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十賢
東晉後期十位代表人物的總稱
江左十賢
謝玄出身於魏晉名門陳郡謝氏,從小就聰慧且理解能力強,與堂兄謝朗一同為叔父謝安所器重。謝安曾告誡自己的子侄們,問道:“我們家的子侄並不需要出來參與政事,為什麼還要每個人都有才能呢?”一時誰也沒有回答上來,這時謝玄答道:“像芝蘭玉樹一樣,而且要讓他生在階前庭院中。”謝安聽后非常高興。謝安又曾問他,詩經中最喜歡哪句,他回答說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後世人認為是性情中人
謝玄長大后,顯示出了治理國家的才能,朝廷幾次徵召,他都推辭不受。後來與王珣一起被桓溫闢為掾屬,都受到了桓溫的禮遇和器重。轉任征西將軍桓豁的司馬、領南郡相、監北征諸軍事。當時前秦苻堅正是勢力強盛之際,多次侵擾東晉邊境。朝廷於是下令徵召能夠抵禦外患的良將。謝安任人不避親,推薦了謝玄。中書郎郗超歷來與謝玄不和,但聽到這一舉薦也不得不嘆息說:“謝安敢於冒觸犯眾怒的危險舉薦親侄子,確實是英明的;謝玄一定不辜負他叔叔的推薦,因為他確實是難得的人才。”當時許多人都不贊同郗超的看法,郗超說:“我曾經與謝玄共同在桓將軍幕府做事,親眼見他用人能各盡其才,即使是一些細小事務,安排人也非常恰當。所以知道他一定能成功。”於是朝廷召謝玄回朝,以其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謝玄在任上,大量招募頑強勇敢之人,劉牢之與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及孫無終等人都因為勇敢威武而應選。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稱“北府兵”,使敵人畏懼。
嶄露頭角
太元三年(378年),苻堅派軍圍困襄北府兵主——謝玄 陽,車騎將軍桓沖率部抗擊。朝廷下詔命令謝玄徵發三州民夫兵丁,並派彭城內史何謙率軍隊在淮水、泗水一帶游弋,讓他們構成援助襄陽的態勢。襄陽陷落後,苻堅的部將彭超向彭城的龍驤將軍戴逯發動進攻。謝玄率領東莞太守高衡、后軍將軍何謙駐紮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訴戴逯,讓他知道救兵到了,卻找不到前往的途徑。當時彭超將輜重放置於留城,謝玄於是揚聲要派遣何謙等進軍留城。彭超在三阿包圍幽州刺史(此為虛銜)田洛,有軍隊六萬人。謝玄率何謙、戴逯、田洛追擊,在君川與其展開戰鬥,再次大破其軍。謝玄的參軍劉牢之攻破浮橋和白船,督護諸葛侃、單父令李都又攻破其運輸船。句難等各自率軍北逃,只有本人得以倖免。於是解除彭城、下邳的軍隊守衛。下詔遣殿中將軍慰勞謝玄,並進號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還屯廣陵,以功封東興縣侯。
病逝會稽
謝玄畫像 謝玄回到淮陰后,患上疾病,又上疏請求解除職務,詔令不許。謝玄又自陳述,說既然不能履行職責,恐怕會荒廢軍務。朝廷又下詔讓他移鎮東陽城。謝玄便奉命上路,以病重懇求解職。朝廷為謝玄派了一名醫術高明的醫士,並讓他好自調養休息,又讓他回京口治病。謝玄奉詔回京口,病卻長期不見好轉,於是又上疏道:“臣兄弟七人,都先後凋謝殞滅,惟有臣一人,孑然獨存。經歷的艱難困苦,誰可與臣相比!臣之所以含悲忍痛,希求繼續苟活人世,是因為滿懷無窮忠心,欲上報朝廷恩德,或許能恢復康健,便可以完成此志。況且臣家中遺孤甚多,想起他們,心中就不勝悲傷,為此求生之心,不能即刻付與塵土。臣一片勤懇之情,實可哀憐。懇求陛下憐憫臣的忠訴,霈然降恩,不使臣含恨九泉。”所上奏的奏疏被扣住不予答覆。謝玄前後上了十餘道奏疏,很久之後,朝廷才改任謝玄為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史。謝玄抱病登車去會稽郡任職。太元十三年(388年),謝玄在會稽去世,終年四十六歲。朝廷追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獻武。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當時前朝東晉的封爵中只有王導、謝安、溫嶠、謝玄與陶侃子孫的爵位未被廢除,謝玄爵位康樂縣公被降封為康樂縣侯,食邑五百戶。
淝水之戰
2、‘小聖,大令’王獻之,一手書法還在其父之上,列十賢之亞。
江左十賢
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自創新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王獻之亦善畫,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為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負盛名,高超不凡,放達不羈,雖終日在家閑居,但形貌舉止並不顯得懶散,才華氣度超過時人。
他曾與兄長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訪謝安,兩位兄長多談世俗事,王獻之只隨便說了幾句問候寒溫的話。離開謝家后,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的優劣,謝安說:“小的優。”客人問原因,謝安回說:“大凡傑出者少言寡語,因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后娶郗曇之女郗道茂為妻。
386年(太元十一年),王獻之病逝,時年四十三歲。
397年(隆安元年),王獻之之女王神愛(即晉安帝安僖皇后)被立為皇后,安帝便追贈王獻之為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號憲。
書法
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並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後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於取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謝安曾問他:“你的書法與令尊大人相比,怎樣?”王獻之道:“當然不同,各有所長。”謝安道:“旁人評價不是這樣。”王獻之道:“旁人哪裡知道?”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的楷書父子聞名之世,唐宋以下的書家們,寫楷嚴整俊美,媚俏的筆調。他們父子倆的楷筆,真可是千古不朽,萬世流傳,有不可磨滅的吸引力。桓玄很喜愛他們父子的書法,做了兩個書袋,分別裝著他們父子二人的字畫,放在左右欣賞。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四賢並稱。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一度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云:“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當時幾乎成了王獻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
繪畫
王獻之擅長繪畫,曾應桓溫之邀將扇上墨跡改畫成黑馬母牛。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中秋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2張)
雲門寺在浙江紹興平水,是紹興著名的寺院。始建於晉義熙三年(公元407年)。據史載,王獻之曾於此隱居,某夜其屋頂忽然出現五彩祥雲,王獻之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遂下詔改建為寺,稱“雲門寺”,門前石橋名“五雲橋”。唐王勃還召集了當時30多位名人,在雲門寺王獻之的山亭下仿蘭亭的“曲水流觴”,並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契雲門王獻之山亭序。
3、‘劍膽琴心’桓伊,列十賢之三。
晉書載桓伊“有武干,標悟簡率”,歷任大司馬參軍、淮南太守、歷陽太守、督豫州之十二郡及揚州之江西五郡軍事,升建威將軍、歷陽及淮南二郡太守等。封宣城縣子,進都督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以淝水之功晉爵永修縣侯,進號右軍將軍,假節都督江州、荊州十郡及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召為護軍將軍。
為政寬恤,安撫士民、“百姓賴焉”,任內去世,追贈右將軍,加散騎常侍,謚號烈。為人謙素,善吹笛,號稱“江左第一”,有“笛聖”之稱,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據他的笛譜改編的。王徽之在南京邀笛步渡口(毀於民國)在不認識其的情況下讓其吹奏笛曲,桓伊奏畢,賓主不交一言而去。東晉袁山松之《行路難》辭﹑羊曇唱樂﹑桓伊輓歌並稱“三絕”。
參與了著名的淝水之戰,同時在謝安功名太盛為皇帝猜忌的時候演唱一曲曹植的《怨歌行》進諫皇帝,謝安亦為之傾倒,同時在江州刺史任上,對廬山的佛學、文化起了極大的貢獻,對東林寺的組建亦居功至偉,“一往情深”是桓伊的典故。
桓伊有軍事才幹,聰穎敏悟且簡樸直率,被王濛及劉惔兩個名士所賞識,故多次參諸府軍事,歷仕至大司馬桓溫的參軍。隨著前秦的強盛,東晉與前秦接壤的邊境經常發生戰事,朝廷議論選出能夠捍衛疆土的守將,就選中了桓伊,並任用他為淮南太守。桓伊在任內安定當地,並且有效抵禦外敵,故此及后就加
督豫州之十二郡及揚州之江西五郡軍事,升建威將軍、歷陽及淮南二郡太守。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派王鑒及張蚝領兵救援據守壽春的叛將袁真子袁瑾,桓伊與謝玄領兵擊敗他們,助桓溫攻克壽春,平定叛變。戰後因功封宣城縣子,進都督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太元元年(376年)又在桓沖指命下率兵進軍壽春,以緩解前秦對前涼的軍事壓力。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戰發生,桓伊與謝琰及謝玄等共同抗擊前秦大軍,最終大敗前秦。戰後桓伊因功封永脩縣侯,並進號右軍將軍。
桓伊在豫州十年,安撫當地,甚得人心。至太元九年(384年)桓衝去世,桓伊代其鎮守江州,假節都督江州、荊州十郡及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桓伊到后,見江州不與北方政權接壤,認為應當寬大體恤人民。故此上疏以“江州虛耗、連歲不登”為由建議合併各小縣並免收江州人民拖欠上繳的糧米,又提議移鎮豫章。朝廷雖然命桓伊鎮江州原治所尋陽,但其他請求都予以接納。桓伊在任因著事宜去安撫和幫助人民,都很得百姓信賴。多年後被徵召為護軍將軍,並獲賜以右軍將軍府二千人跟隨他,轉歸護軍將軍府。
桓伊後來在任內去世,朝廷追贈右將軍,加散騎常侍,謚號為烈。有墓於南昌城南蔡家坊石馬街(今青雲譜石馬村)。
桓伊笛
據《晉書桓伊傳》記載,王徽之進京時,泊舟於清溪側,正值桓伊從岸上經過,二人素不相識,恰好船中有人認出他就是野王,王徽之即請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此時桓伊已是有地位的顯貴人物,但仍然十分豁達大度,即刻下車,蹲在胡床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而兩人卻沒有交談過一句話。後來,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記有“桓伊下馬踞胡床取笛三弄”之事,人們由此引申理解為桓伊演奏、創作了《三弄》笛曲。明代朱權《神奇秘譜》中輯有《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桓伊不僅有著文韜武略,而且音樂素養頗為深厚,《晉書》上說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桓伊最擅長的是吹笛,有“笛聖”之稱,據說他使用的竹笛,就是東漢著名作家兼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柯亭笛”。伏滔《長笛賦序》:“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長笛名柯亭”。可引為證。其吹笛出神入化,曾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4、‘丹青妙手’顧愷之,列十賢之四。
• 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今江蘇焦溪)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今江蘇焦溪),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另一作品《女史箴圖》,乃宋人摹本。
• 曾為桓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南燕,愷之為作《祭牙(旗)文》。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自雲傳神寫照,盡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毛,而益覺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
• 後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南朝宋畫家陸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存世的《女史箴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傳顧的
• 擅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
• 《洛神賦圖》(局部)
• 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於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鯤像於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
• 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重視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以形寫神。顧愷之的繪畫及其理論,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顧愷之作品真跡沒有保存下來。相傳為顧愷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女史箴圖》,絹本,淡設色,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多數人認為是唐代摹本。
《斫琴圖》
• 《斫琴圖》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圖雖不及《洛神賦圖》有名,也不及《洛神賦圖》更具代表性,但在風格特徵上仍凸現出顧愷之的千古一絕。這幅圖描繪的是古代文人學士制琴的場景。
• 《女史箴圖》
• "女史"指宮廷婦女,"箴"則為規勸之意。晉初惠帝時,賈後專權,極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文人張華便以歷代賢記事迹撰文《女史箴》以為鑒戒,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才華橫溢的畫家顧愷之便將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畫成畫,並將相在箴文題於畫側,中國歷史上的曠世名作《女史箴圖》由此問世。
• 《女史箴圖》有兩個絹本,一本藏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是南宋摹本,藝術性較差;另一本藝術性較強,更能體現顧愷之畫風與《女史箴圖》原貌,專家認為可能為唐人摹本。原本為清宮所藏,遺憾的是國貧民弱,連累國寶受難,此摹本存大英博物館(Tje British Museum,Londo
• n,England)。
《洛神賦圖》
• 《洛神賦圖》(局部)
•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江左十賢
• 顧愷之,字長康,生於晉陵的無錫。顧愷之的生平事迹,古迹上記載的不多,其中可以憑信的,就是散見於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檀道鸞的《續晉陽秋》;丘淵之的《文章錄》許嵩的《建康實錄》以及《晉史》的中興等。其次就是集錄於《晉書。文苑傳》中的《顧愷之本傳》。在畫史方面,就是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幾種。
5、‘酒痴’王徽之,列十賢之五。
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第五子,王獻之之兄。曾歷任車騎參軍、大司馬參軍、黃門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誕不羈,對公務並不熱忱,時常東遊西逛,後來索性辭官,住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其書法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勢”的評價,後世傳帖《承嫂病不減帖》、《新月帖》等。
江左十賢
司馬參軍
王徽之,字子猷,是東晉時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才華出眾,卻生性落拓,崇尚當時所謂的名士習氣,平時不修邊幅。他在擔任大司馬桓溫的參軍時,經常蓬頭散發,衣冠不整,對他自己應負責的事情也不聞不問。但桓溫欣賞他的才華,對他十分寬容。
騎曹參軍
過了幾年,他又到車騎將軍桓沖手下擔任騎曹參軍,負責管理馬匹。他不改舊習,還是整天一副落拓模樣。桓沖故意問王徽之:“王參軍,你在軍中管理哪個部門?”王徽之想了想說:“不知是什麼部門,時常見人把馬牽進牽出,我想不是騎曹,就是馬曹吧!”桓沖再問:“那你管理的馬匹總數有多少?”王徽之毫不在乎地回答:“這要問我手下飼馬的人。我從來不去過問,怎麼能知道總數有多少呢?”桓沖又問:“聽說最近馬匹得病的很多,死掉的馬有多少?”王徽之神色如常,說:“我連活馬的數字也不知道,怎麼會知道死馬數呢?”桓沖聽了,卻也無可奈何,便不再問。
不拘小節
有一次,他騎馬隨桓衝出外巡視。不料,老天突然下起了暴雨,王徽之見桓沖坐著車,便下馬鑽入車中,說:“怎麼能獨自坐一輛車呢?我來陪陪你吧!”桓沖見是王徽之,知他不拘小節,又見外面雨下得很大,便讓他同坐。過了一會,雨停了,王徽之說聲“打擾”,便下了車,重新騎上馬,跟著桓沖前行。
王徽之有一次到外地去,經過吳中,知道一個士大夫家有個很好的竹園。竹園主人已經知道王徽之會去,就灑掃布置一番,在正廳里坐著等他。王徽之卻坐著轎子一直來到竹林里,諷誦長嘯了很久,主人已經感到失望,還希望他返回時會派人來通報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門去。主人特別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關上大門,不讓他出去。王徽之因此更加賞識主人,這才留步坐下,盡情歡樂了一番才走。
隨性而為
王徽之住在山陰縣時。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覺醒來,打開房門,叫家人拿酒來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潔,於
王徽之畫像
是起身徘徊,朗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戴家道,當時戴安道住在剡縣,他立即連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門口,沒有進去,就原路返回。別人問他什麼原因,王徽之說:“我本是趁著一時興緻去的,興緻沒有了就回來,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
悲慟而亡
後為黃門侍郎,棄官東歸,王徽之和王獻之都病得很重,王獻之先去世。一天王徽之問侍候的人說:“為什麼一點也沒有聽到子敬的音訊?這是已經去世了!”說話時一點也不悲傷。於是就要車去奔喪,一點也沒有哭。王獻之平時喜歡彈琴,王徽之便一直進去坐在靈座上,拿過王獻之的琴來彈,琴弦怎麼也調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說:“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說完就悲痛得昏了過去,很久才醒過來。因為王徽之早有背疾,也在這次崩裂,過了一個多月他也去世了。
古士遺風
不可無竹
王徽之曾經暫時借住別人的空房,隨即叫家人種竹子。有人問他:“暫時住一下,何必這樣麻煩!”王徽之吹口哨並吟唱了好一會,才指著竹子說:“怎麼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
但求問笛
王徽之坐船進京,還停泊在碼頭上,沒有上岸。過去聽說過桓子野擅長吹笛子,可是並不認識他。這時正碰上桓子野從岸上經過,王徽之在船中,聽到有個認識桓子野的客人說,那是桓子野。王徽之便派人替自己傳個話給桓子野,說:“聽說您擅長吹笛子,試為我奏一曲。”桓子野當時已經做了大官,一向聽到過王徽之的名聲,立刻就掉頭下車,上船坐在馬扎兒上,為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畢,就上車走了。賓主雙方沒有交談一句話。
有集八卷,佚。今存文一篇,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詩二首,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個人作品 (2張)
《蘭亭詩二首》。
6、‘詠絮才女’謝道韞,列十賢之六。
江左十賢
絮留下來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可用何物比喻飛雪。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許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詞語,這段事迹亦為《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所提及。
在孫恩之亂時,丈夫王凝之為會稽內史,但守備不力,逃出被抓被殺,謝道韞聽聞敵至,舉措自若,拿刀出門殺敵數人才被抓。孫恩因感其節義,故赦免道韞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後,謝道韞在會稽獨居,終生未改嫁。
謝道韞長於詩文,劉孝標註《世說新語·言語》引《婦人集》說:謝道韞有文才,所著詩、賦、誄、訟,傳於世。她的作品《隋書·經籍志》載有詩集兩卷,已經亡佚。《藝文類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擬嵇中散詠松》兩首詩,《全晉文》收其《論語贊》。
謝道韞(右側)
謝道韞不僅詩文寫得很出色,而且她具有很高的思辯能力。魏晉時代,“人士競談玄理”(時人稱道家的《老子》、《莊子》和儒家的《易》為“三玄”),清談成為一種風氣。有的人甚至通過談玄,“累居顯職”。謝道韞雖然不想當官,對玄理卻有很深的造詣,並善於言談。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記載,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獻之在廳堂上與客人“談議”,辯不過對方,此時身在自己房間的謝道韞聽得一清二楚,很為小叔子著急,想幫他一下,遂派遣婢女告訴王獻之要為他解圍。然而,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隨便拋頭露面。謝道韞就讓婢女在門前掛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後就王獻之剛才的議題與對方繼續交鋒,她旁徵博引,論辯有力,最終客人理屈詞窮。
7、‘雕刻聖手’戴逵,列十賢之七。
戴逵(326-396 ),東晉著名美術家、雕塑家。字安道,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人,居會稽剡縣(今浙江紹興嵊州市)。他是顧愷之時代另一有名畫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長期住在會稽一帶。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於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堅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孝武帝時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
他少年時畫的《南都賦》,使他的先生范宣(當時有名的學者)改變了繪畫無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於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木像及菩薩像。為了創造新的樣式,他暗暗坐在帷帳中傾聽群眾議論。根據大家的褒貶,加以研究,積思三年才完成。
由此可見戴逵是首先創造了中國式佛像的藝術家。戴逵並且創造了夾紵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脫胎漆器的創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7、‘唱樂奇絕’羊曇,列十賢之八。
江左十賢
《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
羊曇者,太山人,知名士也,為安所愛重。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嘗因石頭大醉,扶路唱樂,不覺至州門。左右白曰:“此西州門。”曇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扉,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
晉名士羊曇是謝安的外甥,很受謝安器重。謝生病還京時曾過西州門。謝死後,羊曇一年多不舉樂,行不過西州路。有一天吃醉了酒,沿路唱歌,不覺到了西州門。左右提醒他,他悲傷不已,以馬鞭敲門,誦曹植詩:“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后將羊曇醉後過西州慟哭而去的事用為感舊興悲之典。
哭西州 山丘淚 思謝傅 悲謝傅 慟西州 淚下羊曇 生存華屋 羊曇恨 羊曇悲 羊曇悲傷 羊曇悲感 羊曇揮淚 羊曇淚 羊曇醉 羊曇醉后 西州沾裳 西州淚 西州路 西州門 西門慟 西門灑淚
江左十賢
袁山松(?-401)梁武帝評書作袁崧,字不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祖上數代為官,尚書郎袁喬孫。生年不詳,卒於晉安帝隆安五年。博學有文章,為吳郡(今江蘇蘇州)太守。能書,梁武帝評云:“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梁武帝評書、晉書本傳》。朝廷任命劉牢之為都督會稽等五郡軍事,率軍征討。孫恩避開強敵,又撤回海島。劉牢之屯兵於會稽上虞,派部將劉裕戍守句章(今浙江寧波市南);吳國內史袁山松築滬瀆壘(今上海市閔行地區),晉袁崧,陳郡陽夏人,琅琊太守方平子,嗣父爵長合侯,少負才名,博學能文,著《後漢書》百篇,出守吳郡。吳國內史孫恩作亂,寇吳會時承平日久人,兵不習戰,崧築瀆壘御恩,保障一方,明年,兵敗死之,部將李祥收葬。
山松性情秀遠,擅長音樂,曾改作舊歌《行路難》,酒酣高歌,聽者無不下淚,時人號為一絕。每出遊,好令左右作輓歌,人謂之“袁道上行殯。”袁山松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輓歌,並稱“三絕”。袁山松所著《後漢書》百篇曾被公認為不朽之作。隆安三年(399),“五斗米道”孫恩進攻滬瀆,吳郡太守袁山松築東、西滬瀆壘與之對抗,壘破兵敗,袁山松戰死,其子孫留居守廬。上海的袁姓是袁山松的後代。
著作
【菊】
靈菊植幽崖,擢穎陵寒飆。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
【白鹿山詩】
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復得脯臘之。
黃鵠摩天極高飛。後宮尚得烹煮之。
10、‘江左棋手’張玄之,列十賢之末。
江左十賢
趣事典故
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孫子和外孫,小時候都很聰明。顧和很看重他們,但認為顧敷更聰明一些。顧和的偏愛讓張玄之很不滿意。當時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一次顧和與他倆一起去寺里,看到了佛涅盤的塑像,弟子們有哭的,有不哭的。顧和拿這件事問兩個孫子。張玄之說:“受到佛的愛護所以哭,沒有受到佛的愛護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或許是忘情的不哭,不能忘情的就哭了。”
1、南北二玄
江左十賢中,謝玄與張玄之並稱‘南北二玄’,張玄之曾在淝水之戰前和謝安下棋;
2、王家兄弟
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個兒子,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個兒子;
詠絮才女謝道韞是謝玄之姊,又是王徽之和王獻之的嫂嫂;能夠與謝道韞相提並論的在當時只有同郡的張玄之的妹妹張彤雲,被人評價謝道韞有林下風氣,張彤雲則自有閨房之秀。
4、梅花三弄與興盡而返
王徽之先後與桓伊傳出‘梅花三弄’、與戴逵傳出‘興盡而返’這兩個佳話;
5、瓦棺寺三絕
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6、三絕
羊曇則是謝安的外甥,所唱樂曲與桓伊之輓歌、袁山松之《行路難》辭,時人並稱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