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
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
片斷:畫面中最上方是一處氣勢恢宏的大場面的原始女性舞蹈圖。女舞者共9位,裸體,豐乳、細腰、圓臀,形體秀美動人,面部使用淺浮雕手法,造型逼真,大眼高鼻,圓臉小唇,脖頸細長,兩腿修長,頭戴插翎高帽,伸臂騰舞,整齊和諧。另有一處大型集體舞場面,分別有3組舞蹈畫面,即34人為一組,21人為一組與31人一組,其中舞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並有虎與猴等動物相陪襯,數十個小人躬身曲體,整齊劃一地表演集體舞,氣氛甚為熱烈。康家石門子岩畫中,彌足珍貴的還在於出現了大量史前模擬動物與男女生殖崇拜的舞蹈畫面。其中如原始先民扮飾成為各種動物,佩戴猴頭,面部呈三角狀,大耳、短額、圓目、寬鼻,雙臂平伸,雙手上舉,肢體作人形舞蹈。生殖崇拜畫面中的男女均裸身,男性粗獷強健,大多顯露著誇張的生殖器;女性娟秀優美,男女或同卧嬉戲,或擁抱交媾,或酣暢歌舞。對此王炳華在《新疆文物》撰文評述康家石門子生殖崇拜岩畫在中國舞蹈史上的藝術價值: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幅難能尋求的原始社會的大型舞蹈畫面,填補了新疆北部地區舞蹈史研究的一頁空白,而且,對研究原始舞蹈起源,提供了很有意義的新資料。位於新疆南部的昆崙山支脈阿爾金山岩畫亦遺存著許多史前原始歌舞場面。例如阿爾金山谷木里恰河岸出現過一些模擬動物,系獸尾飾,頭戴鹿角,羽毛頭飾,舞蹈化妝打扮,手拉手騰踏歌舞的岩畫。周圍還散見單人舞、雙人舞與多人舞圖像。其中舞者均有頭飾、尾飾、身穿獸皮,手持牛尾或獵物旋轉舞蹈,其情景完全與《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之原始歌舞場面相吻合。西起庫爾勒,東至疏勒河的庫魯克山脈興地岩畫,有大小圖像近300幅,其中有不少反映原始先民宗教祭祀,祈禱征戰,狩獵慶典之舞蹈場面。據胡邦鑄實地考察記載,其中“一組雙人舞,舞者均面朝前,每人用一隻手搭於舞伴肩上,兩腿彎曲,右邊舞者左手臂向下舞動,左邊舞者右手平伸托著一件物品,似一隻羊,這可能是一種祭祀性的舞蹈”。另外有一組“雙人舞又有不同的特點,左邊的舞者頭上似插著長長的羽毛,化裝成半人半獸的樣子,這可能是一種模擬式的舞蹈,但也可能是一種巫術”。①另外還有一些原始先民散打搏鬥,懸空倒立的雜技性舞蹈動作,充分顯示了古代新疆舞人的高超技藝。四、傳說中的西部樂舞據出土於汲郡戰國魏襄王墓中的《穆天子傳》記載,中國古代西周第五代有一位頗有抱負的君主穆王姬滿,他於在位的第17年,曾乘坐一輛由八匹駿馬牽引的御車,命御者造夫、離裔駕馭,率六師之眾,放轡西去,遠徒古代西部地區,於“群玉之山”――瑤池會見了西王母,並饒有情趣地領略了此地絢麗多彩的樂舞藝術。《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於天下,將皆使有車轍馬跡焉。”《竹書紀年》亦有“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的記載,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上確有周穆王,亦稱穆天子其人。據考,“群玉之山”,簡稱“玉山”,即為“崑崙之丘”。《山海經・西次山經》載:“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山海經・大荒西經》亦云:“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依此可知,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為崑崙之兇殘怪神。依“王母”、“戴勝”、“青鳥”幾個女性味十足的稱謂,又可判斷她為西部昆崙山的女首領。後記:後記《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是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醞釀較早的研究項目。1991年列入中央民族大學“八五”重點科研規劃,並於年底邀請了本校及吉林、內蒙古、新疆、西藏、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的舞蹈史論專家組成編寫組。1997年本項目又被列入“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國家資助課題”。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舞蹈界和民族史學界知名專家學者的熱情支持、指導和幫助,他們中有著名舞蹈家、史論家戴愛蓮、賈作光、王克芬、資華筠等先生,著名民族史學家陳永齡教授。賈作光先生在百忙中還審閱了部分書稿,並為之作序。中央民族大學原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劉保元教授、原舞蹈系主任李毓珊副教授、北京舞蹈學院羅雄岩研究員都參與了本書初期的籌備工作。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舞美藝術服裝廠張銳廠長向本書贊助一萬元人民幣,作為出版補貼經費,為本書得以早日面世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書從立項到出版,還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學科研處處長俞琛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社長丁文樓副教授和責編袁炳昌特約編審及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安柯欽夫譯審、所長雲峰副研究員的關心和支持。對於以上各位專家和單位給予本書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在此表示由衷的謝忱和敬意。《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當前的研究成果,分工合作編寫而成。由於作者水平有限,難免存在欠缺和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編寫組1998年1月
序賈作光《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的出版,稱得上是我國舞蹈界的盛事,它不但填補了我國民族舞蹈史學研究的空白,同時還以它史料性、可讀性和通俗性的特點,向我們提供了一部具有相當學術價值的專著。在此,我謹向本書作者以及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有關專家學者致以由衷的祝賀。少數民族舞蹈在祖國藝術百花園中是一簇光彩奪目的奇葩,無論在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還是在表演舞台上,總是以它旺盛的生命力,熱烈奔放的激情,傳神動感的雄姿,傳遞著祖國改革開放、人民奮發圖強、城鄉日新月異的時代信息,起著用藝術形象鼓舞人的巨大作用。少數民族舞蹈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它植根於傳統的民族文化土壤,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群眾廣泛參與意識,獨特的舞蹈語彙,以及鮮明的風格,諸如南方舞蹈婀娜秀麗,北方舞蹈剛健豪放,高山舞蹈奇特瀟灑,平原舞蹈柔美細膩,堪稱異彩紛呈,千姿萬態,絢麗閃光,美不勝收。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文化財富。作為當代舞蹈家應以幸運和欣喜的心態,加以學習和研究、繼承和發展,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做出自己的貢獻。
目錄緒論第一章先秦時期第一節東北、內蒙古地區一、概況二、東夷族群的樂舞三、陰山岩畫和烏蘭察布岩畫中的原始舞蹈1.原始宗教舞蹈2.狩獵舞蹈3.戰爭舞蹈4.娛樂舞蹈5.愛情、生育舞蹈第二節西北地區一、概況二、舞蹈紋彩陶盆和寧夏、甘肅、青海岩畫中的原始舞蹈三、新疆岩畫中的原始舞蹈四、傳說中的西部樂舞第三節西南地區一、概況二、西南地區的原始舞蹈文化遺存1.原始狩獵習俗及其舞蹈2.原始祭祀舞蹈3.葫蘆傳說及葫蘆笙舞4.虎圖騰崇拜及其舞蹈三、《大韶》《咒烏》《禹步》四、武王伐紂、歌舞以凌五、雲南岩畫中的原始舞蹈第四節中南、東南地區一、概況二、廣西、福建、廣東、江蘇、台灣岩畫中的原始舞蹈1.廣西左江岩畫中的原始舞蹈2.福建華安岩刻中的原始舞蹈3.廣東珠海岩刻中的原始舞蹈4.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岩畫中的原始舞蹈5.台灣萬山岩雕群中的原始舞蹈三、越人樂舞四、楚國巫風與巫舞第二章秦漢時期第一節東北、內蒙古地區一、概況二、夫余樂舞三、高句麗樂舞1.高句麗民間舞蹈2.高句麗古墓壁畫樂舞3.高句麗與其他民族的樂舞文化交流四、匈奴樂舞1.昭君出塞與《明君舞》2.黃釉浮雕陶樽上的樂舞圖第二節西北地區一、概況二、張騫出使西域與《摩珂兜勒》樂舞三、西域樂舞及其與中原樂舞文化的交流四、西羌樂舞五、西匈奴樂舞六、大小月支和烏孫樂舞第三節西南地區一、概況二、“滇人”青銅器樂舞紋飾及其舞蹈1.銅鼓舞2.羽人舞3.葫蘆笙舞4.祭頭舞5.船祭舞6.干戚舞7.圓舞8.雙人盤舞9.鈴舞、蛙姿舞、滇人舞10.翔鷺舞三、《白狼歌》四、撣國獻樂五、�z人《巴渝舞》第四節中南、東南地區一、概況二、中南、東南地區銅鼓上的樂舞紋飾三、長沙馬王堆古墓葬舞蹈彩繪四、越人巫俗與巫舞第三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一節東北、內蒙古地區一、概況二、烏恆、鮮卑樂舞1.舞樂俑2.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中的樂舞圖3.北魏“重俗輕雅”的舞風4.北魏佛教樂舞三、敕勒樂舞第二節西北地區一、概況二、西域樂舞及其與中原樂舞文化的交流三、西域樂舞戲四、吐谷渾樂舞第三節西南地區一、概況二、僚人舞蹈1.銅鼓舞2.獵頭舞3.食人習俗及其舞蹈三、雲南昭通晉墓壁畫中的樂舞圖第四節中南、東南地區一、概況二、祭��瓠與《盤王舞》第四章隋唐五代時期第一節東北、內蒙古地區一、概況二、渤海樂舞1.渤海民間舞蹈2.渤海與其他民族樂舞文化的交流三、北方民族樂舞第二節西北地區一、概況二、西域樂舞中的健舞、軟舞及其東漸三、高昌回鶻樂舞四、敦煌樂舞第三節西南地區一、概況二、《南昭奉聖樂》及其與中原樂舞文化的交流三、從雲南、四川走向中原的樂舞1.《菩薩蠻》2.《柘枝舞》3.《驃國樂》4.《扶南樂》四、《龜茲樂》與王建墓石雕樂舞圖五、滇西北各族《打歌》、《葫蘆笙舞》六、吐蕃樂舞1.桑耶寺落成典禮上的歌舞活動2.吐蕃與唐朝樂舞文化的交流第四節中南、東南地區一、概況二、擊鼓跳喪習俗與土家族《跳喪舞》三、“春堂”勞動習俗與《打礱舞》第五章宋遼金西夏元時期第一節東北、內蒙古地區一、概況二、女真樂舞1.女真民間舞蹈2.女真宮廷樂舞3.女真墓室壁畫中的樂舞圖三、契丹樂舞四、蒙古族宮廷樂舞1.隊舞2.游皇城3.質孫宴中的樂舞4.《白翎雀》5.《十六天魔舞》五、蒙古族民間舞蹈1.繞樹而舞、踏跺而舞、拍手而舞的舞風2.《倒喇》3.薩滿教舞蹈第二節西北地區一、概況二、黨項羌樂舞三、回鶻樂舞第三節西南地區一、概況二、東巴舞蹈及其舞譜三、大理國時的“五花爨弄”四、西南蕃王貢獻《蘆笙舞》五、雲南巫舞六、元《雲南志略》中的民族舞蹈七、古格舞蹈遺存《鮮》第四節中南、東南地區一、概況二、《師公舞》三、“飛�F”與《繡球舞》第六章明清時期第一節東北、內蒙古地區一、概況二、滿族樂舞1.滿族民間舞蹈2.滿族宮廷樂舞3.清末宮廷舞蹈創作三、赫哲族《薩滿舞》四、蒙古族民間舞蹈1.蒙古族遊戲習俗與舞蹈2.土爾扈特蒙古舞3.布里亞特蒙古舞4.《好德格沁》《盅碗舞》五、宗教舞蹈《查瑪》第二節西北地區一、概況二、葉爾羌汗國與維吾爾族《木卡姆》樂舞三、敦煌儺舞四、維吾爾族《薩瑪舞》五、西北回族及伊斯蘭教樂舞第三節西南地區一、概況二、明《百夷傳》中的舞蹈三、《傣族古歌謠》中的舞蹈四、彝、哈尼、拉祜、阿昌諸族民間舞蹈1.《松下踏歌圖》與彝族《打歌》2.彝族《銅鼓舞》3.哈尼族“揮扇環歌”和《棕扇舞》4.拉祜族《葫蘆笙舞》5.阿昌族《蹬窩羅》五、蒲人《孔雀舞》六、苗、侗、布依、水諸族民間舞蹈1.苗族《木鼓舞》2.苗族《蘆笙舞》3.侗族《蘆笙舞》4.布依族《織布舞》5.水族《銅鼓舞》七、藏族、羌族民間舞蹈1.《噶爾》《囊瑪》2.藏傳佛教舞蹈《羌姆》3.藏戲舞蹈《拉姆》4.《卓舞》5.《大葬舞》《薩朗》第四節中南、東南地區一、概況二、壯族民間舞蹈1.螞蟲另節和《螞蟲另舞》2.壯族《銅鼓舞》3.壯族嶺頭節與《跳嶺頭》三、瑤族民間舞蹈1.《盤王舞》2.瑤族《長鼓舞》3.瑤族《銅鼓舞》4.祭祀舞蹈《坐洪門・殺吊豬》四、土家族民間舞蹈1.《擺手舞》2.《毛古斯》五、黎族民間舞蹈六、畲族祭祀習俗及其舞蹈七、高山族民間舞蹈第七章民國時期第一節東北、內蒙古地區一、概況二、滿族民間舞蹈1.《薩滿舞》2.《東海莽式》三、赫哲族民間舞蹈四、朝鮮族民間舞蹈1.《農樂舞》2.《假面舞》3.《長鼓舞》4.《刀舞》五、蒙古族民間舞蹈1.《安代》2.《筷子舞》六、達斡爾族民間舞蹈七、鄂溫克族民舞蹈八、鄂倫春族民間舞蹈第二節西北地區一、概況二、維吾爾族民間舞蹈1.《賽乃姆》2.《納孜爾庫姆》三、塔吉克、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諸族民間舞蹈1.塔吉克族民間舞蹈2.哈薩克族《哈拉卓爾噶》3.柯爾克孜族《比翼舞》4.烏孜別克族《彈乃瓦爾舞》四、衛拉特蒙古、錫伯、塔塔爾、俄羅斯諸族民間舞蹈1.衛拉特蒙古族《沙吾爾登》2.錫伯族《貝倫舞》《蝴蝶舞》3.塔塔爾族節日舞4.俄羅斯族《踢踏舞》五、回、保安、東鄉、撒拉諸族民間舞蹈1.《宴席曲》《跳花兒》《白鸚哥》2.《哈利舞》《對委奧依納》3.《念舞》《哲茲白》六、土族、裕固族民間舞蹈1.土族《安召》《納東》2.裕固族《護法舞》第三節西南地區一、概況二、彝族、白族、納西族民間舞蹈1.彝族《阿細跳樂》《煙盒舞》《都火》2.白族繞三靈組舞3.納西族《哦熱熱》《阿哩哩》《勒巴舞》三、普米、傈僳、怒、獨龍諸族民間舞蹈1.普米族《搓磋》2.傈僳族《跬其》《生產舞》3.怒族《達比亞舞》4.獨龍族《剽牛舞》四、哈尼、基諾、拉祜、景頗、阿昌諸族民間舞蹈1.哈尼族《扭鼓舞》2.基諾族《大鼓舞》3.拉祜族《擺舞》4.景頗族《目腦縱歌》5.阿昌族《豪直腔》五、傣、佤、布朗、德昂諸族民間舞蹈1.傣族《孔雀舞》《嘎光》2.佤族《木鼓舞》3.布朗族《蠟條舞》4.德昂族《水鼓舞》六、苗、布依、侗、水、仡佬諸族民間舞蹈1.苗族《板凳舞》《花鼓舞》《古瓢舞》2.布依族《刷把舞》《鐃鈸舞》《香花舞》3.侗族《匏頸龍舞》4.水族《斗角舞》《角鼓舞》5.仡佬族《踩堂舞》《酒禮舞》七、藏族民間舞蹈1.《熱巴》2.《弦子舞》八、門巴族、珞巴族民間舞蹈1.門巴族《賀新房》《門巴羌姆》2.珞巴族《紐布舞》《伯格》《邊布頓魯》第四節中南、東南地區一、概況二、壯族、瑤族、土家族民間舞蹈1.壯族《扁擔舞》2.瑤族《興郎鐵玖舞》《跳香火・龍王舞》3.土家族《銅鈴舞》《造旗舞》三、仫佬族“依飯節”及其舞蹈四、毛南族祭祀舞蹈《條套》五、京族“哈節”及其舞蹈六、黎族民間舞蹈七、高山族民間舞蹈第五節少數民族舞蹈創作、教育及重大活動一、概況二、廣西特訓所的舞蹈活動三、西南“邊疆舞”四、內蒙古舞蹈創作的興起五、啟足的新疆舞蹈創作六、東北民族舞蹈創作七、滇、桂、黔邊縱游擊區的民族舞蹈活動八、民族舞蹈教育的起步第八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1992)第一節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新發展第二節少數民族舞蹈、舞劇創作一、概況二、蓬勃發展的少數民族舞蹈、舞劇創作1.背景述略2.解放的喜悅與幸福生活題材3.勞動、豐收題材4.愛情題材5.保衛邊疆、擁軍愛民題材6.舞劇創作三、慘遭劫難的“文革”十年1.背景述略2.頌揚題材3.勞動生活題材4.軍民情誼、全民皆兵題材四、少數民族舞蹈、舞劇創作的春天1.背景述略2.反映新生活讚美勤勞致富題材3.愛情、婚俗題材4.花鳥魚蟲題材5.加工改編民間舞及文獻岩畫舞蹈題材6.舞劇創作第三節少數民族舞蹈教育一、概況二、少數民族舞蹈教育的初創與發展三、少數民族舞蹈教育機構1.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2.內蒙古藝術學院舞蹈系3.吉林藝術學院延邊分院舞蹈系4.新疆藝術學院舞蹈系5.西北民族學院音舞系6.西藏藝校舞蹈科7.雲南藝術學院舞蹈系8.廣西藝術學院中專部舞蹈班第四節少數民族舞蹈理論研究一、概況二、少數民族舞蹈理論的初創與發展1.民族舞蹈創作中繼承遺產問題2.民族舞蹈作品的內容、形式與風格3.民族民間舞蹈研究4.文獻、岩壁畫舞蹈研究及編著三、新時期少數民族舞蹈理論研究的繁榮1.民族舞蹈作品的個性特徵2.民族舞蹈創作的發展基礎3.民族文化與民間舞蹈的關係及其特徵4.少數民族舞蹈史研究5.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及舞研機構6.著書立說附錄:一、中國少數民族舞蹈活動大事記二、主要參考文獻書目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