出血,久之,寒氣入絡,衛氣不行,邪潛入深部經絡,入腦,故痛不能止。邪病入厥陰,少陰,太陽、少陽、太陰、諸經。如何化瘀血,若只是用桃仁、紅花、丹參、田七一類葯必不能化。只有四逆、大烏頭煎之溫陽通達之法,方可化其陰寒瘀血,活其血脈,生其新血。氣血沖和病自可愈。
九診,病人來,沒有開方,令其三天服一包中藥至三個月。幾月之後病人再來,身體己發生了很大變化與過去判似兩人。面已變的精神光亮,白了很多。其病人當時服藥間的反應也是怕的半死。如果當時因怕而停葯,就沒好的可能。其是慕名而來,又有人對她說陳醫生開的葯大膽吃。所以堅信下去了。為什麼會有人怕,附子被人說有毒,皆怕中毒,(只要懂點中醫的人一看方就知燥熱過頭)。事實皆是不實之說,憑空之說。可現實合理用之,人皆美其身,好其顏,輕其身,延其年。
烏頭、附子中毒及解毒;【中藥大辭典】中說;“烏頭毒性極強,因品種。採集時間、炮製、煎煮時間等不同,毒性差別很大,炮製過程中生物咸含量可損81、3%不同地區附子毒性測定可相差8倍之多。”中毒;“開始先覺口舌及肢體發麻,繼之噁心嘔吐、煩躁不安,進而昏迷四肢肌肉痙攣,呼吸急迫…如及時搶救可恢復”。在正常的使用下大多很少出現中毒現象。但是在古今的報到中。服用烏附不當而中毒的事也是有所聽聞。這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附子方中要有足量的溫葯與之同用,可防附子之毒,也是說附子量增大,甘草、枝桂、肉桂、吳芋、生薑之量要隨之增多。
烏頭、附子中毒,可用生薑蜂蜜多服解除其毒素。
服烏附葯過燥,可服生野生茶油平之。
用肉桂10克以上。調水服可解除附子毒。
黃豆、黑豆、紅米豆、黑米豆、綠豆皆有解烏頭毒素的功能,只是強弱有點不同。
以上解毒之法是烏頭中毒皆可參考。
天雄;目前使用的天雄大多是大個附子加工的。其炮製方法可參附子的炮製方法。在不少地方已較難買到天雄。皆與附子混用。在處方中開天雄根本就買不到,只好只識附子而用之。天雄較附子大,多用高溫炮製。溫陽與補命門之力較強。在古書里可看到,獨身烏頭(也有書說野生獨個的烏頭為天雄),為天雄,就目前這經濟時代而言,有幾人會去種這獨個的烏頭,而不去種產量較高,經濟效益較好的附子呢?廣雅雲;“一歲為側子,二歲為烏喙,三歲為附子,四歲為烏頭,五歲為天雄。今一年種之便有此物,豈今人種蒔之法,用力倍至,故而繁盛也。雖然藥力當緩於歲久者耳。”
草烏頭;異名,在書中有多種之說。為毛茛科植物烏頭(野生種),北烏頭或其他多種同屬植物的根塊。為多年生草本高70~150塊根常有2~5塊連生倒圓錐形長2~5厘米,外皮黑褐色。
採集,秋末莖葉枯蔞時節挖根塊除去莖泥土,曬乾或烘乾保存用。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於浙江,湖北,湖南,江蘇,安徽,遼寧等地。
在,《中藥的炮製》一書中,制草烏法;取凈草烏,分開大小,用水浸至透心。每天早晚各換一次水,置於鍋內加白醋與水,同生薑汁拌勻煎至水干,取出,切片,曬乾;每10草烏用白醋2斤,生薑兩斤半煎湯,加水浸過葯面。
亦可用飽和的生石灰水浸至透心,取出,加水煮4~6小時,嘗之微麻舌感時,取出切片燥干。
性味;辛、苦、熱、有大毒。
歸經;入肝、脾、肺經。
功能;通十二經,祛風、止痛、逐治風寒濕深痹之病痛、治陰毒之結之疽與皮膚頑病。
用量;炮製過的6克之內。
目前藥店很難見到真得制草烏。大多是用制川烏代之。也就這樣混用多時了。野生草烏之毒,要勝過,人工種植的川烏頭與附子不知多少倍。非【本草綱目】中說;“滑台風土極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則地氣使然”。野生草烏之毒素勝附子,就是寒地也不能如啖芋栗。附子人工種植了一代又一代,毒素與野性大為退化。只能說是中性使用。而野生草烏歷經風霜磨難。野性保存藥性猛銳利。沒經驗之人切不可內服。不會用的人3克就可害命。在民間用野生烏頭與其生出的側子(附子),在有的地區是沒有分開。是一起統用。百姓說法;或說是草烏,或說是烏頭。都是一類植物,不會分的那麼細,只有大小與藥性強弱來分說。這說法對今天讀書的人來說好象說不通。可是這麼多年來我運用草烏,及他們教我認識與使用草烏就是這樣說的(那時我還沒有接觸中醫藥一類的書)。所以在這裡邊,保留百姓間的一點說法,及他們的從祖輩保留至今百姓說法。吃生草烏會醉(他們把中毒說成醉,是他們的習慣說法,),過量則醉了不會醒。山裡人有用草烏毒動物,少量入食物餌中,騙動物服,會醉一二小時。捕入籠中都是活的。若藥量過多則死。這行為今日來說是非法的應當制止。用草烏毒塗利器傷人古書上有說,這裡不說。如此劇毒的草烏,也是一味非常上乘的葯。我們必須給其正面的認識。在救死扶傷方面的功績是與眾不同的或者可說是第一。
如今人們用制附子都規定不超過20克。生附子更是難買。不讓人用。如果有人敢用生草烏治病,是不是更大逆不道呢?如何看烏頭之毒呢,先看外表,只要是烏頭類植物,1,從枝葉花來看,長的色澤鮮艷,哪種的深藍與眾不同。她的毒素就強。2,把種植的附子、川烏、與野生草烏的根塊同時擺在一起看,也可看出哪種毒素強。其外皮之色澤,依次變深,越是鐵黑色的毒素越強,3,其在土裡生長的年頭多毒強。野生草烏,沒人種他也沒人下肥打農藥,沒人去動他,生長的方式自由自在。春夏秋冬來複去長了也不知多少年。其根塊較小烏黑飽滿,質重,精氣神十足,觀其內,切面潔白如玉。聞之雖沒芬香,卻有一清靈之氣微微透出。放在口中之舌尖上先是冰涼,不過三秒迅速發生變化,你會發現與川烏、附子之不同葯感,其藥性之透力與入經線路深度,非人工種植品可比。那就是上等草烏,毒性最強的草烏,藥性最強的草烏。在治療陰毒腫塊這一類病,眾多葯都顯示得疲乏無奈之時。草烏可當之無愧的臨危受命。當刀赴會。毫無懼色,直入病所。他是百萬軍中難得的上將。(在這裡我要說一下;一般的人,身體沒有特殊耐毒素之人,不知解救方法之人。不要把生草烏放在口,請不要學我這方法,切記。)
下面說的事,還是象故事一樣聽為好,他姓陳今年約八十,他從小認識草藥,中年間有一段時間是專門采草藥供公社與大隊醫療使用。他的一生都與大山有關與草藥有關,就現在也常去山裡採藥。他把對草烏的所見所用及他們的認識及書中沒有的方法告訴了我;他那個地方山上很會長草烏。村莊里的大多都認識草烏,有好幾個人因吃生草烏而死亡(我也去問過幾個他們的親屬,說了一些吃草烏后死亡的事)。他親眼所見的。他們為什麼會去吃草烏中毒呢。原因很簡單,很多人都知道草烏是很好的治傷葯。也見過有人因受嚴重的外傷快不行了,後用草烏而得活,得完全康復。這事流傳開很多人都知道。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沒文化,都不知草烏的藥性。用草烏的一些細節全然不知。在他們那裡大多人都是在深山老林里燒木炭或是砍伐的。在野外手足受傷是常見的事。有的人受了一點不重的外傷,或當時有點痛。一看邊上正好長了草烏,隨手拿來。看那小小的草烏,一點都不怕,就一下把草烏吃下去。因為野生草烏長的不大,吃的太快,一下吃下二個,吃下不多時就說不出話(幾秒或幾十秒),無法叫人來幫,全身無力(土話說是吃醉了,神識開始不清,進入昏迷不醒的狀態之中),繼而全身開始僵直,人發脹,再者身體發紫發黑(死亡之色),此時如果身邊有人知道搶救之法是不會死的,很快就會活過來。民間治草烏中毒方法非常簡單,就是看見有人服草烏中毒還沒斷氣,身體沒完全硬化。救治者馬上對那患者,全身進行快速猛力的拍打(這打是有分寸的,不能往死里打這點要明白),也可選用木竹片來打。打法從上往下,頭不要打的太重,四肢可重點打。不久紫黑色就會退去,人會醒過來。用這古老之法多可活人。這種中毒現象與我們今天書中的記述很不一樣,陳老先生也說了他自己吃草烏中毒的經過。在年青時在山中燒木炭(一去就要十天半月或幾個月不回家隹在山中),有一次砍樹時,腳踝被打傷,一拐一拐還可走。山中無人來幫他。又還要再幹活,心一急看見身過長有草烏,撥來就吃下一個,不多時舌頭變的很厚,不能言。他急忙跑到一山泉邊,拚命喝水漱口,因泉水不太,水搞的很渾,水變成了泥漿水。他不管,一個勁地喝水漱口,不多時草烏中毒消失。他不知泥漿水可解毒。他們那些人記憶、視力、聽力、體力都非常好(今日之人無法與其相比),在山裡走路非常快,幾乎我都很難跟上。陳老先生身高才1米6多點,體重也就是1百20斤左右,在山中可挑物2一3百多斤,平地可挑4至5百斤。他還將他少年時見到一件事告訴我;他們家隹的地方是高山,周邊有很多大光石頭山,少時一夥小孩會拾一些石頭到山頂,從山頂把石頭滾下山好玩。可是有一天小夥伴滾下的小石頭,正好打在一姑娘(十八歲)的頭上,當下打昏在地。后被人發現抬回家,用門板放在大門外邊。是他的鄰居。姑娘昏迷不醒,頭上流血,臉腫的很大。村人很多來看,都沒辦法。以為會死,所以只放在屋外。此時正好有一外鄉的老者打這經過。一看圍觀的人。一問知是有人受傷快死了。他叫人走開,上前用手放在姑娘的鼻口上,說還有氣。用手看了一下頭,說頭骨裂開好幾塊。此時有人認出他是這一地區出名的治傷醫。請他出手,他說好。他對其家人說,用這葯有毒,用了病人會反應有救,沒反應則無救治,若救治不起你們不要怪罪。家人與村人都說老先生你大膽治,如真治不好也不會半點怪罪(醫生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怕有人不憑良心,萬一沒治好被人怪。他又何必呢)於是叫人拿來一在小匙根,隨身解下藥來,用湯匙裝滿,叫人幫忙把患者嘴搞開,用水緩緩灌下。后對他們說,明日患者會醒來。再來找他。隨後離開這村。次日患者醒來,想要吃的。人們趕快把老先生請來。老先生就用昨日的藥粉再灌満満的兩湯匙。村人叫老先生留下,就隹在陳老先生的家。因為與其是遠親,也就是說他外婆家的親戚。就這樣每日兩到三湯匙的藥粉。七天後老先生回家,留下了包好約一個月的藥粉。對他們說按這方法服藥。病不久會好。老先生走後,姑娘按其說每日服藥粉一包,陳老先生與姑娘家是隔壁,常會去看,幾天後姑娘的口與鼻孔,會不斷的有碎骨掉下來,一月後其頭骨完全長密與原來一樣。去幹活身體比以前更壯,更有力。我問她後來怎樣,他說嫁人生了好幾個孩子。我問。這老先生的葯這麼好你知道嗎。他說老先生在他家隹的時候對他說,這是草烏曬乾磨成的粉。用時一定要注意,傷重之人可服,先吃半湯匙,吃后口不麻量逐步可增到二至三湯匙。吃了覺嘴會有點麻,藥量逐步減下來。這分寸一定要把握好,輕傷與沒傷的人不能吃這樣多的草烏,吃了會中毒會死人。草烏治傷很多村民都知道。就是因為分寸沒把握好,至不少人中毒。有人會問那一湯匙的草烏量有多少,百姓家過去用的那種湯匙較現在的大,估計那一湯匙的草烏量可能約有5至10克。聽了上述之講,發現有的人服一點草烏就送命,有的人吃了很多的草烏卻得到了新的生命。這是為什麼,值得人們好好想一想。民間用生草烏治病的方法還有不少,如果是外用的可治骨刺、骨傷及一切損傷、等等。也可參閱李時珍【本草綱目】草烏篇,內服的也有與一般葯服法不同,略講一點,有人把生草烏的復方入陶瓷罐中加入高度白灑用炭灰火煨煮開,馬上拿出,冷后密封,埋入潔凈的黃土地中,兩天後用(也有七天或更多天的)。說這樣做吸陰氣可退草烏毒,每日按一定量服用,治風濕痛效果都很好,看不少人服用,沒人中毒。在一些資枓上看有人用川草烏煮灑服,治風痛而中毒。其不得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