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銅蛋白
肝銅蛋白
在胞液中有兩個含銅蛋白,一個是含銅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肝銅蛋白),分子量是30 000~40 000;另一個是金屬硫蛋白,分子量為10 000。在正常肝臟中絕大部分是以超氧物歧化酶的形式存在,以保護細胞免受超氧自由基的損害。
肝臟是人體中最大的腺體,也是最大的實質性臟器,其左右徑約25.8cm,前後徑約15.2cm,上下徑約5.8cm。我國成年人的肝臟的重量,男性為1230~1450g,女性為1100~1300g,約佔體重的1/40~1/50。在胎兒和新生兒時,肝的體積相對較大,可達體重的1/20。中國人的肝長徑、闊徑為25×15cm。自下腔靜脈左緣至膽囊窩中點的正中裂將肝臟分為左半肝和右半肝。自脈切跡至肝左靜脈入下腔靜脈處的左葉間裂將左半肝分為左內葉和左外葉,左段間裂將左外葉分為上下兩段。肝右葉間裂將右半肝分為右前葉和右後葉,右段間裂又將右前葉、右後葉分別分成上下兩段。
肝臟橫溝內有門靜脈、肝動脈、肝管、神經及淋巴管出入稱為肝門。門靜脈和肝動脈這兩條血管均被包繞在結締組織鞘內,經肝門(或稱第一肝門)進入肝臟,以後就像樹枝分叉樣分佈於腺泡內。由肝腺泡邊緣肝小靜脈(即中央靜脈)匯合成較大的肝靜脈分支,最後匯合成的肝靜脈主幹,進入下腔靜脈,稱第二肝門。肝的後面肝短靜脈有至少3~4條,多至 7~8條小靜脈注入下腔靜脈,稱第三肝門。
Glisson鞘內包括肝動脈、門靜脈和膽管,經肝臟面的第一肝門出入肝臟,此三者進化論在肝內還是肝門附近,都在一起走行。Couinaud根據肝內門靜脈乾的頒布範圍,將肝臟分為八段。
Ⅰ段為尾狀葉,Ⅱ段為左外葉上段,Ⅲ段為左外葉下段,Ⅳ段為左內葉,Ⅴ段為右前葉下段,Ⅵ段為右後葉下段,Ⅶ段為右後葉上段,Ⅷ段為右前葉上段。
肝臟被腹膜皺摺形成的肝周韌帶固定在上腹部,包括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冠狀韌帶和左右三角韌帶等。肝圓韌帶是臍靜脈閉鎖后形成的纖維索,自臍移行至臍切跡,經鐮狀韌帶遊離緣的兩層腹膜之間到達門靜脈左乾的囊部與靜脈韌帶相連。靜脈韌帶為左門靜脈和左肝靜脈之間閉鎖后的靜脈導管。鐮狀韌帶將肝臟的膈面分為右大左小兩部分,是左葉間裂在肝臟表面的標誌。韌帶下端與臍切跡和靜脈韌帶相連,上端向後上方延伸與冠狀韌帶相移行。右冠狀韌帶的前後兩頁之間有較大的間隙為裸區,左冠狀韌帶兩頁之間距離很近。左右冠狀韌帶的前後頁向外側延伸,分別匯合成左右三角韌帶,這兩條韌帶比較堅韌,尤其是左三角韌帶比較寬厚,其內往往有血管和迷走膽管,肝臟切除時應予以妥善縫扎。在右冠狀韌帶的中央部分為第二肝門,即左、中、右肝靜脈的下腔靜脈入口處。在遊離肝臟時,要注意不能貼膈肌太近,以防損傷膈肌導致氣胸。在離斷右冠狀韌帶內側時,要注意保護肝右靜脈根部和下腔靜脈,在離斷左冠狀韌帶時,注意不要損傷肝左靜脈。
肝臟的表面有一薄層緻密的結締組織構成的被膜。被膜深入肝內形成網狀支架,將肝實質分隔為許多具有相似形態和相同功能的基本單位,稱為肝小葉。人類肝臟約有50萬個肝小葉。肝小葉呈多角稜柱體,約1×2毫米大小,小葉的中軸貫穿一條靜脈,為中央靜脈。肝細胞以中央靜脈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形成肝細胞素。肝細胞相互吻合成網,網眼間有竇狀隙和血竇。肝細胞間的管狀間隙成毛細膽管。因此可以說:肝小葉是由肝細胞、毛細膽管、血竇和相當於毛細淋巴管的竇周隙(狄氏間隙)所組成。
肝臟血液供應非常豐富,肝臟的血容量相當於人體總量的14%。成人肝每分鐘血流量有1500-2000ml。肝的血管分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兩組。入肝血管包括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屬雙重血管供應。出肝血管是肝靜脈系。肝動脈是肝的營養血管,肝血供的1/4來自肝動脈進入肝臟後分為各級分支到小葉間動脈,將直接來自心臟的動脈血輸入肝臟,主要供給氧氣。門靜脈是肝的功能血管;肝血供的3/4來自於門靜脈,門靜脈進入肝臟後分為各級分支到小葉間靜脈,把來自消化道含有營養的血液送至肝臟“加工”。肝血管受交感神經支配以調節血量。
門靜脈由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匯合而成。門靜脈還與腔靜脈間存在側枝吻合,正常情況下,這些吻合枝是不開放的。由於上述血管間的聯繫,當肝臟某些病理因素(如肝硬化)導致門靜脈循環障礙時,血流受阻,可引起脾臟淤血腫大。當側枝循環開放,如致食管靜脈淤血曲張,甚至破裂出血;如通過直腸靜脈叢形成門靜脈和下腔靜脈吻合,可致此處靜脈叢破裂導致便血;如通過臍周靜脈叢形成門靜脈和上、下腔靜脈吻合,門靜脈高壓時,可出現臍周靜脈怒張。
肝動脈是肝臟的營養血管,內含豐富的氧和營養物質,供給肝臟的物質代謝,其血流量約佔肝全部血流量的20%~30%,壓力較門靜脈高30~40倍。門靜脈是肝的機能血管,其血量占肝血供的70%~80%,壓力較低,其血液富含來自消化道及胰腺的營養物質,當流經竇狀隙時,即被肝細胞吸收,再經肝細胞加工,一部分排入血液供機體利用,其餘暫時貯存在肝細胞內,以備需要時利用。
肝靜脈分肝左靜脈、肝右靜脈和肝中靜脈。根據我國院的資料,肝左、中、右靜脈分別開口進入下腔靜脈者佔56.3%,肝中靜脈與肝左靜脈形成共干後進入下腔靜脈者佔40.6%,而同時有4個開口於下腔靜脈者佔3.1%,其中另一開口為左後上緣靜脈。
肝右靜脈是肝靜脈中最長的一條,位於右葉間裂內,它主要收集來自肝右後葉(Ⅴ段,Ⅶ段)的血液,也回收部分肝右前葉(Ⅴ段、Ⅷ段)的血液。肝右靜脈的分支類型、粗細和分佈範圍變化較大,與肝中靜脈和右後側肝靜脈大小的關係密切。肝中靜脈位於正中裂內,接受來自左內葉和右前葉的血液。有時,肝中靜脈也接受來自右後葉下段的部分回血,所以,在劈離式肝移植時,將供肝切成兩半,應該將肝中靜脈保留給右半肝,以防止右肝淤血和右肝切面出血。肝左靜脈本身不在肝左葉間裂內,而是與之呈銳角交叉,在裂內只是它的一個分支,它接受來自左外葉(Ⅱ段和Ⅲ段)的血流以及左內葉(Ⅳ段)的部分血流。此外,還有直接開口於下腔靜脈左前壁和右前壁的肝短靜脈,一般有4-8條,最少3條,最多可達31條。開口於左前壁的肝短靜脈主要接收來自左尾狀葉的靜脈迴流,開口於右前壁的肝短靜脈主要接收來自右尾狀葉(尾狀突)和肝右後葉臟面的靜脈迴流,此組肝短靜脈中,經常有1-2條比較粗大的靜脈,其口徑可達1.5cm,稱右後側肝靜脈,它緊貼肝臟面淺表,向內上方靠近門靜脈支後方走行,開口於下腔靜脈遠端右前壁。
在胚胎期、肝臟有3條動脈供血,分別來源於胃左動脈、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這3條動脈分別供應肝臟的不同部位。出生后,一般保留一條動脈,大部分為起源於腹腔動脈的動脈,由其分出左、右肝動脈供應左、右半肝。偶爾也可見起源於胃左動脈的動脈或起源於腸系臘上動脈的動脈。但也有2條動脈並存的情況,如起源於腹腔動脈和起源於胃左動脈(25%),起源於腹腔動脈和起源於腸系臘上動脈(10%),而起源於胃左動脈和起源於腸系膜上動脈的2條動脈同時存在的情況比較少見。此外,還有5%的人像胚胎期一樣,3條動脈同時存在。這種起源於腹腔動脈以外的肝動脈稱為迷走肝動脈,如果肝臟沒有起源於腹腔動脈的動脈供血時,此種異位起源的肝動脈稱替代動脈,如果在常見肝動脈類型外,還有一支這種異位起始的動脈供應肝臟的一部分血流,這種肝動脈稱副肝動脈。
肝移植外科醫生還必須十分熟悉肝動脈的變異情況,因為這在供肝獲取和血管吻合過程中都十分重要。
解剖學資料表明,大約有305的肝臟存在著肝動脈變異,從總體上看,在肝動脈正常和變異的情況下,術后動脈併發症的發生率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如果需要行多處肝動脈吻合或需要將供體肝動脈與受體腹主動脈吻合,那麼,術后動脈併發症的發生率明顯升高。
在活體肝移植時,術前對供體行肝動脈造影檢查是必要的。如果左肝動脈直徑小於2mm、肝左外葉有雙動脈血供或供體本身存在血管疾病,一般不能作為供體。如果從左肝動脈發出一較粗的分支供應右半肝,也不應作為供體。
門靜脈由腸系膜下靜脈、脾靜脈、腸系臘上靜脈匯合而成、回收來自腹腔臟器的血液。門靜脈內沒有瓣膜。成人的門靜脈長約8cm。在肝十二指腸韌帶處,門靜脈位於肝動脈和膽總管後方。在肝十二指腸韌帶遊離緣,一般沒有門靜脈的屬支。在十二指腸第一部後方,有來自胃、胰十二指腸的靜脈直接注入門靜脈。在第一肝門的位置,門靜脈分為粗短的右乾和細長的左干,門靜脈左乾和右干分別發出1-3條小靜脈至尾狀葉至左右段,有部分病人的右前葉門靜脈也直接從門靜脈主幹發出,或來自門靜脈左乾的橫部。
肝臟是由肝細胞組成,並有豐富的血管網,呈紅褐色,質軟而脆,易受暴力打擊而破裂,引起致命性大出血。肝細胞極小,肉眼看不到,必須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人肝約有25億個肝細胞,5闃0個肝細胞組成一個肝小葉,因此人肝的肝小葉總數約有50萬個。肝細胞為多角形,直徑約為20-30/加(微米),有6-8個面,體積約4g0/皿3,不同的生理條件下大小有差異,如飢餓時肝細胞體積變大。
每個肝細胞表面可分為竇狀隙面、肝細胞面和膽小管面三種。肝細胞裡面含有許許多多複雜的細微結構:如肝細胞核、肝細胞質、線粒體、內質網、溶酶體、高爾基氏體、微粒體及飲液泡等組成。每一種細微結構都有極其重要而複雜的功能,這些功能保證了人的生命的存在,保證了人能夠活下去。
1.肝細胞核
肝細胞核主要由去氧核糖核酸(DNA)和組蛋白等組成。去氧核糖核酸是遺傳的物質基礎,它有複製遺傳信息的功能。患肝炎時,肝炎病毒侵入肝細胞核內,病毒基因可以與肝細胞核中去氧核糖核酸相結合(整合)。一旦整合,HBsAg即難以清除,致使HBsAg長期攜帶。此外,去氧核糖核酸還可能以自己為模板合成信使核糖核酸(mRNA),從而控制細胞質中各種相應蛋白質的合成。肝細胞核如果明顯受損,就意味著整個肝細胞崩解毀滅。
2.線粒體
每個肝細胞有1000-2000個線粒體,大多為圓形或桿形的雙膜結構,長度為1.0~5.Oran,其中儲有.?0種以上的酶和輔酶,如谷丙轉氨酶(SGIT或ALT,以下簡稱轉氨酶)、細胞呼吸酶、三磷酸腺苷等。人體攝人的糖、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的新陳代謝都在線粒體內進行,並可產生人體所需的大量能量,所以被稱為供能“發電站”。當飢餓、四氯化碳中毒、全身缺氧、肝炎或膽汁瘀積時,線粒體是最早、最敏感的受害者,可極度膨脹引起轉氨酶升高等生化功能紊亂。
3.內質網
內質網是肝細胞質中呈扁平囊狀或泡管狀的結構,分粗面內質網和滑面內質網兩種。粗面內質網是肝細胞合成蛋白質的基地,並可將一種多餘氨基酸轉為另一種較少的氨基酸。肝細胞攝取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速度很快。一般認為,白蛋白是由粗面內質網膜上的多核蛋白體合成。滑面內質網廣泛分佈於肝細胞質內,常與粗面內質網和高爾基氏體相連,三者功能也密切相聯。滑面內質網是粗面內質網的2.5—3.2倍。它的質膜上有許多酶系,如氧化還原酶系、水解酶系、合成酶系等等。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脂肪代謝、激素代謝、藥物代謝、解毒過程和膽汁合成都是在滑面內質網進行的。此外,肝細胞攝取的許多有機物都在滑面內質網上進行合成、分解、結合等生物化學反應。患肝炎時,由於內質網受損,出現白蛋白生成減少,蛋白質代謝異常,致使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C)倒置。由於纖維蛋白原及凝血酶原製造減少,導致出血傾向。由於糖原減少,導致低血糖。由於解毒功能減弱,導致藥物毒副反應增強。由於在膽紅素代謝中,間接膽紅素變成直接膽紅素的過程也是在內質網中進行的,因此內質網受損害時發生肝細胞性黃疸,致使皮膚、鞏膜黃染。
4.溶酶體
肝細胞中含溶酶體豐富,主要分佈於近毛細膽管的肝細胞質內,為單膜包繞的緻密小體,直徑0.4甲,內含多種消化水解酶,能分解蛋白質、糖、脂肪、核酸及磷酸等。還能消化退變衰老的內質網、線粒體等細胞器及其他異物,從而保持肝細胞內容的自我更新,被喻為細胞內的“消化系統”和“清潔工”。
阻塞性黃疸時,溶酶體積極參與膽色素的轉移,在肝炎、缺氧、膽固醇增多或肝部分切除時,溶酶體明顯增多。肝炎病毒可直接損壞溶酶體而導致正常和鄰近肝細胞的溶解壞死。
5.高爾基體
每個肝細胞大約有50個高爾基體,分佈在肝細胞核附近,占細胞質體積的10%。高爾基體與肝細胞內分泌和外分泌功能都有密切關係,如膽汁分泌就與其密切相關。另外,高爾基體又能參與合成細胞質膜的糖蛋白和形成初級溶酶體。肝細胞合成的蛋白質和脂蛋白,一部分轉移到高爾基氏體內貯存加工,再排到竇周間隙。
6.微粒體
7.飲液泡
飲液泡具有吸收和輸送胞內物質的功能。
肝臟的再生能力:成人肝臟重達1500克左右,是腹腔中最大的器官,而且1分鐘流經肝臟的血液量亦高達1000毫升以上。肝臟即使被割掉一半,或者受到嚴重傷害,殘留的正常肝細胞仍能照常從事其工作。實驗證明,把鼠肝切掉一半后,老鼠照常進食並且朝氣蓬勃地活著,檢查其肝功指標往往仍正常。在人類,若肝臟內長了大小不等的多個瘤塊,或癌腫已使肝臟變形,但只要這些佔位性病變不壓迫匯管區,只要尚存300克以上的健康肝組織,患者飲食方面仍無明顯癥狀。肝功也無太大障礙。經手術切除肝臟75%老鼠於3周后便能恢復原狀:同樣的狗需8個星期:人類則需4個月左右。由此可見,肝臟具有其它器官無法比擬的旺盛的再生和恢復能力。
根據上述理論,手術切除肝癌的患者至今生存10年以上者已不乏其人,個別肝癌切除患者已健在20年。急性肝壞死實行換肝術后已有存活5年以上的報道。隨著科技發展,應相信徹底征服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的日子是一定會到來的。動物試驗證明,當肝臟被切除70-80%后,並不顯示出明顯的生理紊亂。而且殘餘的肝臟可在3周內至8周內長至原有大小。這說明,肝臟具有再生功能.
從解剖學看,肝臟位於腹腔內,大部分在腹腔的右上部,小部分在左上部,外面是由5~6塊肋骨拼接形成的一塊保護它的堅強盾牌。它在許多方面均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醫學專家形象地喻之為人體內的“巨型化工廠”。
肝臟具有複雜的生理功能。
肝臟位置(1)代謝功能:
①蛋白質代謝。肝臟是人體白蛋白唯一的生成器官,球蛋白、血漿白蛋白、纖維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的合成、維持和調節都需要肝臟參與。氨基酸代謝如脫氨基反應,尿素合成及氨的處理均 ②糖代謝。飲食中的澱粉和糖類消化后變成葡萄糖經腸道吸收后,肝臟將它合成肝糖元儲存於肝臟,當機體需要時,肝內的糖元又可分解為葡萄糖供給機體利用。當血液中血糖濃度變化時,肝臟具有調節作用。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肝糖元的合成和分解經常保持著動態的平衡。
(2)分泌和排泄膽汁的功能:肝臟在24小時內製造膽汁約一升,經膽管運送到膽囊,膽囊起濃縮和排放膽汁的功能,以促進脂肪在小腸內的消化和吸收。
(3)解毒功能:外來的或體內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均要在肝臟解毒變為無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質,隨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
(4)有關血液方面的功能:胎兒時肝臟為主要造血器官,至成人時由骨髓取代,造血功能停止,但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其造血功能恢復。另外,幾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臟製造。在人體凝血和抗凝兩個系統的動態平衡中,肝臟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肝功能破壞的嚴重程度常與凝血障礙的程度相平行,肝功能衰竭者常有嚴重的出血。
總之,生命離不開肝臟,肝健康則生命昌盛。
正常肝臟的重量大約是1200—1600g(2—3市斤),占體重的l/40—l/50,小孩約佔體重的1/20,肝臟位於腹腔右上部,體表定位肝上界約在右側第五肋間,上下可有一定的活動度,可隨體位的改變和呼吸而上下移動,肝下界一般不超出肋弓,也就是說在右助下不應摸到肝臟,但由於胎兒期肝內造血,新生兒期肝臟可在肋下2~4公分,6~8歲仍可在肋下觸及。
檢查肝臟的主要指標及其正常數值如下: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GPT)活力測定:肝臟中此酶比血中濃度高1萬倍。血清中正常值<40—50u;
4.各型肝炎病毒複製指標血清學檢測均陰性;
5.B型超聲波檢查:(1)肝臟大小肝右葉斜徑<130mm;(2)形態包膜光整、無特殊形變;(3)實質光點細小晴淡,分佈均勻;(4)管道門靜脈、肝動脈、膽管等走向正常,血管清晰;(5)門靜脈內徑<12~13mm(>15mm有臨床意義)。
6.其他尚可作斷層造影(CT)、磁共振掃描(MRl)檢查,肝穿組織學檢查等。肝臟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有重要作用,並且維護人體健康。
肝位於上腹部,橫膈之下。肝臟是人內最大的腺體,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肝,。肝與膽本身直接相連,又互為表裡。肝的經脈循行於脅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這些部位的病症多從肝論治。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氣的沖和條達之象來類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將其歸屬於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臟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1.調節精神情志。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除由心所主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關。肝的這一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靈敏;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鬱、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胸脅脹悶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興奮狀態,如煩躁易怒、頭暈脹痛、失眠多夢等。 2.促進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於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異常的癥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3.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著氣機的調暢。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症積、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肝的疏泄功能還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時還可出現腹水、水腫等。肝主藏血 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體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貯藏於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儲藏的血液,以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異常,則會引起血虛或出血的病變。若肝血不足,不能濡養於目,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若失於對筋脈的濡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肝開竅於目 目的視覺功能主要依賴肝之陰血的濡養;肝的經脈又上聯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乾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肝主筋。筋的活動有賴於肝血的滋養。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導致一系列癥狀,如前所述。若熱邪熾盛,灼傷肝的陰血,可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中醫稱之為”肝風內動”。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為筋之餘”之說。肝血充足,則指甲紅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槁、軟薄,或凹陷變形。
二、肝臟佔位性疾病。所謂佔位,簡單地講就是指不正常的或非肝臟組織在正常肝臟組織內佔據了一定的位置,並可能在其中生長、擴大,大多數可引起肝臟或全身損害。比如,各種良惡性腫瘤、肝囊腫、肝膿腫、肝包蟲病、肝血管瘤、肝內膽管結石,等等。
五、藥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