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姓

百家姓排名第83位的姓氏

史姓,中國姓氏,史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約三百零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9%左右。

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后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一生為人嚴正,《桐葉封臣》里“天子無戲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後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並將他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史佚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

2021年2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發布,林姓位列第83位。

起源


史姓
史姓
史(Shǐ)姓,源出有:
● 出自史皇氏
史姓淵源
黃帝時史官倉頡之後,以官名為氏。據《路史》上指出:“倉頡後有史氏”。又《姓纂》上則指出:“周太史佚之後,以官為氏,漢有史皇孫遜。”另外《中華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倉頡之後。”倉頡為黃帝時史官,人稱史皇氏。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其後有一支以官名為姓,稱為史氏。
● 源於姬姓
出自周代太史佚之後,亦以官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負責記錄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之後,亦多以官名為姓,形成史氏。
● 源於外夷
“史”漢字演變
出自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國人以國名為氏。隋唐時,西域康國支庶有史國,為“昭武諸國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
● 少數民族
出自唐代有突厥族有複姓阿史那氏,歸唐后簡改為單姓史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有歸附唐朝者,簡改為單姓史氏。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史籍記載:蒙古族實哷氏,亦稱什勒氏,世居烏葉爾拜柴(今黑龍江左岸俄羅斯境內)。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e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史氏。蒙古族蘇穆察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muca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史氏。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史籍記載:滿族石佳氏【亦稱實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赤盞部,滿語為SigiyaHala,世居葉赫烏蘇河(今吉林梨樹)】,滿族石富察氏【滿語為SifucaHala,世居倭濟(今黑龍江寧安)】,滿族石穆魯氏【亦稱石莫勒氏,滿語為Simulu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滿族松吉氏【滿語為Sunggi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和滿族松顏氏【滿語為SungyanHala,世居尼亞滿(今遼寧新賓尼亞滿山)】,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史氏。
源於土族,出自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屬於帝王以部落名稱賜姓為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白族土家族瑤族傣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史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史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倉頡。相傳倉頡是黃帝時的史官,人稱史皇氏。他生有四隻眼,善於觀察,見人們用結繩記事相當繁瑣,便發明了文字,在其創製出文字的當夜,鬼神都為之哭泣。因倉頡造字有功,其後代便以其官職為氏,稱史姓,倉頡自然成為史姓的得姓始祖。

分佈


史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約二百二十萬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傳說倉頡為陝西陳倉人,一說河南人,故此二地可能為史姓最早發祥地。東周列國時,各國均有史官,以官為氏者眾多。如晉有太史史墨、史蘇,衛有史朝,秦有史顆均屬此種情況。
西漢時,史姓有外戚發展成名門望族,從魯國史恭的妹妹史良娣漢武帝衛太子妃妾)開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為當朝要官。另此期,南方廣西、廣東已有史姓。
東漢時,又有史姓入居四川,漢至魏晉南北朝時,形成了史姓歷史上六大郡望,其四為史丹之後,西晉永嘉之亂時,史丹後人史苞避亂至河西建康(今甘肅高台縣),后發展成建康望族;史丹重孫崇,東漢封溧陽縣(今屬江蘇)侯,遂舉家從陝西長安縣徙溧陽,后發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後人史節為唐禮部侍郎,遷高密(今屬山東,后發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孫史王廣,居長安,后發展成為京兆望族。另有陳留郡,系東漢京兆尹,陳留考城(今屬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河南郡,系東漢河南人史晨一族所在。
隋唐時期,有西域史國人入居中原,以史為氏。又有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這兩股新鮮血液的注入,壯大了史姓家族,加速了史姓繁衍。
宋元時,北方戰事頻繁,史姓攜家大舉南遷,明代史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山東、陝西、安徽、湖北各地。
清代以後,史姓有遷往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家者。
今日史姓尤以湖南、山東多此姓,兩省史姓約佔全國漢族史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

堂號


高密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桂陽堂:以望立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溧陽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抗清。當揚州城危的時候,史可法給老母個妻子寫了遺書,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命副將史德威做他的兒子。並且交待說:“我逝世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邊。”城破以後,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殺他。德威哭著不肯殺,結果被清兵俘虜。被俘后,清人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屈,壯烈殉國。
懷溧堂:江蘇溧陽是史氏起源處,因以為堂。

郡望


建康郡:十六國前涼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高台西南,北朝魏廢。唐武則天時,王孝傑曾於今高台東南置建康軍,后地入吐蕃
宣城郡: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隋唐有宣州宣城郡。(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為宣州。本表於隋唐常說某州某某郡,都屬這種情形。)
高密郡:西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膠西郡置國,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西晉復置國,南朝宋改為郡,移治桑犢城(今山東省濰坊市東)。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內右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陳留郡:秦代置郡,治所在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桂陽郡:公元前202年置桂陽郡。西晉建興三年(315年),分設桂陽、平陽郡。西漢時,桂陽郡,領縣十一;南北朝時,宋、齊、梁稱桂陽國,陳時又稱桂陽郡;隋文帝開啟九年,一度廢桂陽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又稱桂陽郡;宋稱郴州桂陽郡,設知軍;(今湖南省郴州永興一帶)。

文物遺產

溧陽史侯祠擁有“江南第一大祠”之稱。本月22日,這裡舉辦冬至祭祖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5000多位族人代表,結合祭祖,隆重慶賀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史侯祠是東漢溧陽侯史崇宅邸。史崇死後,其孫史茅尚書將故宅擴成為祭祀建築群。此後幾度毀於天災戰亂,后經族人15次修復擴建,至清光緒25年,達到佔地60畝、殿堂百餘間規模。據族譜記載,從東漢到清末,史氏家族中官居宰執的有39位,科舉進士569位。

祠堂


史侯祠為史氏家廟,祭祀東漢溧陽侯贈司空史崇。從漢朝興建,三國吳時和晉朝世代保持(史侯祠舊址,即埭頭中學現址)。有司空廟碑略可證。
史彌遠
史彌遠
據《重修司空溧陽侯廟記》中記載宗廟的建置,由來很久。“宗”是說尊,“廟”是說貌,尊崇祖先容貌的處所,尤其不可不嚴格確定它的規章制度。司空御災捍患,後漢光武帝劉秀賜封溧陽侯於此,子孫繼承封爵,成為世嗣的開始。後代一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禪,澤垂千載,古樹茂盛,高接樓牆,供享潔凈,幃帳肅穆,不行動就產生敬意,不發怒就顯示威嚴,全縣都仰承他的神靈保佑……然而殿堂久遠,土木頹壞,屋瓦分散,橫樑傾斜,漏雪透風,積年累月,雖然神靈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狀不存。因此,二十三代孫,朝議郎,前杭州臨安縣令,上柱國史有則,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支之首,化育全宗族的德行,以和睦安撫千萬家,發出號召,別人馬上響應,大家樂於完成,他認為難以依照舊有制度,就建立了新的規章,與眾人商量,意見一致,得心應手,子孫願出力出錢,行動十分迅速,不滿三月,參差縱橫,房屋蔽日,飛脊遏雲,宏麗堅固,周環密緻,使得神靈能夠永遠安住。他就這樣努力地繼承舊業。
唐朝會昌六年農曆8月21日,宗長二十三代孫,朝議郎,臨安縣令,上柱國史有則,連同各院弟侄和各支長,孔目職司等,一起料理修建。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境內大旱,後人把對史侯的尊崇化為祈雨的希望,當時知縣郭延紹在廟中求雨,其後果然下了雨,立碑記載這件事(有禱雨碑。南唐升元三年農曆7月15日,尉遲勝撰,吳仁贍書,知縣事郭延紹,守縣尉張說立碑)。
到了宋朝,又屢次求雨正巧應驗。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尚書省發下文書,皇上詔賜“顯惠廟”匾額,縣丞方洙撰寫碑文(匾額和石碑都曾存放侯祠)。宋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加封“靈濟公”。
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廟被燒毀。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浮梁教授史禮之稟知官府,溧陽知州東平人史光祖捐出薪俸,倡議修建,教授長沙人張崇寫了碑記(明朝洪武年間重立碑石,曾存侯祠)。

家譜


族譜名稱編纂者編撰方式藏地備註
【全國】史氏譜錄合編八卷(清)史在等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行堂刊本八冊天津圖書館南開大學浙江圖日本美國該族散居於江蘇溧陽,浙江紹興、寧波等地。
【江蘇】史氏吳中派族譜不分卷/清初刻本一冊上海圖書館
【江蘇】史氏吳中派文獻譜不分卷(明)史丹纂修(清)史在湘續修清鈔本南京圖書館
【江蘇】吳中派史氏家乘表傳/清紅杏山樵藏鈔本蘇州大學
【江蘇淮安】遷淮史氏宗譜不分卷(清)史懷光鑒修史雲煥纂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刻本二冊江蘇淮安縣圖書館
【江蘇淮妥】遷淮史氏宗譜不分卷(民國)史久煌重修民國二十三年(1934)承澤堂鉛印本一冊江蘇淮安縣圖書館
【江蘇豐縣】古豐史氏長房族譜三卷/民國二十年(1931)鈔本江蘇豐縣孫婁鄉孫婁村
【江蘇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贈六卷(清)史迪安等重修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六冊日本美國扉頁作《溧陽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乘》。
【江蘇江都】史氏宗譜□□卷(民國)史濟廷修民國於九年(1930)木刻本江蘇江都縣昌松鄉薛河村存卷1、2
【江蘇】常州史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清)史圓華等修清光緒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十冊上海圖書館
【江蘇常州】史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清)史景祐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十二冊美國
【江蘇溧陽】史【氏】務本堂支譜八卷首一卷(清)史傑傑史榮祿等七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務本堂活字本十冊日本美國
【江蘇湮陽】史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清)史廷衛輯清宣統元年(1909)鉛印本南京博
【江蘇江陰】澄江史氏世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史景才等修清光緒二年(1876)懷溧堂活字本六冊美國
【江蘇江陰】澄江史氏支譜十卷(民國)史編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懷溧堂鉛印本十冊歷史所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江蘇宜興】男留史氏宗譜六卷(民國)史貽祖史順通等纂修民國三年(1914)修民國十五年(1926)世德堂木刻本六冊河北大學
【江蘇宜興】史氏宗譜十八卷(民國)史國瑛等修民國間永思堂排印本十八冊中央民院明萬曆間初修。
【浙江】史氏譜錄合編不分卷(清)史璞菴纂修史墨補修清康熙間刻乾隆閑補刻本四川圖書館存一冊
【浙江】簫山史氏宗譜二十四卷(清)史士璉等修清嘉慶五年(1800)木活字本十冊日本美國
【浙江】蕭山史氏宗譜二十四卷(清)史晉續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十六冊日本美國題籤作《蕭邑史氏宗譜》。
【浙江】廬山史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史晉纂修史錦文刊印民國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十六冊浙江圖書館日本美國題籤作《蕭邑史氏宗譜》。
【浙江寧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譜六卷(清)史濟鏗等纂修清宣統三年(1911)木活字本八冊天一閣
【浙江寧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譜八卷(民國)史濟鏗等纂修民國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八冊天一閣
【浙江寧波】史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民國)史邦直纂修民國三十五年(1946)鉛印本三十冊歷史所
【浙江】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八卷首一卷(清)史善豪纂修清咸豐三年(1853)史氏刻本六冊上海圖書館四川圖書館
【浙江】餘姚半霖史氏小宗譜九卷首一卷(清)史玫史善豪纂修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八冊河北大學
【浙江】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九卷(民國)史泉義續修清同治七年(1868)刻民國十二年(1923)續刻本八冊歷史所南開大學浙江餘姚梨洲文獻館譜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為五修。
【浙江】餘姚史氏宗譜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清)史光編輯清咸豐六年(1856)刊本十一冊南開大學前後有鈔補。
【浙江】餘姚史氏宗譜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民國)史良書續修民國三年(1914)刊本十四冊北圖書館北京大學歷史所南開大學河北大學(二部)哈爾濱師大浙江圖書館浙江餘姚梨洲文獻館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為九修
【浙江鄞縣】鄞東錢堰史氏宗譜八卷(清)史悠誠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九冊河北大學封面作《錢堰史氏宗譜》。
【浙江鄞縣】鄞東上水橫街史氏支贈十五卷首一卷(民國)史悠情史濟恂等纂修民國元年(1912)預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六冊天一閣
【浙江鄞縣】鄞東韓嶺史氏宗譜二卷(民國)史致天史悠安纂修民國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一冊天一閣
【浙江鄞縣】鄞東前徐史氏宗譜三卷(民國)史悠椿史久逢等纂修民國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一冊天一閣
【浙江象山】關頭史氏宗譜八卷(民國)秦英鑒重修民國二十七年(1938)刊本浙江象山縣文管
【浙江紹興】史氏譜錄續編不分卷(清)史基美修民國七年(1918)鉛印本一冊杭州大學日本美國
【浙江嵊縣】浦橋史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史悠晉纂民國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浙江嵊縣城郊鄉大浦橋村
【安徽黟縣】金澤【史氏】家譜不分卷(清)史繼周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一冊河北大學
【山東棲霞】史氏族譜書五卷(民國)史啟利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山東棲霞縣楊礎鄉史家莊山東棲霞縣觀里鎮小觀村
【山東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明)史以明原修佚名續修清初刻本一冊人民大學
【山東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明)史邦直原修佚名續修清乾隆間刻本一冊人民大學
【山東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清)史中立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一冊吉林大學日本美國
【山東】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清)史尚朴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四冊美國
【山東樂陵】史氏家乘不分卷(清)史炳第纂修清光緒二年(1876)木刻本四冊北圖河北大學(二部)美國
【湖北新洲】史氏宗譜六卷(民國)史正生史文榜創修民國九年(1920)木刻本湖北新洲縣徐古鎮萬崗村
【湖北新洲】史黃氏宗譜十卷(民國)黃潤堃續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湖北新洲縣黃林鄉段家山村
【湖南衡陽】史氏宗譜九卷(清)史炳文主修史達門等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九冊吉林大學
【湖南永興】史氏續修族譜十五卷首三卷(清)史久錄史悠信續修清光緒三十一一年(1905)溧陽堂刻本十七冊河北大學缺首一卷,封面作《史氏族譜》,扉頁作《平陵家乘》。
【四川萬縣】里牌溪史氏族譜十卷(民國)史錫永纂修民國八年(1919)排印本一冊吉林大學
【四川萬縣】史氏支譜正編不分卷(民國)史封銓纂民國十二年(1923)萬縣鸛石庄史氏鈔本一冊四川重慶市圖書館
蔣墅史氏支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史來興等修民國二十(1931)承啟堂活字本十四冊北圖書館
史氏宗譜七卷(清)史大盛等編修清咸豐四年(1854)蛟龍塘活字本七冊北圖書館第七冊殘破較甚。
義莊史氏宗譜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史明弼等修民國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鉛印本三十八冊北圖書館
史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清)史廷衛等纂修清宣統元年(1909)活字本三十冊北圖書館
史氏慶傳宗十二卷(清)史學班等重輯清光緒十七年(1891)活字本十二冊北圖書館
史氏宗譜不分卷/清鈔本一冊北圖書館
史氏家譜□□卷/清刻本北圖書館存一卷

字輩


江蘇溧陽史氏字輩:“纘述多俊奇丕澤承嘉順京昌眾深衍後代存興賢”。
江蘇溧陽埭頭史氏字輩:“以忠良顯瓚述是景企嘉彥慶斯衍方正守宗法詩書佩聖賢”。
江蘇高溧十三支字輩:“繼時必顯崇德尚家修廷獻偉詩書貽后忠孝承先用增駿福垂裕萬年”。
江蘇豐縣史氏字輩:
遷豐后長房支派:“一惟克敦宗九運復肇宏友恭延緒廣蔚起煥家乘樂遵硯祖訓教誨見天真業隆聲譽遠品端由學純”;
遷豐后二、三房支派:“以寬厚作基用忠孝為先志經德蔚起庶百世永綿樂遵硯祖訓教誨見天真業隆聲譽遠品端由學純”。
江蘇夏庄史氏字輩:“繼致順積美喬期仍愈賢來裔儀悠遠會運昭簡編”。
江蘇埭頭史氏字輩:“君仲原文存世以忠良顯瓚述是景企嘉彥慶斯衍方正守宗法詩書佩聖賢”。
江蘇下庄史氏字輩:“繼致順積美喬期仍愈賢來裔儀悠遠會運昭簡編”。
江蘇泗陽史氏字輩:“傳家以厚為善其昌賢良恆永慧敏業隆寬容安泰洪延茂盛”。
江蘇泗陽桃源史氏字輩:“鴻維嵐慎守廣居碩修聿”。
江蘇如皋史氏字輩:“朝際諸聞氏曾封侍郎常孝有傳家法詩書訓子方功名惟得喜仁義啟中堂”。
江蘇揚州史氏字輩:“宗元以繼克效迪思積美致慶英才雲仍”。
江蘇江都吳橋孫墩字輩:“玉掌善乃升之寶”
貴州貴定史氏字輩:“政事言賓德勛猷盛典忠恩惠廉明義泰略信元功宗位斯陳靖廷學各秉君”。
貴州貴定史氏字輩:“斯章之書朝迪純正顯”。
貴州貴定史氏字輩:“笙紀際廷品光讚美永錫慶祖”。
貴州赫章史氏字輩:“為宗宣盛世守元良洪開大學”。
貴州黔西史氏字輩:“維宗宣勝世守元良洪開大學國顯金章人文遠疏思秉齊芳”。
貴州黔西沙井史氏字輩:“明傳卷尚文載秉述清國恩光登朝顯達道乾福昌”
貴州納雍史氏字輩:“維宗宣盛世守元良洪開大學”。
貴州畢節史氏字輩:“文宗宣聖世守元良洪開大學國憲金章永承祖德忠政法綱名成道遠碧玉顯揚”。
貴州1984年史氏統一字輩:“國運昭彰振興溧陽承啟先訓中立法綱名成道遠碧玉顯揚俊傑盈宇智勇兼長英雄端彥思秉齊芳江山添艷榮漢安邦賢能增廣華典恆昌群星燦耀福壽寧康千秋詠頌富貴高昂”。
河南信陽市光山縣馬畈鎮史家塆史氏字輩:“敦厚承先業興華在啟賢立德致昌大開基世久傳繼續循貽謨航程永向前同展凌雲志福澤延萬年”。
河南平頂山史天澤後裔字輩:“廣文子繼望秉善同濟昌景楷方煥彰有容大剛祥嘉成希言良悠遠開新邦”。
河南偃師史天澤後裔字輩:“漢宣恭顯侯爵鴻業崇光興溧建世立宗拱發真定尚書相連惟賢居趙普天同慶仲良來偃三陽鞏孟魯臨寶襄敬先伯勤可法中武希都明誦永言家祥”。
河南寧陵史氏字輩:“容清恪文德方正家裡傳永昌廣仁化明紹念培元”。
河南柘城史氏字輩:“克明存恪慎作則以才尊功著昌茂久允中布化均星辰如群靈懷海福彩雲紅光亮滿堂長青傳萬春”。
河南卧龍、南召鎮平史氏字輩:“安鳳國文廷昌金章天錫鴻德”。
河南新野史氏字輩:“清儉則德正代傳永毓芳學業遵家訓文章大顯揚功名冠金榜俊傑朝玉堂”。
河南淅川史氏字輩:電、明、清、恆、華。。。
河南尉氏史氏字輩:“廣、書、記、明、清”。
湖南永興史氏字輩:“昭久濟美習庭順財明高”。
湖南永興史氏字輩:“昭久濟美習庭順財明高陽”。
湖南平樂史氏字輩:“師水彌之稱孫公可均齊如添文史永尚學德義世維昌紹承久濟美習庭訓純采名高揚慎終仍復初大中其允從昭文錫光又昌言順汝求時敏同秀茂”。
湖南新田史氏字輩:“光明正大彌顯道德永世昌榮”。
河北獲鹿史天澤後裔字輩:“倫成德天木火土進伯水金玉人繼單乘單紀化永汝成和雲”。
河北獲鹿、山西陽泉史氏字輩:“興啟亨通化咸熙典則祥仰欽尊體注錦向布銘章”。
河北任丘史氏字輩:“濟存明俊美立德樹萬長世繼忠良顯大道貽天方”。
河北滄州史氏字輩:“錫汝林焜淑銘清樹炳坮祖恩貽澤遠萬世永承昌忠信振國運孝友傳家本和善秉先久端品在淳良賢達惟聖學文方保濟祥”。
山東棲霞史氏字輩:“大本汝先樹峻德志克明統緒務可繼延世善永存”。
山東萊邑史氏字輩:“長興嚴得繼其承學化希文廷慶德芝樹”。
山東莒南史氏字輩:“佃蘭佩繼運振明立秀金”。
山東鄆縣史氏字輩:“仁積高增久裔仍衍祚長勤思祖懿訓駿業可重光華茂昌道遠榮厚嘉保祥兆興慶恆殿萬玉承繁連立聲傳傑聖貴滿繼先修啟建同壽朝昭穆遵賢令”。
江西上猶史氏字輩:“君子廷文粵東清發達湖海福祿興寬宏遠大貽謀允碧玉陵雲現龍光”。
江西南昌史氏字輩:“本孎溧陽遷居豫章昭日經濟樹木其芳……汝應國中文明日盛永世昌”。
江西贛南史浩後裔字輩:“君子廷文粵東清發達湖海福祿興寬宏遠大貽謀允碧玉陵雲現龍光”。
江西南昌史氏字輩:“師水彌之卿孫公祖必仕本立自元考起宗在節義紀汝應國中祖述憲章裔世貴端良彥賢美承家桂”。
湖北棗陽、河南唐河史氏字輩:“存興宣祖德修紀復能常勤儉田園闊詩書意味長”。
湖北當陽史氏字輩:“家世昌子襲雲漢兆金章文明承先祖定國永安邦”。
湖北史氏一支字輩:“興彬文宣政庭嘉良邦承正維宏載紀名肇泰履紹毓德敦本業尚志先忠孝家聲振詩書方克成永著”。
浙江餘姚史氏字輩:“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國世貴端良彥德及忠厚嗣”。
浙江寧波史氏字輩:“師水彌之卿孫公祖必仕本立自元孝起宗在節義積善致悠久濟美習庭訓英采名芳榮懋功應隆運”。
山西陽泉史氏字輩:“心彥的應言邦國筆宏元紹書培惠庚忠信梅華祿”。
山西陽泉史氏字輩:“宗斗光化士登萬錦芝紹苗文武舉秀澤智勇承厚”。
山西沁源史氏字輩:“文德商朝貞英顯貴奇呈全宗褒直崇本謹守秉良烈光繼熹”。
四川廣元史氏字輩:“俸萬正玉宏秉學章仲廷紹懷清敬禮儒連必可興”。
四川資中史氏字輩:“富貴從新啟英俊顯高明”。
重慶奉節史氏字輩:“敬作正大光明克紹宗功祖榮書禮傳家多孝環宇同樂太平志學吉運祥成秉堯邦顯國盛崇化萬代建樹永維本立常青”。
安徽金寨縣史氏字輩:“立家興賢良萬代”。
安徽壽縣史氏字輩:“思克祖家傳多豐以自連振慶方國太宣元占福仁添廉貞尚古百兆萬全成”
安徽懷寧史氏字輩:“友玉萬金良載記應汝永承芳世進謀貽遠家傳善至昌才名昭簡策經絡定朝堂作述咸茨大其祥發自長”。
遼寧阜新史氏字輩:“豐永萬洪廷振慶喜田耕品茂學習正”。
廣東史氏一支字輩:“庭盛經國典詩禮振家傳忠才孝友全”。
河北省分出天津市的史氏字輩:"萬金慶寶玉,勇士佔全魁"。
河北省南宮市史氏字輩:東,茂,弘,傑,德,召,祥,瑞,繁,榮,昌,盛。
宗族特徵:
銘鑒
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鏡,史姓族人多以此銘為鑒。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漢有名臣史丹,宋有詞人史達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學家史震林等,舉不勝舉。
3.史姓字行輩分排列有序。如明代孫士壁編史姓字行為:“纘述多俊奇,丕澤承嘉順,京昌眾深衍,後代存興賢。”又史良書新續《史氏宗譜》,內載浙江餘姚史姓後嗣輩份派語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國,世貴端良彥,德及忠厚嗣。”
溧陽史家
江蘇溧陽史氏始於東漢溧陽,是繼西漢杜陵史家之後最大的一個發散中心。從東漢至清末,江蘇史氏共出過80多個進士,尤其是溧陽史家,是史氏歷史上最大的一個長盛不衰的望族。
溧陽史氏始於東漢溧陽侯史崇。
史崇,原籍山東濟北,其高祖史恭封杜陵侯,其後裔遷居杜陵(陝西長安),故萬姓統譜說他是杜陵人。據史氏宗譜所記,史崇的曾祖父是史元(玄),漢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因外戚舊恩封平台侯,祖父史恁、父親史習先後繼承侯爵。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7年),史崇因剪赤眉劉盆子、平王尋於昆陽有功,官右將軍青州冀州二州刺史加驃騎將軍;加封史崇為溧陽侯,官徐州兗州二州刺史,食邑一萬戶,其居地在江蘇溧陽長盪湖南的埭頭
溧陽史氏,在東漢王朝經歷將近七代人。以史崇為始祖一世,世世繼承侯爵,直到三國,才取消侯爵的繼承權。具體情況是:二世史顥,以孝著稱;三世史茅,官尚書、侍中、鎮西將軍、雍州牧;四世史洽,官河內太守、司隸校尉;五世史澤,官左中郎將、上郡太守、御史大夫;六世史鉉,嗣溧陽侯改封蘭山侯,官冀州刺史;七世史藻,天下三分,改朝換代,子孫為溧陽人。
溧陽在三國時屬吳。史氏在三國紛爭中經歷了兩代人,八世史嵩在吳擴大勢力範圍的爭戰中為平越中郎將,蒼梧郁林(今廣西)二郡太守,封撫陵侯,食邑1500戶;史懿官至司空府諮議參軍、征南將軍,九真(今越南)隴西二郡太守。
公元265年,三國一統,司馬炎改國號為晉。晉王朝是一個最講究門閥等第貴族世胄的王朝,在官吏的選拔上大搞九品中正制。在晉代(公元265年~419年)的154年裡,史氏由於出身貴胄、門第顯赫,幾乎代代當官封爵,不到六代人,被封爵的竟有一公、五侯、一伯、一男;八世史隱,從吳歸晉之後,官尚書侍御史該國大中正(主管選拔郡守的官),史光為中書侍郎;九世史爽,官至五兵尚書、該國大中正、封零陵郡公(湖南),食邑3500戶加冠軍將軍、青州刺史;史紹,官鎮西府參軍、武陽將軍、司徒府長史、封武陽侯;史楚,官寧朔將軍、建安太守、鹽官都尉、封安吉伯;十世史雅,官散騎常侍、中書令陳留太守;史韶,官交州(今越南)屬國都尉、豫章(今南昌)太守、鹽官都尉,封陽羨侯(今宜興溧陽之間地),食邑1400戶;史琬,官王府參軍、丹陽江寧府縣令、散騎常侍輕車將軍,封宜春縣男(江西)進都亭侯(松江),食邑1500戶。十一世史輝,官積射將軍、巴郡太守(四川重慶);史晃,輕車將軍、南蠻校尉、長沙太守;史諒,因平蘇峻桓溫有功官至散騎常侍、強弩將軍、北海郡(今在山東)內史、該國大中正,封常安侯;十二世史疇,官豫章太守;史淵,官至尚書左民郎,江潤都太守,封秭歸縣開國候,食邑2000戶;史陵,官積射軍左中郎將、御史丞豫章太守;十三世史憲,官尚書左民郎、建安太守,封山陰縣侯(浙江);史潢,官中郎將蒼梧太守。史援,寧朔將軍中郎將。
南北朝(公元42o年~588年)時,溧陽史氏有史環(十四世)為官樂鄉縣令,都水衛尉、新安太守(廣東)!十五世史處安,官晉安太守(福建),史篡官散騎常侍、兗州刺史,封建昌縣(江西)開國侯;十六世史佐官司農卿。
隋朝(公元589年~617年),溧陽十七世史萬歲(隋書說他是京兆杜陵人,父名史靜,滄州刺史;溧陽史氏宗譜說他是溧陽人,父親名史佐),以太平公充左領軍行軍總管,因戰功拜上大將軍;史育左官監門侍中衛將軍。隋末天下大亂,溧陽史家不少人為避亂逃到福建浙江。
唐朝唐高祖李淵至武則天稱帝(公元618年~648年)期間,溧陽史氏有三人當官:十八世史仲謨,官越王府東閣祭酒、朝散大夫常州刺史;十九世史元道,宏文館學士、中散大夫太子洗馬、江州刺史;史嶷,授宣議郎太子詹事。武后臨朝,有二十世史大熹,為朝散大夫,新州司馬上柱國,史璨,為朝散大夫上騎都尉國事博士;二十一世有史處權,官潤州江寧縣尉,史處壽,官汝州新城縣令,史擇言,官鐃州弋陽縣令,史凈滋,為朝議大夫輕車將軍、駙馬都尉、溧陽縣開國侯,史務滋,為通議大夫輕車都尉,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遷司賓卿進拜左納言,相武后侍御史,溧陽縣男。由於來子殉誣雅州刺史劉行實、劉行感兄弟謀反,武后詔務滋與來俊臣共同審理此案,務滋想為劉氏兄弟平反,來俊臣就狀告史務滋同劉行感關係親密、包庇劉氏兄弟。天授二年一月(公元691年),武后叫來俊臣審理務滋,務滋遂即自殺。史務滋的自殺,給史氏在政治上、思想上極大的打擊與震動。史務滋的兒子史惟肖遷陝西終南,史子珉徙越州諸幾,史子華因官徙浙江定海,史擇言遷河北真定。由於武后在朝時間不長,來俊臣自己也於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因坐贓而貶為同州參軍,但在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封建社會裡,作為史氏有史以來官位最高的宰相自殺,對家族不免在思想上帶來沉默消極、淡泊仕途的影響,但人才還是時有湧現。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務滋後裔史翔登第進士,任京兆尹、山東道節度,公元758年襄陽兵亂被殺,謚襄愍;
史有則當過臨安縣令;二十六世史謙恕官至梁州刺史,二十七世史實在唐昭宗天復三年(公元903年)官至刑部尚書,蒹御史大夫上柱國。在五代(公元907年~959年)的52年裡,溧陽史氏出過兩個官:二十八世史淀為騎都尉國子博士,二十九世史萬壽(後晉)時官至安南將軍、蔡州刺史。
宋王朝的建立,使溧陽史氏進人了新時期,史氏後裔不斷向外遷徙。三十世史彥虯在宋仁宗時任將仕郎守太子正字,是埭頭史氏中聲望最高的族長,回鄉后修葺宗譜,增設廟象,至袖元年(公元1054年)又上田判府要求保護廟墓。從他兩個兒子開始,埭頭分為大小兩宗。長子史廷祚為埭頭大宗祖,二子史廷胤為夏庄(下庄)和湖頭等小宗祖。
宋代以來的溧陽史家:
溧陽史家在唐代往外遷徙的不多。但自宋代以來就大量地往外遷。在溧陽縣內分徙於下庄、湖頭、趙圩、義畝、黃金山、崇村巷、東培、周院、徐角、山前等廣大地區,在元明清三個朝代共出了29名進士,其中史夔史貽直史奕簪祖孫三代三進士,兩個狀元一宰相,是史氏在封建王朝最後的一個權勢高峰。

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史姓歷代名人225名,佔總名人數的0.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十三位;史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36%,排在並列第六十三位;史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23%,排在並列第八十三位;史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3%,排在並列第七十位。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史官史佚後裔。周宣王時太史、書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春秋晉國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春秋魯國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魯國人,徙杜陵。漢朝大臣。
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史大奈
史大奈
史魚-春秋時衛國史官。
史恭-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譜始祖。東漢溧陽侯。
史萬歲-杜陵人(今陝西西安)。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
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開國功臣。
史務茲-唐朝武后之宰相。溧陽侯21世孫。
史思明,寧夷州(今遼寧)突厥人,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者之一。居營州柳城,初名崒干,其貌不揚,懂六蕃語。姿癯露,鳶肩傴背,廒目側鼻,寡鬚髮,躁健譎狡史。突厥族,寧夷州人,唐玄宗李隆基賜名思明。著名唐朝叛將,“安史之亂”禍首之一。
史朝義:(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長子;樓煩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亂”叛將。
史浩-南宋朝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溧陽侯35世孫。
史彌遠-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陽侯36世孫。
史嵩之
史嵩之
史嵩之-南宋朝將軍宰相。史浩侄子。溧陽侯37世孫。
史天澤
史天澤
史天澤-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鎮陽王。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謚之忠靖。清高宗追謚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陽侯51世孫。
史貽直-清朝文源閣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溧陽侯52世孫。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後裔。著名周宣王時太史、書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晉國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魯國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魯國人,徙杜陵。著名漢朝大臣。
史游:(生卒年待考),西漢人。著名西漢書法家。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鄭州榮澤人(今河南鄭州)。著名五代後漢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倫:(生卒年待考),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達祖:(生卒年待考),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人(今河南開封),居杭州。著名南宋詞人。
史際:(生卒年待考),江蘇溧陽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孟麟:(生卒年待考),江蘇宜興人。著名明朝理學家。
史震林:(生卒年待考),字岵岡;江蘇金壇人。著名清朝文學家。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榮椿:(生卒年待考),字蔭堂;直隸大興人(今北京大興區)。著名清朝抗英將領。
史可-電影演員。
史玉柱-企業家
史泰祖-香港著名皮膚科醫生
史量才-民國愛國報業家
史東山-電影導演
史久鏞-聯合國國際法院院長
史群-當代水產學家
史克信:(公元1928~),黑龍江克山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史澤波:(公元1899~1986年),字恩澍;河北獻縣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九軍軍長。
史宏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華北“剿總”軍法執行部主任。
史文桂:1947年任澎湖列島要塞司令,1948年9月授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炮兵司令。1954年退役。
史銳: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聯合後勤司令部副總司令。
史玉波:(1954年10月~),河北棗強人,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副主席、黨組成員。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
史蘭芽:浙江省杭州市人,影視演員。因為出演電視劇《圍城》而成名。
史冬鵬:中國男子110米欄項目的運動員。
史文清:江西省政府副省長。
史文中: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礦業大學講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地球資訊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史和平:江蘇省政府副省長。
史紹熙:(1916.8.19-2000.9.16)原名史紹華,江蘇省宜興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天津大學校長。
史紹熙:原常州中學校長,教育專家。天津大學校長史紹熙和常州中學老校長史紹熙是孿生兄弟,常州中學的史紹熙是哥哥,天津大學的史紹熙是弟弟,原名史紹華。
史軼蘩(1928.11~2013.02.13),女,江蘇省溧陽市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衛生部內分泌重點實驗室主任。
史踐凡1941年出生,電視片導演。成名作《魯迅》。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作家,中國作協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委員。
史可:中國內地女演員。
史東山:電影導演。
史蘭芽:浙江省杭州市人,影視演員。因為出演電視劇《圍城》而成名。
史冬鵬:田徑名將、前110米欄世界冠軍。
史光輝,1998年參演首部電視劇《表演系的故事》,並由此進入演藝圈。
史愛東,2006年3月23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四日,德雲社全體成員為白血病患者、京劇演員陸地園舉辦一場慈善演出,全社演員串演評劇秦香蓮》。
史玉柱:企業家。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鄭州榮澤人(今河南鄭州)。五代後漢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玉孝: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史克信:(公元1928~),黑龍江克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史澤波:(公元1899~1986年),字恩澍;河北獻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九軍軍長。

人口分布


● 宋朝之前
先秦時,史姓活動已經遍布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西漢時,山東的史姓得到了王室的重視,稱為漢代累世公卿的名門望族,子孫繁衍長生,以山東為基地向江蘇、陝西、甘肅、四川等地發展。到唐宋時,外族的史姓在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定居,改變了西北和西部史姓的結構和比重。之後,史姓在各地都有分佈。
● 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史姓大約有近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5%,為宋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史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史姓總人口的47%。史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浙江,這二省史姓大約佔全國史姓總人口的68%,其次分佈於河南、陝西、江蘇,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18%。全國形成了西部的秦川、中部河南、東部江浙三塊史姓聚集地。
● 明朝時期
明朝時期,史姓大約有23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24%,為明朝第八十三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史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史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史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西、山東四省,大約佔史姓總人口的65%,其次分佈於河北、河南、江西,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20%。浙江為史姓第一大省,約佔史姓總人口的19%。宋、元、明期間,史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東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東部浙蘇魯、北部晉冀豫為中心的兩塊史姓聚集區。
● 當今分佈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當代史姓的人口已達到250多萬,排在全國第八十五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史姓人口由23萬激增到250多萬,增長了11倍,史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比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要低。自宋朝至今1000年,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佔史姓總人口的37%,其次分佈於山西、江蘇、遼寧、雲南、陝西,這五省又集中了28%。山東為當代史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史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以華北華東為中心的兩個史姓居住區。在600年間,史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同時出現向東北移民的情況。史姓在人群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北地區。在魯豫晉、冀京津、陝寧、青海東部、甘肅大部、內蒙古大部、遼寧、吉林大部、黑龍江北部、皖蘇滬、浙江西北角和東南角、湖北大部、川渝北部、雲南大部、新疆西北,史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7%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39.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80%的史姓人群。在內蒙古東北、吉林北部、黑龍江南部、浙贛湘北部、湖北南部、川渝中部、雲南西北,史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2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3.8%,該地區居住了約11%的史姓人群。
史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2.4%,A型佔28.5%,B型佔29.8%,AB型佔9.3%。

祠聯


四言

直躬如矢;忠諫伏蒲: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衛國大夫史鮋,字子魚,又稱史魚。衛靈公遠君子而近小人,史鮋屢次進諫不被採納,臨死時對他兒子說:“我活著不能讓國君走正道,死也不能按禮數安排。你把我放在窗戶下。”靈公前去弔唁,見了很奇怪,便問是怎麼回事。史鮋的兒子便把父親臨死時的話告訴給靈公。靈公聽了,驚愕地說:“這是寡人的過錯啊!”很快重用賢大夫蘧伯玉,斥退小人彌子瑕。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史魚是個正直的人啊!政治清明時像箭一樣直,政治黑暗時也像箭一樣直。”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魯國人史丹,字君仲,元帝時官駙馬都尉。元帝病重時要換太子,他直入元帝床前,伏在青蒲上涕泣力諫,使元帝收回成命。成帝即位后,封他為關內侯
茅廬煉藥;梅嶺招魂: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史通平,從會稽移居蜀地,築茅廬煉丹,據說可成龍虎形,後來白日升天成仙。下聯典指明朝末期的河南祥符人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明崇禎年間進士,歷任西安府推官、右僉都御史、漕運總督、鳳陽巡撫、南京兵部尚書。李自成滅明朝,他在南京擁立弘光帝,加東閣大學士,入閣參政。清兵南下,他孤軍固守揚州,城破后自殺未死,為清軍抓獲,不屈被殺。揚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嶺為他築衣冠冢作紀念。
太守世澤篆書家聲:上聯典指周朝時期的太史尹佚,人稱史佚,子孫以史為姓。史籀,周宣王時太守,作大篆十五篇。

七言

千里過師從席忱;一身報國托文章:此聯為南明朝時期的大臣、抗清明將史可法(公元1602~1645年),自題聯。
忠孝立身真富貴;文章行世大神仙:此聯為南明朝時期的大臣、抗清名將史可法撰書聯。
閣部勛名常照世;詩書事業足傳家:此聯為節選鄧敏怡挽民初參議院議員史澤咸(公元1882~?)的輓聯。史澤咸,字剛峰,山東樂陵人。
蓼花雪汀秀鄉里;翠竹震林綠江村: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人史雪汀。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畫家史震林,字岵岡,金壇人。乾隆進士。能詩、工書、善畫,不落前人窠臼。
南波傳世詩書畫;岵岡動人竹石蘭: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畫家史翁,字南波,浙江人,其詩、書、畫有“鄭虔三絕”之稱。左筆書尤為獨步當時,深受成親王嘉許。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書畫家史震林,字岵岡,江蘇金壇人。乾隆年間進士,官淮安教諭。能詩文、工書、善畫竹、石、蘭,精八分書,不落前人窠臼。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八言及以上

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郭沫若撰題揚州史可法祠聯。“十日”,指史可法守揚州城陷,清軍入城屠殺十日。
氣吐風雲,勤千啾之略;光依日月,榮二字之褒: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名將史萬歲,杜陵人。少英武,好讀兵書,善騎射。有謀略,屢立戰喵敵聞其名而懼。開皇末年,西突厥達頭可汗屢次侵擾邊境,史萬歲率兵至大斤山,突厥人聞其英名,畏懼而逃,他追擊前去,大破突厥兵。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王府教授史浩,字直翁,鄞縣人。宋紹興年間進士,官國子博士、王府教授、起居郎、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兩次任右丞相。金人犯邊,詔親征。為岳飛等人平反,向朝中舉薦人才,不因私害公。卒謚忠定。
定亂安邦,常懷廟廊大志;出將入相,允稱社稷名臣:是孫典指五代後周朝時期的名將史弘肇,字化元,鄭州人。嘗曰:“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毛錐子安足用哉!”。下聯典指元朝時期的光祿大夫左丞相史天澤,字潤甫,永清人。為將相五十年,上不疑,下無怨,人以比郭子儀曹彬。謚忠武。
良娣得產皇孫,故儲有后;翰林乞假歸娶,嘉耦相攸: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史良娣,為武帝戾太子妃,生子進,從外祖家姓,號史皇孫重孫即位後為宣帝,追良娣為戾夫人。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史貽直,十九歲舉進士,入翰林,乞假歸娶,朝野榮之,后居相位二十年。
伏蒲之忠,諫元帝而留太子;知矢之直,進君子而退小人: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都尉侍中史丹,字君仲,魯人,徙杜陵。元帝欲易太子,丹固諫不得易太子,及太子即位,封丹為關內侯。下聯典指春秋衛國大夫魷,字子魚,亦稱史魚。靈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彌子瑕,史魚數諫不從。病將卒,命其子曰:“吾生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置屍牖下”。靈公往吊,怪而問之,其子以告,公愕然曰:“寡人之過也。”於是進伯玉而退子瑕。孔子聞曰:“直哉史魚!既死,猶以屍諫。”
祖孫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蟬聯,猶有舅甥翁婿;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此聯為江蘇省溧陽史氏祠堂聯: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史鶴齡從康熙年間入翰林后,其子史夔,其孫史貽直,侄孫史貽謨,曾孫史弈簪,女婿於小謝,外甥于敏中任蘭枝、管幹珍相繼為翰林,世稱海內無第二家。下聯典指史鶴齡為丁酉年舉人、丁未年進士,史夔為辛酉年舉人、壬戌年進士,史夔弟史普為己卯年舉人、庚辰年進士,史隨為戊子年舉人、己丑年進士,史貽直為己卯年舉人、庚辰年進士,史貽謨為甲子年舉人、乙丑年進士,其弟史貽簡為癸卯年舉人、甲辰年進士,史弈簪為己酉年舉人、戊辰年進士。
溯倉頡,居太史,封壯侯,五千載宗功光日月;繩祖武,厚仁德,秉忠孝,億萬世蘭桂正乾坤。二零一三年,此聯由湖南永興縣胡碑下史小貴為其村新建祖廳而作。

古籍記載


● 《姓氏考略》據《路史》注云:“倉頡後有史氏。”相傳倉頡乃黃帝的史官,其後或以官為氏。
鄭樵亦註:“周太史史佚之後,以官為氏。”此例當與倉頡之後以史為氏者同。史之為氏,非獨佚也,周有史佚,亦有史籀、史興;晉有史蘇、史黯、史趙、史龜、史墨;楚有史猈、史皇;衛有史鰌、史狗、史朝;齊有史囂;秦有史顆,凡此之類並以史為氏。而未得世系者,又有太史氏、內史氏、左史氏、右史氏,皆主於史,不容無別。
● 《辭海》載:相傳古代史國人來中國,有的即以史為姓。
● 鄭樵又註:“阿史那氏改為史氏。”阿史那氏為突厥族姓。唐代史思明者是。
● 《姓氏考略》又註:唐代有史繼先,“本夏后氏之苗裔。唐肅宗時賜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