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清末民國時期流行於巴蜀地區的一種書風流派,由清末大文人趙熙所創,對四川書風的影響深遠,至今仍被眾多書法愛好者所青睞。

基本簡介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趙熙(1867年-1948年),字堯生,號香宋。晚年自號香宋老人,又署香宋詞人、天山漁民,室名雪王龕,四川省榮縣北郊宋家壩人。出身貧寒,自幼好學,一生勤奮,於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中進士,光緒二十年殿試名列一等。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江西道監察御史等職,先後任榮縣鳳鳴書院山長、重慶東川書院山長、瀘州經緯學堂監督(校長)。辛亥革命后歸隱回鄉講學,治學嚴謹,門人輩出,成為當時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戲劇家。中進士后授任御史,多次抗聲直諫,為時人敬重,人稱“士林之鶴”。尤以詩、詞、書、畫、戲五絕聞名於世,有《香宋詩抄》、《香宋詞》等流傳,後世推為“清末第一詞人”。其書法精妙,對四川書風影響很大,被稱為“榮縣趙字”,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亦善畫山水小品,有倪雲林之筆意,純樸天真,意境廣闊。對川劇改良也有重大影響,一夜改良川劇之作《情深》,情文並茂,深得大家讚賞,成了川劇的經典劇目,曾有多個劇種借鑒,並被高校作為範文講授。1919年受四川省長楊庶堪之聘,主修《四川通志》,後主修《榮縣誌》。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趙熙書法,早年學顏(真卿)、柳(公權),得其宏大之勢,結體、用筆均得其三昧。中年習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趙(孟俯)諸家,及《聖教序》、《瘞鶴銘》、《書譜》、歐陽父子、隋碑等,不類一手,融為一體,這時個人風格已顯示出來時,時人稱為“趙派”。晚年,五十歲后,轉摹北碑,融合六朝,博涉多優,書藝更進,集古眾之大成,形成自己秀逸樸厚的獨特風格。陳兼與認為他“書法最工,初為貼學,近小歐陽,后涉漢魏諸碑,於北魏張猛龍尤有出處,故所作峻整密粟,氣骨森張,近百年間罕有與並”,這一評價是較為客觀全面的。
趙熙的字,深受當時巴蜀地區人士的喜歡,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爭相觀摹學習,就連趙熙的好朋友林思進(著名詩人)書法也受到趙熙的影響,梁啟超郭沫若早年也學習趙字。其門生更是無不學趙字周善培、謝持、陶諒生、余中英向楚、宋師度、遍能大師及同鄉吳祖元等,榮縣人愛好書法者,慣於臨摹他的幾種碑帖,例如:顏(顏真卿)體的:“蓄桑學堂碑”,褚(褚遂良)體的《詹長坡先生神道碑》、《張虛堂墓誌銘》,還有《文學舍書藏記》及行書《此君軒記》、《七律碑文》等等,在二十世紀的民國時期,榮縣人中較能書寫者多受其影響。趙字之所以能受到川人的抬愛,主要是因為趙熙的字能夠雅俗共賞,姿媚中能筋骨通達,沉穩中不泛生動有趣,而且精神飽滿,卷氣十足。因此當時便有“榮縣趙字”之稱。
趙熙大字,線條厚重,剛勁有力,功力深厚,妙趣橫生,古樸自然。今榮縣大佛寺樂山凌雲寺烏龍寺峨眉山太白故居及成都均有趙熙題字,四川各地名勝古迹亦有不少,其中以樂山烏尤寺題字最多,主要是趙熙與烏尤寺和尚傳度大師是至交,趙熙常到烏尤寺與朋輩小住,流下眾多書法詩文,以至於於當時民間將烏尤山戲稱為“趙家山”。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趙熙尤擅於蠅頭小行書,骨力通透,秀逸多姿,觀之不倦,極富個性,其秀逸多出於趙(子昂),靈奇出於蘇、黃、米,書卷氣極濃,並參以北碑之骨力、情趣,化為自家風格,為晚清集書法之大成者。更有甚者贊之為:“千古書壇小行書第一人”。趙熙當時處於晚清康有為提倡的唯碑獨尊的時代,天下無不習北碑,多數人學碑不成反而把字寫得彪悍無味,步入野道。然而趙熙學書非常聰明,他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碑、帖並重的原則,終使自己的書風形成鮮明的個性,秀逸文雅,筋骨內含,將碑學和帖學完美結合,獨樹一幟,成為晚清書壇上的一大亮點,名振海內,卓然成一代大家。他認為“詩文與書,一代各有風氣,唯豪傑乃能挺然風氣之外”,真正稱得上是書法中的一位豪傑之士。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趙熙書法以行書、楷書為最多,偶寫隸書,惜流傳極少,書法家徐無聞在解放前曾見過一幅,認為寫得古雅不凡。趙熙的行書筆鋒犀利而沉著,字體結構內緊外松,和宋代黃庭堅中宮收緊而四周放射有相似之處,其用筆圓中寓方,字形多呈直立長方形,行距和字距一般都比較疏朗,但行氣呼應極好,所作不論大小,都精氣內含,疏落有致,信手寫來也是法度嚴謹,毫無懈筆。學趙熙的字難度很大,非一般的功力不能為之,學他的字大多隻得形似,不能入其妙處。趙熙對朋友來信是每信必復,不論寫多寫少,都以精工著稱,曾言“信札包羅萬象,果能數百言而不脫書卷氣,其人造詣,即不可輕。”在他的來往書信中,有許多是談論藝事的,其中有許多真知灼見,凡得其信札者,無不奉為至寶。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趙熙認為“書貴脫俗面有雅韻,故學書必先自讀書始”,“凡事須從規矩始,規矩者中正之極也”,“後人學古,則又當知古今風氣之判,以自定其體”,“凡天穎者喜南書,挾勝氣者喜北書。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長短,相濟而不相非,斯傑士也。”這些都是極有深度的見解。他還為許多古代碑帖作過批註,只寥寥數語,便切中要害,今人佩服,成為後人學書的理信論依據。近人余中英《趙熙書法選集》序曰:“至其書法,初出於顏(真卿)、趙(孟頫),中年以後端嚴勁重,上追唐賢宋意,不規規於一家者,蓋由學養性情使然。至老年熔合六朝,秀逸樸厚,別具風格,自成一家,一時風從。”
趙熙的書法一生都在不斷的變化,時而姿媚靈動,時而剛勁沉鬱,隨感而發,每個時期都能看到他風格炯異的作品,可謂是“書法中的石濤”(石濤,清初畫家,尢擅山水,風格變化無常,對近現代山水畫影響甚大)。但強烈的書卷氣始終不變,這點在趙熙的書學美觀上佔有重要位置,書卷氣也是中國古代文人畢生所追求的目標,可是能做到的只是鳳毛麟角。

《趙熙書法》序——余中英


國家發揚文化,倡導藝事,搜集榮縣趙熙先生之墨跡匯為一冊。以予昔從杖履,得聞行跡,屬予為序,義不敢辭。謹按,先生姓趙氏,名熙,字堯生,別號香宋,以前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生,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會試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轉官協修篡修。宣統改元,實授御史,繼改授江西臨察道御史。辛亥革命后,還鄉里,閉戶講學,以一九四八年終,年八十二歲。
先生在官,風骨凜然,為御史首劾慶親王奕劻諸權貴,直聲震世,號為清流。平生所長在詩及古文,書法與詞蓋餘事耳。
先生之文,刻削勁峭,不規規於桐城義法。先生在京師以詩名時,崇宋賢號為同光體,與陳三立、陳石遺先生管領一時風會。入民國,小住成都,與時賢填詞唱合成《香宋詞》一冊,后即不作。至其書法,初出於顏(真卿)、趙(孟頫),中年以後端嚴勁重,上追唐賢,不規規於一家者,蓋由學養性情使然。至老年熔合六朝,秀逸樸厚。
其言曰:“書貴脫俗而有雅韻,故學書必先自讀書始。”又曰:“凡事須從規矩始,規矩中正之極也;詩文與書,一代各有風氣,唯豪傑之士能挺然風氣之外,後人學古,則又當知古今風氣之判,以自定其體;凡天資穎者喜南書,挾勝氣喜北書,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長短,相濟而不相非,斯傑士矣;夫由篆及隸,變成今體,此一二千年間實以鐘王為初祖,顏公變羲獻,而自成雲垂海立之勢,此新意也。”其又曰:“伊闕佛龕結字近古,三唐無人能及;孟法師碑,古秀幽深,面目亦與世傳異,蓋褚河南純用隸法也。”其直論人也曰:“郎官室記,以褚法行虞體,處處求合規矩而自具神明,真長史過人處;蘇詩:細筋入骨如秋鷹;論魯公書法極精;字外出力中藏稜,論徐書法精;米襄陽駿快之筆,蓋深湛晉書,尤致力於大令,故如天馬行空,東坡品其超妙入神,然學之不當則專入跳蕩一路矣;蘇字氣勢滂沛,一往酣恣,旁若無人。然學不得其意,則側筆作態,徒成習氣。”先生於碑版法帖多所批註,此茲僅撮其大端耳。而其沾溉後學,蓋深且遠矣。
主其事者高文同志,翰墨場中老伏波也。芝蘭同臭,搜羅甚勤,堯生先生身後之知己也。而予得側名其間,何勝忻忭,愧甚淺薄,尚不能張大先生之所得也。

一個詞人的翰墨情緣 朱萬章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作為一個詩人、詞人,趙熙在書畫上的成就體現出一個文人的筆墨清趣,是傳統文人藝術修養的表現。他的書法,屬於典型的學者書風。他早年曾師從鄉賢王羲臣治學,而王羲臣之兄王羲東長於顏體書,因此趙熙耳濡目染,其早年書法受顏書影響甚大。他和當時很多書法家一樣,幾乎都是早期沉浸於帖學,然後轉向碑學,遍涉諸碑。近人陳聲聰(1897-1987年)稱其“書法最工,初為帖學,近小歐陽,后泛涉漢魏諸碑,於北魏之張猛龍,尤有入處。故所作峻整栗密,而又氣骨森張,近百年間,罕有與並”,揭示其書法淵源及其在書史上的地位。趙熙自己有《論書二首》詩云:“一代經儒古閣修,偶遺箋札見風流。北朝碑版時髦學,尚有閑情仿小歐”;“誰知信本極雍容,險絕書家紹乃翁。試取道因留小影,吳妝窄窄立花叢”。據此亦可看出是趙氏書學之“行動綱領”,不入時流、我用我法是趙氏書學淵源和書風之自我總結。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之行書《題夏承碑》中,我們可見其書風之一斑。此書結體方折,運筆遒勁,其書體在漢隸魏碑中迴轉,並能進能出,形成獨特書風。該書書文曰:“洺州一拓賞豐坊,絮絮東沙舊日藏。碑額稍憐遺北海(墨篆九字),饅頭作笑品南塘(惜不見此本一證)。文通好古清齋似,元祜淘河翠墨香。論定中郎身後不,斜陽古柳趙家莊。”款署“岳生托題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季冬趙熙”,鈐朱文方印“香宋”。按,《夏承碑》出自沼州,即今河北省永年縣,宋代元祐年間,因治河堤而發現,明代書法家豐坊極為推崇,稱其書體為古之“芝英體”,故趙氏有“洺州一拓賞豐坊”、“元祐淘河翠墨香”之謂。趙氏其他的書作也大抵如此,平穩沉著,波瀾不驚,反映出一個學人兼詞人的恬淡與明凈心境。
在趙熙書法中,特別值得提的是那些不以書法為終極目的的簡札、筆記之類的小品。這類作品因為無法而至法,不假修飾,體現出作者隨意、蕭散的小行書風格。所以時人陳聲聰這樣評論趙氏此類書作:“先生書札特精且 勤,友朋有書必覆。或簡短數行,或連篇累牘。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風格。而小行草筆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愛不釋手,得之者珍如拱璧。簡札散布人間頗多,有以學問商榷詩詞酬唱者,即素未識面,亦未嘗不予裁答。”這顯示出個詞人的筆墨情懷與藝術涵養。
趙熙不以書法擅名而書名反而愈隆。在巴蜀地,當時人們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的諺語,說明四川人對其書法是極為推崇的。筆者亦曾在四川等地見其不少書作,其中不乏贗品,有的甚至是近年新仿之作,說明他的書法在當地受到追捧的程度。陳聲聰更有《論近人書絕句》云:“香宋何期早放還,天教看盡蜀中山。誰言巴峽無書種,散朗人思魏晉間。”其中“誰言巴峽無書種”一句典出黃山谷詩注,用此言來說趙氏書法,其分量不言自明。汪佑《山涇草堂詩話》謂趙氏詩“詩境沖淡,絕無鍛煉痕迹,為近代所罕見”,用此言來評論他的書法,同樣甚為熨貼
書法之外,趙熙更兼擅繪畫。陳聲聰《兼於閣詩話》謂其“小幅山水,淡遠荒率,是不食人間煙火者”,說明他的畫是那種意筆草草、筆筒意遠的文人小品。趙熙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剩水殘山閑點筆,桃花源里示仙都”,昭示出易代之際一個遺老詩人的丹青情趣,以筆墨遣興,以山水適意,無奈中帶著飄逸與灑脫。他在另一首《題畫》詩中則說:“夕陽蟬子怨新秋,黃土坡前石澗流。一段行程收入畫,記從榮縣過資州。”說明他的畫也有不少源自寫生,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也。
現在所見趙熙畫作中,大多為筆墨簡淡之山水小品。構圖簡練,氣韻荒寒,在空靈與淡遠中寄託自己的出塵之想。在他的題為“夷陵東下,江行所經”的山水小品中,可以看出所畫山水純用淡墨,不事渲染、皴擦,但卻能將所見之境與所歷心境相結合,荒遠中帶著實景,實景中不乏蕭疏。所畫之松樹、瀑布、山巒、茅屋、小徑、溪流、山亭等等,均賦予此情此景。在山景中表達一種“天地此空亭,江聲萬古聽”(趙熙《清音亭》)的滄桑之感。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山水畫不同的是,廣東省博物館所藏之《人物小品》則別具風韻。該圖以簡潔之線條勾勒出僧人之背影。僧人手拄杖,腳蹬屐,背微駝,躑躅前行。作者再輔以淡色渲染,頗有一種版畫的藝術效果。這種風格,與豐子愷的簡筆人物畫似有暗合之處。有意思的是,作者沒有襯以任何背景,卻能直觀達意,傳遞出種孤寂與幽冷的訊息。也許這正是作為一個晚清遺老在新舊交替的歷史情境中所表現出的普遍心情。該畫題名“經行”,顯然既是種佛家用語,也是作者遁世的寫照。作者自署日“菩薩趙熙寫,丁卯冬”,鈐朱文方印“香宋”。作者自稱“菩薩”,寓示其向佛逃禪之心。該畫作於1927年,此年之前的1924年,段祺瑞政府召開善後會議,電請其參加,趙氏堅辭謝絕,並作有《得北電紀懷》詩,中有“所憂非我力,斯豈鶴書征。國是多頭語,鄉居有發僧。可憐天已老,自問客何能”句,表達其不問國事、心灰意冷的歸隱之意。此畫正是他當時心情的真實化身,畫中人,亦正是作者。
趙熙的書與畫在近代美術史上並未留下濃重的一筆。不是因為他在詩詞方面的光芒太盛,減弱了書畫的光輝,而是作為 個飽經滄桑的詞人,他只是以書畫為餘興,以筆墨達意,在輕描淡寫中寄寓文人情愫。從這點來講,書畫只是趙熙詩詞的延伸,是趙氏將無聲之詩(畫)與有聲之畫(詩詞)有機結合的範例,是現代人久違了的一種傳統文人的翰墨情緣。

名士趙熙及空石居趙熙遺墨…鄧代昆


趙熙為近現代四川傑出人物之佼佼者,清同治六年九月生於榮縣城北郊宋家壩。趙熙家世清寒,世代務農。趙氏秉奇慧,厚天姿,十七歲中秀才。二十四歲中舉人。二十五歲,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朝考列二等,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國史館協修、纂編等職。光緒二十年,應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時年僅有二十七歲。如此一個“春風著意”人,卻在其後來的五十餘年中,飽經時代變幻風雲,歷盡宦海迷茫煙波。鑄出其節慨人生,道德文章,輝煌藝術,撼天地而泣鬼神。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一)“直聲在天地”、“詩名滿人間”,乃趙熙節慨人生,道德文章之傳神寫照。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戊戌政變”,“六君子”飲刃菜市口。“戊戌政變”之先,趙熙實早不滿清朝政權之腐朽,傾心於新政理想久矣。與六君子中劉光弟、楊銳交誼甚篤。事變起時,因正值其回川中守孝,未能參預新政變法,且又能及時燒掉與新政有關言論文稿,故得以倖免於難。劉、楊等遇害,趙熙悲痛不已,嘗賦一絕雲“片石蒼茫太古前,每懷神禹泣當年。長江不盡風波惡,誰拄西南半壁天。”略可睹見其悲憤與追思之情。趙氏數年後返川,尚專程過富順普安寨,探望劉光弟夫人。嗟悲之餘,慨然應允劉夫人整理劉光弟遺稿之請,並許代保存劉氏《甲午條陳》。其後,更攜劉氏子回至北京,親為撫養培育。宣統嗣位后,又為楊銳子楊慶昶代寫呈都察院文,力陳楊氏之冤,請為昭雪平反,直聲干天,一時朝野震動,天下正目。梁啟超因此嘗向趙熙贈詩云:“諫草留御床,直聲在天地。”皆足以照鑒趙氏的千秋義膽,浩然風骨。
宣統二年(1910),趙熙任江西道監察御史,供職京中。每得閑暇時,與林思進、潘若海、江翊雲等詩酒結社,常聚會於丞相衚衕“廣和居”中。詩酒背後,暗中多議論朝政。趙熙嘗自調侃詩社為“下流社會”,且說:凡屬“上流人物”,均不許加入。趙氏之耿介曠懷由此也可見其一斑。時有御史江春霖彈劾慶親王奕劻,“老奸竊位,多引匪人。”指言:北洋總督陳夔龍繼室認奕劻福晉為乾娘,實則陳夔龍自認奕劻為干丈人也。又有安徽巡撫朱家寶之子朱綸認奕劻子載振為乾爹。但以奕劻的赫赫權勢,御狀非但未能告准,江氏反因此被斥回原衙行走,一時朝野輿論大嘩。趙熙於此深惡而鄙夷之,暗題詩二首於廣和居壁間刺之。詩曰:“居然滿漢一家人,乾兒乾女色色新。也當朱陳通嫁娶,本身雲貴是鄉親。鶯聲嚦嚦呼爹日,豚子依依戀母辰。一種風情誰識得,勸君何必問前因。”“一堂二代做干爺,喜氣重重出一家,照例定應呼格格,請安應不喚爸爸。岐王宅里開新樣,江令歸來有舊衙,兒自弄璋翁弄瓦,寄生草對寄生花。”此詩一出,即行風傳於京師,產生不小政治影響。
1911年4月,清政府不顧民意民情,宣布鐵路收歸國有,各省保路會紛起抗爭,尤以四川呼聲最高。在京川籍官員也多次聚會,籲請清廷收回成命,並共舉趙熙為京官川南代表。趙氏不負眾托,以言官身份,直言切諫,“言人之所不敢言”,彈劾郵電部尚書盛宣懷借款賣路之罪,斥其“厝君父於積薪之危,加民眾以破家之害。”惜奏章被扣留,實未能通達上聞。當年秋天,風候急轉,護督王豹君因奏請緩收鐵路,遭到清廷嚴厲呵斥,京中四川館被強行查封,四川派往京中的請願代表劉元聲被押送回川,四川總督趙爾豐在成都一舉逮捕顏楷張瀾蒲殿俊羅綸等九名保路運動領袖。於此情況,趙熙不顧個人安危,奮然而起,再次進言彈劾趙爾豐,曆數其罪狀,懇請朝廷速派岑春煊入川查辦,以“雪死者之冤,平生者之憤”。旋即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隨之滅亡。1913年,經共商議定在成都少城公園內修建“保路死事紀念碑”,以追念殉難烈士。趙熙感慨萬千,情不能已,遂與顏揩、吳之英、張學潮等,分別用篆、隸、楷、行四種書體各書擘窠大字“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鐫刻於紀念碑四面,氣象巍峨,至今猶存。
1912年,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登上大總統寶座。為收買天下人心,鑒於趙熙的聲望,特派心腹致語趙氏,轉達袁的“有所借重”之意。但趙熙深知袁的陰險偽詐,惡其為人,乃以患病為託辭權作推拒。事後即刻舉家赴天津,復又急移上海,寓居日租界中。此時避難於日本的康有為、梁啟超師徒,因不諳袁世凱之為人,而寄大希望於袁氏,恰巧袁也正有邀梁啟超回國參政之請。梁於此事寫信與其好友周善培,請其代為斟酌。周乃趙熙弟子,故急將此消息告訴了乃師。趙知此事後,焦灼萬分,以為大不可行。特與周善培專程渡海去日本勸阻,而終未能動搖康、梁堅執之心,趙熙百般無奈,只好返程歸國。後梁啟超果遭袁世凱算計,梁氏始悟當日趙熙的一片苦心,而悔來事已遲矣。梁為此特呈詩趙熙,以致追謝之意:“昔君東入海,勸我慎祚趾。戒我入垂堂,歷歷語在耳。”其感激愧悔之情,躍然於紙上矣。
趙熙素與四川軍政府頭領熊克武、楊庶堪交往密切,1912年,嘗為熊克武擔保購買討袁軍械巨款。次年,熊克武、楊庶堪討袁失敗出走,四川總督胡文瀾欲以“支持川軍獨立”罪逮捕趙熙。而趙卻處之泰然,作詩自怡曰:“西風自響無人處,我正安居石穴深。”后經梁啟超苦苦為其辯解開脫,又迫於社會輿論的力量,袁世凱方始罷休。1915年,袁世凱稱帝,舉國大嘩,趙熙怒氣塞胸,屢以詩詞為利器聲討之,袁氏歿后,尚有《台城路。蛇衣》一闋,詛咒袁的臭腐下場。如中間句云:“添足求工,殘鱗換世,身價今輕於紙。焚灰化水,怎醫遍金瘡?蟲沙萬隊,蛇子蛇孫,祖龍新穢史。”
入民國后,趙熙隱於故鄉,以遺逸自居,以文字自娛數十年而終老,不復過問人間政事。然其磊落光明之懷,剛直浩然之氣,卻永隨其行,鑄就出他的藝術光華,文章燦爛,朗耀乎千秋。
(二)趙氏一生,能噪名於當時,盪聲於後世者,實仗其詩歌、辭章、書法諸多成就。這中間任取一種,皆可以開疆辟派,允稱宗流。
趙熙工於古文辭,駢散皆能,而以散文為最擅。力主“廣采八代之精英,深究唐宋之準則。”以《左》、《史》為根抵,以韓、柳為宗法。或又不舍宋人,於心獨嗜“王臨川之瘦硬碟折,韓昌黎之博大雄奇。”復下取“歸(歸有光)、方(方苞)諸集”。尤鍾情於桐城派古文流風。但趙氏所作“刻削勁峭,又不規規於桐城義法。”其作大篇,“或考證名物,或辯論是非,並高格雅言。至於狀寫景物,則寄情綿遠。”至其小章,則以情致為先也。舉若《化城銘》云:“一千年前骷髏君,自山門移封於此。靈山會食,亘古相招,惟爾有情,依然同穴。魂兮識不?”妙筆傳神,情味堪嚼。”趙氏文章,所遺有成都草堂寺、峨眉山、樂山烏尤寺、都江堰離堆等處碑記,合上趙氏榮縣故里各刻,尚可得五十餘篇。民國十年(1921年)趙熙出任《榮縣誌》總纂,歷七年時間寫成十七大章。《志》中之斟酌刪裁,潤色敷彩,賴趙氏之力多矣,實又可謂為趙氏作文手段之另一端。
趙熙以詩歌而負重名,播聲海內,陳衍石遺室詩話》以“豪於詩者”目之。與陳衍,陳三立鼎腳而雄峙於當時詩壇。三人為詩,皆崇尚宋賢,號為同光體。而趙氏獨於宋賢之外,並重唐賢,以為不可以偏。嘗言“詩之宜以唐人為宗也。”“五言之美,八代盡之,七言至唐人始專工。”
趙熙於詩取法既博,而能化之為精,用之為活。於古體,律、絕,皆能兼而擅之,而尤以五律為精能。所作或又風格大異,所謂“清奇濃淡,無不備也。”非功力深著者,不可以為之。當代學者王文才評之云:“其詩亦分清奇雄雋兩派,並得《風》、《雅》之遺。而風骨峻整,正如其人。古詩大體閎肆雄深,五古少存,歌行多名篇大作。”錢仲聯更稱趙詩“音節蒼涼,意味淵永”,“蜀中詩人,劉裴村后,一人而已。”裴村即“戊戌六君子”中劉光弟,一代詩傑也,有《介文堂詩集》行世。趙熙為詩,或又以振迅敏捷稱。近人陳聲聰《兼於閣詩話》云:“香宋詩,茶香飯熟,咳唾皆為珠璣。古體兵足馬肥,千言立就。”復有詩讚之云:“到手千篇潑水成,詩如飯熟與茶清。尋山訪古流連處,時有唐音出蜀塵。”錢基博於《現代中國文學史》更立專章論之。謂其“詩功湛深,蒼秀密栗,成之極易。見者莫不以為苦吟而得,其實皆脫口而出,不加錘鍊者也。”並引趙熙為楊增犖寫《入蜀詩》三十首,而一夜間增為六十首之事實,以證其言之不虛。
趙熙一生作詩甚夥,然每不自惜,凡應和酬答之作,皆隨手散去。且自謂曰:“此等詩都可刪卻。”儘管如此,統其家藏,猶收得五千餘首。趙熙致桐城方旭書嘗云:“私意貴精不貴多,似不妨力加刪節。”又致南通費范九書云:“每觀今人刻集多空陋,心嗤其鶩名而無本,遂自戒不輕付刻。”故知其於付刻之事,自律甚嚴。上世紀五十年代,始由門人郭沫若、周善培、向楚、江翊雲等輯錄遺稿,凡采一千三百餘首,印成《香宋詩前集》二冊,已遠非其所存全部。其後又有四川人民社出版之《香宋詩鈔》,巴蜀書社出版之《趙熙集》,所收詩僅數百首,愈屬豹之一斑也。據言有影印趙熙手書《峨眉紀行詩》冊行世,惜印量太少,今欲一睹,已不能也。
趙熙填詞,起於宣統元年(1909年)任江西道監察御史間,乘政務閑暇,時與京中詩人陳衍等一行文酒相娛,嘗得詞數闋,盡見存於陳衍《石遺室詩話》中。數年後,趙氏歸居里中。於乙卯歲(1915年),忽大喜填詞,一發難止,不遺餘力。且將其所得,逐日寄與華陽林思進。越二歲,林將其所寄集為一冊,成《香宋詞》二卷,稍後更增戊午歲(1918年)所作,合為三卷,付成都圖書館刊行,載詞三百又十三首。以後,絕不再作。而人則以為,趙熙之詞不論其價值、成就與影響,皆可與其詩歌頡頏共翔。與其詩歌、辭章共力,而使其贏得中國近代文學史上之一領席地。謝無量於林思進所舊藏稿中題云:“香宋詞獨掩前傳,以其似白石之雋朗而加整麗,有稼軒之豪縱而無其粗野也。”胡先騙評趙熙詞日:“吾國不朽詞人中,又新添一座矣”。推舉亦可謂高也。
趙熙嘗改寫川劇《焚香記》為《情探》,染指戲曲,或又可以看作趙氏之餘調別才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因於貢井胡氏席間觀木偶戲活捉王魁》,嫌戲中人物焦桂英凶厲怨怒,殊少溫婉情致。值客居無事,遂取《焚香記》改寫《情探》一折,以遣時日。后因門人周善培為巡警期間改良川劇,始由川劇藝人按詞配曲演出。因其格高調雅,聲情雙臻,遂致廣為流傳,極一時川劇之盛。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三)“香宋何期早放還,天教看盡蜀中山。誰言巴峽無書種,散朗人思魏晉間。”此陳聲聰《論近人書絕句》。趙熙一代詩豪,實也一代書豪也。
彼兒時,從鄉賢王羲臣學詩文,羲臣兄羲東善書,尤長於顏體,趙熙從之學。夫書,所忌者弱,而顏書雄強,所忌者薄,而顏書渾厚。趙熙書由顏入手,崇宇千仞,廣廈萬間,基礎得之也。既長,移步蘇、黃之徑,遠窺二王之庭,所出溫雅可喜,頗見姿致。甲午歲(1894年)在京中,蓋京中士人時以院體整飭書風為尚,“喬師(喬樹枏,喬大壯祖父)命作字改習顏書。”故復又重溫舊習,究心於顏書之筆法、字法,謀求其外斂內逸,端嚴沈雄的氣象,於顏書三昧,頗見心得。由其書《蓄桑學堂》碑可見一斑。中年以後,於蘇軾書用功甚篤。大得坡公“端莊雜秀麗,剛健含婀娜”意旨,故其書愈老勁而愈見姿媚。舉趙熙書中合作觀之,其沉著痛快處,實也不稍減坡公。趙熙書築體造勢,又多有中收外放,灑落騰宕之筆,如天女散花,孔省展屏,飛行放逸,所用實山谷“牢控中宮,力射四極”之法。可知其于山谷書法的留意,也非泛泛矣。趙書用筆振迅處,如驚電遺光,疾如奔風,求其所自,米海岳“風檣陣馬”,“沉著飛翥”意也。趙熙書法根抵在唐。已故書法名家徐無聞先生嘗舉有趙熙《談碑》詩一首,其云:“何子談碑襲阮元,李行歐楷配平原。掃除晉法尊唐法,一代風流寶薛軒。”言何紹基理論上尊奉阮元北碑南帖說,而其所行所用卻終究在唐人間。何氏以顏書為根本,另參歐陽父子揩書,李邕行書,而於薛稷書頗具深嗜,以其因得宋拓薛書《信行禪師碑》而自號其書齋為“寶薛軒”一事可證。徐先生以為此詩雖在寫何,而實際上乃為趙熙的夫子自道,是為確論,趙熙於唐人獵之最廣,涉之最深。除顏真卿外,唐人中其或又愛褚遂良書法的“美人嬋娟”,“綽約風姿”,尤喜褚書《雁塔聖教序》,心揣手摹,頗得其疏瘦勁練,清婉遒媚風致。趙書《詹長坡先生神道碑》、《張虛堂墓誌銘》、《文學舍藏書記》諸刻可以證之。趙熙於歐陽父子書法,隋珠和璧,二美同收。既得父詢的險,又得子通的奇。歐書於趙,妙不可言,習歐而後,趙書風格頓顯端倪。元人中,趙熙獨鍾情於趙松雪書,究其根由,或則以松雪為二王遠脈法嗣故乎?赴熙書中,凡為雍雅秀麗類屬,皆可以看作松雪書緒餘。趙熙晚歲,於唐宋諸家外,更上溯六朝,浸淫耘耔於南北碑版中。北碑之《張猛龍》、《董美人》,南碑之《爨龍顏》、《瘞鶴銘》,均攻之用力。可渭轉益多師,博涉多優,熔眾美於一身矣,使書風為之又一轉,以樸厚秀拔勝出。所作“峻整栗密,而又氣骨森張,近百年間,罕有與並。”
榮縣趙字
榮縣趙字
清季,因康有為所倡,抑帖卑唐,獨尊碑學。此議一出,從之者不惜附聲鵲噪,煽焰揚波。乘帖學衰敗末運之隙,碑學狂熱,風熾於天下。而趙熙不迷,以“天下皆醉我獨醒”的鬥士姿態,荷戟而立,獨挽狂瀾,力辨源流。其云:“夫由篆及隸,變成今體,此一、二千年間實以鐘王為初祖,顏公變羲獻,而自成雲垂海立之勢,此新意也。”高吟出“詩文與書,一代各有風氣,唯豪傑乃能挺然風氣之外。後人學古,則又當知古今風氣之判,以自定其體”的主張。有《論書詩二首》可以得見。詩云:“一代經儒古閣修,偶遺箋札見風流。北朝碑版時髦學,尚有閑情仿小歐”。在北碑為時髦熱門,天下人爭相趨奉的環境下,能不受影響,尚能息心於學歐,吳妝窄窄,獨賞花叢,挺然於風氣之外。超類拔俗,迥出時流,此趙熙所以為趙熙故也。或又言:“凡天姿穎者喜南書,挾勝氣喜北書。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長短,相濟而不相非,斯傑士矣。”讀此,益諳趙熙之智。北碑南帖,各有優劣,後人學古,蓋受性格趣味,修養高下,師承濡染,時空隔膜等諸多素的制約,所持態度,實易失於偏頗。而趙熙守其主張,不隨風尊北,不盲目卑唐,於高屋建瓴,俯瞰全局。忽碑忽帖,忽南忽北,不規規於一家一法,凡屬優勢,必兼收並蓄之。趙熙書法大成之秘中秘在此。當代書法名家何應輝先生概之最確:“他(趙熙)的用筆兼具沉勁與颯爽;結字出於六朝而又隨機變化,斂縱對比,神情警策穩健而姿致瀟灑,能兼具雄強與雅秀。這些特點,都出自於趙熙碑帖兼收而相濟的書藝觀及其創作實踐。”書之為藝,而藝寄於法,法之不立,藝則杳聞。故趙熙言:“凡事須從規矩始,規矩者中正之極也。”橫平豎直,書之根本法,所謂“中正之極也”。趙書之法取諸唐人,上溯漢魏六朝,下延宋賢諸家。而究竟其根本,則依舊落礎在唐人。原因何在?蓋唐書尚法。規矩者,法也,得法則得規矩也。夫法,技術可以充之,可以逮之。但法不是藝,所謂毛與皮之關係也。皮為毛之所依,毛為皮之附麗。毛欲生長,需皮常有精血縈布其間,精氣回蕩其里。而氣血耒何處耶?來自書家之學問修養也。學問修養如仙家飛升之丹丸,不經過一段焚煉熔冶慘淡經營生活,便永無有修到梅花之時日也。趙熙學問家流,於個中機關消息開悟最深,受益匪淺。乃諄諄告世人曰“書貴脫俗而有雅韻,故學書先自讀書始。”此語實為浮海仙槎,度世金針也。
趙熙又能畫,頗得倪雲林山水筆意。所出多為小幅,簡遠荒寒,清超出塵,陳聲聰《兼於閣詩話》嘆為:“是不食人間煙火者。”趙熙為畫,多為自怡,不為應世。作品僅自存留,或偶有贈親故者,故傳世甚少,益是珍貴。
趙熙當時既以詩名重天下,實又復以書名重天下。有民諺云:“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時人每以能爭得趙之一紙而為幸事。顯達豪紳,工商士人,皆不惜斥金購置,視所得為拱璧,寶貴珍藏。於此,學趙書者也日重焉。一時風從之人可營可壘,世以“榮縣體”呼之。學有成效者,除熙子元凱外,門生中就有向楚、郭沫若、謝持、龐石帚、陶亮生、余中英、吳祖元等。延乎今日,雖物換星移,歲月早往,而喜趙熙書者卻日趨眾多,《書法》、《中國書法》為之權威延譽,確乎有復熾於天下之勢。
(四)趙熙一代師表,一生幾乎在育人中度過。
十七歲中秀才,便執教於鄉塾。二十六歲任鳳鳴書院山長。三十歲任重慶東川書院山長。三十二歲任瀘州經緯學堂監督。民國十九年(1930),在家鄉榮縣創辦“文學舍”,自任舍長。時趙熙已六十三歲矣。(筆者手中有《文學舍同學錄》一冊,北碑體恭楷書出,書法堪稱精能,為趙熙文學舍弟子成都馬行簡手筆。由錄中小序可知,校址設在榮縣縣城北街蓮宇山古教諭署。趙熙於舍中自授詩文。其餘,虞兆清授“三禮”、“三傳”,黃覺授“說文”、哲學,曹靖授“論語”、“孟子”,吳國安授數學,龍尊三受英語。收錄學生凡一百一十三人,都為蜀地一時俊彥。”)趙熙經數十年耘植,門牆桃李遍及巴蜀。趙熙待弟子如父如師,傾心陶鑄,而弟子也多為忠信之徒,奉老師若聖明,故學成而顯世者不可勝數。若周善培、向楚、江翊雲、龐石帚、吳玉章、郭沫若、陶闓士孫炳文、謝持、黃復生、曹篤等輩,“或從政有聲,或治學有成”,都為一代風雲人物。或有梁啟超請趙熙為其刪詩,自謂“所學淺薄”,朱德元帥投贄趙熙,自稱“門生朱德”類故事,又均可視為文林美談矣。

豪傑挺然風氣之外


(趙熙書法簡說)--徐無聞,刊載於1988年《中國書法》雜誌第一期趙熙專輯。
今年九月,有機會見到四川美術出版社即將出版的《趙熙書法選集》樣稿,真是喜出望外。這八開本的書,選印了趙堯老各種形式的書法作品一百九十多件,有屏、聯、條幅、扇面、詩箋,有徑逾兩尺的榜書,還有寫在明信片上的蠅頭細字,相當全面的反映了他的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顯示了他的傑出成就。書前有曾受教於趙老的餘興公(中英)先生所寫序言,扼要地介紹了趙老的書藝成就和論書要旨。近百餘年來,四川出了一些書家,其中如顧印愚、趙熙、謝無量等,無愧為全國一流,可是長期晦而不顯,遺墨零落,有待於搜集整理,得到應有的表彰。這本規模空前的《趙熙書法選集》,是個良好的開端,當然令人喜慰。
趙老四川榮縣人。他出生於清寒的半耕斗讀家庭,幼年讀書勤奮,少年即有文名。二十五歲成進士,入仕之初為翰林院編修。甲午戰後,深痛清朝腐敗,傾向維新,與戊戌政變六君子中的劉光第、楊銳待交誼甚篤。政變時因守孝四川,未得參預。宣統年間,任監察御史,上奏彈劾慶親王奕劻及封疆大吏趙爾巽等,又請昭雪“戊戌六君子”冤獄,朝野驚動。梁啟超因此贈詩云:“諫草留御床,直聲在於地。”趙從戊戌政變中便認識到袁世凱的奸險,民國成立后,曾與周孝懷一道去日本勸說梁啟超不要回國與袁共事,梁未聽從。此後,趙即回川鄉居,賣文鬻字。“九一八”事變后,趙與墮落為漢奸的舊友鄭孝胥等斷絕交往,堅持愛國立場。晚年對暴政虐民的憤慨,屢見於詩中。老一輩的革命家朱德、吳玉章、孫炳文同志都很尊重趙老,執贄請教。趙老很重視朱德同志,贈朱德云:“讀書已過五十卷,一劍曾當百萬師。”總觀趙熙一生,實為正直的愛國者。
趙老一生仕宦時期短,從事教學和文藝創作的時期很長。他造就了不少人才,如周孝懷、江翊雲、向仙喬、龐石帚等,或從政有聲,或治學有成。他還擅詩、詞、散文、戲曲、書法、繪畫,詩與書法的成就尤高。陳石遺說他:“詩才敏捷,造詣在宋唐之間”陳兼與說他:“生平詩不下數千首,詞源如倒峽,蜀中山水題詠幾遍。古體氣勢雄渾,近體深徵婉約。”皆非過譽之言。至於他的書法,稱譽者多,我還是認為陳兼與所評較全面:“書法最工,初為帖學,近小歐陽,后泛涉漢魏諸碑,於北魏張猛龍尤其有入處,故所作峻整密栗,而又氣骨森張,近百年間罕有與並。”
在《趙熙書法選集》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趙老從青年到老年的書風演變。他青年時期以學顏為主,筆力健實,間架開張,得顏書宏大的氣象。中年的用筆和結體,很明顯地融合了大小歐陽和趙松雪的成分,形成的自己的獨風貌。他的榜書大字,雄厚峻整,穩如山立,現在樂山烏尤寺碑刻“離堆”兩字,即是典型。他的行書筆鋒銛利而行筆沉著,輕處不浮,重處不滯;多數字中間緊密而向外展開,對足以取勢的點畫做適當的強調;字字妥當而體積的大小變化明顯,章法上字距與行距較疏朗;法度謹嚴而風姿瀟灑,不論大幅小箋,信手寫來,都自然表現出統一的風格。這種風格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在本世紀前半期的四川,仿效者不少,稱之為“榮縣字”。趙老中年以後,博涉多優,報取漢魏六朝碑刻神趣,書藝更高,形成了如餘興公所說的“秀逸樸厚,別具風格。”他傳世的作品,主要是行書和楷書,偶作隸書,亦古雅不凡,如解放前成都望江樓上,懸掛著他的隸書大幅,寫的是一九一六年自作詞《翠樓呤》。
趙老取得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他正處在清末“碑學”風靡一世的時代,康有為倡言帖學大壞,碑學當法,必須尊魏卑唐,“若從唐楷入手,則終身淺薄,無復有窺見古人之日。”趙老的成就恰好是他從唐人入手,對歐、顏諸大家的老規矩法度,認得定,練得久,吃得透。趙老與另外一些視作書為餘事的詩人學者不同,他雖然天資穎異,但很講究過硬的工夫,重視規矩法度。所以他說:“凡事須從規矩始,規矩者中正之極也!”
從書法史的實際來驗證,只有到了唐人,楷法才達到完備的高度,因此,學書從唐人入手是正確的道路,力學唐人而有得,自可卓然成家。趙老還有一首題為《談碑》的詩:“何子談碑襲阮元,李行歐楷配平原。掃除晉法尊唐法,一代風流寶薜軒。”這是說清朝傑出的書法家何子貞,雖然承襲阮元北碑南帖之論,但其得力所在卻是唐人,以顏為主,配上歐陽詢的楷書和李邕的行書。何子貞得到宋拓薜稷書《信行禪師碑》取室名為“寶薜軒”,如此尊唐,真乃一代風流。儘管在說何子貞,實不啻為夫子自道。康有為在《廣藝舟楫》里說:“碑學蔚為大國;如日中天;人未有不為風氣所限者”,頗有天下英雄皆入彀中的氣概。然而趙老卻說:“詩文與書一代各有風氣,唯豪傑乃能挺然風氣之外。後人學書,則當通知古今風氣之判,以自定其體。”這真是特立獨行的遠見卓識。如果人人者為一代的風氣所限,還有什麼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可言?還有什麼個性和獨創可言?趙老正是挺立在當時風氣之外,樹立了自己的風格,成為書林中的一代豪傑。
我在這裡並非有意尊趙抑康。康有為在近代書法史上自有他不可磨來的功績,但他持論往往偏頗,則是不利於後學的。趙老對於南北書派是這樣說的:“凡天資穎者喜南書,挾勝氣喜北書。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長短,相濟不相非,斯傑士矣。”這是何等平正通達的見解!與趙老時代相接而年輩較長的楊守敬,認為碑與帖“合則兩美,離則兩傷”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趙老的書法藝術取得傑出成就的原因,除了他有正確的見解和堅實的功力外,還在於他有正直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有志學書者必從《趙熙書法選集》中獲得應有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