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觀
北京白雲觀等的合稱
道教四大名觀指: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南陽玄妙觀、陝西樓觀台。
北京白雲觀為道教全真道派十方大叢林制宮觀之一,始建於唐。1957年成立的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就設在白雲觀。
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始建於元代。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龍泉村東側。
玄妙觀位於南陽故城外西北角,奉全真道清凈派,是四大叢林之一,行叢林清規,屬常廟。
陝西樓台觀位於陝西周至縣,毗鄰西安,交通便捷,區位優越。
北京白雲觀
道教全真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是道教全真龍門祖庭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構先後設在這裡。白雲觀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沒被破壞的寺廟之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其前身系唐代的天長觀。據載,唐玄宗為“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觀。觀內至今還有一座漢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據說就是唐代的遺物。金正隆五年(1160年),天長觀遭火災焚燒殆盡。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歷時七載,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金世宗賜名曰“十方天長觀”。泰和二年(1202年),天長觀又不幸罹於火災,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極宮”。金宣宗貞祐二年(1215年),國勢不振,遷都於汴,太極宮遂逐漸荒廢。
元初,邱處機(號長春子)自西域大雪山覲見成吉思汗,東歸燕京,賜居於太極宮。當時宮觀一片凄涼,遍地瓦礫,長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謹主領興建,歷時三年,殿宇樓台又煥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極宮為“長春觀”。七月,邱處機仙逝於長春觀。次年,長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長春觀東側下院建處順堂藏邱祖仙蛻。元末,連年爭戰,長春觀原有殿宇日漸衰圮。明初,以處順堂為中心重建宮觀,並易名為白雲觀。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對白雲觀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雲觀之規模。
白雲觀的建築分中、東、西三路及後院,規模宏大,布局緊湊。
山門為石砌的三券拱門,三個門洞象徵著“三界”,跨進山門就意味著跳出“三界”,進入神仙洞府。山門石壁上雕刻著流雲、仙鶴、花卉等圖案,其刀法渾厚,造型精美。中間券門東側浮雕中隱藏著一個巴掌大小的石猴,已被遊人摸得鋥亮。老北京有這樣的傳說:“神仙本無蹤,只留石猴在觀中。”這石猴便成了神仙的化身,來白雲觀的遊人都要用手摸摸它,討個吉利。觀內共有小石猴三隻,分別藏在不同的地方,若不誠心尋找,難以見到,故有“三猴不見面”之說。
窩風橋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橋。橋下並無水。那麼,為什麼要修建一座橋呢?據說,由於北方風猛雨少,觀外原有座“甘雨橋”,人們便在觀內修了這座“窩風橋”,兩座橋象徵風調雨順之意。
靈官殿主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神像為明代木雕,高約1.2米,比例適度,造型精美。紅臉虯須,怒目圓睜,左手掐訣,右手執鞭,形象威猛。其左邊牆壁上為趙公明和馬勝畫像,右邊牆壁上為溫瓊和岳飛畫像,這就是道教的四大護法元帥。
鐘樓、鼓樓白雲觀的鐘鼓樓,在建築布局上與其他宮觀的鐘鼓樓截然相反,其鐘樓在西側,鼓樓在東側。據稱,元末,長春觀殿宇大都傾圮,明初重建時,以處順堂(今邱祖殿)為中心,保留了原來的鐘樓,在鐘樓之東新建鼓樓,故形成了今日所見之格局。
財神殿供奉三位財神,中為春神青帝,左為財神趙公明,右為武財神關羽。趙公明,亦稱趙公元帥,元始天尊封為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領招財、進寶、納珍、利市四神。於是成為民間廣泛供奉的財神。關羽,即關聖帝君,被民間廣泛信仰,管轄範圍極廣,是一位全能之神,財神只是其形象之一。
玉皇殿奉祀玉皇大帝。神像為明代木雕,高約1.8米,身著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龍椅。神龕前及兩邊垂掛著許多幡條,上面綉有許多顏色各異的篆體“壽”字,一共是一百個,故稱為“百壽幡”。左右兩側的六尊銅像均為明代萬曆年間所鑄造,他們即是玉帝階前的四位天師和二侍童。殿壁掛有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十六帥、二十八宿的絹絲工筆彩畫共八幅,均為明清時代佳作。
老律堂原名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即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中座為邱處機,左邊依次為劉處玄、譚處端、馬鈺,右座依次為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清代高道王常月曾奉旨在此主講道法,開壇傳授戒律,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門玄風為之一振。後世為紀念這一盛事,便將七真殿改稱“老律堂”,即傳授戒律之殿堂。老律堂建築面積較大,是觀內道士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們都要來到這裡上殿誦經,逢道教節日或祖師聖誕,要在這裡設壇舉行齋醮法會。
邱祖殿奉祀全真龍門派始祖長春真人邱處機。殿內正中擺放著一個巨大的“癭缽”,系一古樹根雕制而成。此缽為清朝雍正皇帝所賜。傳說觀內道士生活無著落時,可抬著此缽到皇宮募化,宮中必有施捨。邱處機的遺蛻就埋藏於此“癭缽”之下。
三清四御殿為二層閣樓,上層奉三清,下層奉四御。三清像為明朝宣德年間所塑造,高2米余,神態安詳超凡,色彩鮮艷如初,富麗而又不失古樸。四御即輔佐玉皇大帝的四位天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南極長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和後土皇地祇。這些都是清代中期泥塑金漆瀝粉造像,高約1.5米。殿前院子中的鎏金銅鼎爐,為明嘉靖年間所鑄造。香爐造型渾厚,周身雕鑄著精美的雲龍圖案,共有43條金龍。
神特進入西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匹酷似駿馬的銅獸,走近細看,其造型竟為騾身、驢面、馬耳、牛蹄,因此,很多人稱它為“四不象”。其實,它的正名叫“特”。傳說它是一種神獸,具有奇特的功能,人哪兒不舒服,只要先摸摸自己,然後再摸摸它的相同部位,即可手到病除。
呂祖殿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殿內奉祀呂洞賓祖師。呂洞賓是八仙中影響最大,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他周遊天下,化度世人,或隱或顯,世莫能測。
元君殿奉祀道教女神。中座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左座分別為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右座分別為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過去婦女們最擔心的就是不育、難產,產後又擔心嬰兒出天花、鬧眼疾、夭折或落下殘疾,而這裡的四位娘娘正好掌管這一切,故而香火非常旺盛。
文昌殿奉祀掌管人間科名祿位的文昌帝君。
元辰殿俗稱“六十甲子殿”,奉祀六子甲子神和斗姥元君。六十甲子源於中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即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一個周期剛好為六十年,故名“六十甲子”,意為六十年另起一甲子。六十甲子神為六十位星宿,輪流值年,掌管一年之事。值年神,又稱太歲神。如某人出生在哪一年,那麼當年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年神(本命太歲)。六十甲子神都各有名號。如甲子年出生的人,他的本命神就是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相傳禮拜本命神,就可獲其護佑,百惡皆伏,所行大吉。
三星殿,清朝時為“華祖殿”,奉祀神醫華佗。2000年重修后改為“三星殿”,奉祀福、祿、壽三星真君神像。
白雲觀後院為一個清幽雅靜的花園,名雲集園,又稱小蓬萊。它是由3個庭院連接而成,游廊迂迴,假山環繞,花木蔥鬱,綠樹成蔭。東有友鶴亭、雲華仙館,西有妙香亭、退居樓。
花園的中心為戒台和雲集山房。戒台為道教全真派傳授“三壇大戒”(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戒)的壇場,雲集山房為全真道律師向受戒弟子講經說法之所。1989年,白雲觀舉行了建國以來首次全真派傳戒儀典,盛況空前。
2001年06月25日,白雲觀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又名大純陽萬壽宮)
永樂宮是我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為紀念八仙之一呂洞賓而建,是現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宮觀。它以建築藝術及壁畫藝術而馳名中外,佔地面積248000平方米。地處山西省芮城縣北郊的古魏城遺址上,南臨黃河、北依條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距西安180公里。距洛陽200公里。
永樂宮始建於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歷時111年。原建在芮城縣西40華里的永樂鎮。建國初期,由於修建三門峽水庫,原永樂鎮處於規劃區,國家為保護這一珍貴民族遺產,投資220萬元,於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遷到新址保存。永樂宮的搬遷是世界建築史和文物史上一個空前絕後的壯舉。日本的村山孚稱永樂宮的搬遷:“不亞於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築”。1961年永樂宮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00年被評為山西省十佳旅遊景點。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定為大中小學生教育基地。2005年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景點。
永樂宮建築規模宏大,建築面積8000餘平方米,在南北長1000米的中軸線上聳立著六座古建築:山門、文瀛湖、遇仙橋、宮門、無極段、純陽段、重陽段,西部為民俗博物館、服務區、假山、涼亭、呂公祠、王母娘娘殿、東部為停車場、商肆區、午台、長廊、真武廟、石牌坊及後園的聚仙園,呂祖墳。整個建築布局顯明,主次有序。
無極之殿,是永樂宮的主殿,巍峨壯觀,冠於全宮,殿內金碧輝煌,氣勢壯麗。所繪的《朝元圖》為我國繪畫史上的罕見巨制。在402平方米的畫面上,描繪出朝元神286位,8位主像3米以上,玉女像1.9米以上。畫面按對稱美的儀仗形勢排列,以青龍,白虎為先導;32位天帝君為後衛.八位主神為領班展開浩大的朝拜儀式。畫面和協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調優雅;衣飾千變萬化;場面波瀾壯闊,氣勢雄偉。鄭振鐸先生稱讚是:“大規模的漢宮威儀展覽,大組織的人物畫彙集”。
純陽殿,重陽殿是呂洞賓,王重陽修道成仙的連環故事畫。這些畫集人物、山水、園林、宮殿、道觀古剎、農舍、茶肆於一體,為我們研究唐、宋、金、元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搬遷后的永樂宮,經過幾次大規模的修葺,擴建,古老的建築再次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如今的永樂宮殿宇輝煌,亭台參差,樓閣巍峨,廊榭典雅,基本上形成集參觀遊樂、住宿就餐、購物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格局。
玄妙觀位於南陽故城外西北角,奉全真道清凈派,是四大叢林之一,行叢林清規,屬常廟。道觀內不收門徒,往來黃冠羽士,皆在此掛單。?
玄妙觀建廟久遠。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修廟宇碑記:“上古所建、歷漢、唐、宋,其代遠矣。”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所樹源流碑載:“稽厥觀始,創建東漢。叢林開始,肇自我朝。”玄妙觀原為老君堂,堂內有“泥牛古古責”。相傳,太上老君駕牛而來,到此天明,所騎之牛遂化作泥牛.《泥牛古古責碑》記載:“漢光武(帝)夜戰失騎,老君堂泥牛救駕處”,觀內土丘隆起處,即其遺跡。
元至元中(原文未詳明前至元或后至年號,按元太祖接見全真派道士邱處機事,當為前至元期間,即公元1264~1294年),以老君堂址重建③。取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語,名之玄妙觀,以寓深奧之意。“玄之又玄”,唐朝道士成玄英解釋,即“重玄之道”。所謂“重玄之道”,“玄者,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即不滯有,亦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對於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既不執著“有”,又不執著於“無”,進而對於不執著於“有”或“無”這種看法,也不應執著不放。這就是“重玄之道”,亦即“玄之又玄”的精義④。“觀”者,道教廟院之稱謂,源於“尹喜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後人以至可觀望,故曰觀。道宮自此始”⑤。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陽衛首任指揮郭雲以元之舊城基,用磚石建成周長六里二十七步的城牆,深二丈二尺、闊倍之的壕溝(即故城城牆、護牆河)。洪武四年(1371年),道士李雲庵即城西北玄妙觀舊址重建,故有李雲庵創建玄妙觀之說⑥。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道紀司於玄妙觀,由道人充任道紀司都記一職。正統二年(1437年,另有一說是正統四年),唐藩重修,予以擴建,玄妙觀至此已頗具規模,成為十大叢林之一。當時,玄妙觀為北京白雲觀屬廟,觀內主持人選由北京白雲觀指派。以後,嘉靖、萬曆、天啟等年間屢有修葺。?
明末清初,南陽為中原主戰場之一,人民迭遭屠毒,南陽城“內外屍骸布地,男女老幼仰伏坐倚之狀,填家塞巷無置足處”,“城郭丘墟,人民百不存一。”清初,首任南陽總兵張應祥“氵蒞政之日,城無完郛,……骷髏馬蹄間。”覓玄妙觀道士四人,“積稔之力,……聚骨如山,大將軍卜地觀之前,開萬人壙。……收眾骨而瘞之”⑦。此亦是南陽“萬人坑”之來歷。康熙年間,避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諱,改玄妙觀為元妙觀。順治、乾隆、咸豐等年間屢有增葺。玄妙觀鼎盛時期,佔地一百五十餘畝,廟宇房舍三百餘間,道眾二百餘人,香火地七十七頃之多。“黃冠行住動數百人,京師西南道觀之最。”觀內蒼松翠柏,森翳蔽日,“觀為羽流叢林,園亭之盛,甲於一郡”⑧。
玄妙觀坐北面南,觀內建築沿中軸線分佈,兩側為配殿,其他建築位於配殿之外側,園林則分別位於觀的西北、東北兩隅⑨。
(一)正殿
無央殿亦稱無量殿,寓意“法海無邊”。約位於現建設路南人民公園北牆。殿祀無量佛,該佛是佛門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信徒往生“西方凈土”,故稱接引佛。道教稱之為無量壽佛,玄妙觀以其接引眾生而祀,但因其是佛而非道,故將其祀之觀外。?
“惠浹中州”碑樓清朝光緒皇帝“戊戌變法”失敗,各項新法均被廢棄,唯“廢科舉、辦學堂”一項,迫於時事,不能廢除,各地遂興辦學堂之風。玄妙觀在南陽城北門大街(今之工農路)有房宅一處,光緒卅年(1904年)經過修繕,創建兩等小學,名為“無宗學堂。”考取學生一百名(高等四十名、初等六十名),按照清廷學部規定課程教學,受到南陽縉紳們的讚賞,河南巡撫和學部奏報朝廷。因辦學之功,朝廷賜“全真廣學”、“惠浹中州”匾額兩幅。“全真廣學”匾額於藏經閣落成后,懸掛於藏經閣。“惠浹中州”匾四字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有慈禧太后御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於無量殿至山門間建一牌樓,將“惠浹中州”匾額鑲嵌其上,牌樓背面嵌有南陽知府之撰述,牌樓構造是四柱三間,柱高達4米,塗硃紅色,支撐著三間高懸的危樓,柱基置有高約1米柱石,柱石雕龍銜石鼓圖案,石端各有園雕小獅,俯、仰、卧、側,姿態各不相同,其造形栩栩如生。匾額四周均鑲嵌木雕花板,是以透、浮、園雕諸手法雕刻的鳥獸、花草和歷史人物故事。雕工細緻,雕板色彩華麗,非常奪目。?
牌樓位於現建設路中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被日寇飛機炸毀。
山門為玄妙觀之正門。上嵌有“玄妙觀”三個金色大字觀額,為明藩唐成王所題,門內塑神荼,鬱壘二神將守護山門,故又稱二神殿。文化大革命以後,山門曾一度修葺一新,幾年前被宛城區政府建辦公樓拆除。山門後邊左右兩側是鐘樓、鼓樓,二樓早已不存。
四神殿祀值年、月、日、辰四時值日功曹。其職能是人間把要上達天庭的表文焚燒后,由值日功曹將表呈遞天庭。殿已不存。
三清殿玄妙觀之正殿。屋頂為單頂歇山式,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柱子縱三橫四排列,祀三清諸神,三清原指人天兩界之間神仙所居之處,即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亦名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三清是道教最高神祗,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此三神居住地方就是三清境。道教宮觀中大多設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之像居大殿神像中位,其神誕日是正月初一,民間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靈寶天尊常以手持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其神誕日為夏至日,民間常在夏至日以靈寶天尊為主神加以供奉。道德天尊神像一般是白須白髮老翁,手持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其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日大多舉辦祝誕聚會或祝福壽誕道場。道教把“道”人格化,以天(元始天尊)、地(靈寶天尊)、道(道德天尊)為三清,故有“一氣化三清”之說。三清殿現存世。改建為宛城區委小禮堂。
玉皇殿玉皇殿分為中、左、右三殿。中殿祀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中國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天上皇帝,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通稱“玉皇大帝”,“玉皇上帝”,簡稱“玉皇”、“玉帝”,是中國民間信仰的天庭的最高神,是中國封建皇權在仙真世界的反映。?
左殿為關聖殿,殿祀關羽,即“武曲星。”據《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祀典》漢壽亭侯廟(老關帝廟)條:“廟祀漢前將軍關壯繆侯羽,漢壽荊州屬縣,亭侯爵也。侯嘗從漢昭烈帝到新野,北敗夏后忄享於葉南。侯北伐襄樊,南陽將侯(音)起兵於宛以應侯,許(昌)下震驚。故宛屬多見侯廟。”據粗略統計,南陽城區及郊野關帝廟(含武廟)不下十餘處。因侯音迎關羽不成。古宛城慘遭曹仁屠城。
右殿為文昌殿,祀梓潼帝君。相傳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死,後人立廟紀念,唐宋時屢封為英顯王。元延祐三年(1316年)封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道家謂玉帝命梓潼帝君掌文昌府及人間功名、祿位事,因此梓潼帝君又稱為文昌帝君,即“文曲星”。
玉皇殿今尚存。
斗姥為北斗七星之母,北斗為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斗、牛、圭、至、危、室、壁。斗姥是古代道教徒星宿信仰中幻化而來的一位女神。在雲南巍寶山頂斗姥閣里,斗姥像三眼四頭六臂,六臂分別執有日、月、寶鈴、金印、弓、戟等,顯示其神通不凡。頭姥旁立有金童玉女。道教將其塑造成澤被三界,澤潤眾生的大神,鼓吹人們只要虔誠奉侍斗姥,生活中的一切都會盡善盡美。民間俗傳農曆九月初八(一說初五)為斗姥的聖誕,在此前會在斗姥神殿舉行相關的道教活動和民俗活動,祭斗姥以應其誕辰,冀其保佑。斗姥閣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落成,閣內供奉之斗姥塑像是清內宮頒賜,用檀香木雕成,雕功細膩,栩栩如生。閣內懸掛之“慈雲法雨”匾額亦清廷所賜。
祖師殿祀真武大帝,大帝為武當山之教主。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文帝、北極玄天上帝、真如大帝,盪魔天尊等,在道教諸神中,僅次於“三清”和“玉帝”,是道教尊奉的大神之一。玄武大帝起源與古代星宿崇拜有關,古時把恆星分為二十八群,稱二十八宿,以其出沒的中天時刻定四時,戰國時漸被分為四組,分別以四靈命名: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辭楚補註》卷五曰:“玄武踏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剛開始及以後一段時間被道家吸收時,跟青龍,白虎,朱雀一樣,僅是護法神之一。宋代玄武身份大升,竟成了一位大神,徹底脫離了動物形象,由龜蛇變成了人形。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翊聖將軍。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號“翊聖保德真君。”大中祥符年間,為避聖祖(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天禧二年(1018年)詔加真武為“真武靈應真君”。元大德七年(1303年)十二月,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元天上帝。”明代是護國大神。真武的畫像及塑像皆為“被發黑衣,仗劍踏龜蛇,從者執黑旗”。玄武大帝並無利器,后打聽到呂洞賓有口七星寶劍,能降妖伏魔,專程商借,並言明用畢自當面還。呂洞賓不肯出借,后因人情包圍,看在前輩份上(玄武早呂217年),答允借劍,並告之:“此劍天下無雙,我留劍鞘,您如劍用畢,只往空中一擲,劍自己歸本鞘,勿勞尊駕親自送歸了,”玄武借到劍后,發現果妙用無比,便有心爽約,欲長期留用,又無法開口,乾脆整天握劍不放,故其塑像手中握劍。時間一長,呂洞賓見劍不歸,往要之,玄武以天下妖魅甚多未收盡為由,要繼續借用,呂洞賓知其耍花招,又不好向前輩翻臉,只得答應,但仍然背著空劍鞘,指望有朝一日玄武疏忽,一旦釋劍,劍即自歸,但玄武刻意留神,劍不離手,這一借就借了一千多年。
玄武是北斗七星總稱,七宿之中有斗宿。道家認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皆由北斗主事。因此,凡是祈求延生長壽,都要祈求真武大帝。另外,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故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農曆三月初三,為真武大帝神誕之日,各地真武廟都要奉祀祭典,其中以武當山最盛。
斗姥閣為園形攢頂式建築,極盡工巧,其建築雄偉壯觀,高達數丈,超出城垣,十幾里開外即可望見。民國十九(1930年)臘月初一早上,大霧瀰漫,觀內駐軍不戒於火,失火引發閣內存放的軍火彈藥,頓時火光衝天,硝煙瀰漫,爆炸之聲震動全城,頃刻間斗姥閣化為無有。
(二)左配殿
1、配殿左側配殿早已全部拆除,現為機關院內西側通道。原殿宇有:土地城隍殿殿內祀土地,城隍。古代民間稱里社之神曰:“土地”。原始宗教中,土地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個重要組成。為了酬謝土地負載、生養萬物的功勞,封土為社而祀之,當時稱“社神”。統一王朝出現后,帝王祭社稷,出現了以大地為對象的崇拜,這種地神叫“後土”,而諸侯國,采邑、鄉村裡社祭祀的小神稱“社”或“社公”,以後叫“土地”。
在土地神逐漸人格化的過程中,各地土地先後有了各自的姓氏、名諱。東晉以後,民間多將生前作善事或廉政的官吏奉為當地土地。土地地位不高,僅轄一村一里或一鄰的範圍,但此神為民守土,樂善好施,受到人們的敬奉。因其是由鬼魂充任,又屬冥司地方官吏,所以當人死後,其家人必須先到土地那兒報案。所以,土地雖是小神,但與當地人禍福生計息息相關,人們還是教之畏之的。
大年初一,人們先拜土地爺,祈求豐收。傳說二月初二是土地誕辰,屆時,“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獻。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嫠”。當天爆竹之熱烈、隆重,甚至超過春節,可見百姓對土地爺的崇拜相當虔誠。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老爺,是古代城邑的守護神。古代將護城河稱為隍,管理護城河的神叫“水庸”,后城隍神由水庸演變而成,逐漸成為城邑的守護神,職權範圍相當於太守(府城隍)、縣主(縣城隍)。上古時代的城隍,常與社稷共存亡。以後城隍祭祀受時俗影響,其神職漸漸加重,諸如祈雨,求晴,招福、攘災、后又兼管地方的冥籍,賞善罰惡,為冥府之地方冥官。
後唐李從珂清泰元年(934年)封城隍為王,明洪武二年(1316年)。朱元璋重新制定城隍的封號爵級,並為城隍組織了一套官僚機構,城隍廟都奉有凶神惡煞的判官,手執刑具的鬼卒(衙役)。每處城隍廟都是森嚴恐怖,如官府衙門一樣。朱元璋之所以大封城隍,就是利用民間信仰以鞏固他的統治,他曾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城隍廟的建造吸引了廣大下層百姓祭拜神靈;另一方面,眾多的民間信仰者推波助瀾,使得拜神的聲勢和規模越來越大,明代以後,逐漸出現了集城隍信仰,商品交易,民間藝術表演於一體的城隍廟會。
清康熙《南陽府志》記載“舊加侯爵,洪武三年復頒儀注,凡新官到位,必先齋戒謁神,歲無常祭,惟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合祭於風雲雷雨山川壇;清明、中元、孟冬朔日,主祭於郡歷壇,水旱祈禱亦特設祭。每朔望,知府率僚屬辦香案。明清祀城隍甚虔誠,城中人家初喪,即來廟肅祭,名為報廟。或以事至廟明誓,輒有應驗”。民間歲祭以(農曆)三月十八日。
七真殿祀七位真人,即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大弟子,馬鈺(丹陽)、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
張祖殿祀道教鼻祖之一的“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陵。
2、後殿
大齋堂道眾就餐處,因觀內黃冠行住動輒數百人,此處為之餐廳。齋堂現存。大廚房玄妙觀常住道士百人以上,叢林規矩:粒米同餐,故有大廚房。廚房大鍋大灶,僅鍋台約一間房大小,鍋內可盛水數十擔,灶門開向另一間房屋,中間被山牆阻擋,燒火看不見鍋台,故名“隔山灶”,飯食大眾。
清末道長姚祥瑞主持玄妙觀時,借口招待文武官員、四方賓客,另設小廚房,珍餚羅列,品種繁多,其素酒席尤為出名,傳有玄妙觀素菜食譜。今南陽市一級廚師尹德明,早年造廚於觀中。
道院道人休息之地
功德殿殿內豎歷任地方長官功德碑。
(三)右配殿
1、配殿
靈官殿祀靈官,相傳靈官姓王名普,為護法之神,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殿已不存。
2、後殿
十方堂負責管理暫住僧道之所。已拆除。
據清同治時南陽知府傅壽彤所撰《藏經閣記》碑文,咸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捻軍自唐入鄧,由鄧旋渡淯水,圍南陽城四十餘日,玄妙觀主持張宗王睿率觀內道人數百人,協助清軍護城西北隅,使捻軍終於未攻下南陽,后襄陽馳援,捻軍西撤。此後,為長久計,張宗王睿倡儀修築外城,並積極參與築砦,同治二年(1863年)砦成,砦呈梅萼狀,又稱梅花寨。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前任南陽知府傅壽彤呈河南巡撫轉奏朝廷,請頒南陽元妙觀《道經》全部,以彰道人張宗王睿守城之功,朝庭准其奏章。張宗王睿十一月進京,奉經南旋。清廷不欲道教流傳,已二百餘年未印道經,至此特賜南陽玄妙觀。同治七年(1868年)九月,命工匠於觀內建藏經閣,以藏《大藏道經》。
道經包括《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全部。《正統道藏》為唯一現存官修道教經書的總稱,明永樂四年(1406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主編,邵以正校定付刊。刊行於明正統十年(1445年),故名《正統道藏》。全書共5,305卷,按照三洞四輔十二類分裝480函,函以“千字文”編號,從“天”字到“英”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由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輯成續藏,稱《萬曆續道藏》,計180卷,分裝32函。編號自“杜”字到“纓”字。兩部合共5,485卷,512函。該書內容十分龐雜,除道教經書外,還涉及諸子、醫學,化學、生物、體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大藏道經》明代刻版藏於北京大光明殿,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燒殺搶掠,刻版亦被焚毀,故經書成為絕版。
民國初年,西北軍石友三的陸軍第五軍和楊虎城新編第十四師駐守南陽,以及鄂豫陝綏靖公署督辦劉鎮華,司令部和總部都設在玄妙觀,玄妙觀常為駐軍之所,《大藏道經》也遭厄運,有的經書被當兵的用刺刀戳的破爛不堪,有的被用馬刀剁成兩截。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春,侵華日軍開闢豫西南、鄂西北戰場,時南陽縣政府派人將南陽縣民眾教育館的圖書和文物,玄妙觀的《大藏道經》運出南陽隱藏。其中《大藏道經》運往鎮平杏花山菩提寺,抗戰結束才又分別運回,《大藏道經》重回玄妙觀。
南陽解放初期,國民黨匪特策劃暴亂,解放軍第五十八軍奉命進駐南陽剿匪,軍部駐玄妙觀,因掃盲寫字,紙張缺乏,有的戰士把《大藏道經》拆開,將書頁翻折訂成寫字練習本,孔慶德軍長發現后,嚴厲批評制止,還教育幹部、戰士要保護文物典籍。玄妙觀於1950年將《大藏道經》交南陽市圖書館保存,存放經書的12個書櫃,又寬又高,因房屋緊張,暫放府文廟大殿(改為南陽市人民委員會小禮堂),直到1971年南陽市圖書館搬入小關帝廟(改為工人俱樂部),經書隨之轉移。存放文廟大殿期間,因人多亂雜,部分書櫃被人撬開,損失了一些書籍。據說,還有人在小禮堂開會期間去廁所時,隨手從經書中撕下幾頁當作手紙。《大藏道經》,全書失去雲、陽、慎、典四函,另昆、祖、龍、歸等80函不全,共失273卷,現藏有508函,共5,212卷。1989年12月,南陽市圖書館新館落成,《大藏道經》移入新館珍藏。
1974年經國家文物局鑒定,經書為國家珍品。全國現有三套,其他兩套分別藏於北京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玄妙觀因有《大藏道經》而地位顯赫,名重一時,不僅總攬了半個河南的道教大權,同時也成為了政治、軍事重心。
呂祖殿祀唐末道士呂洞賓。呂洞賓號純陽子,京川人。其理論以慈悲度世為成道路徑,改煉丹術為內功,改劍術為斬斷貪嗔、愛欲和煩惱,對北宋道教教程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呂洞賓被後人列為八仙之一。據說呂洞賓曾於雪夜足夫坐於堂外,信宿露處,後人因就堂中建閣以祀,故又有呂祖閣之稱。
(四)園林
1、西北園
位於功德殿後,又名藕花榭,原就有一些基礎設施,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經方丈姚祥瑞重加修建。前有五桂堂,後園鑿地為池,池有五畝之廣,復以周廊,環以曲欄,池中植藕養魚。園中聚石為山,上有浣香亭,亭東池為藕花榭。西有環翠精舍,南有濠上石樑,其下有月台,橫於水中。後有茅草覆頂小亭,名曰:得月亭,亭有對聯一副,上聯:四面青山開眼界,下聯:一池明月澄心源。園中景色宜人,每逢荷花盛開,達官顯宦多來此消暑,如清河南巡撫於茆杯,罷職居宛,常來園中游,曾作《元妙觀西北園記》,以志其盛。其後,清末南陽總兵謝寶勝(謝老道),民初南陽鎮守使吳慶桐,督辦劉鎮華等,多樂游其中。
2、宛南公園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綏靖公署督辦劉鎮華創建,位於觀之東北隅,入門為一木牌樓,上書“宛南公園”四字。迎門聚石為山,層巒疊嶂,山後鑿池,上置木橋。橋北茅屋五間,名為“話桑麻軒”。軒前有花壇兩座,左右置石獸“天祿”、“辟邪”,石獸是從城北漢汝南太守宗資墓前移來(現存放漢畫館)。軒后林木蒼鬱,中設石桌座椅,以供遊人休憩。園西為少懷小學。其北為動物園,泥牛古古責碑移於動物園牆下。再向北為兒童樂園,置有鞦韆、滑梯、橇板等設施。其後為斗姥閣遺址,閣基高約一米。園東另有一院落,該院落大門砌成箭樓,向公園一面上書“河南地圖”,院內一面上書“潼關”,意為西去潼關之道。建園者獨出心裁,在院內地上作河南地圖。砌瓦片作城池,壘卵石為山脈,以壕溝作滔滔黃河,溝自西向東。園內鋪設鐵路,平漢、隴海鐵路十字交匯於園中。其他如橋函、河流、公路標示分明,每一地均用木牌標籤,種植有該地土特產,並加註說明,形象直觀。置身園中,便可通覽河南全境,使人樂游其中。
二戰時期,西北園與宛南公園均被日機炸毀。
玄妙觀內舊有水井一口,名“甘露井”,井水甘甜爽口,惜已不存。觀內匾、聯已都不存,碑碣現存有《藏經閣記》、《泥牛古古責碑》,存放市博物館。
(五)節日與習俗
玄妙觀奉祀主要節日(農曆)有:
玉皇聖誕正月初九日
下元節~十月十五日
三清節:冬至~元始天尊
夏至~靈寶天尊
二月十五日~道德天尊
五臘節:天臘~正月初一日
地臘~五月初五日
道德臘~七月初七日
民歲臘~十月初一日
王侯臘~臘月初八日
邱祖(處機)誕日:正月十九日
清明節:清明
呂祖(洞賓)誕日:四月十四日
九皇會:九月初九日
接玉皇聖駕日:臘月十五日子時
王重陽始祖聖誕:臘月二十二日
逢災荒年景,玄妙觀開粥場賑濟災民,南陽人稱之吃“舍飯”。
南陽玄妙觀作為明清之季道教四大觀之一,規模龐大,建築壯觀,曾盛極一時,可惜的是,民國以來,由於戰爭,玄妙觀遭受了慘重的破壞。解放后,一直被政府機關佔用,道人遣散,塑像被毀,殿堂房舍大部份被拆除,三百餘間房舍剩約六分之一,僅存的房舍除改作他用,剩餘的亦是岌岌可危,亟待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