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家族
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
創修族譜序
當思理一本而萬殊,本一本而萬枝,水而一本而萬派,人一本而子子孫孫,有不萬世者乎。故人道,莫大於親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妝族;欲使先祖世遠而不忘後嫡,人繁而不紊者悉以譜蒍之,聯屬也;族譜之修其容已乎。溯吾宗自周封楊邑姓氏始焉,漢置弘農,郡名定焉。迨後,如木之發茂千枝,水之分流萬派,人文蔚起,傑士挺生振振繩繩,系愈傅而愈盛,承承繼繼,世彌熾而彌昌。迄胥宇於閩漳新猷式煥始則家肥屋潤,繼則族大人繁。至吾東江公,由閩漳而來古白(今博白)也。辛苦備嘗,艱艱歷試,卜居綠珠堡下溷埌,遂蒍吾族。
始祖焉亦越二世,祥發三枝長匡蘭,次匡蔚,三匡蕙。其蘭蔚二公,仍居故里,我蕙公聿來大旗堡地六坡(今菱角六湖村),蘆旅而居焉。公:居心正直,處世和平,重義輕財,寅恭勿失,福田心地,垂後無窮惟初世式微舊譜所記之,始二三世,僅以一枝之系逓傅,其餘皆未備載。但年湮世遠聯彚無從;故三世以上,則姑仍其舊,四世以下,乃分晰而詳於譜焉。是譜也自始高曾祖一本連綿而來,及子孫曾元千枝牽絲而去;則尊卑長幼,次序秩然。使萬世之後,顧木知本,飲水思源。庶幾先祖世遠而不忘,後嫡人繁而不紊,雖支分派別,實共本同源,一覽斯譜親如一室;則所謂尊祖者在是,敬宗者在是妝族(壯族)者亦在是矣。芳追誠素積,譜始祖成,惟恨才疎,詞難達意;更若善楊前烈,詳示後人,猶有待於後之象賢,舉筆而續之於後也,是所厚望焉。
旹民國十七年歲次戊辰十代孫勛芳謹識-----合族訂定字派
東匡起文德。萬元仕國勛。實華肇世業,衍慶克敦倫。
周代世系並序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木之千枝暢茂,本於根深,水之萬派衍流,本於
源遠。天下無無本之物,天下豈有無本之人。然而,本之中又有本焉。如吾族之本,出自----東江祖,而東江祖仍有其所出自之本焉。吾姓之本,出自-----尚父祖,尚父祖之本,又出自周文王也。以是按其本而尋其末,由其末而溯其本,以其本末次第載譜,知發祥之有自,食舊德而莫忘。庶幾,水源木本之可尋,追遠報本於不懈也巳。敬錄周代世系於左
切念遠祖
文王子名發。時商紂暴虐。武王率諸侯東征戰於牧野,贁紂師,滅殷,即帝位,都鎬,以周為天下之號。
周成王
周康王
康王子之瑕
昭王子名滿即位時年已五十餘,立五十五年而崩。
穆王四世孫名胡
周宣王
淮夷。徐戎。復文武之業,周室中興。
尚父祖
宣王少子。封於楊。號曰楊侯。後弅於晉,因之為氏。
詩云,緜緜瓜瓞,民之初生,推其所自本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焉。後裔報本,本固而族盛焉。使僅知一族所自出之本,而不知一姓所自出之本,鋝大本不植,何如延蔭於後哉。溯自遠祖,周文王姓姬名昌至十代 尚父祖,因封姓楊其後,継継承承,不知幾經世代,唐宋之際,世多偉人,其事迹曾載於史書者,昭彰而不容贅敘。其原委,非傅之譜諜者。亦湮沒而不敢妄參。茲雖循別子為祖之例,以東江公為始祖注之譜諜,而自周文王以後,謹采其有可稽者而錄之,以志不忘所本雲爾。
楊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
尋根溯源
楊氏來源有五:
得姓始祖 楊伯僑。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繼位,因有“桐葉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後來做了晉侯,又傳了十代,至晉武公,武王之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次子伯僑則被分封於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起源於山西境內的楊姓,為晉所滅后,便向西播遷,首先入陝西馮翊(今陝西大荔),后又有遷至今山西霍州,爾後繁衍至今河南境內。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姓人遷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后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向東南遷至今江西一帶;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往江蘇、安徽的楊姓,這樣楊姓便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之際,已有楊姓人遷居四川,尚書僕射楊璇,遷居浙江會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著名的弘農楊姓世居陝西華陰,氐族楊姓世居甘肅仇池外,已有不少楊姓人因社會動蕩之故而向江南播遷,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改姓楊,另弘農楊震十世孫楊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孫即為隋文帝楊堅。唐末為避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姓再次大批南遷,這一時期,楊姓有遷朝鮮半島者。宋時,有楊無敵楊業居山西太原,楊貴遷居貴州播州,由此可見,到宋代時,楊姓已分佈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其播遷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後,以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楊姓人便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海外移民,遷居地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明朝永樂年間,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至北婆羅州(今馬來西亞河巴州),並與當地酋長的女兒結婚,公主后因楊雲川遇難而投海殉節,在當地傳為佳話。
清代乾隆年間,福建沿海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並修建了一座中國城,近代以後,又有楊姓去歐美或澳大利亞定居。如今,楊姓在我國分佈極廣,尤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分佈最多,楊姓的分佈規律,歷史上最初由黃河中游、華山腳下向四周播遷,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遷,海外則以東南亞為主。
郡望堂號 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1、弘農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
堂號:“光裕”、“賜書”、“崇本”、“清白”、“務本”、“四知”、“紹興”、“瑞 本”、“紹先”、“河東”、“棲霞”、“秦和”、“鴻儀”、“安陽”、“鴻山”、“新楊”、“道南”、“信海”、“北山”、“德智”
宗族特徵
1、輝煌顯赫千餘年,競相貴顯各爭先。從秦漢魏晉時期的四世三公(楊款、楊震、楊彪)和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到隋朝楊姓成為國姓,再到唐朝楊姓成為一個宰相輩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其楊姓風光不言而喻。
2、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宋代詩人楊萬里,自撰家訓寫道:“……片瓦條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拋荒。懶惰乃敗家之源,勤勞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為營,女子以燈花為運。夜坐三更一點,尚不思眠;枕聽曉雞一聲;全家早起……。”諄諄教誨,躍然紙上。
楊銳:四川綿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光緒三十四年入疆,先後在阿克蘇、烏魯木齊、巴里坤等地任道台。1912年被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疆督軍、省長。1928年6月,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疆省主席兼總司令,同年7月7日被下屬樊耀南刺殺身亡。卒后繞道蘇聯將其屍運回北京,葬於昌平區南沙河畔。楊增新多次擊退外蒙古軍隊,保全了阿爾泰(今阿勒泰地區),使得新疆在他統治時期未受到到嚴重的侵略。統治新疆17年,被漢維各族人民所共戴!是現代中國新疆的奠基者,可謂民族英雄!
男,1913年生,山東蓬萊人。原名楊毓瑨,字瑩叔,蓬萊城裡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他的作品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月黑夜》和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1949后曾任中國作協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保衛世界和平大會黨組常委。
楊貴
楊貴(1928.5.28- ),男,中共黨員,紅旗渠總設計師、原河南林縣縣委書記,1928年5月28日出生,漢族,河南省衛輝市(原汲縣)羅圈村人,曾用名楊紹青、楊蘇甡。建國初,楊貴擔任林縣縣委書記。他不忍心林縣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後還受乾旱缺水的煎熬,組織縣委一班人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氣”,決心帶領全縣人民“重新安排林縣河山”。1955年起相繼修建了抗日渠、天橋渠、英雄渠和3個中型水庫,1960年動工興建紅旗渠。當時正值國內三年困難時期,國際反華勢力又卡我們的脖子,面對重重困難和來自上下兩個方面的反對、指責,楊貴和縣委堅信,修建紅旗渠符合林縣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夠建成。經過5年艱苦奮鬥,1965年建成了最艱險的總乾渠,1966年又建成了3條幹渠。對紅旗渠和林縣山區建設的成就,新華社、《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等許多新聞媒體和記者都及時作了宣傳。周恩來、李先念、譚震林、陶鑄等中央領導也多次表揚楊貴和林縣縣委,《人民日報》曾兩次發社論稱讚“林縣縣委是全縣人民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核心”。我作為新華社領導成員,曾參與組織、編髮過這些報道,對楊貴和紅旗渠是由衷敬佩的。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職級為副部長級。2006年8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國家機關部長級待遇。
這裡所說的楊氏家訓,就是對楊氏族人言行的規範。簡單的說就是"忠,孝,勤,儉"。具體的說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為運,勤勞立身。
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開銷如常,吃著相似。
1、高密張魯楊氏(德智堂)行輩詩歌——
肇立崇德士,維世培振懷。
朝廷建大作,官憲鴻恩開。
峻峰日月明,文武斌聚齋。
齊家興兆業,安邦瑞祥來。
常毅千彥生,永念仁和愛。
秉承聖賢志,華章頌萬代。
金玉良言潤,澤惠啟學才。
楊堅,楊廣
楊玉環 (楊貴妃)
楊行密 (852~905)
楊業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賜姓劉,名繼業。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雲州觀察使,后潘美以忠武軍節度使北征,業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赴敵,既戰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楊氏幾代楊延昭,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疆土,楊家將 的忠勇事為後人傳誦。
楊秀清 (?~1856)
楊振寧(1922~?)
楊尚昆
前中國國家主席。
楊氏禮讚,高密墨水河製作
高密文友墨水河作《楊氏禮讚》——
中華萬姓本一家,尋根溯源自炎黃。
得姓始祖楊伯僑,春秋楊邑第一鄉。
晉國大夫楊叔向,憂道賀貧萬古芳。
遷居華山仙谷中,弘農華陰成郡望。
創立五省六部制,科舉取士育賢良。
楊廣興建大運河,溝通南北賴通航。
隋朝雖短啟大唐,華夏中興雄風揚。
初唐四傑有楊炯,從軍雄篇震八荒。
大唐楊氏十一相,楊炎革新在中唐。
五代書法楊凝式,唐宋書峰架橋樑。
繼業延昭楊文廣,三代從戎楊家將。
北宋哲學家楊時,程門立雪永留香。
大明一朝楊氏興,士奇榮溥稱三楊。
繼盛鐵肩擔道義,直諫辣手著文章。
三大才子首楊慎,一代文雄狀元郎。
太極宗師楊露禪,弘揚武學民安康。
主席恩師楊昌濟,為國育才潤瀟湘。
女中豪傑楊開慧,忠貞豪邁志飛揚。
西安事變楊虎城,義薄雲天慨而慷。
偵察英雄楊子榮,林海雪原鬥志強。
鐵道雄兵楊連第,架橋獻身清川江。
上將得志成武勇,三楊開泰總理賞。
國家主席楊尚昆,勤政為民史冊彰。
楊貴修建紅旗渠,集體主義閃金光。
山東楊朔散文家,清新俊逸寫華章。
物理學家楊振寧,華人首度獲諾獎。
江蘇楊絳人中瑞,著作等身文壇仰。
雲南大理楊麗萍,舞蹈藝術美名揚。
遼寧綏中楊利偉,太空遨遊敢擔當。
國強建立碧桂園,草根創業成鉅賈。
楊氏千秋忠義傳,代有賢達振家邦。
滄海桑田衍至今,瓜瓞綿綿族興旺。
楊樹質樸雖平凡,士子方正當自強。
崇德啟智多俊彥,龍鳳呈祥神州昌。
全國楊氏家譜一覽
【北京房山】楊氏家譜□□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蔭堂寫本 一冊 美國 【河北盧龍】楊氏家譜一卷 (民國)楊勝桂纂 民國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盧龍縣文 河北盧龍縣地名辦 【河北青龍】楊氏家譜一卷 (民國)楊文志纂 民國三十五年(1946)鈔本 河北青龍縣逃軍山鄉大石門村 【河北】滄縣楊氏家譜四卷 (民國)楊鵬圖訂輯 民國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冊 北圖 【山西武鄉】楊氏家譜不分卷 鈔本 山西長治市國營五四三廠 註:書中記事止民國十五年。 【山西榆社】楊氏族譜不分卷 (清)揚齊三纂修(民國)楊宋卿增補 據鈔本複印本 一冊 歷史所 註:明代始修。 【北京房山】楊氏家譜□□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蔭堂寫本 一冊 美國 【河北盧龍】楊氏家譜一卷 (民國)楊勝桂纂 民國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盧龍縣文 河北盧龍縣地名辦 【河北青龍】楊氏家譜一卷 (民國)楊文志纂 民國三十五年(1946)鈔本 河北青龍縣逃軍山鄉大石門村 【河北】滄縣楊氏家譜四卷 (民國)楊鵬圖訂輯 民國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冊 北圖 【山西武鄉】楊氏家譜不分卷 鈔本 山西長治市國營五四三廠 註: 【遼寧綏中】楊氏家譜一卷 鈔本 遼寧綏中縣葉家鄉狗河村 【遼寧遼陽楊氏】來室家乘二卷 (民國)楊鍾羲撰 民國二十九年(1940)鉛印本 科圖 歷博 遼寧大連市圖 美國 註:楊鍾羲之先曾祖丹崖公名其室日來室。 【上海里定】練川桓農楊氏族譜五卷首一卷 (清)楊相編次 清道光十一年(1831)鉛印本 上海嘉定縣博 註:譜首修於明崇禎九年。 【江蘇】銅山楊氏宗譜十卷首一卷 (民國)楊懋卿纂 民國二十三年(1934)清白堂鉛印本 二冊 北圖 【江蘇淮安】山陽楊氏族譜一卷 (清)楊日燾修 清乾隆間寫刻本 江蘇鎮江市博 【江蘇】鹽城楊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卷 (民國)楊楫 楊同升等重修 民國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二十六冊 日本 美國 【江蘇泰興】楊氏宗譜一卷 (民國)楊福盛等重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江蘇泰興縣焦盪楊菊村 【江蘇鎮江】潤州楊氏族譜四卷 (清)楊承 主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四冊 美國 【江蘇鎮江】京江楊氏族譜四卷 (清)楊茂森等重修 清咸豐元年(1851)活字本 四冊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江蘇鎮江】京江楊氏宗譜十卷 (清)楊志洪等重修 清咸豐二年(1852)重修刊本 十冊 北圖 南開大學 註:譜首修於明嘉靖六年,是為七修。封面 《京江楊氏家乘》,版心作《楊氏宗譜》。 【江蘇鎮江】京江楊氏族譜十卷 (清)楊鳴謙 楊之祥等重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稟慶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日本 美國 【江蘇鎮江】京江楊氏重修宗譜八卷首一卷 一卷 (清)楊毓瀛等重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序(1907)世清堂刊本 四冊 日本 美國 【江蘇揚中】楊氏家譜□□卷 民國間木刻本 二冊 江蘇楊中縣 【江蘇】句容仁村楊氏家乘附補遺十六卷 (清)楊德益等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活字本 江蘇鎮江市博 美國 【江蘇句容】楊氏族譜□□卷 (民國)歐陽萊纂 民國二十九年(1940)刊本 二冊 江蘇句容縣陳武鄉黃岡大隊楊家村 註:譜楊正一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 【江蘇常州】安陽楊氏重修族譜十卷 (清)揚方達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十冊 【江蘇常州】安陽楊氏宗族譜二十四卷 (清)楊德周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楊氏敦睦堂木刻本 北圖 上海圖 江蘇常州市圖 美國 【江蘇常州】雲山楊氏宗譜六卷 (清)楊喜寶修 清光緒三年(1877)常州楊氏四知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6) 【江蘇常州】羅巷楊氏宗譜十六卷 (清)楊肇基主修 楊肇登主稿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l) 註:譜始修於宋乾道元年。 【江蘇常州】繆賢揚氏宗譜八卷 (清)楊順成纂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常州楊氏留耕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市圖 【江蘇常州】楊氏接修宗譜四卷 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4) 註:記事止清咸豐二年。 【江蘇武進】毗陵楊氏宗譜十二卷 (清)楊德馨主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四知堂活字本 十二冊 美國 【江蘇武進】武邑楊思橋楊氏宗譜八卷 (民國)楊榮茂 楊順泉纂修 民國九年(1920)四知堂活字本 八冊 北圖 吉林大學 【江蘇武進】毗陵楊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楊維榮等纂修 民國二十年(1931)四知堂活字本 十四冊 北圖 哈爾濱師大 【江蘇武進】毗陵楊氏宗譜十六卷 (民國)楊培昌 楊孟權重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四知堂刻本 十六冊 北圖 吉林大學 江蘇蘇州市圖 【江蘇武進】毗陵前黃揚氏族譜二十卷 (清)楊開亨主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鉛印本 二十四冊 歷史所 註:明正德十四年楊鉦始修。 【江蘇武進】毗陵鎮塘橋楊氏宗譜十四卷 (清)楊茂賢等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美國 【江蘇武進】毗陵鎮塘橋楊氏重修宗譜十四卷 (民國)楊祖德編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南開大學 註:始修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此為六修。 【江蘇武進】毗陵楊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楊漢彬 楊文鼎等主修 民國十三年(1924)毗陵楊氏青白堂木活字本 河北大學 江蘇常州市圖 註:楊兆魯始修於清順治十七年。 【江蘇武進】毗陵邢村楊氏十修宗譜二十二卷 (民國)楊秉銓等修 民國十七年(1928)務本堂活字本 二十二冊 北圖 歷史所 註:清康熙七年(1668)楊志學始修。 【江蘇武進】毗陵邢村楊氏宗譜二十二卷 (民國)楊履殿 楊喜培等纂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毗陵楊氏務本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3,5-9,11-14,16-22) 註:此譜楊志學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江蘇】溧陽沙溪楊氏宗譜二十卷 (清)楊汝舟纂修 清光緒六年(1880)光裕堂活字本 二十冊 歷史所 註:明洪武間楊公亮始修,此為九修。 【江蘇無錫】鴻山楊氏宗譜六卷 (清)楊際昌 楊宜德續修 清同治九年(1870)天樂堂活字本 遼寧圖 吉林大學 註:首修於元至正間。 【江蘇無錫】鴻山楊氏宗譜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楊春池主修 清光緒二年(1876)活字本 二十八冊 北圖 歷史所 註:宋治平五年呂夏卿、楊偕始修。元楊弘始修 鴻山宗譜。 【江蘇無錫】鴻山楊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民國)楊楫纂修 民國六年(1917)活字本 四十八冊 北圖 人民大學 江西圖 日本 美國 【江蘇無錫】楊氏寺頭支譜六卷首一卷 (清)楊秀續修 清光緒五年(1879)活字本 四冊 日本 美國 【江蘇無錫】賜書堂楊氏譜傳□□卷 (清)楊念祖等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賜書堂木活字本 二冊 蘇州大學 福建師大 日本 美國 【江蘇無錫】錫山楊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楊星燦等纂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道南祠活字本 三十四冊 北圖 人民大學 上海圖 【江蘇無錫】錫山楊氏宗譜四十三卷首一卷 (民國)楊邦潘 楊承涑修 民國十七年(1928)道南祠活字本 四十六冊 北圖 歷史所 註:宋嘉定間楊芝茂始修,此為十修。 【江蘇無錫】江陂楊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 卷 (清)楊熊飛 楊夙根續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孝思堂活字本 十二冊 吉林大學 雲南圖 日本 美國 【江蘇無錫】楊氏宗譜十二卷 (清)楊德榮主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活字本 十二冊 歷史所 註:宋治平五年呂夏卿、楊偕始修。 【江蘇宜興】繆墅楊氏宗譜六卷 (民國)楊九成繕稿 楊阿大主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四知堂活字本 六冊 歷史所 南開大學 註:宋治平五年楊偕始修。 【江蘇吳縣】弘晨楊氏支譜不分卷 (清)楊廷杲重修 清光緒三十年(1904)義莊刻本 四冊 南開大學 江蘇蘇州市博 【江蘇吳縣】重修湖田楊氏族譜不分卷 (清)楊同人纂修 稿本 一冊 江蘇蘇州中圖 【江蘇沙州】楊氏家乘不分卷 (清)楊沂孫 楊希鈺等撰 鈔本 一冊 上海圖 江蘇常熟市圖 註:記事止清咸豐間。 【江蘇】吳江楊氏宗譜□□卷 (民國)楊學沂等修 民國元年(1917)明遠堂活字本 一冊 北圖 科圖 歷博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江蘇太倉】楊氏婁城支譜□□卷 (清)楊泰煐等纂 清宣統元年(1909)石印本 一冊 美國 【江蘇】金城楊氏家譜稿□□卷 (清)楊德裕編 清光緒間鈔本 一冊 北圖 【浙江寧波】西成楊氏宗譜九卷首一卷 (清)楊濂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一本堂稿本 六冊 天一閣 【浙江寧波】西成楊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楊臣序 楊瑞臣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本堂木活字本 四冊 天一閣 【浙江餘姚】楊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清)楊紹炯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享倫堂活字本 四冊 北圖 【浙江餘姚】楊氏宗祠祭薄□□卷 (清)楊紹炯等輯 清乾隆間享倫堂活字本 一冊 北圖 註:有乾隆五十五年楊紹炯立祠譜序 【浙江餘姚】姚江楊氏宗譜二卷 (清)葉鴻坤纂修 楊春芳採訪 清光緒十三年(1887)紹先堂活字本 二冊 歷史所 浙江圖 註:宋咸淳九年(1273)楊柱始修。 【浙江】餘姚雲樓楊氏宗譜二卷 (清)楊志堂主修 楊福基總理譜事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四知堂木活字本 二冊 浙江圖 【浙江餘姚】姚江雲柯楊氏宗譜四卷首一卷 (清)楊資金修 楊水渠纂 清宣統二年(1910)詒清堂木活字本 五冊 |
浙江圖 【浙江】餘姚匯頭楊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楊振鐸 楊鴻緒續修 清宣統三年(1911)端本堂木刻本 二十冊 河北大學 【浙江】餘姚楊氏宗譜十卷首一卷 (民國)楊家雋 楊蔭宸 楊琪等編輯 民國九年(1920)紹先堂刊本 八冊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浙江圖 註:該族譜始修於明。 【浙江】餘姚雲樓楊氏宗譜四卷 (民國)楊志睦續修 民國十年(1921)木刻本 四冊 【浙江】餘姚馬清楊氏宗譜十卷首一卷 (民國)楊家茂等重修 民國十七年(1928)四知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浙江鄞縣】四明櫟溪楊氏宗譜不分卷 (明)楊應鵬纂修 楊如紀續修 明鈔本 北圖 【浙江鄞縣】櫟溪楊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楊臣柱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一本堂木活字本 五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櫟溪楊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楊濂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天一閣(有六冊附世系三冊) 【浙江鄞縣】櫟溪楊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 (清)楊鄰和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本堂木活字本 六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鏡川楊氏宗譜三卷 (清)楊永贊 揚偉烈等纂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報本堂木活字本 四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鏡川楊氏宗譜二十六卷 (清)楊學栽 楊偉偆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報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閣(有卷1-6,13-26) 【浙江鄞縣】鏡川楊氏宗譜二十六卷 (清)楊習鏡 楊存本等纂修 清光緒十年(1884)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鏡川楊氏宗譜二十七卷附潤譜 (民國)楊存淇等纂修 民國三十二年(1943)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三冊 天一閣 【浙江鄞縣】光溪楊氏宗譜二十四卷 (清)楊克藩楊克明等纂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崇本堂木活字本 二冊 天一閣 【浙江鄞綿】楊氏支譜一卷 民國十七年(1928)木刻木 浙江鄞縣大皎鄉下嚴村 【浙江】寧海亭旁楊氏宗譜十三卷 (民國)楊典徽 楊壽增等重修 民國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三門縣亭旁鄉勝和村 【浙江】慈溪赭山楊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楊增濂 周毓邢重纂 民國二十年(1931)敦睦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河北大學 天一閣 【浙江奉化】楊氏支譜八卷 (清)楊占亨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縣文管 註:譜始修於清道光十八年。 【浙江象山】杭頭揚氏宗譜一卷 (清)類鴻飛重修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鈔本 二冊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杭頭楊氏宗譜六卷 (民國)類鳳鳴重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楊氏宗譜一卷 (清)顧雲峰撰 清光緒十六年(1890)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李家弄楊氏宗譜一卷 (民國)徐沛祿重修 民國三年(1914)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楊氏宗譜一卷 (民國)陳鍊芳重修 民國二十九年(1940)鈔本 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湖州】歸安楊氏家乘四卷附楊氏宗祠義 產事略一卷 (清)楊炳堃輯 清咸豐八年(1858)楊氏寶儉堂刻本 復旦大學 南京圖 【浙江湖州】楊氏宗譜二卷 (民國)楊玉祥 楊嘉貞等纂修 民國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德清縣清退辦 註:譜首修於清光緒間楊永相。 【浙江德清】楊氏宗譜一卷 浙江德清縣城關鎮 【浙江紹興】山陰柯橋楊氏宗譜六卷 (清)楊大禮等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敦倫堂活字本 六冊 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杭州大學 【浙江紹興】山陰天樂楊氏宗譜十四卷 (清)楊秩銓 楊廣熙等纂 清光緒八年(1882)四知堂木活字本 十五冊 北圖 浙江圖 【浙江紹興】山陰楊氏宗譜七卷 (清)楊學韓編輯 清光緒十八年(1892)四知堂木活字本 五冊 北圖 浙江圖 【浙江紹興】山陰楊橋楊氏宗譜八卷 (清)楊惟椿 楊惟一等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敦倫堂刻本 八冊 南開大學 註:始修於清道光年間,此為二修。 【浙江紹興】山陰楊氏宗譜不分卷 清白堂鈔本 一冊 浙江圖 註:記事止於清乾隆間。 【浙江諸暨】暨陽楊氏宗譜□□卷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冊 日本 美國 【浙江諸暨】富春楊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清)楊鳳珠修 楊維莆 楊明齋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知堂木活字本 八冊 浙江圖 【浙江新昌】彩煙楊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 (清)楊鼎洛 楊義 楊綳廷等纂修 清宣統元年(190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縣文管(存卷首、1-6,8,12) 【浙江新昌】楊氏家譜不分卷 鈔本 一冊 浙江圖 【浙江上虞】古虞嶺楊氏續修宗譜六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楊大禮 金敞續修 清咸豐九年(1859)四知堂活字本 四冊 吉林大學 南京圖 【浙江】上虞瀝海楊氏續修宗譜十卷首一卷 (民國)楊苑 楊啟璜修 程鵬纂 民國十四年(1925)孝義堂木活字本 三冊 浙江圖 【浙江上虞】新橋楊氏弘公房譜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國)楊鎮陶 楊乾鍠纂修 民國二十八年(1939)四知堂木刻本 九冊 河北大學 河南鄭州市圖 【浙江】蘭溪楊氏宗譜六卷 民國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岩山鄉(存卷1、4) 【浙江蘭溪】楊氏宗譜二卷 (民國)楊樟秋 楊玉佩纂 民國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黃店鄉金家堪頭 【浙江義烏】稠岩楊氏宗譜二十六卷 (清)楊雲巒等主修 清宣統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二冊 歷史所 註:宋淳熙十六年始修。 |
楊露禪(1799--1872)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陳長興原精於炮錘,後來從學於河南蔣發,得太極拳藝。藝成后,在北平號稱"楊無敵"。傳子楊少候,楊班候,楊健侯(1839--1917),後由其孫楊澄甫(1883--1936)修定而成為現在流行的就是楊氏太極拳大架,有108式。
風格與特點
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優美,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平正撲實,由松入柔,剛柔相濟,一氣呵成,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猶如湖中泛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簡潔,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形成獨特的風格,深受一般大眾的喜愛,故而,流傳最廣
傳統的套路還有楊氏老架太極拳,楊氏低架太極拳,楊氏用架太極拳和楊氏小架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為了配合現代人的健身習慣,還有其他套路流傳下來,如24式,46式,競賽48式,最新套路為廣州胡氏所創,為67式。
楊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學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力條件,以及不同的要求,採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適當調整運動量。因此,它既適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又適用於體弱者作為療病和保健的手段。
楊氏太極拳的兵器有楊氏太極劍楊氏太極刀楊氏太極棍
國家體委早在1956年與1959年前後以楊澄甫拳架為藍本,編寫了“24式簡化太極拳”、“88式太極拳”。自推廣以來,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為了適應當前國內外太極拳發展的需要,又特彙編了四氏太極拳競賽套路(楊、陳、吳、孫),其動作均要求按傳統練法編排,它對今後國內外太極拳運動的蓬勃發展,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套路演練的基本理論,是指導楊氏太極拳健康發展的準繩。楊公澄甫所著《太極拳術十要》、《太極拳之練習談》,幾經滄桑,至今仍然是指導楊氏太極拳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準則。
楊氏太極拳發展形勢是喜人的,如今遍及海內外,習練者日益增多,普及面更加廣泛。願太極拳為慢性病患者造福,為人類健康長壽做出貢獻!
楊姓的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後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至秦漢之際,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 (今陝西大荔)。楊姓為晉所滅后,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后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漢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后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晉、唐這一時期,是楊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蕩,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
至宋代起,楊姓已廣布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氏,與鐘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元代,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先人,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末,錢塘楊璃遷南匯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們稱之為“洪武落業”。據志書記載,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別是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國后,為了復甦湖南,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
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於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一線,直至遍及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