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文化
中華姓氏文化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姓和名一樣,都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姓氏分為單姓(張、王、李、趙等)、複姓(皇甫、司馬、歐陽等)和多字姓(愛新覺羅)等。姓產生、發展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星象學、心理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人文始祖——伏羲氏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氏是指氏族,是和有血緣關係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種族。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對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繫,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和“氏”的來歷
中國人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就有“姓”了。是跟母親的姓。“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如黃帝,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後來儒家用倫理解釋了這一條。
中華姓氏的起源
中華姓氏的起源,追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前伏羲氏時期。相傳伏羲氏始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占絕大多數。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
第一個姓氏
第一個姓氏是在 河南誕生的。相傳,6500多年前,人類的始祖伏羲帶領人來到河南淮陽,繁衍生息。他規定了姓氏,制訂了婚嫁制度,教人結網捕魚、飼養牲畜,教人們烹制食物,推演出了八卦,製造武器用於戰鬥。伏羲氏姓“風”,因此“風”成為中華第一個姓氏,淮陽也被譽為“羲皇古都”。
現代人姓氏的來歷
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3種類別:
百家姓
2) 以國名為氏。
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 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 以鄉、亭之名為氏。
和以國名為氏一樣,但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 以居住地為姓。
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如:呼延(呼延村)。
6) 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
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姓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因為有人救過皇帝,因此皇帝封那人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 以次第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 以官職為氏。
9) 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 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大部分是多字姓,如:愛新覺羅。
12) 以謚號為氏。如:楚莊王的後人以先人謚號庄為姓。
13) 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皇甫:在避難中改成姓白和姓王。
淵源流長的姓氏文化
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迹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和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
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佈。中國人姓氏的分佈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佔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佔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佈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係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
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群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著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群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有不少漢字,在作為姓氏時有它特殊的讀音,這在姓氏學上被稱為“異讀”。出現異讀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姓氏中保留了古音,以及受地方方言影響所致。查,本是檢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為姓氏要念zhā。常,作為姓氏念sháng。
還有一些姓氏用字,一字兩音,同一個作為姓氏的漢字,由於有兩個讀音,就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姓,而且不一源流。如:“樂”姓,北方讀音與“月”字同,而南方讀音則與“勒”字同音;“召”姓,漢族人讀者作“少”,而傣族人則讀作“趙”;原籍在中原一帶的“覃”姓,讀音作“談”,而注籍兩廣或壯族的則讀音與“秦”字同。這些同字不同音者,分別表示不同的姓,不能認為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區、不同族屬的不同讀法。
如今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唐太宗的時候──公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載有四百多個姓氏。四百多個姓,為什麼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佔據江浙一帶的是吳王錢叔,孫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百家姓》是我國宋元明清時期廣為流行的蒙學識字教材。作者不詳。成書於宋代初年。南宋人王明清考證說:“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明清嘗詳考之,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云:‘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乃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后妃。無可疑者。”按,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奪取北周政權,改國號為宋。當時全國尚未統一,攝於宋的威勢,地方割據政權如南唐、吳越等國紛紛向宋稱臣入貢。宋則堅持武力統一中國方針,用了十餘年時間,先後滅掉各地割據政權,最後結束五代十國局面。其中李氏建立的南唐政權、錢氏建立的吳越政權先後於公元975年和978年被滅。從公元960年至978年,“錢氏奉正朔”共有18年之久。王明清的結論是,《百家姓》即成書於這期間,乃吳越不知名的“小民”所編。《百家姓》以“趙、錢、孫、李”開頭是尊宋朝國姓為首,把吳越國姓放在其次。“孫”是最後歸降宋朝的吳越君主錢(忠懿)之正妃,“李”指南唐李姓君主。次句“周、吳、鄭、王”乃吳越開國君主錢鏐(武肅)以下諸帝后妃之姓。王明清為南宋時人,靠近《百家姓》成書時期,而且有材料說《百家姓》於宋代即已盛行。所以後人同意王的說法,對於《百家姓》成書時期向無爭議。如明人朱國楨說:“今《百家姓》,以為出於宋、故首以‘趙,錢、孫、李’,尊國姓也。”談遷在《棗林藝蕢》中也說:“《百家姓》相傳宋人作,故首趙。”可是談遷又說:“《南雍志》有唐虞世南《百家姓》一卷。”可知唐代已有《百家姓》,只是沒有流傳下來。後來流傳的則是宋初所編以趙字打頭的《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書,成書於北宋初(公元960年)。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佔總人口的10%。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實際排列,而是因為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王明清《玉照新志》記載:“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嘗詳考之,以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云:‘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錢)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雲‘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后妃。”
李唐皇朝初年,天下一統,為了加強戶籍管理,大唐皇帝李世民命令魏徵等大臣修訂《百家姓》,當時李姓僅為二等姓也曾讓大臣犯難,但大臣們最後還是屈服於帝王的威儀,把李姓提升為一等姓。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重修也就有了以趙姓為首的《百家姓》,之後百家姓雖經經修訂,但由於在民間作為幼兒認字識讀的課本,影響力巨大,且後代皇帝開明,終未有大的變動。
百家姓
黃帝(軒轅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姬水之濱,而得姓姬。
又姜(徹吧)和羌(Qiang)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羊”字頭。一個從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中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姜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而化“羌”為“姜”,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的原居於陝、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國語·晉語》云:“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后多認為黃帝的後裔,後來陸續分支成為不計其數的其他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項(鬧旭氏,姬姓),其後人重黎在帝譽時擔任火官,被帝答賜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並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祝融以此獲罪,被帝譽殺掉。祝融死後,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於叫季連。
牛:西周宋征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後人以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后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後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常先”為相。常先的後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廉:顓項的曾孫名廉,其後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於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人以祖上“樂父”中的“樂”字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吳:出於姬姓。周武王封鍾雍的曾孫於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
蔣:出於姬姓。周公且的兒干伯齡被封於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沈: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賄受封於深(河南平輿縣北),建沈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韓:出於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於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后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受封於韓。萬的後代以韓為姓氏。
許: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周武王封文叔於許,建許國。其後 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怕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於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為姓氏。
章:出於姜姓。齊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東東平縣東)。受封於鄣的齊大公庶子的後代,去邑為章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名高,受封於畢,稱為畢,稱為畢公高。華公高有庶於受封於潘,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於嬴性。顓頊之後,封於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范: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於以官名為姓。
韋:出於累韋氏。豖韋氏在夏代居於豖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豖韋國,又稱韋國。韋君後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於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省濟源市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
其後人以苗為姓氏。
任:出於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於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後國名為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複姓“司徒”。
司馬:上古代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後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後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万俟:万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万俟部落進入中原,后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如庄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所謂“說”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迹所給予的稱號。
第十種:因避禍、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於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於避居到幽州。改姓為桂。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第十二種:以數詞、排行及天干地支為姓氏。
萬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后叫畢萬,畢萬後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於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後以邴(丙)為姓氏。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漢改姓氏。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性的為數也不少。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產生於姓氏社會,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寧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計算世系,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嫁后,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後。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此稱,與漢族舊習俗(張王氏、李揚氏等)相同。
第十六種:容易讀錯的姓氏。
由於漢字有許多多音字及古音有變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讀錯。如万俟:音為Moqi(莫其),常有人誤讀為“萬壽”。
區:音為ōu(歐)常有人讀為“區”(qū)。
黑:音為hè(賀), 常有人誤讀為“黑”(hēi)。
蓋:音為gě(葛),常有人讀為“蓋”(gài)。
教 指傳授、教授之意時念jiāo,但作為姓氏時要念jiào。
任 本是信任、擔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為姓氏時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輩革命家任弼時同志。
繆 本是修繕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綢繆”時念móu,但作為姓氏時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宮廷女畫家繆素筠。
晟 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如廣東省有大型企業廣晟集團。但作為姓氏時念chéng。
樂 是一個多音字,念lè或者yuè,作為姓氏時念yuè,代表人物有戰國後期著名軍事家樂毅。
員 又寫成“貟”,本意是成員,讀yuán,但作為姓氏時念yùn,鄭碼:ZSLO,U:8D20,GBK:DA4F
筆畫數:6,部首:貝,筆順編號:542534,前人在用行書和草書書寫有帶有“口”字的字時,由於運筆較快,“口”字常常是用“厶”一筆寫成(當然手寫時沒有稜角,而是略帶圓形的),當這些手寫體被不同的印刷坊方塊化以後,就形成了異體字。如“兗、兗”“滾、滾”“句踐、勾踐”。“貟(貟)”和“員(員)”的情況也是正是這樣,“貟(貟)”字頭上的“厶”,其實就是“員(員)”字頭上的“口”。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 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 皮卡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粱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鍾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咎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鬱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卻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莊晏 柴翟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毆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后荊紅 游竺權逯 蓋后桓公 万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于單於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 長孫慕容 鮮於閭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跋夾谷 宰父谷粱 晉楚閆法 汝鄢塗欽 段干百里 東郭南門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 況後有琴 梁丘左丘 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 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終
一,是以地名為姓。
例如,楚莊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的後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裡,便以上官作了姓氏。又如歐陽姓,本禹王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餘於今浙江紹興,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於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余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後遂以歐陽為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賀蘭(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臺(湖名)等姓。
二,是以官爵為姓。
公元前445前,杞國亡於楚,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魯悼公因其本為夏王族之後,予以優待,封爵為侯,世稱夏侯。以後,佗的子孫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將官職拿來作了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等等。
三,是以方位為姓。
東方之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封推算,伏羲氏出於“震”卦,位主東方,於是伏羲後裔的一支,就以“東方”為姓。與此同類的還有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宮門外,於是以北宮為姓。春秋之時,鄭國某大夫居於西門,其後人便姓了“西門”。
四,是以血緣關係為姓。
五,是以次第為姓。
西漢建國后,為翦除地方豪強勢力,將齊國田氏諸后遷徙到諸陵,各支依住宅排列次序,分別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作了姓氏。
A、第五姓氏起源
出自田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消滅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故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第相區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遷者往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往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以次類推,田廣的田英最後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
郡望
歷史名人
第五琦:唐代扶風郡公。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為刺史,有惠政。
六,是以社會影響為姓。
七,是以少數民族的特殊稱呼為姓。
如赫連、單於、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慕容、獨孤(鮮卑族)等等。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賓牟 薄奚 薄野
d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台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斗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爾朱
f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公戶公玉公儀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皇甫 皇父 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睢鳩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柳下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甪里 閭丘
m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n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o歐侯 歐陽
p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丑 仆固 濮陽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薩孤 三飯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陶丘同蹄 統奚 禿髮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於 鮮陽咸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夏侯
y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運期
z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
姓氏五花八門,其中也有“不吉利”的姓氏,如“黑、死、老”等,但他們僅存在於單個村鎮或山坳,很少見,所以,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
華人的姓與氏來源於5000年前原始時代氏族與部落用的圖騰物。隨著發展,才形成今日的姓氏。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如今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搜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佈,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
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係、以及人群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佈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中國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性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中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著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群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群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名不正則言不順。寶寶呱呱附地,父母最關心的莫過於給孩子起個好名字。許多人為了給兒女取個好名字,絞盡腦汁,翻《辭海》,看唐詩,問朋友,有的甚至花錢請人取名,結果取的名字並不理想。命名,看上去容易,實際上是有一定難度的。兩三個字的簡單組合,裡面卻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技巧和方法。要做到名字順口、簡單、含義深刻、令人難忘,在命名時就要注意形、音、意三條原則。這一點 說起容易,做起卻難,原因就在於命名時存在許多忌諱,這就要初為人父母者必須處處小心,要爭到防患於未然。現將這些起名時常見的忌諱歸納如下
忌諱祖先和先賢的名字
漢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號。其一是漢族傳統極講輩分。以祖先名字為名,不但打擾了輩分的排序;而且會被視為祖先的不敬。其二是由於漢族的特殊性決定的。漢姓,首先是承繼父姓,然後起一個本人的名字,而某些少數民族或外國人,有本名、父名或本名加母姓、父姓。如法國人的姓名通常為三 段,即本名,加母姓,加父姓。如果漢姓名的在承繼了父姓以後,再加上祖先 的名字,那麼兩者就沒有絲毫區別了,這樣你根本無從分辨李四這個人到底是 爺爺還是兒子了。在封建制度下,人們不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為至尊,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清代的雍正、乾隆時,僅憑這一條就可以處人死罪並殃及九族。於是這種忌諱便被稱為“國諱”。但就現代人而言,僅就名論,一般不以偉人、名人的名字為名。但有人因崇敬某一偉人或名人,特意取其名為名。如李大林、張大釗,便是取李大釗、斯大林之名為名。當然姓趙、姓關的人,也不應以“子龍”和“雲長”為名了,否則便會今古不分。
忌諱生冷字
名字是供交際使用的,否則,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當今的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絕大多數計算機儲存的漢字僅限於常用字。如果命名時,使用一些生僻字,一般人不認識,必須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命名使用生僻字,只能白白增加別人工作的難度、麻煩。人們在使名時選用生僻字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不落俗套。但一般人們認識的常用字,卻不過三、四千字,而命名又主要是為了讓別人稱呼,並不是為了賣弄學問。有人曾舉例說,當你去某個部門申請工作時,主管領導看了你的履歷表后,如果認不出你的名字,那麼對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如果他在叫你時,把你的名字讀錯又經你糾正,這場面可能會使領導尷尬。領 導會覺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惱怒,你也可能會國因為領導然連你的名字都不認識而生輕視之心。日後在上下級相處過程中,就可能發生一些齟齬或不協調不融洽的現象。命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影響了形象,妨礙了交際,可謂得不償失。我國漢字的數量非常多,僅《康熙字典》就收有四萬二午一百七十四字,另外繁簡字、古今字、正俗字之間往往有非常細微的差別。舊時人們命名,喜 歡翻看《康熙字典》這是不足取的。我們要使用工具書,最理想的是《現代漢語詞典》。它在每個字下還收錄詞語,這對於命名很有參考價值。使用這部工具書也要注意,裡面的生僻字,使用時要注意避開。
忌諱姓名單調重複
有些人命名,喜歡利用漢字的形體結構做文章。例如:石、磊、林、森、聶、耳這三個名字即是此例。這種命名的審美效果頗佳,可惜我們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微乎其微。而且即使石、林、聶三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這種方法。有些人取名時喜歡將姓名用字的部首偏旁相同,並將此作為一種命名技巧來推廣,如李季、張馳,這種技巧實際上不值得提倡。如果姓名三個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就會使人產生一種單調之感。特別是當你在書法簽名時,就會更強烈地感覺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濤、何信仁等,不論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種呆板單調之感,不會產生點事縱逸、變化多姿、曲折交替,氣韻貫注的美學效果。我們既然是用漢字取名,就不僅要考慮意義上高雅脫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書寫時變化多姿的形象美。
上述例子說明名和姓存在形體結構的搭配問題。如果形體結構沒有變化,姓名就顯得呆板,拘謹。
在運用字形命名時,過去有兩種技巧,一是拆姓為名,另一是增姓為名。所謂的拆姓為名是指取名時截取的一部分作為名,或者把姓分割為兩部分作為名。如商湯時的輔弼大臣伊尹,其中就是取姓的一部分“尹”而構成的,此外現代著名音樂家聶耳,著名作家舒舍予(老舍)、張大弓、計午言、董千里、楊木易也都屬此類。另外還有雷雨田、何人可等也是將姓拆為兩部分作為名的。古人有些人將名剖分為字,如南宋愛國詩人謝翱,字振皋羽,字即由名拆開而成。明代的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清代的尤侗字同人、林佶字吉人都屬此類。還如清代的毛奇齡字大可等。還有些人是將姓名剖分為號,如清代的胡珏號古月老人,徐渭號水月田道,則又分名入號。
所謂的增姓為名是指在姓的基礎上再增添一些筆劃或部首構成一個新字成為名,如林森、於吁、金鑫、李季等。
忌諱多音字
我國的姓氏多半屬於單音字。也有個別姓氏屬於多音字,如:樂字。這種姓氏顯然在交際時會造成麻煩。如果說姓氏的多音是無可奈何的事實,那麼名字的擬定是完全可以避免這種麻煩的。山東某地有一個學生名叫樂樂樂,老師上課時卻不知該怎麼叫他,老師居然讓這個名字給難住了。這個名字的三個字都是多音字,可有八種讀法,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
看來這個學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個社會過不去,一個名字居然有八種讀音,在交際場合如何使用呢?到頭來別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錯了被人恥笑,吃虧的還是自己。別人叫不上來,可以不叫,可以避開。一個人的名字如果別人不叫,不使用,那麼這個名字又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
所以對於多音字應盡量迴避。如果要用,最好通過聯綴成義的辦法標示音讀。例如:崔樂天、孟樂章。前者通過“天”說明“樂”當讀lè,後者通過“章”說明“樂”讀yuè。最後一個用意義告訴你應讀什麼。
漢語有相當一部分多音字常用的只有一個音。這樣的多音字在命名時就不必擔心使用時會產生誤讀。
忌諱過於誇讚的字
名字好聽與否,不在於用詞多麼華美,而在於用詞用得恰當到好處。但有的人可能會犯下錯誤:給男孩子起名,總是離不開一些過於生猛的字,如豪、強、炎、猛、闖、剛等,雖然斬釘截鐵,讀起來剛強有力,用男子漢派頭,但也容易使人聯想到渾噩猛愣、放蕩無檢,使氣任性,不拘禮法,誤認為是一些赳赳武夫,所以,自古以來,一般貴族士大夫在給男孩子命名時,都盡量避開這些字。因為中國文化認為,我之剛烈堅強,並非那些喜怒形於詞色、遇事拔刀而起的血勇之人,而是一些內蘊浩然之氣,遇事不驚不怒,談笑風生的偉丈夫。有人給女孩子命名卻又總是在一些春蘭、秋菊、珍珍、艷艷之類的詞里繞圈子,但是如果把它們放到一定的文化氛圍中,就會使人產生飄浮的感覺。如女子名字中常喜歡的花、萍、艷、桃、柳等字眼就是。花雖俏麗明艷一時,獨佔秀色,出盡風頭,但 場風雨過後,就會零落成泥碾作塵。楊柳亦屬柔軟脆弱之物,成語中的柳性楊花、殘花敗柳等,就表示出對這種事物所具有的象徵意味的情感評價。桃花令人引起紅顏易衰的聯想。萍與柳又都是飄零和離別的象徵物。所以,民俗中認為,取名時應盡量避開這些表面上明麗的字眼。
漢語姓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它在民族同化和國家統一方面起到重要的凝聚力作用,主要表現為不變性、民族性、政治性、宗族性和多元性等特質。
其一,不變性。中國人在姓氏傳承方面極其嚴肅正統,姓氏在人們心中神聖不可侵犯,作為一個氏族群體成員共同擁有的符號體系,相對穩定,輕易不改,顧炎武先生在姓與氏的內在關係論證方面所談及的:“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顧炎武,卷23)充分驗證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國古話。
其二,民族性。中國人遵循“禮樂教化”的道德傳統,重視祖先的教導,強調宗族的延續,血脈的傳承。甚至可以通過姓氏將身在異鄉、遠離故土的炎黃子孫凝聚在一起,激勵每個中華兒女,作為民族的一分子,血脈延續的一個環節,為祖國效忠,為民族爭光。其三,政治性。中華姓氏經歷春秋戰國的皇姓是尊,皇族至上,到門閥等級的姓氏高低、貴賤差別,姓氏體現了“別婚姻”、“明貴賤”( 王泉根, 2000: 189)的政治特點,其中“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是古代姓氏等級制度的鮮明體現。其四,宗族性。中國姓氏從一開始就是宗族的產物。從氏族家長制的產生,到國家一體化的完善,各朝天子大規模地分封同姓嫡系及有功之臣,層層相襲,世代相傳,形成龐大的宗族網。宗法意識和宗族組織無不給姓氏增添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其五,多元性。眾所周知,“夷夏交融,胡漢互化”是中華姓氏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也是中華姓氏豐富發展的過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是民族融合、兼容並存的結晶。每一次民族交融,不僅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增添了異民族特點,而且極大地拓展了中華姓氏的文化內涵,因此,透過漢語姓氏的剖析可以探究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質。
何武: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人,為人仁厚,獎稱人之善,歷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鄉侯,哀帝時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歸官,以緩和矛盾。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后王莽謀誅異己者,君國豪傑坐死者數百人,武自知難免,乃自殺。
何敞:字文高,東漢扶風平陵人,水利學家,為人性直,出為濟南太傅,以寬和為政。有冤獄,以春秋大義斷之,百姓化其恩禮。和帝時任侍御史尚書,曾數次上書斥責外戚竇憲等貪暴專橫,力言為政以節省浮費,賑恤窮孤之要。後任汝南太守領導人民修治魚同 陽舊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萬餘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