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病

癌病

癌病,中醫病名。是多種惡性腫瘤的總稱,以臟腑組織發生異常增生為其基本特徵。臨床表現主要為腫塊逐漸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質地堅硬,時有疼痛,發熱,並常伴見納差,乏力,日漸消瘦等全身癥狀。多由於正氣內虛,感受邪毒,情志怫鬱,飲食損傷,宿有舊疾等因素,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產生氣滯血瘀,痰凝、濕濁、熱毒等病理變化,蘊結於臟腑組織,相互博結,日久漸積而成的一類惡性疾病。本節對腦瘤、肺癌、大腸癌、肝癌、腎癌膀胱癌的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辨證論治作了扼要闡述。

名詞解釋


癌病是多種惡性腫瘤的總稱,以臟腑組織發生異常增生為其基本特徵。臨床表現主要為腫塊逐漸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質地堅硬,時有疼痛,發熱,並常伴見納差,乏力,日漸消瘦等全身癥狀。

歷史沿革


1. 遠在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記載。
2. 《說文解字》:“瘤,腫也,從病,留聲。”
3. 《聖濟總錄》說:“瘤之為義,留滯不去也。”對瘤的含義作了精闢的解釋。
4.而“癌”自首見於宋·東軒居士所著的《衛濟寶書》(公元1171年),該書將“癌”作為癰疽五發之一。
5. 命名:在中醫學著作中,較多的結合各種癌病的臨床特點而予以相應的命名,如甲狀腺癌類屬於“石癭”,肝癌類屬於“肝積”等。也有一些現代癌症在古代未作特殊命名,可根據癌症的臨床表現參見相關病症的中醫理論與實踐。
6.中醫古籍對一些癌病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療、預后、預防等均有所記載,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說:“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真臟見,十月之內死。”所述癥狀類似肺癌晚期臨床表現,並明確指出預后不良。
(2)清·祁坤《外科大成·論痔漏》說:“鎖肛痔,肛門內外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糞細而帶扁,時流臭水,此無治法。”上述癥狀的描述與直腸癌基本相符。
(3)對癌病的病因病機多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七情鬱結,臟腑受損等原因,導致氣滯血瘀,久則成為“症瘕”,“積聚”。如《諸病源候論·積聚病渚候》說:“諸臟受邪,初未能成枳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
(4)關於癌病的治療,中醫學著作中論述更多,有內治與外治,單方與復方,藥物與手術等豐富多彩的治療方法。明·張景岳《景岳全書·積聚》說:“凡積聚之治,如經之雲者,亦既盡矣。然欲總其要,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四者而已。”對積聚之治法作了高度概括。唐代《晉書》中說:“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為我國手術治療癌病的最早記載。
7 . 現代醫學:癌病是一種難治性疾病,是一類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任何單一手段的局部治療,均難以徹底治癒。中醫藥治療癌病以扶正祛邪為指導思想,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種治療方法在癌病各階段中的作用,可起到提高療效或減毒增效的作用,能改善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癌病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癌病又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本節著重介紹腦瘤、癌。此外,肝癌,食道癌,胃癌,甲狀腺癌等病分別與積聚有關,可適當參考。

病因


癌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據癌病的起病經過及臨床表現,其發生與外在的六淫邪,內在的七情怫鬱,飲食失調、宿有舊疾或久病傷正,年老體衰等有密切關係。
1. 六淫邪毒
外感六淫之邪,或工業廢氣、石棉、煤焦煙霧、放射性物質等邪毒之氣入侵,若正氣不能抗邪,則致客邪久留,臟腑氣血陰陽失調,而致氣滯、血瘀、痰濁、熱毒等病變,久則可形成結塊。
2. 七情怫鬱
情志不遂,氣機鬱結,久則導致氣滯血瘀,或氣不布津,久則津凝為痰,血瘀、痰濁互結,漸而成塊。正如《類證治裁·郁證》說:“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血”。
3. 飲食失調
嗜好煙酒辛辣腌炸燒烤,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正氣虧虛,氣虛血瘀。或正氣虧虛,易感外邪或易致客邪久留。另一方面,脾失健運,不能升清降濁,敷布運化水濕,則痰濕內生。
4. 宿有舊疾
機體臟腑陰陽的偏盛偏衰,氣血功能紊亂,如治不得法或失於調養,病邪久羈,損傷正氣,或正氣本虛,驅邪無力,加重或誘發氣、痰、食、濕、水、血等凝結阻滯體內,邪氣壅結成塊。
5. 久病傷正、年老體衰
正氣內虛,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是罹患癌症的主要病理基礎。久病體衰,正氣虧虛,氣虛血瘀;或生活失於調攝,勞累過度,氣陰耗傷,外邪每易乘虛而入,客邪留滯不去,氣機不暢,終致血行瘀滯,結而成塊。

病機


癌病的形成雖有上述多種因素,但其基本病理變化為正氣內虛,氣滯、血瘀、痰結、濕聚、熱毒等相互糾結,日久積滯而成有形之腫塊。病理屬性總屬本虛標實。多是因虛而得病,因虛而致實,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初期邪盛而正虛不顯,故以氣滯、血瘀、痰結、濕聚、熱毒等實證為主。中晚期由於癌瘤耗傷人體氣血津液,故多出現氣血虧虛、陰陽兩虛等病機轉變,由於邪愈盛而正愈虛,本虛標實,病變錯綜複雜,病勢日益深重。
不同的癌病其病機上又各有特點。腦瘤的本虛以肝腎虧虛、氣血兩虧多見,標實以痰濁、瘀血、風毒多見;肺癌之本虛以陰虛、氣陰兩虛多見,標實以氣阻、瘀血、痰濁多見;大腸癌的本虛則以脾腎雙虧、肝腎陰虛為多見,標實以濕熱、瘀毒多見;腎癌及膀胱癌的本虛以脾腎兩虛、肝腎陰虛多見,標實以濕熱蘊結、瘀血內阻多見。不同的癌病其病變部位不同,腦瘤病位在腦,肺癌病位在肺,大腸癌病位在腸,腎癌及膀胱癌病位在腎與膀胱。但由於肝主疏泄,條達氣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主髓,藏元陰元陽,故上述癌病的發生髮展,與肝、脾、腎的關係也較為密切。

診查要點


腦瘤

腦瘤是顱內腫瘤的簡稱,指生長於顱腔內的新生物,以頭痛、嘔吐、視力下降、感覺障礙運動障礙、人格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腦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者最多。一般為緩慢起病,癥狀的演變以月、年計。轉移性腦瘤的發展較快,病情的變化以日、周計。根據腦瘤的臨床表現,中醫古籍有關腦瘤的論述散見於“頭痛”、“眩暈”、“嘔吐”等病證中。

診斷依據

1.患者有頭痛、嘔吐、視力障礙等臨床表現。
2.隨腦組織受損部位的不同而有相應的局部癥狀,有助於定位診斷。如大腦額葉前部腫瘤可見精神障礙,出現性格改變,進行性痴獃,癲癇發作等;額下回後部腫瘤可出現運動性失語;額葉後部中央前回運動區受壓則產生對側偏癱。大腦頂葉部腫瘤以感覺障礙為主,感覺定位和感覺區別的能力消失。大腦顳葉部腫瘤則以聽覺障礙為主。大腦枕葉部腫瘤定位征為視野缺損。胼胝體部腫瘤精神癥狀明顯。中腦部腫瘤早期易出現腦積水,而發生頭痛、視乳頭水腫及嘔吐等。小腦部腫瘤以運動失調為特徵。橋腦部腫瘤則以交叉性偏癱、交叉性感覺麻木及眼球垂直性震顫與眼外展麻痹為特徵。

病證鑒別

1.腦瘤與腦血管疾病
部分腦瘤患者可見顱內壓增高、偏癱,應注意與腦血管疾病相鑒別。腦血管疾病多見於老年人,常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病史,多突然出現昏迷,可有顱內壓增高癥狀和偏癱。CT、MRI有助於鑒別。
2.腦瘤與癲癇
腦瘤患者可以有癥狀性癲癇,常伴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如頭痛、嘔吐、視力下降等)和其他局灶性癥狀(如精神障礙、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等)持續存在。原發性癲癇通常缺少局灶性腦癥狀,發作過後多無明顯癥狀。CT、MRI有助於鑒別。

相關檢查

CT、MRI探查腫瘤的部位,大小及浸潤情況,是診斷腦瘤的主要手段。

肺癌

肺癌又稱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為最常見的惡性肺腫瘤。腫瘤細胞源於支氣管黏膜或腺體,常有區域性淋巴結轉移和血行播散。早期常有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進展速度與細胞生物學特性有關。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全部腫瘤的第一或第二位,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女性發病率上升特別快,男女兩性發病比例逐步縮小(約為2:1)。5年生存率約為8%—13%。根據肺癌的臨床表現,中醫古籍有關肺癌的論述散見於“肺積”、“咳嗽”、“咯血”、“胸痛”等病證中。

診斷依據

1.嗆咳,頑固性乾咳持續數周不愈,或反覆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頑固性胸痛,氣急、發熱,或伴消瘦,疲乏等。
2.多發生於年齡在40歲以上,有長期吸煙史的男性。

病證鑒別

1.肺癌與肺癆
肺癆與肺癌均有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消瘦等癥狀,兩者很容易混淆,應注意鑒別。肺癆多發生於青壯年,而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部分肺癆患者的已癒合的結核病灶所引起的肺部瘢痕可惡變為肺癌。肺癆經抗癆治療有效,肺癌經抗癆治療則病情無好轉。藉助肺部x線檢查,痰結核菌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等,有助於兩者的鑒別。
2.肺癌與肺癰
肺癰患者也可有發熱、咳嗽、咯痰的臨床表現,應注意鑒別。典型的肺癰是急性發病,高熱,寒戰,咳嗽,咳吐大量膿臭痰,痰中可帶血,伴有胸痛;肺癌發病較緩,熱勢一般不高,嗆咳,咯痰不爽或痰中帶血,伴見神疲乏力,消瘦等全身癥狀。肺癌患者在感受外邪時,也可出現高熱,咳嗽加劇等症,此時更應詳細詢問病史,四診合參,並藉助肺部x線檢查、痰和血的病原體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等實驗室檢查加以鑒別。
3.肺癌與肺脹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覆發作,遷延不愈所致的慢性肺部疾病。病程長達數年,反覆發作,多發生於40歲以上人群,以咳嗽,咯痰,喘息,胸部膨滿為癥狀;肺癌則起病較為隱匿,以咳嗽、咯血,胸痛、發熱、氣急為主要臨床表現,伴見消瘦、乏力等全身癥狀,藉助肺部x線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等不難鑒別。

相關檢查

1.胸部x線檢查,CT,支氣管碘油造影,有助於肺癌的早期診斷。
2.痰脫落細胞學檢查是早期診斷肺癌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陽性率在80%左右,多次檢查陽性率可提高。
3.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可確定病變性質及作病理檢查,是確診肺癌的重要方法。

大腸癌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以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肛門墜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內結塊,消瘦為主要臨床表現。在北美,西歐各國大腸癌的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佔全部癌證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近30年來我國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根據其發病及臨床特徵分析,中醫古籍有關大腸癌的論述散見於“腸積”、“積聚”、“症瘕”、“腸覃”、“腸風”、“臟毒”,“下痢”,“鎖肛痔”等病證中。

診斷依據

凡30歲以上的患者有下列癥狀時需高度重視,考慮有大腸癌的可能:①持續性腹部不適,隱痛,脹氣,經一般治療癥狀不緩解;②無明顯誘因的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秘等;③糞便帶膿血、黏液或血便,而無痢疾、腸道慢性炎症等病史;④結腸部位出現腫塊;⑤原因不明的貧血或體重減輕。

病證鑒別

1.大腸癌與痢疾在腹痛、泄瀉、里急后重、排膿血便等臨床癥狀上有相似點,要注意區別。痢疾是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發病較急,常以發熱伴有嘔吐而開始,繼則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突出的臨床特徵,其腹痛多呈陣發性,常在腹瀉后減輕,腹瀉次數可達每日10—20次,糞便呈膠凍狀、膿血狀。而大腸癌起病較為隱匿,早期癥狀多較輕或不明顯,中晚期伴見明顯的全身癥狀,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為持續性隱痛,常見腹瀉,但每日次數不多,泄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是其特點。此外,實驗室檢查對明確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如血常規檢查,大便細菌培養、大便隱血試驗,直腸指診、全結腸鏡檢查等。
2.大腸癌與痔疾
痔疾也常見大便帶血,肛門墜脹或異物感的臨床表現,應注意區別。痔疾屬外科疾病,起病緩,病程長,一般不伴有全身癥狀,其大便下血特點為便時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門墜脹或異物感,多因勞累、過食辛辣等誘發或加重。直腸指診、直腸鏡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相關檢查

出現上述臨床表現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檢,並及時進行直腸指診、全結腸鏡檢鋇灌腸X線檢查、血清癌胚及腸癌相關抗原測定、直腸內超聲掃描、CT等檢查以明確。

腎癌、膀胱癌

腎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腫瘤,以血尿,腰痛、腫塊、消瘦乏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男性多於女性,40—60歲多發。根據腎癌的起病及臨床表現,中醫古籍有關腎癌的論述散見於“尿血”、“腰痛”等病證中。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腫瘤,以血尿,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發熱消瘦,惡病質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男性多於女性,50—70歲多發。中醫古籍有關膀胱癌的論述散見於“尿血”、“血淋”,“癃閉”等病證中。

診斷依據

腎癌早期常無癥狀,晚期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的三聯症:血尿,腰部疼痛,上腹或腰部腫;膀胱癌典型臨床表現為血尿、尿急、尿頻、尿痛,或持續性尿意感。

病證鑒別

1.腎癌與多囊腎
多囊腎常有腰腹疼痛,血尿或蛋白尿,出現腎功能障礙和高血壓的患者較多,往往合併其它多囊臟器。B超、CT、MRI有助於鑒別診斷。
2.腎癌、膀胱癌與泌尿繫結石
泌尿繫結石多有急性疼痛,可伴見尿血,B超,腹部X線等有助於診斷。
3.腎癌、膀胱癌與腎及膀胱結核
腎及膀胱結核也常有尿路刺激征,尿血,膿尿,並伴低熱、盜汗、消瘦等癥狀,尿中查到結核桿菌。抗癆治療有效。

相關檢查

尿檢查可見肉眼血尿及鏡下血尿;尿脫落細胞學檢查對診斷早期腎癌、膀胱癌有一定價值;B超、CT,MRI可確定病變部位、大小及浸潤情況等。此外,膀胱鏡檢查也是確診膀胱癌的重要方法。
上述癌病的診斷中,各種癌病的細胞學分類診斷,如肺癌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小細胞癌、腺癌等,雖屬西醫學範疇,但它對估計病情,判斷預后、選擇治療方案等有重要意義,所以也應儘可能了解癌病細胞學性質,結合患者的全身情況、腫瘤發展情況等,以合理安排綜合治療方案。

肝癌

原發性肝癌起源於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簡稱肝癌。我國肝癌約80%為肝細胞癌。肝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肝癌死亡率在惡性腫瘤死亡順序中,城市為第二,僅次於肺癌;農村為第二位。僅次於胃癌。我國每年約11萬人死於肝癌,約佔全世界肝癌死亡率的45%。肝癌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31-50歲為最多,男女之比約為1:1-4:1。早期切除的遠期效果較好,但大多數肝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手術機會已錯過,所能採用的現代綜合治療方法常限制在放化療和免疫治療上,而放化療對本病的治療毒副反應大,適應症則減少,療效也差。採用中醫藥治療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根據肝癌的臨床表現,中醫古籍有關肝癌的論述散見於“肥氣”、“積氣”、“積證”等病證。

診斷依據

1.不明原因的右脅不適或疼痛,原有肝病癥狀加重伴全身不適、胃納減退、乏力、體重減輕等均應納入檢查範圍。
2.右脅部肝臟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而拒按,表面有結節隆起,為有診斷價值的體征,但已屬中晚期。

病證鑒別

1.肝癌與黃疸
黃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癥狀,主要病機為濕濁阻滯,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而發黃,起病有急緩,病程有長短,黃疸色澤有明暗,以利濕、解毒為治療原則。而肝癌以右脅疼痛、肝臟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腹脹大、乏力、形體逐漸消瘦為特徵,中晚期可伴有黃疸,此時,黃疸僅視為一個癥狀而不是獨立的病種,以扶正(補益氣血)祛邪(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消積散結等)、標本兼顧為治療原則,並需結合中西醫抗肝癌治療。此外,結合血清總膽紅素尿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測定,血清谷丙轉氨酶、甲胎球蛋白、肝區B超,CT掃描等以明確診斷。
2.肝癌與鼓脹
肝癌失治,晚期伴有腹水的患者可有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的癥狀而為鼓脹,屬於鼓脹的一種特殊類型。肝癌所致之鼓脹,病情危重,預后不良,在鼓脹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需結合中西醫抗肝癌治療。可結合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協助治療。

相關檢查

結合肝區B超、CT掃描、MRI、肝穿刺血清學檢查(如甲胎球蛋白等)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臨床首先應辨各種癌病的臟腑病位;辨病邪的性質,分清痰結、濕聚,氣滯,血瘀,熱毒的不同,以及有否兼夾;辨標本虛實,分清虛實標本的主次;辨臟腑陰陽,分清受病臟腑氣血陰陽失調的不同;辨病程的階段,明確患者處於早、中、晚期的不同,以選擇適當的治法和估計預后。

治療原則

癌病屬於正虛邪實,邪盛正衰的一類疾病,所以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要結合病史,病程,四診及實驗室檢查等臨床資料,綜合分析,辨證施治,做到“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初期邪盛正虛不明顯,當先攻之;中期宜攻補兼施;晚期正氣大傷,不耐攻伐,當以補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氣。扶正之法主要是根據正虛側重的不同,並結合主要病變髒腑而分別採用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治法;祛邪主要針對病變採用理氣、除濕、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法,並應適當配伍有抗腫瘤作用的中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預後有積極意義。做好預防對減少發病有重要意義。既病之後加強飲食調養,調暢情志,注意休息,有利於癌病的康復。

證治分類

(一)腦瘤
1.痰瘀阻竅
癥狀:頭暈頭痛,項強,目眩,視物不清,嘔吐,失眠健忘,肢體麻木,面唇暗紅或紫暗,舌質紫暗或瘀點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息風化痰,祛瘀通竅。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減。
常用藥:石菖蒲、桃仁、紅花川芎赤芍三七白芥子膽南星
2.風毒上擾
癥狀:頭痛頭暈,耳鳴目眩,視物不清,嘔吐,面紅目赤,失眠健忘,肢體麻木,咽干,大便乾燥,重則抽搐,震顫,或偏癱,或角弓反張,或神昏譫語,項強,舌質紅或紅絳,苔黃,脈弦
方葯:天麻鉤藤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黃連、黃柏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3.陰虛風動
癥狀:頭痛頭暈,神疲乏力,虛煩不寧,肢體麻木,語言謇澀,頸項強直,手足蠕動或震顫,口眼歪斜,偏癱,口乾,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質紅,苔薄,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滋陰潛陽息風。
方葯:大定風珠加減。
常用藥:阿膠熟地、白芍、龜板、鱉甲牡蠣、鉤藤、僵蠶等。
(二)肺癌
1.瘀阻肺絡
癥狀:咳嗽不暢,胸悶氣憋,胸痛有定處,如錐如刺,或痰血暗紅,口唇紫暗,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苔薄,脈細弦或細澀。
治法:行氣活血,散瘀消結。
方葯: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牛膝、當歸、熟地、柴胡、枳殼、甘草。
2.痰濕蘊肺
癥狀:咳嗽咯痰,氣憋,痰質稠黏,痰白或黃白相兼,胸悶胸痛,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滑。
治法:健脾燥濕,行氣祛痰。
方葯:二陳湯合栝萎薤白半夏湯加減。
常用藥:陳皮法半夏茯苓瓜蔞薤白紫菀款冬花等。
3.陰虛毒熱
癥狀:咳嗽無痰或少痰,或痰中帶血,甚則咯血不止,胸痛,心煩寐差,低熱盜汗,或熱勢壯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乾結,舌質紅,舌苔黃,脈細數或數大。
治法:養陰清熱,解毒散結。
方葯:沙參麥冬湯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沙參玉竹麥冬、甘草、桑葉、天花粉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莢、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4.氣陰兩虛
癥狀:咳嗽痰少,或痰稀,咳聲低弱,氣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白,形瘦惡風,自汗或盜汗,口乾少飲,舌質紅或淡,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陰。
方葯:生脈散百合固金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麥冬、五味子、生地、熟地、玄參、當歸、芍藥、百合、甘草、桔梗等。
(三)大腸癌
1.濕熱郁毒
癥狀:腹部陣痛,便中帶血或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調,肛門灼熱,或有發熱,噁心,胸悶,口乾,小便黃等症,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解毒。
方葯:槐角丸加減。
常用藥:槐角地榆側柏葉、黃芩、黃連、黃柏、荊芥、防風、枳殼、當歸等。
2.瘀毒內阻
癥狀:腹部拒按,或腹內結塊,里急后重,大便膿血,色紫暗,量多,煩熱口渴,面色晦暗,或有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葯:膈下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五靈脂延胡索、丹皮、赤芍、當歸、川芎、香附烏葯、枳殼、黃連、黃柏、敗醬草、甘草等。
3.脾腎雙虧
癥狀:腹痛喜溫喜按,或腹內結塊,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或見大便帶血,面色蒼白,少氣無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細弱。
治法:溫陽益精。
方葯:大補元煎加減。
常用藥:人蔘、山藥、黃芪、熟地、杜仲、枸杞子、山茱萸肉蓯蓉巴戟天等。
4.肝腎陰虛
癥狀:腹痛隱隱,或腹內結塊,便秘,大便帶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視物昏花五心煩熱,口咽乾燥,盜汗,遺精,月經不調,形瘦納差,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腎養肝。
常用藥: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知母、黃柏等。
(四) 腎癌、膀胱癌
腎癌、膀胱癌的中醫分型論治有共同之處,故合併在一起介紹。
1.濕熱蘊毒
癥狀:腰痛,腰腹墜脹不適,尿血,尿急,尿頻,尿痛,發熱,消瘦,納差,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通淋。
方葯:八正散或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瞿麥、扁蓄、車前子、澤瀉、芒硝連翹、龍膽草、梔子、黃芩、當歸、生地、柴胡、甘草等。
2.瘀血內阻
癥狀:面色晦暗,腰腹疼痛,甚則腰腹部腫塊,尿血,發熱,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散結。
方葯:桃紅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香附、木香、枳殼等。
3.脾腎兩虛
癥狀:腰痛,腹脹,尿血,腹部腫塊,納差,嘔惡,消瘦,氣短乏力,便溏,畏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健脾益腎,軟堅散結
方葯:大補元煎加減。
常用藥:人蔘、山藥、黃芪、熟地、杜仲、枸杞子、山茱萸、海藻昆布等。
癥狀:腰痛,腰腹部腫塊,五心煩熱,口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消瘦乏力,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化瘀止痛。
方葯:知柏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知母、黃柏、延胡索、鬱金等。
(五)肝癌
1.肝氣鬱結
癥狀:右脅部脹痛,右脅下腫塊,胸悶不舒,善太息,納呆食少,時有腹瀉,月經不調,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方葯: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枳殼、香附、陳皮、川芎、白芍、甘草。
2.氣滯血瘀
癥狀:右脅疼痛較劇,如錐如刺,入夜更甚,甚至痛引肩背,右脅下結塊較大,質硬拒按,或同時見左脅下腫塊,面色萎黃而黯,倦怠乏力,脘腹脹滿,甚至腹脹大,皮色蒼黃,脈絡暴露,食欲不振,大便溏結不調,月經不調,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消積。
方葯:復元活血湯
常用藥:桃仁、紅花、大黃、天花粉、當歸、柴胡、穿山甲、甘草。
3.濕熱聚毒
癥狀:右脅疼痛,甚至痛引肩背,右脅部結塊,身黃目黃,口乾口苦,心煩易怒,食少厭油,腹脹滿,便干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膽,瀉火解毒。
方葯:茵陳蒿湯
常用藥:茵陳、梔子、大黃。
4.肝陰虧虛
癥狀:脅肋疼痛,脅下結塊,質硬拒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昏目眩,納差食少,腹脹大,甚則嘔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法:養血柔肝,涼血解毒。
方葯:一貫煎
常用藥:生地、當歸、枸杞、沙參、麥冬、川楝子

轉歸預后


癌病的預后一般較差,通過大量臨床研究,實驗研究,運用中醫的理論進行辨證論治,並在癌病的不同階段,採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對於提高療效,減少毒副反應,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等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值得進一步總結、研究。

預防調護


1.癌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精血不足,臟氣虧虛,氣血陰陽失調,加之外邪入侵,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故保養精氣,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戒煙,保持心情愉快,加強必要的防護措施,對預防本病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加強普查工作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也是防治癌病的重要手段。
2.既病之後,應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要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起居有節,調暢情志,宜進易於消化而富於營養的食物,禁食辛辣腌炸、海膻發物,適當參加鍛煉。

文獻摘要


1.《難經·五十五難》:“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積者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也;聚者六腑所成,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左右無所窮處,其痛常移易也。”
2.《諸病源候論·積聚候》:“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
3.《濟生方·症瘕積聚門》:“息賁之狀,在右脅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為肺積。診其脈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氣逆背痛,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或如虱緣,或如針刺。”
4.《醫學入門·積聚門》:“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痰與食積、死血有形之物,而成積聚癆瘕也。”
5.《靈樞·五變》:“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
6.《聖濟總錄·積聚門》:“症瘕癖結者,積聚之異名也。”
7.《濟生方·下痢》:“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鮮者,腸風也;濁而色黯者,臟毒也。”
8.《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目》:“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