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

中醫名稱

理療的一種推拿就是通過經絡穴位來調節臟腑各組織器官間的平衡,加速新陳代謝,修復各種損傷,以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推拿治療在臨床上最多應用的還是頸、肩、腰腿疼痛和四肢骨關節、肌肉、神經等病變,通過下面簡述的幾種方法排除炎症、腫瘤等各種非推拿治療適應證的疾病。而且還能使疾病得到明確診斷和提高治療效果。

推拿簡史


推拿,古稱按摩,是祖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帛書和竹木簡上就記載了大量按摩、導引、吐納等內容,這些出土的醫書反映了春秋戰國或者更早時期,按摩療法就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治療。
3
3
按摩治病最早發源於我國中部地區。據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巨著《黃帝內經》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之所以生萬物之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這裡的中央即我國的中部地區,屬河南洛陽一帶。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扁鵲搶救屍厥患者的成功事例。據《周禮疏案》曰:“扁鵲過虢境,見虢太子屍厥,就使其弟子子明炊湯,子儀脈神,子游按摩。”數法並下,成功地治癒了虢太子的病。秦漢時期把導引、吐納、膏摩列入保健預防方法。漢代醫聖張仲景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編著了《金匱要略》一書。認為:“若人能養腎,不令邪風乾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隋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文化的昌盛,醫學科目開始逐步完善。按摩已列入國家醫學教育的正式科目。按摩設有專科,有按摩專科醫生,按摩博士。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師四人,並以九品以下,掌教導引之法以除疾”。也就是說當時已經把古老的導引之法正式作為教學內容。宋金時期,推拿運用範圍更加廣泛。宋代名醫龐安時運用腹部按摩手法催產:“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本病案可屬世上首例有記載的產科手法助產的病案。明清時期中醫學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推拿也日趨成熟。主要表現在小兒推拿有突破性進展,正骨推拿、保健推拿已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當時,編著出版了許多按摩醫學書籍,最具代表性的《小兒按摩經》可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推拿書籍。《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人小兒推拿秘訣》等三十餘部小兒推拿醫學著作出版,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按摩被推拿一詞所代替。這一名稱的改革,體現了按摩療法的發展和人們對推拿認識的提高。標誌著推拿史上一個很大的飛躍。乾隆年間由政府編著的清代醫學全書《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對宋以來的骨傷按摩成就及民間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整理,把整骨按摩歸納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由此可見,明清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推拿專著出版最興旺時期。現存的推拿古籍幾乎都是那個時代出版的產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黨的中醫政策關懷下,推拿又迅速發展起來。1956年推拿專業正式列入國家教育體系,在上海開設了推拿培訓班,成立推拿專科門診部,建立推拿專科學校,並邀請全國著名推拿專家任教,開始了有計劃的正規教育。在50年代上海市中醫推拿門診部已分為小兒疾病推拿、內婦科推拿、運動系統疾病推拿,同時還收治部分外科和五官科疾病。推拿學校著重開展了對推拿歷史和文獻資料的發掘、整理與研究,做了大量的繼承和發揚工作;對推拿的作用和治療原理進行了的理論探討工作;對推拿手法明確提出了必須具備的技術要求,即: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滲透。1974年在上海中醫學院成立針灸推拿骨傷專業,推拿專業又重新登上了新台階。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國有條件的中醫學院都相繼開設針灸推拿課,並籌建針灸推拿系。1987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國高等學校醫藥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列入推拿專業,至此全國大多數中醫學院都設立針灸推拿系。上海中醫藥大學率先培養出一批高層次的推拿專業碩士研究生,推拿人才的培養轉入了國家高等教育的軌道。在此基礎上,對推拿作用機理的研究更為深入、廣泛。有的利用在作椎間盤髓核摘除手術,當充分暴露術野的情況下先作推拿手法,以觀察推拿手法對椎間盤突出症的作用機理討論;有的運用計算機對推拿手法作三維力學的分析;有的通過對斜扳法生物力學的分析,以指導臨床如何去使用力量以提高手法的正確性;有的通過心電圖認識到推拿后能改變冠心病人心電圖ST波和左心功能;有的通過對血中內啡呔、5一羥色胺等致痛物質的研究來探討推拿鎮痛原理;有的運用免疫手段,來證實推拿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使白細胞升高。總之,推拿雖是一種古老的醫療方法,但是它具有獨特的醫療作用,在與現代醫學科學相結合的基礎上,一定會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推拿治療的作用原理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壩脈注(澀),脈泣(澀壩虛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這一段古代經典醫書說明外來寒邪侵犯了人體背部腧穴之後,而導致了經絡的澀滯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因故造成背部疼痛,甚至誘發心痛,推拿后可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並使局部溫熱,通則不痛,熱則痛緩,能驅寒止痛。也可以說推拿就是通過經絡穴位來調節臟腑各組織器官間的平衡,加速新陳代謝,修復各種損傷,以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下面從不同的方面對推拿治病原理作些探討。作用於皮膚組織 皮膚是直接接受推拿治療的人體組織,然而皮膚具有調節機體溫度和保護皮下組織不受傷害的功能。推拿手法能加強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除衰亡脫落的上皮細胞,改善皮膚代謝,軟化疤痕,增強機體的防衛功能;同時還能增強皮膚的光澤和彈性,延緩皮膚的衰老。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手法功力好的推拿醫師其手法的滲透力亦強,他不僅使表皮溫度升高,而且還能使局部深層組織的溫度升高。所以能軟化和松解皮膚和皮下粘連的組織。作用於肌肉組織在高強度的運動后,由於代謝的中間產物乳酸的大量產生,沉積在肌肉組織中,出現肌肉痙攣疼痛和疲勞現象。若對疲勞肌肉進行推拿治療,就能促進乳酸的消散和排出,使疼痛緩解,疲勞消除。所以運動員在比賽前採用保健推拿以消除疲勞,迅速進入競技狀態。推拿又能增強肌肉的張力和彈性,使其收縮機能增強和肌力增加,常用於廢用性肌萎縮和小兒麻痹後遺症等肌肉萎縮的治療;亦能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彈性、松解肌肉、肌腱與周圍組織的粘連。促進骨關節損傷后的康復當骨關節損傷后,由於肌肉和關節的不活動,局部血液循環緩慢、淋巴郁滯,組織發生水腫,漿液纖維素性滲出物的纖維原所形成的“膠汁”,從而就發生了粘連,造成關節功能障礙,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正確的推拿治療,可使血液、淋巴液循環加速,水腫消退,粘連松解,功能障礙的關節能逐漸增大活動範圍,達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推拿有利於骨關節損傷的康復。
糾正異常解剖位置 凡關節錯位、肌腱滑脫等有關組織解剖位置異常而致的病症,均可運用推拿手法得以糾正。例如: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患肢活動障礙處於強迫體位,只要手法運用正確,真可謂是手到病除。對於腰椎后關節滑膜嵌頓,腰痛難忍的病員,手法亦能起立桿見影之功效。再則,推拿手法還可以使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突出物——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得到改變,使腰腿痛癥狀消除或減輕等。改善血液循環某染化工廠內部分生產工人因與有害化學物品接觸,出現疲乏和全血下降。經四花穴、足三里按揉和擔脊等推拿治療一階段后疲乏現象明顯好轉,血象普遍回升。實驗證明,推拿能增加毛細血管的數量,增大管徑,使血液循環大大改善。同時還能促進病變組織血管網的重建,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管道的通暢性能,降低血液流動的外摩擦力等。由於推拿手法能夠改善血液和循環系統,所以在臨床上對高血壓病、冠心病、腦供血不足等疾病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還是很受歡迎的。幫助消化 有實驗證明,對背部脾俞胃俞穴推拿約l~2分鐘后大多引起胃蠕動增強;足三里穴推拿后則大多引起胃蠕動減弱。值得提出的是,推拿足三里穴對消化系統具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在胃蠕動增強時,推拿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動減弱,而當胃蠕動減弱時,推拿后則增強。也有實驗證明,推拿后可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和增強小腸的吸收功能等,所以對消化系統功能性病變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調節神經系統推拿可降低周圍感覺神經末梢的興奮性,故常用於止痛,如神經炎神經痛等。較輕手法也可以刺激運動神經,提高肌肉興奮性;重手法則用來治療肌痙攣,亦能促進損傷的功能恢復。腹部推拿可通過植物神經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進消化吸收和調節胃腸蠕動功能。背俞穴的推拿治療,可通過神經反射,影響脊髓和大腦的調節功能,從而使相應臟器的功能發生變化。如肺俞對呼吸系統,脾俞、胃俞對消化系統,八髎穴對泌尿生殖系統等的作用。改善心理輕柔的推拿手法能使患者情緒放鬆、穩定,可減輕或消除心理上對疾病的不良反應,如抑鬱、焦慮等。隨著推拿治療效果的積累,患者能逐步增強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因此推拿不僅對器質性病變是一種有效治療方法,而且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手段。綜前所述,推拿治療確實是一種簡便、實用、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但關鍵的問題是要正確掌握推拿手法、穴位、解剖部位,臨床上要運用恰當。要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應認真學習,刻苦練習,反覆體會、實踐,逐步摸索和掌握推拿治療的規律。
中醫推拿之經絡與腧穴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漸總結、積累、歸納、升華而成的系統理論,對指導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經絡具有溝通上下表裡、聯繫臟腑器官與通行氣血的功能。《內經》認為: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外絡肢節”,具有“行氣血而營陰陽,儒筋骨,利骨節”的生理功能。《內經》又認為:邪氣侵襲人體,“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才舍於孫脈;留而不去,才舍於絡脈;留而不去,才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這是邪氣通過經絡從體表皮毛而逐漸地傳入五臟六腑的病理過程。當然,通過經絡的聯繫,內臟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的一定部位,如,肝陽上亢可見目赤、頭痛;肺疾可見胸痛、咳嗽;心疾可見胸悶、心悸;脾疾可見濕困疲乏;腎疾可見腰膝酸軟等。推拿治病,尤其是對內、婦科疾病的推拿治療,經絡學說更具有指導意義。推拿時主要是根據某一經絡或某一臟腑的病變,而在病變的附近或按經脈循行部位上取穴,通過手法刺激,以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如太陽頭痛取風池;陽明頭痛合谷;胃脘痛取足三里;心痛取內關等。由此可見,經絡腧穴對指導推拿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人體的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較為粗大的,分佈較深且縱行的主要幹線,稱為“經”,亦稱“經脈”。而較為細小的,經的分支,深淺部均存在,網路於經脈間的稱為“絡”,亦稱“絡脈”。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十二經脈(統稱正經)和奇經八脈(統稱奇經)是經絡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經脈加任、督二脈即為十四經脈)。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血輸注、會聚於體表的部位,這些部位大都處於人體經絡循行的路線上,當針刺或指壓、點穴后反應比較強烈,療效比較顯著。所以,每談及經絡也一定離不開腧穴。經絡與腧穴的關係是經絡以穴位為據點;穴位則以經絡為通道。例如,經絡尤如火車的鐵軌,穴位則為其線路上的一個個車站。而腧穴又分為十四經穴、奇穴和阿是穴三類。十四經穴簡稱“經穴”。即為分佈於十四經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經病症的共同作用。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又稱“經外奇穴”。這些腧穴對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阿是穴又稱天應穴。這一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取穴治病的依據。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十二經脈
1.名稱分類 根據各經所聯繫內髒的陰陽屬性及其在肢體循行位置的不同將十二經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陰經屬臟,行於四肢的內側;陽經屬腑,行於四肢的外側。十二經分類見下表: 
十二經分類
十二經分類
2.走向和交接規律 手三陰,從胸走手;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腹(胸)。如此就構成了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徑路(圖1、圖2)。
循行
循行
陽主表、陰主里。由其經脈互為絡屬,以構成表裡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十二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循環無端的。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接,循環貫注。其流注次序見圖2。
十二經脈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流注次序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的總稱。任脈為陰經,督脈為陽經,同源出於會陰,分別循行於軀幹前、后正中線。臟陰經分別與任脈相交會貫通,腑陽經分別與督脈相交會貫通。由於任脈、督脈與十二經脈及臟腑關係甚密,所以有十四經脈之稱。十二經脈循行部位(出自《靈樞·經脈》)手太陰肺經(圖3)“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手陽明大腸經(圖4)“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足陽明胃經(圖5)“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抉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人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辟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附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圖6)“脾足大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人腹,屬脾絡胃,上隔,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圖7)“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下隔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圖8)“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圖9)“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足少陰腎經(圖10)“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胭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圖 11)“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隔,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從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經(圖12)“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隔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至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
前,交頰,至目銳眥。”足少陽膽經(圖13)“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毗后;其支者,別銳毗,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隔,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含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厥陰肝經(圖14)“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隔,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1.督脈(圖15)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後行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后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
督脈
督脈
2. 任脈(圖16)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陰毛部,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承泣,屬足陽明胃經)。
任脈
任脈
奇經八脈的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因篇幅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
限,這裡僅介紹督脈和任脈。

常用診斷方法


推拿常用診斷方法推拿治療在臨床上最多應用的還是頸、肩、腰腿疼痛和四肢骨關節、肌肉、神經等病變,為了杜絕不必要的醫療事故發生,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並融為一體的。通過此方法可以排除炎症、腫瘤等各種非推拿治療適應症的疾病。而且還能使疾病得到明確診斷和提高治療效果。由於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甚多,醫學科學又是日新月異地發展,本書重點介紹四肢骨關節和脊柱最基本而又是最實用的物理診斷方法。
肩關節外展活動
肩關節外展活動
上肢部的物理診斷法
肩關節
1.望診 由於肩關節周圍肌肉豐富,所以望診時必須兩側對比檢查。檢查時兩肩一定要裸出,對比兩肩外形是否對稱,高低是否一致,有無畸形、腫脹、竇道、腫塊及靜脈怒張、有無肌肉萎縮等情況。正常肩關節外形為渾圓形,若三角肌膨隆消失,呈“方肩”狀,多提示有肩關節脫位或三角肌萎縮。若肩腫高聳,多為先天性肩腫骨高聳症。除靜觀外,還要視其動態情況,囑患者做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觀察有無活動障礙及其異常活動,如前鋸肌癱瘓向前平舉上肢,可出現“翼狀肩胛”。2.觸診 首先要知道在肩部有幾個骨性標誌。在肩外側最高點骨性突出是肩峰;其下方的骨性高突處是肢骨大結節;肩峰前方為鎖骨外側端;鎖骨中,外1/3交界處的下方一橫指為喙突。還要檢查局部皮膚溫度,有無腫脹,如系腫物,要檢查其硬度,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如何。要仔細地尋找壓痛點,肩關節周圍常見的壓痛點為: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壓痛點在結節間溝;岡上肌腱損傷,壓痛點局限於大結節的尖頂部;肩峰下滑囊炎,壓痛點局限在肩峰部。除壓痛外應檢查肩關節有無異常活動,如肩鎖關節脫位時,當按壓鎖骨外端,可有彈性活動。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可在結節間溝觸及肌腱的彈跳。
腕關節及手部各關節活動
腕關節及手部各關節活動
3.肩關節活動度檢查 要注意其運動方式,幅度,有無疼痛、受限,尤其注意其肩腫骨的動態;避免肩胛骨一起參與活動而造成的假象活動度。肩關節的中立位為上臂下垂,屈肘90°,前臂指向前方。關節活動度(圖18)如下:前屈:70°~90°后伸:40°外展:80°~90°內收:20°~40°內旋:70°~90°外旋:40°~50°上舉:160°~180°(是前屈、外展和肩腫骨旋轉的複合動作)4. 特殊檢查
(1)搭肩試驗:患肢肘關節屈曲,手放在對側肩關節時,如肘關節不能與胸壁貼緊,則為陽性,表示肩關節脫位、粘連。(2)肱二頭肌長頭緊張試驗:囑患者屈肘並做前臂旋后動作,檢查者給以阻力,如肱骨結節間溝部位疼痛,則為陽性,表示肢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3)直尺試驗:正常人肩峰位於肽骨外上髁與肱骨大結節連線之內側。用直尺的邊緣貼在上臂外側,一端靠近肱骨外上髁,另一端如能與肩峰接觸,則為陽性,表示肩關節脫位。肘關節 1.望診 首先觀察有無畸形。正常肘關節伸直時,有5°~15°的斜帶角。一般女性比男性要稍大。若大於此角度稱之為肘外翻;若小於此角度稱之為肘內翻。肽骨髁間骨折、肘關節脫位、橈骨小頭脫位等未經整復時,均可見到肘部輪廓的改變。其次要觀察肘部有無腫脹。當肘關節腫脹時,肘后肱三頭肌腱兩側飽滿。肽骨內或外上髁骨折時,腫脹區常較局限。撓骨小頭骨折,鷹嘴撓側正常皮膚凹陷消失2.觸診 首先要注意肘部壓痛點位置。肱骨外上髁壓痛,多為防骨外上髁炎;肱骨內上髁壓痛,多為肱骨內上髁炎;尺骨鷹嘴壓痛伴囊性腫物,多為鷹嘴滑囊炎。此外還應包括對肘關節周圍皮膚張力,肱動脈的搏動、尺神經硬度及粗細的改變,有無腫塊以及腫塊大小,硬度、部位,與活動的關係,以及滑車上淋巴結是否腫大等。3.肘關節活動度(圖19)檢查肘關節中立位為前臂伸直。
肘關節活動
肘關節活動
屈曲:135~150°過度伸直:10°旋前:80°~90°旋后:80°~90°4.特殊檢查(1)網球肘試驗:又稱腕伸肌緊張試驗。肘關節伸直,同時前臂旋前,腕關節被動屈曲,能引起肱骨外上髁處疼痛者觀為陽性,表示肱骨外上髁炎。(2)肘關節外翻擠壓試驗:肘關節伸直位,檢查者一手抵住肘關節外側,並使肘關節被動外翻,如有疼痛,則為陽性,表示橈骨小頭骨折。(3)肘三角(圖20):
肘三角
肘三角
正常的肘關節於完全伸直時,肽骨外上髁、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三個骨性突起點,在一條直線上;當肘關節於完全屈曲時,這三個骨性突起點構成一等腰三角形。若肘三角關係改變,表示有骨折、脫位。腕關節與手1.望診 對比檢查兩腕關節與兩手,觀察有無畸形、腫脹和異常動作等。常見畸形有橈骨遠端骨折引起的銀叉樣畸形;正中神經損傷所致大魚際肌萎縮,呈猿手畸形;橈神經損傷所致腕下垂;尺神經損傷所致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呈爪形手;以及並指、多指、鈕扣畸形、鵝頸畸形等。腕關節腫脹以背側指伸總肌腱兩側明顯。“鼻煙窩”消失常提示有腕舟狀骨骨狀。兩側腕關節腫脹伴多發性、對稱性近節指間關節棱形腫脹多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指骨棱形腫脹常見於指骨結核或內生軟骨瘤。手指末節呈鼓褪樣腫脹,則提示為肺性骨關節病變,也稱槌狀指。腕背或掌指關節的掌側面有局限性腫塊,與皮膚無粘連,但附著於深部組織,有囊性感,多為健鞘囊腫。手指震顫,多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震顫性麻痹、慢性酒精中毒等。雙手呈搓泥丸的顫動,在運動時減輕,靜止時加重,多為巴金森綜合征。2.觸診 自尺撓骨遠端向指骨方向依次檢查腕及手部壓痛的部位和程度,是否伴有腫脹、放射痛、異常感覺等。手掌部位應包括大小魚際肌及屈肌肌健部位有無壓痛。局部腫塊的性質,是否隨肌腱活動等。在屈伸手指過程中,如有彈響,多為彈響指或稱為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當前臂旋轉時,下橈尺關節發生彈響,多為三角纖維軟骨盤損傷。3.腕關節及手部各關節活動度(圖21)檢查(1)腕關節中立位為手與前臂成直線,手掌向下。伸;30°~60°掌屈:50°~60°橈側傾斜:25°~30°尺側傾斜:30°~40°(2)手指關節中立位為手指伸直。掌指關節:伸為0°,屈可達90°近節指間關節:伸為0°,屈可達90°遠節指間關節:伸為0°,屈可達60°~90° (3)拇指中立位為拇指沿食指方向伸直。外展:可達40°屈曲:掌拇關節可達20°~50°,指間關節可達90°對掌:不易量出度數,注意拇指橫越手掌之程度內收:伸直位可與食指橈側並貼 4. 特殊檢查(1)握拳尺偏試驗(圖22):患者握拳,拇指在其餘四指之下,使腕關節做被動尺偏運動,引起橈骨莖突部疼痛為陽性。見於撓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握拳尺偏試驗
握拳尺偏試驗
(2)橈側伸腕肌腱摩擦試驗:醫生握住患肢前臂遠端,手掌放在前臂撓側背部,囑患者主動做腕屈曲活動或握拳及放鬆的連續運動。如醫生掌下有明顯摩擦聲則為陽性。見於橈側伸腕肌腱周圍炎。(3)腕關節尺側擠壓試驗:腕關節於中立位,並被動使之向尺側偏斜井擠壓,若下橈尺關節疼痛為陽性,見於三角纖維軟骨盤損傷或尺骨莖突骨折。推拿常用診斷方法之下肢部的物理診斷法
1.望診 站立位有無髓關節畸形、臀部肌肉萎縮、腰前凸代償性增加、大腿皮膚皺摺加深,下肢有無內收、外展或內外旋轉畸形和下肢短縮或增長的改變;同時還要觀察兩側髂嵴和兩側臀皺襞是否在同一水平線上。行走時患肢能否持重,步態是否均勻、穩定,並描述步態的特點。
2.觸診 髖關節腫脹,可觸及其周圍皮膚張力增高。髖關節脫位,可在異常部位觸到股骨頭或捫及股動脈搏動減弱。臀肌攣縮可在臀部觸及緊張的束帶。彈響髖可在粗隆處觸及肌腱的彈跳,並出現彈響聲。大粗隆處淺壓痛伴有囊性腫塊,多為大粗隆滑囊炎。
3.髖關節活動度檢查 中立位為髖關節伸直,髕骨向上。
關節活動度(圖23)如下:
圖23
圖23
屈曲:130°~140°后伸:10°~15°外展:30°~45°內收:20°~30°內旋:40°~50°外旋:30°~40°
4.特殊檢查
圖24
圖24
1)單腿獨立試驗(圖24):患者直立,背向醫生,患肢屈髓屈膝上提,用健肢單獨站立。正常時,骨盆向健側傾斜,患側臀皺襞向上提起,稱為陰性。同法使患肢單獨站立,如發現健側骨盆及臀皺襞下降,即為陽性,見於髖關節病變或臀中、臀小肌麻痹。
2)望遠鏡試驗: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醫生一手握住小腿,沿身體縱軸向上推;另一手摸著同側大粗隆,此觸及有活塞樣活動感,為陽性。見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尤以幼兒體征更為明顯。3)“4”字試驗(圖25):患者仰卧,囑患肢屈髖屈膝並外旋髖關節,使其外踝置於健側下肢膝關節上部,形如“4”字。若無法完成“4”字動作而髖部疼痛者,為髖關節病變。若能完成“4”動作時,醫生一手壓對側的髂前上棘,另一手將患肢膝關節內側向下壓,如出現骶髂關節部疼痛,則為陽性。見於骶髂關節炎等骶髂部病變。
圖25
圖25
4)屈膝屈髖分腿試驗:患者仰卧,雙下肢屈曲外旋,兩足底相對,醫生兩手分別置於膝做雙膝分腿動作,出現股內側疼痛,為陽性,提示內收肌痙攣。5)足跟叩擊試驗:患者仰卧,兩下肢伸直,醫生以一手將患肢略作抬高,另一手沿體縱軸叩擊其足跟,使髖部產生震痛,為陽性,見於髓部骨折、炎症或下肢骨折。6)中立位試驗:患者仰卧,下肢伸直,醫生用手平托患肢足跟,足呈外旋位為陽性,見於股骨頸骨折
圖26,27
圖26,27
7)髂脛束攣縮試驗(圖26):患者側卧位,患側在上,將健側髓膝關節屈曲,抱於胸前;醫生站在患者背後,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上方,使膝關節屈曲90°,患髓先屈曲后外展再伸直,此時醫生除去外力使其自由墜落,如有髂脛束攣縮,則患肢可被動地維持在外展位,則為陽性,並可骼崎與大粗隆之間摸到攣縮的髂脛束。8)托馬征(圖27):患者平卧,健側髓膝關節盡量屈曲,使大腿貼緊軀幹,雙手抱住膝關節,並使腰部貼於床面,如患髓不能完全伸直,或雖伸直但腰部出現前突,則托馬征陽性,並應記錄患髓關節屈曲角度。見於髓關節僵硬,腰椎結核或者腰肌痙攣。膝關節1.望診 比較兩側股四頭肌,特別是觀察股四頭肌內側頭有無明顯萎縮。當膝關節屈曲位,骸韌帶兩側“膝眼”消失,表明關節有腫脹。站立時雙腿併攏,兩腿股骨內髁及雙足內踝可以接觸。若兩內踝分離,即為膝外翻,又稱“X”型腿;若兩內髁分離,即為膝內翻,又稱“O”型腿(圖28)。膝內、外翻畸形,常見於佝僂病、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骨折、骨髓炎或軟骨發育不良等引起,因骺板生長不對稱所致。在站立時,膝關節呈明顯的過伸狀態,稱為膝反屈或稱為軍刀腿(圖29),常見於小兒麻痹後遺症。股骨內、外髁任何一側見有局限腫大,伴淺靜脈怒張,提示有腫瘤的可能性。
圖28,29
圖28,29
2.觸診 確定壓痛的部位,對診斷膝關節疾患十分重要,膝部常見壓痛點(如圖30)示。若發現腫塊(包括眼窩部),應檢查其大小,硬度,深度,有無壓痛與周圍組織及膝關節活動的關係。膝關節周圍觸及滑膜增厚、變韌,提示慢性滑膜炎。在伸直膝關節時,將骸骨作上下或左右推移時,出現沙沙的摩擦音及痙痛,提示骸骨軟化症。膝關節在運動時出現音調清脆的彈響同時伴有疼痛者,提示半月板損傷
圖30
圖30
3.膝關節活動度檢查 中立位為膝關節伸直。膝關節活動度(圖31)如下:屈曲:120°~150°過伸:5°~10°內旋約:10°外旋約:20°
圖31
圖31
4. 特殊檢查1)浮髕試驗(圖32):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放鬆,醫生一手虎口對著骸骨上緣,手掌壓在骸上囊上,使關節積液集中在骸骨之下,另一手食指以垂直方向擠壓髕骨,並迅速放開。如感覺髕骨浮動或有撞擊股骨髁的感覺,即為陽性,提示膝關節內有積液。2)髕骨摩擦試驗:患者仰卧,患肢伸直放鬆,醫生用一手按壓住骸骨,並使其在股骨髁關節面上作上、下及左、右的移動,如有摩擦音或患者感覺疼痛,則為陽性。提示骸骨軟化症。
圖32
圖32
3)麥氏(mcmurray征)試驗(圖33):患者仰卧,醫生一手握住患肢足部,另一手拇指及其餘四指分別摸住膝關節內、外側關節間隙,先使膝關節極度屈曲,然後將小腿內收,外旋,並逐漸伸直膝關節,此時內側膝關節疼痛或有彈響,說明內側半月板損傷。
圖33
圖33
反之使小腿外展、內旋,逐漸伸直膝關節,如有外側膝關節疼痛或彈響,說明外側半月板損傷。4)研磨試驗(圖34):此試驗為鑒別側副韌帶損傷與半月板損傷的方法。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患膝屈曲90°,可請一助手將大腿固定不使轉動,醫生雙手握住足踝沿小腿縱軸提起小腿,然後再內外旋轉小腿,此時側副韌帶處於緊張狀態,如有損傷,在旋轉時會引起疼痛,提示側副韌帶損傷。另一方法是醫生雙手按壓足部,並內外旋轉小腿,若出現疼痛,提示半月板損傷。
圖34
圖34
5)側向擠壓試驗(圖35):患者仰卧,伸直下肢,醫生一手握住踝關節向外側施加壓力,另一手在膝關節作向內側加壓,使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承受外翻張力,如有疼痛或有側方活動,則為陽性,提示內側副韌帶損傷。如作相反方向施加壓力,使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承受內翻張力,此時有疼痛或側方活動,提示外側副韌帶損傷。
6)過伸試驗:患者仰卧,膝關節伸直,醫生一手抬起小腿,另一手按壓住膝部,使膝關節出現被動過伸運動,如有疼痛為陽性。可見於半月板前角損傷、股骨髁軟骨損傷或脂肪墊肥厚、損傷等。7)抽屜試驗(圖36):患者仰卧,屈膝90°,足平放於床上,醫生可坐在患者的足部,以穩定其足,雙手握住小腿上端作前拉后推的動作,如小腿上端能向前拉動,說明前交叉韌帶損傷;如小腿上端能向後推動則說明后交叉韌帶損傷。踝關節與足
1.望診 正常踝關節兩側可見內、外踝的輪廓;在跟腱的兩側亦各有一凹陷區(肥胖的婦女不甚明顯),當踝關節背伸時可見伸肌腱在皮下的走行。踝關節腫脹時,上述的輪廓全部消失。此外在足部常見如下畸形(圖37):
圖37
圖37
扁平足(平足):縱弓塌陷,足跟外翻,前半足外展。馬蹄足:踝關節跖屈,前半足著地。內翻足:足內翻常伴足弓高度增加。外翻足:足外翻伴足弓變平。跟足:與馬蹄足相反,站立時足跟著地。弓形足:與扁平足相反,縱弓過高。
(足母)外翻:(足母)趾長軸向外側偏斜,常伴有前半足增寬,嚴重的(足母)外翻,可使第二趾疊加在(足母)趾之上,第一跖骨頭內側伴有“(足母)囊炎”。錘狀趾:近節趾間關節攣縮,足趾形如錘狀。
2.觸診 踝與足部軟組織較薄,當檢查時局限性壓痛點往往就是病灶的位置。在跟腱止點處壓痛,可能是跟腱滑囊炎;在跟骨蹠面正中偏後壓痛,可能是跟骨骨刺或脂肪墊病變。跟腱斷裂時,可在皮下觸及一橫溝。腓骨長短肌腱滑脫可在外踝後方觸及肌腱彈跳。足背及腔后動脈的搏動,應注意兩側對比。3.踝關節與足活動度檢查 踝關節中立位為足與小腿間呈90°角,而無足內翻或外翻。足的中立位不易確定。
圖38
圖38
踝與足部關節活動度(圖38)如下:踝關節:背屈20°~30°,跖屈40°~50°距下關節:內翻30°,外翻30°~35°跖趾關節:尤以(足母)趾為最重要,正常背屈約45°,跖屈30°~40°4.特殊檢查(1)捏小腿三頭肌試驗:患者俯卧,足垂床緣下,醫生用手捏患肢小腿三頭肌肌腹,正常時可產生足跖屈,如無足跖屈為陽性。提示跟腱斷裂。
(2)足前橫向擠壓試驗:患者仰卧,醫生用雙手對患足前部兩側作橫向用力擠壓,如出現疼痛為陽性,提示跖骨骨折、跖間肌損傷。

定義


推拿又稱“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推拿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推拿、運動推拿和醫療推拿。

主要特點


推拿經濟簡便,因為它不需要特殊醫療設備,也不受時間地點氣候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實行;且平穩可靠,易學易用,無任何副作用。正由於這些優點,推拿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對正常人來說,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對病人來說,既可使局部癥狀消退,又可加速恢復患部的功能,從而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


(1)身心放鬆。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鬆。
(2)取穴準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3)用力恰當。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4)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5)持之以恆。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恆心。
除上述注意事項外,還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鐘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禁止在此處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時,最好只穿背心短褲,操作時手法盡量直接接觸皮膚。推拿後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此外,在過飢、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1.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熱水洗手,同時,將指環等有礙操作的物品,預先摘掉。
2.態度要和藹,嚴肅細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釋病情,爭取患者合作。
3.患者與醫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適;特別是患者坐卧等姿勢,要舒適而又便於操作。
4.按摩手法要輕重合適,並隨時觀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按摩時間,每次以20~30分鐘為宜,按摩次數以十二次為一療程。
6.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不要立即按摩。
7.飽食之後,不要急於按摩,一般應在飯後二小時左右為宜。
8.按摩時,有些患者容易入睡,應取毛巾蓋好,以防著涼,注意室溫。當風之處,不要按摩。推拿,又稱按摩,就是用手在人體皮膚、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種手法,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就是自己給自己按摩。
應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壽,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幾千年前就受到中國醫學家及養生學家的高度重視。如《黃帝內經》中就指出:“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及得復。”說明在秦漢時期推拿已成為醫療和養生的重要手段。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篇?遐覽》中曾提到有《按摩導引經十卷》,惜已佚。但在《養性延命錄》中,曾轉引導引經部分內容曰:“……平旦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搔目四眥,令人目明。……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而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導引經的上述內容曾為許多書籍所推崇、引用。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卷之未,都附有導引按摩之法。當時,自我按摩作為按摩的一個內容十分盛行,它的廣泛開展,說明按摩療法重視預防,注意發揮病人與疾病作鬥爭的主觀能動性。隋唐時期,在人體體表施行按摩手法時,塗上中藥製成的膏,於是,一種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損、又可使藥物和手法作用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發展。膏的種類很多,有莽草膏、丹參膏、烏頭膏、野葛膏、陳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據不同病情選擇應用。而且膏摩還可用以防治小兒疾病,《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風”。這個時期已有按摩專科,並有按摩博士、按摩師等職務名稱,可見當時按摩已頗盛行。尤其是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導引,他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後百病併除,行及奔馬,此是養身之法。”孫氏此論,既是對唐代以前養生學的繼承,又是他自己經驗的總結,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清代在保健推拿方面發展的特點,是對小兒推拿的著作較多,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手法簡便易行,在民間流傳甚廣中式推拿 中式推拿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保健按摩;以經絡穴位按摩為主,其手法滲透力強,可以放鬆肌肉、解除疲勞、調節人體機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延年益壽之功效。

成人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
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面著力於體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下壓,稱為按法。在臨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之分。按法亦可與其他手法結合,如果與壓法結合則為按壓法。若與揉法結合,則為按揉法。
1.指按法(圖81)用拇指指面或以指端按壓體表的一種手法,稱為指按法。當單手指力不足時,可用另一手拇指重疊輔以按壓。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使用。(1)手法要領: ①按壓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②用力要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感覺充分達到機體深部組織。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③按法結束時,不宜突然放鬆,應逐漸遞減按壓的力量。(2)適用部位:全身各部經穴。(3)功效:解痙止痛,溫經散寒。(4)主治:疼痛、癃閉等症。
(5)舉例說明:胃脘痛:按脾、胃俞或脊旁敏感點,每穴1~2分鐘。腹痛:按揉足三里、內關。頸項強痛:按揉列缺后溪
牙痛:按揉合谷。痛經:按揉三陰交。尿瀦留:指按中極。2.掌按法(圖82)用掌根或全掌著力按壓體表的一種方法,稱為掌按法。掌按法可單掌亦可雙掌交叉重疊按壓。同樣也可與揉法相結合使用。(1)手法要領: ①按壓后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複按壓。 ②為增加按壓力量,在施術時可將雙肘關節伸直,身體略前傾,藉助部分體重向下按壓。
(2)適應部位:腰背部,腹部等體表面積大而又較為平坦的部位。(3)功效:疏鬆筋脈,溫中散寒,活血祛瘀等。(4)主治:腰背疼痛,脊柱側突,脘腹疼痛等症。(5)舉例說明:腰痛:掌按骶棘肌。胃寒痛:掌按上腹部(用力不可太大),手掌隨患者呼吸而起伏。

點法


用屈曲的指間關節突起部分為力點,按壓於某一治療點上,稱為點法。它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屬於按法的範疇。具有力點集中,刺激性強等特點。有拇指端點法、屈拇指點法和屈食指點法三種。
(1)手法要領(圖83):
①拇指端點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井緊貼於食指中節的橈側面,以拇指端為力點壓於治療部位。
推拿
推拿
點法
②屈拇指點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食指中節的橈側面,以拇指指間關節橈側為力點壓於治療部位。
③屈食指點法:是以手握拳並突出食指,用食指近節指間關節為力點壓於治療部位。
(2)適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適用於四肢遠端小關節的壓痛點。
功效、主治可參見指按法。

壓法


用拇指面、掌面或肘部尺骨鷹嘴突為力點,按壓體表治療部位,稱為壓法,在臨床上有指壓法、掌壓法、肘壓法之分,具有壓力大、刺激強的特點。
壓法的力量較按法要重,目前臨床上壓法常限於肘壓法,現介紹如下。
(1)手法要領:
①術者肘關節屈曲,以肘尖部(即尺骨鷹嘴突見圖84)為力點,壓在體表治療部位。
推拿
推拿
圖84
②壓力要平穩緩和,不可突發暴力。
③肘壓力量以患者能忍受為原則.
(2)適用部位:僅適用於腰臀肌肉發達厚實的部位。
(3)功效:舒筋通絡、解痙止痛。
(4)主治:腰背部頑固性痹痛,腰肌強痛。
(5)舉例說明:
腰肌強痛:肘壓法施於兩側腰肌。

按摩療法


推拿手法,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種技巧動作。它通過許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可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其中有的以按捏為主,如按法、壓法、點法、拿法、捏法等;有的以摩擦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的以振動肢體為主,如拍法、抖法等;有的以活動肢體關節為主,如搖法、扳法、引伸法等。共約有一百餘種。根據情況,可選擇或綜合應用。
推拿療法也叫按摩療法,大致有如下兩種:
一種是主動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種保健方法。另一種是被動按摩,是由醫生掌握用於患者的醫療法,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按摩療法。按摩手法,並不一致,但歸納起來,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八種: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法。應該知道,上述八種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

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體適當部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單手按法、雙手按法。臨床上,在兩肋下或腹部,通常應用單手按法或雙手按法。背部或肌肉豐厚的地方,還可使用單手加壓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輕輕用力壓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壓在右手指背上。

摩法

摩,就是撫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體的適當部位,給以柔軟的撫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於上肢和肩端的單手摩法,和常用於胸部的雙手摩法。

推法

在前用力推動叫推法。臨床常用的,有單手或雙手兩種推摩方法。因為推與摩不能分開,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兩臂兩腿肌肉豐厚處,多用推摩。我們看的姿勢,是用拇指與食指夾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單手推摩法。
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過手指面積太小,操作時,我們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個手指進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醫流傳下來的推拿小兒方法,實際上就是用的推摩法。推摩的手法是多樣的。把兩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兩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動,叫作雙手集中推摩法,這種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種手法了。

拿法

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臨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豐厚處的單手拿法。如果患者因情緒緊張、惱怒,突然發生氣悶,胸中堵塞,出現類似昏厥的情況,可在鎖骨上方肩背相連的地方,用單手拿法,把肌肉抓起來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鐘拿兩下的速度,連拿二十次,稍為休息,再連拿二十次,則胸中通暢,氣息自漸調和了。

揉法

醫生用手貼著患者皮膚,作輕微的旋轉活動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單手揉和雙手揉。象太陽穴等面積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對於背部面積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單手加壓揉法,比如揉小腿處,左手按在患者腿肚處,右手則加壓在左手背上,進行單手加壓揉法。肌肉豐厚的小腿肚上,則可使用下面的雙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積,調和血行的作用,對於局部痛點,使用揉法十分合適。

捏法

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面上捏起來,叫做捏法。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捏法,實際包括了指尖的擠壓作用,由於捏法輕微擠壓肌肉的結果,能使皮膚、肌腱活動能力加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淺淺捏來,可去風寒,可化瘀血,深深捏來,可以治療肌腱和關節囊內部及周圍因風寒濕而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的疼痛。

顫法

是一種震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動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勻為合適。要求每秒鐘顫動10次左右為宜,也就是一分鐘達到600次左右為宜。顫法與"動"分不開,所以又叫它顫動手法。將大拇指垂直地點在患者痛點,全腕用力顫動,帶動拇指產生震顫性的抖動,叫單指顫動法。用拇指與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放在患者疼處或眉頭等處,利用腕力進行顫動叫雙指顫動法。

打法

打法又叫叩擊法。臨床上多配合在按摩手術後來進行。當然,必要時也可單獨使用打法。打法手勁要輕重有準,柔軟而靈活。手法合適,能給患者以輕鬆感,否則就是不得法。打法主要用的是雙手。常用手法有側掌切擊法,平掌拍擊法,橫拳叩擊法和豎拳叩擊法等:
側掌切擊法:把兩手掌側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與指間,要分開一厘米許,手掌落下時,手指合攏,抬手時又略有分開,一起一落,兩手交替進行。
平掌拍擊法:兩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后在節奏地拍打。
橫拳叩擊法:兩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與拇指相對,握拳時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略留空隙。兩拳交替橫叩。此法常用於肌肉豐厚處,如腰腿部及肩部。
豎拳叩擊法:兩手握拳,取豎立姿勢,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兩拳相對。握拳同樣要輕鬆活潑,指與掌間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於背腰部。
以上四種打法,主要用子肌肉較豐厚的地方,如項、肩、背、腰、大腿、小腿等處。叩打的力量,應該先輕后重,再由重而輕。當然,這裡所謂重,也不是用極重的力量,而是相對地稍稍加勁的意思。總之,要使患者有舒服感就算合適。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而後快,慢時一秒鐘兩下,快時逐漸加到六下或八下。
應該記住,無論使用哪一種打法,開頭第一下都不能使大勁,應當軟中有硬,剛柔相濟,而後逐漸轉強。兩手掌落下時,既要有力,又要有彈性,使患者感覺舒服。叩打時間一般是1~2分鐘,或3分鐘就可以了。極個別情況下,根據病情,延長一些時間,或縮短一些時間。這種手法,也可在按摩後來配合進行,也可同按摩手法夾雜進行。

適應症


適應症:扭傷,關節脫位,腰肌勞損,肌肉萎縮、偏頭痛,前頭後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股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背神經痛,四肢關節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關節疼痛)。顏面神經麻痹,顏面肌肉痙攣,腓腸肌痙攣。因風濕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滑囊腫痛和關節強直等症。其他如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症,習慣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遺精,以及婦女痛經與神經官能症等,都可考慮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禁忌症


各種急性傳染病,急性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傳染性皮膚病,皮膚濕疹,水火燙傷,皮膚潰瘍,腫瘤,以及各種瘡瘍等症。此外,婦女經期,懷孕五個月以上的孕婦,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患者。某些久病過分虛弱的、素有嚴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齡體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推拿療法的禁忌症,指不適宜推拿或在某種情況下,手法可能使病情加重惡化的情況。
(1)診斷不明的急性脊髓損傷或伴有脊髓癥狀的患者,在未排除脊椎骨折時切忌推拿。出現腦脊髓癥狀時須排除蛛網膜下腔出血,這也是推拿禁忌症。
(2)各種骨折、骨關節結核、骨髓炎、骨腫瘤、嚴重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患者,推拿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腫瘤擴散轉移或炎症發展擴散。因此也屬於推拿禁忌症。
(3)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或身體過於虛弱者,由於不承受強刺激,因此一般不宜接受推拿治療。應該採取措施,及時搶救。
(4)各種急性傳染病、急性腹膜炎包括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者,禁忌推拿治療。應考慮手術剖腹探查。
(5)有出血傾向或有血液病的患者,推拿可能引起局部皮下出血,故不宜推拿治療。
(6)避免在有皮膚損傷的部位施手法。但在有褥瘡的周圍施輕手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可使缺血性壞死的創面逐漸癒合。這是70年代在治療外傷性截癱患者時的意外發現。
(7)妊娠3個月以上的婦女的腹部、臀部、腰骶部,為了防止流產,不宜在這些部位施手法。
(8)精神病患者或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推拿治療。

異常情況處理


綜述
推拿簡便、安全、舒適,易被人接受。但如果對推拿方法、部位等不加以注意,也會使病人受到不應有的痛苦或造成施術困難。所以,推拿師應認真做好推拿前的一切準備工作,然後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正確的推拿方案,認真細緻的操作,主動觀察和詢問病人的感受,手法要避免粗暴急躁,置病人反應於不顧。要盡量避免發生意外。一旦手法使用不當,操作時間過長或病人精神緊張等原因,導致異常情況發生,(如暈厥、破皮、骨折、出血等),須及時處理。
暈厥
暈厥是一種突發性、短暫性、一過性的意識喪失和昏倒,系由於廣泛性腦缺血致大腦皮層由原來常態供氧情況下,迅速陷入缺氧狀態而引起,在短時間可自然恢復。在推拿過程中,如果病人突然感到頭暈、噁心,繼而面色蒼白,四肢發涼,出冷汗,神呆目定,甚至意識喪失而昏倒,可判斷為病人發生暈厥。
推拿時發生暈厥,主要可能是病人過於緊張、體質虛弱、疲勞或飢餓的情況下,因推拿手法過重或時間過長而引起。一旦病人出現暈厥,應立即停止推拿,讓病人平卧於空氣流通處,頭部保持低位,經過休息后,一般就會自然恢復。如果病人嚴重暈厥,可採取掐人中、拿肩井、合谷、按湧泉等方法,促使其蘇醒,也可配合針刺等方法。如屬於低血糖引起的暈厥,可讓受術者喝些糖水。
破皮
在使用擦法時,因操作不當有時可導致受術者皮膚破損,此時應做一些外科處理,且避免在破損處操作,並防止感染。不使用擦法時,不可硬性磨擦。
皮下出血
按摩一般不會出現皮下出血,若病人局部皮膚出現青紫現象,可能是由於推拿手法太重或病人有易出血的疾患。出現皮下出血,應立即停止推拿,一般出血會自行停止,2—3天後,可在局部進行推拿,也可配合濕敷,使其逐漸消散。
骨折
推拿手法過重或粗暴,病人易發生骨折,對懷疑有骨折的病人,就立即診治。對小孩、老人推拿時手法不能過重。做關節活動時,手法要由輕到重,活動範圍應由小到大(不能超過正常生理幅度),並要注意病人的耐受情況,以免引起骨折。

主要優點


具有恢復體力、減輕疲勞、增強人體血液循環,提高人體抗病能力、調節臟腑,美容減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功能。中式推拿可使人體表面毛細血管擴張,增加人體皮膚的營養從應,改善皮膚的呼吸,有利於皮膚表面汗腺和皮脂分泌,能達到美容的目的。
耳部推拿按摩方法
中國清代醫學家王清任說:“兩耳通腦,聽聽之聲歸於腦。”認為耳與大腦是直接相通的。因此,對耳部的按摩可以起到清醒頭腦、增進記憶、強化聽力、消除疲勞的作用。掩耳嗚鼓,是中國民間流傳較廣的健腦方法。做法是將兩手掌心緊按耳孔,手指搭在腦後部,用中間三指輕輕扣擊后枕部10—20次,手指按在後枕部不動,掩按耳孔的兩掌心突然抬離,連續開閉10—20次,最後將兩手食指或中指插入耳孔,旋轉 幾下后突然拔出共做3—5次。然後按摩翳明、翳風穴,翳風穴在耳垂與耳後高骨之間的凹陷處,翳明穴在翳風穴向腦後約一寸處。兩穴按摩方法相同。用中指按在穴位上,先向前旋轉按摩10圈,再向相反的方向旋轉按摩10圈,先按摩哪個穴位均可。
最後,做擦動作。將手掌放在耳部前面,平貼在臉上,均勻用力向後推擦,擦過耳後,再從耳後將耳背帶倒向前推擦,反覆做10—20次,以兩耳出現熱感為好。
鼻部按摩法
鼻部的按摩,主要是通過疏通經絡。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通暢鼻道,增強五官功能,清醒頭腦的目的。
鼻不但是重要的呼吸器官,而且還與口、眼、耳相通,所以古人認為只有鼻道暢通,才能進一步達到“七竅通”。
按摩時首先做通暢鼻道的訓練。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用大拇指和食指提捏住鼻腔,逐漸用力向外出氣,這時會感到不能呼出的氣被壓向兩耳和兩眼,待感到氣達內耳後,突然放開手指,正常呼吸兩三次后,再做下一次,共做三次即可。再做相反的呼吸訓練,先將體內殘氣呼凈,再用手指捏住鼻腔,不呼不吸,再將手指突然鬆開,深深地吸一口氣,反覆做三次。做上面的訓練時,一定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做得過分,憋得面紅耳赤;第二,在兩次中間的間隔時間裡,做兩三次正常呼吸,以防止體內缺氧。
然後,按揉鼻部穴位。首先是迎香穴,位置在鼻翼外緣約0.5寸,在鼻唇溝中。可用兩手中指或食指指肚揉搓20—30次。其次鼻通穴,位置在鼻唇溝上端盡頭軟骨與硬骨交接處。用中指中等力量點按15—20次。
推拿按摩保健手法全攻略
1.按法
是以拇指或掌根等部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漸向下用力按壓,按而留之,不可呆板,這是一種誘導的手法,適用於全身各部位。臨床上按法又分指按法、掌按法、屈肘按法等。
指按法:
接觸面較小,刺激的強弱容易控制調節,不僅可開通閉塞、散寒止痛,而且能保健美容,是最常用的保健推拿手法之一。如常按面部及眼部的穴位,既可美容,又可保護視力。
掌按法:
接觸面較大,刺激也比較緩和,適用於治療面積較大而較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部、腹部等。
屈肘按法:
用屈肘時突出的鷹嘴部分按壓體表,此法壓力大,刺激強,故僅適用於肌肉發達厚實的部位,如腰臀部等。按法操作時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按法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複合手法,即在按壓力量達到一定深度時,再作小幅度的緩緩揉動,使手法剛中兼柔,既有力又柔和。
2.摩法
推薦閱讀:“循經推拿”教你健康減肥
中醫推拿讓痛經遠離
推拿按摩治感冒
簡易有效的推拿治療旅途失眠
腳底按摩是保健也是治療
推拿也要講究手法
以掌面或指面附著於穴位表面,以腕關節連同前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環形有節律的摩動。摩法又分為指摩法、掌摩法、掌根摩法等。
指摩法: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
掌摩法:
用掌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
掌指摩法:
用掌根部大、小魚際等力在身體上進行摩動,摩動時各指略微翹起,各指間和指掌關節稍稍屈曲,以腕力左右擺動;操作時可以兩手交替進行。
在運用摩法時,要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鐘120次左右。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部常用的手法。若經常用摩法撫摩腹部及脅肋,可使人氣機通暢,起到寬胸理氣,健脾和胃、增加食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