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血
脫血
脫血,病證名。血液脫失之證。又稱血脫。
《素問·平人氣象論》:“臂多青脈,曰脫血。”“安卧脈盛,謂之脫血。”《類經·色脈類》:“血脫則氣去,氣去則寒凝,凝泣則青黑,故臂見青色,言臂則他可知矣。”“凡脈盛者邪必盛,邪盛者卧必不安。今脈盛而卧安,知非氣分陽邪,而為陰虛脫血也。”脫血脫條。
中醫病名。因先天稟賦不足,或思慮、勞倦、房事、酒食所傷,或慢性出血,以至真陰虧損,血海空虛而成。《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血枯經閉》:“脫血過淫產乳眾,血枯漸少不行經。”註:“失血過多,面與爪甲之色俱淺淡黃白,乃脫血病也。”脫血 沖脈病也。《靈樞》日∶沖脈為血之海,血海不足,則身少血色,面無精光,是名血脫。又曰: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
然則據經之言,脫血之症,固由沖脈不足,但其所以不足之故,有由先天賦畀,本來衰弱,而後天又不能培養,以致 然如不勝衣者。有先天賦畀,本來充盛,而或因思慮過傷,或因房勞過傷,或努力過傷,或因酒食過傷,皆能虧耗真陰,真陰既虧,血自消散而不澤者。且真陰既虧,火熱愈熾,或致衄吐溺便,上下失血,而夭然血不華者。凡此皆脫血之所由來也,故附列此條於諸血之後(宜四物湯、三才丸、補榮湯、加減四物湯)。 "脫血原由症治〔 《內經》曰:臂多青脈曰脫血。又曰:安卧脈盛,謂之脫血。東垣日;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其色必白而夭不澤者,脫血也。
鰲按:《靈樞》謂鼻頭色白者,為亡血。身少血乜,面無精光者,為脫血。則知亡血之色之白,僅在鼻頭,而脫血之色之白,且由面而及於一身,此其所以異也。
1、治諸血方一百零三 理中湯 "氣虛〔 人叄 白朮 炙草 乾姜 槐花散 "吐血〔 槐花二兩 百草霜五錢 每末二錢,茅根湯下。神傳膏 "又〔 剪草一斤,洗凈,曬為末,入生蜜二斤和為膏,忌鐵器,盛磁瓶內,一日一蒸,九蒸九曬乃止。
病人五更面東坐,勿言語,挑膏四匙食之,良久,以粥湯壓之,葯只冷服,米湯亦勿太熱,或吐或否,總不妨。
2、米蓮散 "又〔 糯米五錢 蓮子心七枚 為末,酒服多效,或以墨汁作丸服之。
3、黃明膠散 "又〔 黃明膠炙乾 花桑葉陰乾各二兩 研末,每三錢,生地汁調下。生地黃膏 "又〔 生地一斤,打汁,入酒少部,以熟附兩半,去皮臍,切片入汁,內石器煮成膏,取附片焙乾,入山藥三兩研末,以膏搗丸,空心,米飲下三十丸。柏葉散 "又〔 柏葉為末,米飲調下二方寸匕。
6、乾藕節散 "又〔 乾藕節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次。阿膠湯 "又〔 阿膠二兩 蒲黃六合 生地三升 水五升,煮三升,分服。
7、茜根煎 "又〔 茜根一兩為末 每末二錢,水煎冷服,亦可水調服。
9、花蕊散 "又〔 花蕊石研極細,童便一杯煎溫,調服三錢或五錢,用酒一半,女用醋一半與童便和服亦可,總使瘀化黃水再調治。
11、又方,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天冬,冬加桂枝。當歸和血歸經,白芍涼血補腎,生地黃生血寧心,熟地黃補血滋腎,川芎行血通肝。劉宗厚曰:欲求血葯,其四物之謂乎。夫川芎,血中氣葯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葯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虛者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葯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白芍,陰分葯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涼血,又治血虛腹痛,若求陰葯之屬,必於此而取則焉。
12、犀角地黃湯 "又〔 犀角 生地黃連 黃芩 大黃 青餅子 "又〔 青黛一兩 杏仁以牡蠣粉炒過一兩 研勻,黃蠟化和,作三十餅,以乾柿半個夾定,濕紙包,煨香嚼食,粥飲送下,日三。
17、白虎湯 "衄血〔 石膏 知母 粳米 竹葉青黃散 "又〔 青黛 蒲黃各一錢新汲水服之,或青黛、發灰等分,生地汁調下亦可。
石膏牡蠣丸 "又〔石膏五錢 牡蠣一兩 每末方寸匕,酒服,蜜丸亦可,日三次。人中白散 "又〔 人中白新瓦上焙乾,入麝少部,溫酒調服,立效。
荊芥散 "又〔荊芥炭 每二錢,研,陳皮湯下,不過二服也。沈氏止衄丹 "又〔 香附二兩 川芎一兩 黑山梔 黃芩各五錢 共為末,每服二錢,開水下,不過一服即止,重者亦止二三服。此金鰲自製方也,用之無不驗。
清胃湯"牙血〔升麻 當歸 黃連 生地 丹皮白芷散 "又〔 木賊煎 "舌血〔 木賊草煎水漱之,立止。塗舌丹 "又〔烏賊骨 蒲黃 等分,炒為細末,塗舌上。紫金沙丸 "又〔 紫金沙即露蜂房頂上實處一兩 貝母四錢 蘆薈三錢 蜜丸,芡子大,每一丸,水一小杯,煎五分溫服。如吐血,溫酒調服。小薊鐵子 "溺血〔 藕節二錢 當歸一錢 山梔八分 小薊 生地 滑石 通草 蒲黃各五分 甘草三分 竹葉七片 金匱腎氣丸 "又〔 熟地八兩 山藥 山萸各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附子 肉桂 車前子 牛膝各一兩 茅根湯 "又〔 茅根 姜炭 等分,入蜜一匙,水二杯,煎一杯。
叄儀夢卜散 "又〔 人叄 鹽黃儀等分,為末,用紅皮大夢卜一枚,切四片,用蜜二兩,將夢卜逐片蘸炙令乾,再炙,勿令焦,蜜盡為度,每用一斤,蘸葯食之,仍以鹽湯送下,以瘥為度。龍膽草湯 "又〔 龍膽草一虎口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五服。
鬱金散"又〔 鬱金 槐花各一兩每末二錢,淡豉湯下。龍骨散 "又〔 龍骨? 升翩A每服方寸匕,日三。二草丹 "又〔 金陵草即旱蓮草、車前草各等分,搗汁,每空心服三杯,愈乃止。槐花散 "腸風〔 槐花二錢 蒼朮厚朴 陳皮 當歸 枳殼各一錢 烏梅肉炙甘草各五分 加減四物湯 "又〔 生地 當歸川芎 側柏葉各一錢 枳殼 荊芥 槐花炙草各五分 烏梅一枚 姜三片地榆散 "又〔 地榆 卷柏各五錢砂瓶煮十餘沸,溫服。平胃地榆湯 "便血〔 蒼朮 升麻炮附各一錢 地榆七分 葛根 厚朴 白朮陳皮 赤苓各五分 乾姜 當歸 神曲 白芍 益智仁 人叄 炙草各三分 姜三 棗二結陰丹 "又〔 枳殼 威靈仙 黃儀 陳皮 椿根白皮 首烏 荊芥穗各五錢米糊丸,每五七十丸,米湯少入醋下。
清臟湯 "又〔 生地一錢 酒洗當歸 地榆各八分 山梔 黃芩 黃柏各七分白芍 黃連 阿膠 側柏葉各六分 川芎槐角各五分榆砂湯 "又〔 地榆四兩 砂仁七枚 生甘草錢半 炙草一錢 黃土湯 "又〔 灶中黃土三錢 熟地 白朮 附子 阿膠 黃芩 炙草各一錢 赤小豆當歸散 "又〔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曬乾 當歸一兩 每末二錢,漿水調服,日三服。連殼丸 "又〔 黃連 枳殼各二兩銼 以槐花四兩同炒去槐花 蒸餅丸,白湯下五七十丸。當歸承氣湯 "又〔 當歸二錢 厚朴 枳實 大黃各八分 芒硝七分 地榆甘草湯 "又〔 地榆四兩 炙甘草三兩 每末五錢,水二盞,入砂仁末一錢,煎盞半,分二服。
蒼朮地榆湯 "又〔 蒼朮二兩 地榆一兩 分二帖,水煎,食前溫服。大蒜丸 "又〔 煨大蒜二枚 淡豉十枚 同搗丸,梧子大,香菜湯送二十丸,日二服,安乃止,永絕根本,無所忌。此葯甚妙,大蒜九蒸更佳,仍以冷 水送下。
旱蓮草散"又〔 旱蓮草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錢,米湯下。乾柿散 "又〔 乾柿燒存性,湯服二錢愈。有人患此半月,自分必死,服此方即愈。白朮丸 "又〔 白朮一斤土炒研末,生地半斤,飯上蒸熟,搗和,乾則少入酒丸,每十五丸米飲下,日三。槐角丸 "又〔 槐角去梗炒一兩地榆 酒當歸 麩炒枳殼 防風 黃芩各五錢 酒糊丸,米飲下五十丸。蒲黃散子 "又〔 蒲黃末二兩 每方寸匕,水調下,服盡止。熟附子丸 "又〔 熟附子去皮 活礬各一兩 每末三錢,米飲下。又方,熟附一枚,生薑三錢半,水煎,或加黑豆一百粒。山楂子散 "又〔 山楂凈肉為末艾湯調下,應手而效
桑寄生散 "又〔 桑寄生為末,每服一錢,非時,白湯點服。黃連丸 "又〔 黃連四兩作四分一生研一炒研一炮研一水浸曬研 條芩一兩防風一兩 麵糊丸,每五十丸,米泔浸枳殼水送下。冬月加酒蒸大黃一兩。酒蒸黃連丸 "又〔 黃連四兩,酒浸一宿,曬乾為末,酒糊丸,熟水下三五十丸。烏梅丸 "又〔 烏梅三兩燒存性醋煮米糊丸,每空心,米飲下二十丸,日三。樗白皮散 "又〔 樗白皮 人叄各一兩 每末二錢,空心,溫酒調服,米湯亦可。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羊蒜薤等。木餛頭散 "又〔 木饅頭燒存性? @烏梅肉 炙甘草 等分,每末二錢,水一盞,煎服。加味逍遙散 "痰涎〔 丹皮 白朮各錢半 當歸 赤芍 桃仁 貝母各一錢山梔,黃芩各八分 桔梗七分 青皮五分甘草三分 清肺湯 "又〔 赤苓 陳皮 當歸生地 赤芍 天冬 麥冬 山梔 黃芩 紫菀 桑皮 阿膠珠各七分 甘草三分 棗二枚 烏梅一個 山梔地黃湯 "又〔 山梔錢二分生地 赤芍 知母 貝母 瓜蔞仁各一錢花粉 丹皮 麥冬各五分 天門冬湯 "又〔 天冬 遠志 白芍 藕節 麥冬 黃儀 阿膠 沒藥 當歸生地各七分 人叄 甘草各三分 姜三片清火滋陰湯 "又〔 天冬 麥冬生地 丹皮 赤芍 山梔 黃連 山藥 山萸 澤瀉 甘草 赤苓各七分 加童便 葛黃丸 "嘔血〔 黃連四兩 葛花三兩無則葛根代之 用大黃末,水熬成膏為丸,溫水下百丸。是齋白朮散 "又〔 白朮二錢 人叄 黃儀 茯苓各一錢 山藥 百合各七分半 甘草五分 前胡 柴胡各二分半 姜三棗二 四生丸 "又〔 生荷葉 生艾葉生側柏葉 生地黃葉如無以鮮生地代 等分,搗爛丸,如雞子大,每取一丸,水一盞,煎服,或鹽湯化服亦可。一方無荷葉,有生薄荷葉。
側柏散"又〔 側柏葉蒸乾二兩半荊芥穗炭 人叄各一兩 每末三錢,入白面二錢,新汲水調如稀糊服。七生湯 "又〔 生地 生荷葉 生藕節 生茅根 生韭菜各一錢 生薑五錢上共搗取自然汁一碗,濃磨京墨同服。涼血地黃湯 "腸 〔 知母 黃柏各錢半 熟地 當歸 槐花 青皮各七分當歸和血散 "又〔 當歸 升麻各錢半 槐花 青皮 荊芥 白朮 熟地各七分 川芎五分 共為末,每二錢,空心,米飲下。一名槐花散。昇陽除濕和血湯 "又〔 白芍錢半黃儀 炙草各一錢 陳皮 升麻各七分 生地 丹皮 生甘草各七分 當歸 熟地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加味香連丸 "又〔 黃連 淡吳萸各一兩 木香一錢 煨白豆蔻一錢半 乳香沒藥各錢二分 水浸烏梅肉搗丸,每三十丸,甘草湯下。昇陽補胃湯 "又〔 白芍一錢半升麻 羌活 黃儀各一錢 生地 熟地 獨活 柴胡 防風 丹皮 炙草各五分 當歸葛根各三分 肉桂二分 益智和中丸 "又〔 白芍一錢半當歸 黃儀 升麻 炙草各一錢 丹皮 柴胡 葛根 半夏 益智仁各五分 桂枝四分肉桂 炮姜各二分香殼丸 "又〔 黃連一兩 枳殼厚朴各五錢 當歸四錢 荊芥穗 木香 黃柏各三錢 刺 皮一個燒灰 麵糊丸,溫水下五七十丸,日二服。一名加味連殼丸。芍藥黃連湯 "又〔 白芍 黃連當歸各二錢半 炙草一錢 大黃五分 肉桂二分半 沈氏犀角湯 "九竅血〔 犀角磨汁黃連 荊芥炭 小薊各一錢 龍骨生研八分黃芩錢半 人叄五分 水二杯,煎一杯,入側柏汁五匙服。此金鱉自製方也,用之效。
小薊散"又〔 小薊、百草霜、香附、蒲黃炒 各用五錢為末,或摻或擦牙,立止。五花湯 "又〔 水蘆花 紅花 槐花 茅花 白雞冠花 等分,水煎服。黃儀建中湯 "血汗〔妙香散 "又〔 定命散 "又〔硃砂 寒水石 麝香 等分,每末五分,新水調下。六郁湯 "薄厥症〔 香附 蒼朮神曲 山梔子 連翹 陳皮 川芎 赤苓貝母 枳殼 蘇葉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 滋陰降火湯 "唾血〔白芍錢三分當歸錢二分 熟地 麥冬 白朮各一錢 酒生地八分 陳皮七分鹽知母 鹽黃柏各五分 姜三 棗二 人叄平肺散 "又〔 桑皮二錢 人叄 知母 地骨皮 炙草各一錢天冬 赤苓各八分 陳皮 青皮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姜三片河間生地黃散 "又〔 杞子 柴胡黃連 地骨皮 天門冬 白芍 黃芩 黃儀生地 熟地 生甘草各七分清唾湯 "又〔 知母 貝母 桔梗黃柏鹽水炒 熟地 元叄 天冬 遠志 麥冬各一錢 姜炭五分
元霜雪梨膏 "又〔 雪梨六十個去心打取汁二十鍾酸者不用 生藕汁十鍾 生地汁十鍾 麥冬煎濃汁五鍾 生萊菔汁五鍾白茅根汁十鍾 上汁合和,重濾去渣,火上煎煉,入煉蜜一斤,飴糖八兩,薑汁半酒杯,火上再熬如稀糊,收好,每服三五匙,日三次,不拘時。芎歸湯 "眩暈〔 生地芩連湯 "又〔 生地 川芎當歸各錢半 赤芍 山梔 黃芩 黃連各七分防風二錢 水煎,徐徐吞下。此方兼治男子失血過多,女人崩漏過度,因而涸燥,循衣摸床,撮空,閉目不省,揚手擲足,錯語失神,鼻乾氣粗,並及眩暈,皆危症也,以此救之。
全生活血湯"又〔 白芍 升麻各一錢 防風 羌活 獨活 柴胡 歸身 葛根 甘草各七分 川芎 ? 誚U五分 生地熟地各四分 蔓荊子 細辛各三分 紅花二分 此方兼治崩漏太多,昏冒不省,閉目無所知覺。說因血暴亡也,血去則心神無所養,暴損氣血,豈能久活。當補而升舉之,以助其陽,則目張神不昏迷矣。此方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治蓄血方五 犀角地黃湯 "上部〔 生地三錢赤芍二錢 犀角鎊 丹皮各一錢 一方加當歸、黃芩、黃連各一錢。桃仁承氣湯 "中部〔 桃仁 甘草桂枝 大黃 芒硝 抵當湯 "下部〔 抵當丸 "又〔生地黃湯 "總治〔生地汁一升無則用於生地二兩 乾漆五錢 生藕汁半升無則用刺薊汁升半 生藍葉汁半升無則用於末半升 虻蟲二十個炒 水蛭十個炒 大黃一兩 桃仁研五錢 水一升,可熬至二升,放冷,分二服,先服至半日部,血未下再服之。此葯比抵當湯丸甚輕,恐服抵當湯丸下血不止,故以此主之。此方專治蓄血症,脈沉細微,膚冷,臍下滿,或狂或躁,大便色黑,小便自利,老幼氣弱者尤宜。
治脫血症方四四物湯 "總治〔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三才湯 "又〔 熟地 天冬 人叄蜜丸,酒飲任下百丸。加減四物湯 "又〔 側柏葉 生地當歸 川芎各一錢 枳殼 荊芥 槐花 炙草各五分 姜三 烏梅一補榮湯 "又〔 當歸 白芍 生地熟地 赤苓 山梔 麥冬 陳皮各一錢 人叄 甘草各五分 棗二枚 烏梅一個。
噯氣嘈雜吞酸噁心源流 噯氣嘈雜吞酸噁心,皆火病也。噯氣者,即《內經》之噫氣。經云:五氣所病,心為噫。又雲∶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竊按噯氣一症,總由胃弱不和,三焦失職。經云:寒氣客胃者,必先有火郁於胃中,又為客寒所遏,清無所歸而不得升,濁無所納而不得降。又或挾痰,或挾食,或挾氣,故隨胸中之氣而上逆也(宜香附散)。而致噯之原,更有由脾肺郁者,有由胃陽虛者(脾肺郁,宜杏仁、桔梗、鬱金、厚朴、半夏曲,胃陽虛,宜生白朮、茯苓、益智、厚朴、半夏曲)。皆當詳察。嘈雜者,即心嘈。《內經》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又雲,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剛知胃陽易燥,必賴脾陰養之。脾陰易濕,必賴胃陽運之。若表裡不和,則鮮沖和之氣,致生嘈雜之病。其原有火動其痰者,必痰多脈滑而數,當先治痰,次治火(宜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有食郁作熱者,必脈數實而大,當先治火,次消導(宜生地、黃芩、木通、神曲、山楂、麥芽)。有濕痰壅盛者,必脈沉而滑,當去濕消痰(宜白朮丸)。有氣鬱胸膈者,必脈沉而澀,當開郁理氣(宜氣鬱湯)。又有嘈雜至於醋心吐水者(宜檳榔橘皮湯)。有嘈雜醋心,上攻直至咽喉者(宜吳茱萸湯)。有嘈雜由心陽熱,而心中煩,頭汗泄者(宜茯神、淮小麥、硃砂、柏子仁)。有婦人時患嘈雜,皆血液汗瓷,變而為痰。或言是血嘈,多以豬血炒食自愈。說以血導血歸原之意也。即或蛔蟲作嘈雜,蟲得血腥亦飽伏也。又有肝陰虛,經水十日半月一至,夜分多嘈雜者(宜生地、阿膠、天冬、茯神、白芍、丹皮)。皆當詳察。吞酸者,郁滯日久,優於脾胃間,不能自出,又咽不下。倘肌表復遇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膚得溫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流通,鬱熱暫解(宜二陳湯、左金丸)。或有食已吞酸,則因於胃氣虛冷(宜吳萸、炮姜等分為末,湯服一錢或八分)。另有葉酸,吐出酸水如醋,是津液鬱積日久,濕中生痰,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隨上升之氣而吐也(宜平胃散加木香、砂仁、查肉、神曲)。噁心者,由痰凝胃,或濕熱壅遏膈中,故欲吐不吐,欲嘔不嘔,心中兀兀,如畏舟車者然(宜橘紅、半夏、山梔、黃連)。此四者,皆胃家之病,而治之之法,固不離乎胃矣。而亦有時不專主胃者,說胃司納食,主乎通降,通降則無此四者之病,其所以不通降而生病之故,皆由肝氣沖逆,阻胃之降泡。古人胃病治肝實,有見於此,所以噯氣嘈雜吞酸噁心諸症,於理胃藥中,必加平肝之品也。 "噯氣等原由症治〔 《靈樞》曰:足太陽之脈病,是動,則病腹脹善噫。《內經》曰:太陰病,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乎陽明,陽明終屬心,故上走而噫也。《脈經》曰:寸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仲景曰:上焦受中焦之氣未和,不能消,故能噫。又日,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吞酸。又日∶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隔上。《活人書》曰:傷寒噫氣,由中氣不交故也。少陰經至胸中交於厥陰,水火相搏而有聲,故噫氣。《入門》曰:噫氣,轉出食氣也。胃中鬱火,膈上稠痰,飲食郁成,宜香附、石膏、半夏、南星、梔子治之,亦治嘈雜。又曰:氣實噫者,食罷噫轉腐氣,甚則物亦然,濕熱所致也。氣虛噫者,濁氣填胸也。不因飲食常噫者,虛也。說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噫也。宜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厚朴、蘇葉為臣,吳萸為使以治之。亦有善飲酒,每朝常噫不吐者。《正傳》曰:痰在中焦,作噫氣吞酸,胃 當心痛,或嘔清水,噁心,以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白朮、蒼朮、神曲、麥芽、砂仁、川芎、草蔻仁、枳實、豬苓、澤瀉、吳萸、黃連、檳榔、木香、山梔之類治之效。又曰:河間原病式言酸者,肝木之味,由火盛劶? A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是以肝熱則口酸也。所以中酸不宜食粘胃油膩者,謂能令氣鬱不通暢也。丹溪曰:俗謂之心嘈,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倄不自寧之況,其症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漸至胃 作痛,皆痰火為患也,治法以半夏、橘紅輩消其痰,芩、連、石膏、山梔、知母輩降其火,二術、芍藥輩健脾行濕,壯其本元則安。又曰:此乃食郁有熱,黑山梔、姜炒黃連必用之葯。又曰:《內經》言諸嘔吐酸,皆屬於熱,以為熱,言其本也;東垣言作熱攻之,必誤,則又以為寒,言其末也。 "吞酸導引法〔 《保生秘要》曰:於肝經肺經二穴,掐之九九,擦亦九九,行央後自效。 "運 央〔 《保生秘要》曰:先服氣凝定,歸元半響,次行胃口,洗滌邪火,至轉大腸散濁,復元,又凝定氣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