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
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
2012年2月20日,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編製的《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規劃》全面總結了“十一五”西部大開發取得的顯著成就,深刻分析了新形勢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 答記者問
《規劃》按照中央提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地區到2020年要實現綜合經濟實力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一個大台階、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台階的總體要求,在綜合經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特色產業、公共服務、人民生活、改革開放等7個方面,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十二五”時期的奮鬥目標。主要包括:區域經濟增速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新增鐵路營業里程1.5萬公里,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19%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15%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0%以上,城鎮化率超過45%等等。
《規劃》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的區域開發指導方針,對“十二五”時期西部地區空間開發格局進行了統籌規劃。
二、支持河套灌區等8個農產品主產區優化發展。
三、支持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區等5個重點區可持續發展。
四、支持攀西—六盤水等8個資源富集區集約發展。
五、支持沿邊開放區加快發展。
六、支持秦巴山區等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跨越發展。
《規劃》對“十二五”時期西部大開發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了重點任務及重大工程。一、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構建以交通、水利為重點的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二、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加強環境保護,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
四、加大農業農村建設投入力度,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五、加強城鎮化與城鄉統籌,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完善人才開發機制,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七、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
八、堅持改革開放,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新突破,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九、加強指導協調,凝聚社會合力,進一步深化和落實中央的特殊支持政策。
“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必須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西部大開發再上一個新台階。
第一節 重大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重大自然災害以及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區各族幹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艱苦奮鬥、不懈努力,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西部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主要經濟指標比2005年翻了一番以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綜合交通運輸網骨架初步形成,新增公路通車里程、新增鐵路營業里程分別達到36.5萬公里和8000公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重點生態工程進展順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顯減少,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資源優勢逐步轉變為經濟優勢,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兩基”攻堅計劃全面完成,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比2005年分別增長80.0%和85.7%,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廣大幹部開拓創新意識明顯增強,各族群眾精神風貌昂揚向上。西部地區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部大開發不僅有力地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發展,也為全國發展開闢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專欄1:“十一五”西部地區主要指標實現情況
第二節 主要問題
西部大開發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時期,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與東部地區發展的絕對差距仍在擴大,交通基礎設施落後、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瓶頸制約仍然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貧困面廣量大、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薄弱的問題仍然突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的任務仍然繁重,西部地區仍然是我國區域發展的“短板”,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西部地區的繁榮、發展和穩定,事關各族群眾福祉,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從全局和戰略高度認識西部地區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承擔的特殊使命,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
第三節 戰略機遇
“十二五”時期,西部地區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國外看,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推進,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加快流動和重組,有利於西部地區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全面提升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和沿邊開發開放水平。從國內看,一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經濟結構深刻調整,有利於西部地區充分發揮戰略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二是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和發展條件不斷改善,各族幹部群眾求發展、奔小康的願望更加強烈,有利於西部地區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三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更為突出,中央不斷加大支持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力度,有利於在根本上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進一步加大投入、強化支持。更加註重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發展保障能力;更加註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建設美好家園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更加註重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著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更加註重社會事業發展,著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註重優化區域布局,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更加註重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諧,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第五節 基本原則
——堅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著力解決對經濟發展全局影響較大的結構性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既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又要在“好”上做文章,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大力推進位度和政策創新,積極構建比較完善的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首要目標,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維護社會穩定,使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努力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加強土地、能源、礦產、水等資源的節約和管理,強化節能減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要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提升沿邊開發開放水平。
第六節 主要目標
——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區域比較優勢充分發揮,資源有效利用,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高,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初步形成,重點城市群內基本建成2小時交通圈,基本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群眾出行更加便捷。鐵路營業里程新增1.5萬公里,道路交通、通信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明顯加強,供水、防洪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12萬噸/日。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取得積極進展,森林覆蓋率達到19%左右,森林蓄積量增加3.3億立方米,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勢頭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積大幅減少。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不含西藏自治區)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4.5%,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3.5%,氨氮排放量減少6.8%,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3.4%。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明顯下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第二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初步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製造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第三產業發展壯大,吸納就業能力明顯提高。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3。
——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全國的差距逐步縮小。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0%以上。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3個百分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政府職能加快轉變,社會管理能力明顯加強,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和質量不斷提升,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嚴格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穩步推進,堅持一手抓重點經濟區培育壯大,一手抓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一手抓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一手抓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序有力有效推進西部大開發。
第七節 重點經濟區
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託交通樞紐和區域中心城市,著力培育經濟基礎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重點經濟區。積極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促進產業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約利用,形成西部大開發戰略新高地,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積極推進重慶、成都、西安加強區域戰略合作。
專欄2:重點經濟區
關中—天水地區:全國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和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科技教育、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北地區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全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基地。
呼包銀榆地區: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農畜產品加工基地、新材料和原材料產業基地,北方地區重要的冶金和裝備製造業基地。
寧夏沿黃地區: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陝甘寧革命老區: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現代旱作農業示範區、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國家重點紅色旅遊區。
第八節 農產品主產區
充分發揮光熱水土資源和生物資源豐富優勢,結合特殊自然條件,構建以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農業發展戰略格局。鼓勵和支持農產品主產區集中發展糧食、棉花、油料、糖料、畜產品等大宗農產品;其他農業地區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形成一批農產品產業帶,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區。
第九節 重點生態區
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西部地區生態地理特徵,在生態脆弱、生態系統重要的地區,嚴格控制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適度控制其他開發活動,緩解開發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壓力。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加強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加快構建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加強統籌規劃,整合各類資源,從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從單一措施向綜合措施、從偏重數量向提升質量轉變。鞏固生態工程建設成果,完善政策和相關配套設施,把生態建設與發展替代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形成生態建設制度保障。
專欄3:重點生態區
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區:內蒙古草原、寧夏中部乾旱帶、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天山北麓、塔里木河上游等荒漠化防治區。開展以草原恢復、防風固沙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加強沙區林草植被保護、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工作,以及牧區水利設施、人工草場和防護林建設。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陝西北部及中部、甘肅東中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啟動實施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規劃,開展以防治水土流失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育草、淤地壩建設,加強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
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養區:祁連山、環青海湖、青海三江源、四川西部、西藏東北部三江水源涵養區。開展以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保護草原、森林、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紮實推進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祁連山水源涵養區和西藏等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
西南石漠化防治區:貴州、雲南東中部、廣西西北部、四川南部、重慶東部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區。開展以恢復林草植被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加大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力度,因地制宜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強基本口糧田和農村能源建設。
重要森林生態功能區:秦巴山、武陵山、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廣西北部、西藏東南部高原邊緣森林綜合保育區。開展以森林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區、天然林資源、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
第十節 資源富集區
西部地區水能、石油、天然氣、煤炭、稀土、有色金屬等能源礦產資源儲量大,周邊國家和地區能源礦產資源豐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生物資源多種多樣。按照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加強勘探、合理開發的要求,建設一批重要的能源礦產資源基地和產業聚集區,不斷提高能源礦產資源供應能力和產業風險應對能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統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大型企業集團,推進通道建設,推動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轉變,構建現代資源開發利用產業體系。
專欄4:重點能源資源富集地區
第十一節 沿邊開放區
充分發揮西部地區地緣優勢,依託國際大通道,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高層次、寬領域、多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拓展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實施空間。制定和實施特殊開放政策,加快重點口岸、邊境城市、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探索沿邊開放新模式。培育和建設一批富有活力的邊境重點口岸、邊疆區域性中心城市,形成邊境地區要素集聚高地,帶動沿邊地區整體發展。
專欄5:重點沿邊開放地區
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深化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經貿合作與技術交流,發揮內引外聯的樞紐作用。
東盟合作高地:以廣西為核心,建設並完善與東盟合作平台,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發揮更大作用,增強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能力。
第十二節 特殊困難地區
全力實施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攻堅工程,制定實施扶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及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等特殊困難地區和已明確實施特殊政策的西藏、涉藏工作重點省、新疆南疆三地州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編製實施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加快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加大對口幫扶和社會扶貧工作力度。繼續加大整村推進、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等扶貧開發力度,逐步提高扶貧標準。探索新的開發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逐片解決貧困問題,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制定支持革命老區發展指導意見,組織編製川陝、左右江等革命老區發展規劃。
續把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強化西部地區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全面加強水利、能源通道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西部大開發重大項目儲備庫,每年新開工一批重點工程。
第十三節 強化鐵路建設
加快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聯繫的區際通道建設,重點建設西部地區連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出海通道,以及西南地區連接西北地區的南北通道。加強與東北亞、中亞、東南亞、南亞地區互聯互通的國際通道建設。強化現有線路擴能改造,有序發展高速鐵路,建設 西安至蘭州、西安至成都、成都至貴陽等一批客運專線,蘭新第二雙線、成蘭鐵路、成昆鐵路擴能等區際幹線,蒙西至華中地區等煤運通道,拉薩至日喀則、格爾木至敦煌等西部幹線。研究建設川藏鐵路。根據發展實際,有序推進重點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加快形成西部地區鐵路路網主骨架,路網規模達到5萬公里左右,複線率達到50%以上,電化率達到60%以上。
專欄6:重點鐵路工程
區際幹線:建成蘭新第二雙線、拉薩至日喀則鐵路,建設鄭州至重慶、銀川至西安等快速鐵路,規劃建設成都至康定、拉薩至林芝、格爾木至庫爾勒、敦煌至格爾木、黃桶至百色、柳州至肇慶、哈密至額濟納、黔江至張家界至常德、北京至呼和浩特等鐵路,以及渝懷複線、包蘭鐵路銀川至蘭州段複線、焦柳線懷化至柳州電化、陽平關至 安康複線、洛湛鐵路南段複線、寶中鐵路複線等。
煤運通道:強化“三西”煤炭外運通道,完善大秦鐵路集疏運工程,建設蒙西地區至華中地區的運輸通道;加快形成蒙東煤炭外運通道,建設錫林浩特至烏蘭浩特鐵路、巴彥烏拉至阜新鐵路以及錫林浩特至多倫至豐寧鐵路複線。
運輸樞紐:建設 西安、蘭州、烏魯木齊、成都、昆明等集裝箱中心站,建設成都北、重慶興隆場、西安新豐鎮、南寧南、貴陽南等路網性編組站。
第十四節 完善公路網路
強化路網銜接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打通省際“斷頭路”,建設北京至昆明、北京至拉薩、青島至銀川、連雲港至霍爾果斯、上海至西安、上海至成都、杭州至瑞麗、廣州至昆明等國家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西部地區路段。加強國省幹線公路改造,現有國道基本達到三級及以上標準,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超過80%。重點建設連接東中部地區的公路幹線和通往東南亞、南亞、中亞和東北亞等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與相鄰國家連接的重要公路運輸通道基本實現高等級化,顯著提升口岸公路和國邊防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務水平。具備條件的鄉鎮通瀝青(水泥)路、行政村通公路,除西藏外80%以上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鄉村通班車。
第十五節 優化民航布局
優化機場網路結構,加強樞紐機場和幹線機場建設,完善支線機場布局,形成以成都、西安、重慶機場為區域樞紐,烏魯木齊、昆明機場為門戶樞紐,支線機場為支撐的機場網路體系。新建一批對改善邊遠地區交通條件、促進旅遊等資源開發及應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線機場,加快現有支線機場改造和擴建,進一步完善現有支線機場設施設備。積極推進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設施建設。鼓勵發展通用航空。
專欄7:機場建設布局
西南機場群:建設昆明西南門戶樞紐機場,強化成都、重慶機場的區域性樞紐功能,提升貴陽、拉薩等幹線機場能力,改擴建重慶、銅仁、騰衝、拉薩、林芝、南充等干支線機場,遷建瀘州、宜賓等支線機場,新建武隆、巫山、那曲、樂山、稻城、紅原、遵義、畢節、六盤水、黃平、瀘沽湖、紅河、滄源、瀾滄等支線機場,研究建設成都新機場。
西北機場群:建設烏魯木齊西北門戶樞紐機場,加強西安機場區域性樞紐功能,改擴建 西安、西寧、銀川、庫爾勒、和田、烏魯木齊、榆林、蘭州、敦煌、慶陽、格爾木、哈密等干支線機場,遷建 延安、漢中、安康、天水、且末、富蘊等支線機場,新建果洛、莎車、石河子、張掖、金昌、夏河、隴南、德令哈等支線機場。
第十六節 加快發展水運
進一步改善長江幹線和西江航運幹線通航條件,基本實現嘉陵江、右江航道梯級渠化和紅水河全線復航,形成有效溝通東中部地區的內河高等級航道體系。推進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加快內河主要港口和地區重要港口建設,促進高等級公路、鐵路與內河港口的無縫銜接。進一步完善沿海港口布局,初步形成煤炭、原油、鐵礦石和集裝箱的合理運輸體系。
專欄8:水運通道
內河港口:加快規模化、專業化港區建設,拓展港口功能。
沿海港口:結合沿海石油石化企業擴能與布局和大型鋼鐵基地布局,配套建設相應碼頭。建設欽州港、防城港港、北海鐵山港深水航道等工程。
第十七節 加強水利建設
加強水利規劃,完善防洪減災、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水利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體系。突出防洪重點薄弱環節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防治,加快西北、西南地區跨界河流重點河段整治。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西南地區水源工程建設;在充分節水和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科學規劃建設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解決西北地區資源性缺水問題。適時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做好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及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前期協調工作。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和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在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地區合理建設一批新灌區,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根據牧區水資源承載能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飼草料地。開展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推進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加強水資源管理,全面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發展高效節水產業,淘汰高耗水的落後產能,合理調配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專欄9:重點水利工程
重大水利樞紐:加快建設重慶金佛山、觀景口,四川小井溝,雲南小中甸,陝西南門溝,新疆克孜加爾、阿爾塔什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積極推進西藏拉洛,黃河古賢,西江大藤峽,內蒙古文得根、扎羅木德,貴州夾岩、黃家灣、馬嶺,雲南德厚、阿崗、車馬碧,青海蓄集峽等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重點調水工程:加快推進甘肅引洮等工程建設,開工建設新疆布爾津河西水東引、陝西引漢濟渭、雲南牛欄江滇池補水等工程,推動內蒙古引綽濟遼、甘肅白龍江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
民生水利工程: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基本完成病險水庫和老化失修嚴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病險水閘的除險加固任務。加強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設。
第十八節 暢通能源通道
加快原油及成品油管網建設,積極推進陸路原油進口通道及配套幹線工程建設,完善成品油輸送管網。建設中哈、中俄、中緬等國際油氣管道和新疆獨山子、甘肅蘭州等石油儲備基地。大力發展天然氣管網,建設西氣東輸三線、四線工程,擴大西氣東輸管道輸送能力。完善西部地區區域性管網建設,滿足生活生產需要。開展青藏天然氣管道等工程項目前期論證,適時啟動實施。繼續加大西電東送力度,推進跨區域輸電工程建設,優化完善區域和省級電網,全面提高綜合供電能力和可靠性。積極推進西南地區電力交換樞紐建設。
專欄10:油氣管網重點工程
天然氣管網:建設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完善西北通道;加快建設中緬天然氣管道工程,完善西南通道;新建陝京四線及支線;完善川氣東輸通道。
第十九節 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強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發展,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重點建設城鄉寬頻網路、無線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衛星通信等綜合信息基礎設施,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強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進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服務。建立和完善電信、郵政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提高農村和邊遠地區的信息網路普及水平,力爭行政村基本通寬頻,已通電的20戶以上自然村和重要交通沿線通信信號基本覆蓋。強化郵政基礎網路,完成空白鄉鎮郵政局所補建,推進村郵站和信報箱建設,提高郵政普遍服務水平,基本實現村村通郵。加強信息資源社會化綜合開發利用,完善涉農信息服務體系,提升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加強網路信息安全保障,構建信息安全防護體系。
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強化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第二十節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通過提高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支出標準及轉移支付係數等方式,加大中央財政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建立省級財政對省以下生態補償轉移支付體制。進一步完善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補償試點,啟動祁連山、秦嶺-六盤山、武陵山、黔東南、川西北、滇西北、桂北等生態補償示範區建設。進一步完善水、土地、海洋、礦產、森林、草原等各種資源稅費政策和徵收管理辦法,研究建立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逐步建立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和引導下游與上游地區、開發與保護地區、生態受益與生態保護地區之間開展生態補償。積極探索水權交易、碳匯交易等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加快研究制定生態補償條例。
第二十一節 實施重點生態工程
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在重點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區位繼續安排退耕還林(草)任務。完善和落實退牧還草政策,調整工程建設內容,綜合治理退化草原,恢復草地植被。啟動草原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加快編製實施科爾沁退化草地治理,甘孜高寒草地生態修復、伊犁河穀草地保護等重點草原生態保護工程規劃。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和防護林體系建設。開展三峽、丹江口、劉家峽等庫區生態綜合治理,加快三峽庫區周邊綠化帶建設。穩步推進生態移民,強化安置地生產生活條件建設。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穩步推進三江源等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西藏生態安全屏障、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和迪慶“兩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推進塔里木盆地周邊和準噶爾盆地南緣等防沙治沙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繼續實施碳匯造林項目。加大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治力度。
專欄11:重點生態工程
退耕還林:新增退耕地造林任務,配套實施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重點安排在江河源頭、湖庫周圍及石漠化嚴重等生態地位重要區域,並向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傾斜。
退牧還草:重點安排划區輪牧和季節性休牧圍欄建設任務5億畝,退化草原補播改良任務1.5億畝,配套建設一定規模人工飼草地和舍飼棚圈,適當擴大岩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範圍。
石漠化治理:逐步擴大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規模,通過加強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等措施,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
京津風沙源治理:繼續實施並完成一期規劃剩餘任務,著手編製二期工程規劃並啟動實施,對沙塵源區與路徑加強區進行有效治理。
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地區繼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採伐,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進一步調減木材產量,對森林進行有效管護,加強公益林建設和森林經營。
防護林體系建設:開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五期和長江、珠江流域及沿海等防護林建設,增加林草植被,形成生態屏障。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長江中上游、黃河中上游和珠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積極開展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淤地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4.48萬平方公里。
生態移民:對生活在生態條件惡劣、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農村人口實施搬遷,達到保護自然生態、改善生產生活的雙重目標。其中,安排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生態移民任務約74萬人。積極支持寧夏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
第二十二節 加強環境保護
繼續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加快黃河中上游、珠江、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三峽庫區及上游以及雲南滇池水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對青海湖、博斯騰湖、艾比湖、洱海、撫仙湖、草海等湖泊採取預防性保護措施,進一步加強瀾滄江中上游、東川小江、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疏勒河、渭河、烏梁素海等流域綜合治理。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高飲用水水質達標率,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健全工業污染防控體系,加強造紙、印染、化工、製革、食品等行業及重金屬排放企業污染治理,推進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及污染防治。加強化學品環境管理。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支持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成渝城市群等重點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村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和無機廢棄物收集轉運。
第二十三節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嚴格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堅持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加強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強化能源、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開採回採率和綜合利用率。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低水平重複建設,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落後產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突出抓好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全面推進電力、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提高現有設施運行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積極推進甘肅和青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點,組織開展重點資源富集區、城市、行業和園區循環經濟試點並擴大試點範圍。穩步開展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建設。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專欄12:循環經濟和低碳試點
循環經濟試點地區:積極推進甘肅循環經濟示範區和重慶(三峽庫區)、貴陽、榆林、石嘴山、石河子循環經濟試點建設,建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開展六盤水、包頭、鄂爾多斯、烏海、長壽、金昌、白銀等資源型城市試點,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城市。
循環經濟試點行業:在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輕工、機械製造、農產品加工等重點行業開展循環經濟試點。
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建設四川西部化工城、內蒙古蒙西高新技術工業園區、青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青海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重慶長壽化工產業園區、重慶永川開發區、廣西賀州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區、雲南昆明循環經濟園、寧夏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新疆庫爾勒經濟開發區等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積極推進 陝西、雲南、重慶和貴陽開展低碳試點建設,建設一批低碳產業示範園區,探索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低碳技術研發、示範和產業化。
第二十四節 做好防災減災
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開展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調查和危險性評估,針對危害嚴重、穩定性差、不能或不宜搬遷避讓的災害隱患點,以工程措施為主進行重點治理。對於工程治理方案難以有效治理或治理成本過高的災害隱患點,實施生物措施治理或搬遷避讓工程。建立省、市、縣、鄉四級監測、預警、應急指揮體系,加強應急指揮裝備的配備,充實專業救援救助力量,在災害高風險區內的城鎮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城市規劃建設綜合避難場所。加強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強化綜合防災減災教育,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建立健全綜合防災減災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面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和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做好汶川、玉樹、舟曲災后恢復重建,支持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實施,提升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發揮比較優勢,深入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建設國家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第二十五節 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
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調整優化能源開發布局,重點建設鄂爾多斯盆地、蒙東、西南、新疆等國家重點綜合能源基地,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勘查力度,加快建設陝北、黃隴、蒙東、神東、寧東和新疆等煤炭基地,優化發展雲貴煤炭基地,重點建設一批現代化露天煤礦和千萬噸級安全高效礦井。鼓勵發展清潔、高效、大容量燃煤機組,加快大型坑口燃煤電站和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加強煤層氣、頁岩氣開發利用。科學布局煤制天然氣、煤制液體燃料、煤基多聯產示範升級項目,有序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強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實施精細開發,重點推進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四川盆地等重要的油氣資源戰略接續區建設,穩定國內石油產量,促進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依託國內和進口石油資源,優化原油加工布局,建設一批千萬噸級煉油基地,促進上下游一體化發展。積極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建設和完善一批大型石化基地。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在保護生態和做好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制定和完善流域水電開發規劃,有序推進西南地區和黃河上游重點流域大型水電站建設,因地制宜建設中小型水電站。積極推進甘肅河西等西北地區及內蒙古大型風電基地建設,加強併網外送配套工程建設,鼓勵風電就地轉化利用。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發電,重點利用沙漠、戈壁及無耕種價值的空閑土地,集中建設若干座50-100兆瓦規模的大型光伏電站。通過在偏遠地區建設小型光伏電站等方式,解決無電地區人口用電問題。根據國家有關規劃要求,穩步推進廣西等地區大型核電站建設。做好鈾礦資源勘探工作。積極發展生物質能、地熱等其他新能源,加強青藏高原可燃冰勘探和開發利用研究。
專欄13:現代能源產業布局
煤炭開發與轉化:建設陝北、黃隴、神東、寧東、蒙東、雲貴及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陝北、彬長、准東、鄂爾多斯、寧東、隴東、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貴州等大型煤電基地,有序開展煤制天然氣、煤制液體燃料和煤基多聯產示範,穩步推進產業化發展。
石油天然氣開發及加工:建設塔里木和準噶爾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等石油生產基地,鄂爾多斯、川渝和塔里木以及青海等天然氣生產基地,克拉瑪依—獨山子、蘭州、烏魯木齊、昆明等煉油基地,克拉瑪依—獨山子、蘭州、彭州等石化基地,達州、長壽等天然氣精細化工基地。
風電:建設蒙西、蒙東、甘肅酒泉、新疆哈密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第二十六節 優化調整資源加工產業
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實施國家戰略礦產資源勘查儲備計劃,實現找礦突破,增加資源儲量,形成一批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後備基地。積極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和重點資源富集區建設,促進資源開發與當地經濟發展、人民群眾增收相結合。積極利用國外資源,拓展我國資源安全供應渠道。推動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改造提升酒鋼、包鋼、重鋼、攀鋼鋼鐵基地,積極推進防城港鋼鐵基地建設。加強有色金屬等資源綜合加工利用,延長產業鏈,推進冶電聯營,在資源富集地區建設一批深加工產業基地。做好稀土資源戰略儲備,實施更為嚴格的保護性開採政策和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逐步形成合理開發、有序生產、高效利用、技術先進、集約發展的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格局。推進青海、新疆、西藏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發展並形成若干大型鉀肥生產基地,優化發展氯鹼、磷化工等基礎化工原料,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加快淘汰落後水泥產能,提升現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節能減排標準,有序發展新型建材產業。著力推動輕紡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重點發展紡織服裝業。推動釀酒、製糖等食品加工業發展,著力打造貴州遵義和四川宜賓、瀘州白酒“金三角”生產基地以及賀蘭山東麓、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長廊。
專欄14:資源深加工產業布局
有色金屬:推進 陝西鉬鈦、甘肅河西地區鎳鈷銅、寧夏鉭鈮鈹、青海鋁電聯營及鈉鎂鋰、雲南鋁電聯營及鈦錫、貴州錳鈦深加工基地建設,穩步發展西藏中部地區銅鉻產業,建設藏青工業園區。
稀土:推進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稀土深加工基地建設。
紡織服裝:建設新疆、陝西、四川棉紡織,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毛絨紡織,四川、重慶、廣西、陝西、雲南絲綢,四川、重慶、甘肅化纖紡織基地。建設陝西西安現代紡織產業園、新疆石河子和阿克蘇紡織城、寧夏銀川生態紡織園項目。
第二十七節 改造提升裝備製造業
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以及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成套化和產業化,推動裝備產品智能化。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創新,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重點發展清潔高效發電裝備,智能輸配電、石化成套裝備、鑽井設備、工程機械、重型裝備、數控機床、汽車摩托車等裝備製造業,形成一批競爭力較強的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國家級研發生產基地。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重點發展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及配套為主的航空裝備、軌道交通、新一代衛星、運載火箭及其應用,以及國防軍工專用製造裝備。加快構建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推動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互動發展、雙向轉移。積極發展以節水灌溉、耕種播種、收穫加工、牧草加工等為重點的農用機械製造業。
專欄15:重點裝備製造業布局
石化成套裝備:建設德陽、蘭州、寶雞、西安、榆林、克拉瑪依等石油化工設備及石油鑽探設備生產基地。
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建設重慶、成都、西安、柳州、包頭、烏魯木齊等汽車產業基地。
數控機床:建設重慶、銀川、西安、寶雞、成都、天水、昆明、貴陽、西寧等數控機床研發生產基地。
航空航天:建設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成都、貴陽、安順民用航空產業基地和重慶兩江新區國防軍工專用製造裝備基地;建設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第二十八節 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有選擇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儘快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形成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比較優勢突出的高技術產業鏈、集聚區和產業基地。新能源產業要重點推廣太陽能利用技術和光伏發電應用,開發風電關鍵零部件,發展高效率、低成本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建設大型風電裝備、光伏產品研發生產基地。新材料產業要大力發展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屬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牆體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半導體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積極發展高品質特殊鋼、新型合金材料等先進結構材料,提升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發展水平,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節能環保產業要重點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的技術、裝備及產品,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產業化,推進城市礦產、再製造產業發展,加快節能環保服務體系建設。生物產業要重點開發數字醫用設備、生物醫用材料與人工組織器官等核心技術和系列產品,推進基因治療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和特色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產業化。著力培育生物育種產業,積極推廣綠色農用生物產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要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元器件、電子材料、多語言軟體等核心基礎產業,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平板顯示、數字電視、下一代網際網路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促進物聯網、雲計算的研發和產業化。新能源汽車產業要重點開發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子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發展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等。
專欄16: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
新能源:建設烏魯木齊、酒泉、重慶、成都、德陽、包頭、西安、銀川、昆明、六盤水等地風電裝備、光伏產品研發生產基地,開發2.5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物質液體燃料技術,建設雲南、廣西等生物質能源研發生產基地。
新能源汽車:建設重慶兩江新區、成都、柳州新能源汽車基地和 西安比亞迪汽車產業園。
節能環保:建設重慶、成都、寶雞等環保安全成套裝備生產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重慶、成都、綿陽、西安、昆明、天水、貴陽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生物:建設重慶、成都、蘭州、西安、楊凌、貴陽、昆明、通遼、桂林等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新材料:建設內蒙古稀土功能材料,陝西鎢鉬鈦鋯稀有金屬材料、超導材料、生物醫藥材料,甘肅鎳及鎳鈷合金材料,寧夏鉭鈮鈹和光伏材料,重慶鋁鎂輕合金材料,四川光伏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貴州鈦及鈦合金材料,雲南稀貴金屬材料及催化材料產業基地。
第二十九節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努力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完善金融組織體系,支持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在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支持壯大地方金融機構規模實力。規範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銀行以及證券公司、期貨公司、財務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支持融資性擔保機構從事中小企業擔保業務,加強資本市場建設,拓寬融資渠道。加快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積極發展現代運輸方式和第三方物流,建設大型物流樞紐,發展全國性、區域性和沿邊口岸物流中心。大力推進縣城超市和配送中心、鄉鎮和村連鎖農家店以及郵政三農服務站等流通網路建設,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大力發展信息諮詢、人力資源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工程設計、服務外包和家政、養老、健身及社區服務等服務業。加強市場監管,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依託豐富旅遊資源,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加強資源整合,積極發展文化、生態、休閑、度假旅遊,提升旅遊服務水平,打造富有西部特色的旅遊產品體系。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旅遊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促進旅遊公共服務建設和運營市場化。重點培育一批跨區域精品旅遊線路,形成一批國內著名和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實施紅色旅遊二期規劃,完善景點景區配套基礎設施,提升陳列布展水平。大力發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演藝娛樂、出版發行和會展等文化產業,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實力的文化骨幹企業,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
第三十節 有序承接產業轉移
按照市場導向、優勢互補、生態環保、集中布局的原則,有序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要把承接產業轉移與優化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結合起來,形成東中西部地區合理的產業分工格局。支持東部地區企業通過多種方式與西部地區企業建立長期的合資合作關係。實行差別化的產業政策,在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和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向西部地區有序轉移。統籌規劃產業園區建設,把產業園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和平台,引導轉移產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產業園區規範化、集約化、特色化發展。繼續做好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鼓勵東西部地區共建產業園區,支持對口支援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支持西部地區資源型城市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培育後續產業,實現轉型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適當擴區調位,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申請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嚴把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關,防止落後和過剩產能向西部地區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