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中國貨幣史的結果 展開

中國貨幣史

中國貨幣的發展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金屬貨幣紙幣“交子”的演變。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併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重大演變


圓形方孔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都與“貝”有關。隨著商品交 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鏟幣齊國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后,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〇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交子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交子”的出現,是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貨幣體系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 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

中國貨幣史--戰國(楚)蟻鼻錢
中國貨幣史--戰國(楚)蟻鼻錢
1、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后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刀幣

2、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環幣

3、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蟻鼻錢

4、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秦漢貨幣


中國貨幣史--秦漢“半兩錢”
中國貨幣史--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

漢幣

中國貨幣史--漢“五銖錢”
中國貨幣史--漢“五銖錢”
漢“五銖錢”
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辨銅、均輸,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

新莽幣制

中國貨幣史--刀平五千
中國貨幣史--刀平五千
西漢晚期,王莽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
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

六朝五銖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

隋唐貨幣


隋五銖錢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后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辨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唐文錢

中國貨幣史--開元通寶
中國貨幣史--開元通寶
唐高祖武德年間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通寶”即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

乾元重寶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

宋元貨幣


年號錢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了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御書錢

宋哲宗年間司馬光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在錢文上書寫的“御書錢”。宋朝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

紙幣

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

明清貨幣


明銀

中國貨幣史--御書錢
中國貨幣史--御書錢
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製錢,質材由青銅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清朝貨幣

中國貨幣史--光緒元寶
中國貨幣史--光緒元寶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人民幣


中國貨幣史--人民幣
中國貨幣史--人民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第一套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併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第二套

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個面額,其中1元券有2種,5元券有2種,1分、2分和5分券別有紙幣、硬幣2種。為便於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別對票面圖案、花紋進行了調整和更換。由於大面額鈔票技術要求很高,在當時情況下3、5、10元由蘇聯代印。

第三套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13種版別,其中1角券便有4種(包括1種硬幣),2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1966年和1967年,又先後兩次對1角紙幣進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滿版水印,調整背面顏色。

第四套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為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行了改版后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線

第五套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

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

大事年表


公元前
3000-1122:貝殼從裝飾品發展成支付手段
1500-1122:開始鑄造銅貝。
1154-1122:傳說殷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
1122:傳說周武王克商,散鹿台之錢。
800-700:早期空首布產生。
700-600(小亞細亞和希臘鑄造金銀幣,這是西方鑄幣之始。)
613-591:傳說楚莊王改小錢為大錢,孫叔敖諫止。
524:傳說周景王鑄大錢
521:(波斯金銀幣。)
480:戰國開始。
403: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
386:田和稱齊公,齊造邦刀或鑄於此時。
361:魏遷都大梁,當幣的鑄造當在此以後。
336:秦惠文王行錢。(馬其頓亞歷山大金幣。)
290-200:(羅馬鑄重阿斯銅幣。)
284-279:燕軍攻佔齊國七十餘城,齊明刀應鑄於此時。
278:楚遷都陳。
248:(安息鑄銀銅幣。)
241-223:楚遷都壽春,鑄郢爰等金幣。
221:秦始皇統一全國幣制,推行半兩,黃金以鎰為單位。
204:西漢政權建立,半兩開始減重,黃金以斤為單位。許民鑄錢。
190:(羅馬鑄德納留斯銀幣。)
186:半兩減為八銖。楚民鑄錢(?)。
182:半兩減為二銖四絫,稱五分錢
175:鑄四銖半兩。又許民鑄錢。
144: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
140:漢武帝鑄三銖。
136:廢三銖,復行半兩。三朱、四朱方形和圓形小錢當鑄於此時。
119:發行白金和皮幣。
118:鑄五銖。
117:廢白金。
115:行赤側五銖,一當五。
114:頒布告緡令
113:廢赤側五銖當五制,集中全國鑄幣權於上林三官。
95:鑄麟趾褭蹄金。
公元
7: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錯刀、值逗痛筧
9:王莽第二次改革幣制:廢刀幣、專用大小泉。
10:王莽第三次改革幣制:袷禱醣抑啤
14:王莽第四次改革幣制:鑄貨泉貨布。調整金銀價格。
24:劉玄淮陽王)鑄五銖。
30:公孫述鑄鐵錢。
40:東漢光武帝恢復五銖。
184:黃巾軍起事。
186:帝鑄四齣五銖
190-193:董卓鑄小錢。
208:曹操為丞相,恢復五銖。
214:劉備益州直百五銖
221:曹丕廢五銖,用殼帛。
227:曹魏瑞復五銖。(波斯薩珊王朝鑄金銀幣。)
236:孫權江東大泉五百
238:孫權鑄大泉當千
246:孫權收回大泉。
312:(君士坦丁改革羅馬帝國幣制。)
313:張軌河西恢復五銖。
319:石勒鑄漢豐貨。
324:沈充被殺,沈郎五銖當鑄於此以前。
338:李壽鑄漢興
376:太元貨泉或鑄於此時。
430:劉宋四銖
447:劉宋制大錢當兩。
448:取消大錢當兩制。
454:劉宋鑄孝建四銖
465:劉宋鑄永光景和
490:蕭齊在四川鑄錢。
491-518:(拜占廷鑄幣開始。)
495:北魏鑄太和五銖
502:蕭梁鑄五銖和公式女錢
510:北魏鑄五銖。
524:蕭梁鑄鐵五銖。
529:北魏鑄永安五銖
540:西魏改鑄。
543:東魏改鑄永安五銖。
546:西魏第二次改鑄。
552:蕭梁鑄當十錢。
553:北齊常平五銖
557:蕭梁鑄四柱錢,一當二十。
561:北周布泉,河西諸郡用西域金銀幣。
562:陳鑄五銖。
574:北周鑄五行大布
579:陳鑄太貨六銖。北周鑄永通萬國
589:隋鑄五銖。
590:許楊廣揚州鑄錢(白錢?)。
598:許楊諒在井州鑄錢。楊廣又在鄂州鑄錢。楊秀在益州鑄錢。
621:唐高祖廢五銖,鑄開元通寶。
666:鑄乾封泉寶當十錢。
667:鑄乾封錢,復用開元錢。
695:(阿拉伯正式制定幣制。)
708:(日本鑄和銅開。)
732:令市面通用綾羅絹布雜貨。
750:安祿山上谷鑄錢。
755-768:(法國鑄德涅銀幣,為歐洲中世紀鑄幣之始。)
758:鑄乾元重寶當十錢。
759:鑄重輪乾元重寶當五十錢。史思明洛陽得壹元寶順天元寶當百錢。
762:大小乾元錢和開元錢平價流通。
766-779:大曆元寶鑄於此時。
780:行兩稅法。
780-783:建中通寶鑄於此時。
796:令市井交易以綾羅娟布雜貨與錢兼用。
817:禁止蓄錢。
845:唐武宗廢全國佛寺銅像鑄會昌開元。
870:桂陽監鑄咸通玄寶
907:後梁開平通寶
911:楚馬殷鑄天榮府寶。前蜀王建鑄永平元寶
916:王建鑄通正元寶閩王審知鑄開元通寶鉛錢
917:王建鑄光天元寶。大越劉巖(即劉龑)鑄乾亨重寶
918:王建鑄光天元寶。南漢劉巖鑄乾亨重寶鉛錢。
919:蜀後主鑄乾德元寶
922:契丹鑄天贊通寶。閩王審知鑄開元通寶大鐵錢。
924:閩王延羲永隆通寶大鐵錢。
925:蜀後主鑄成咸康元寶。契丹鑄天顯通寶。楚馬殷鑄鉛錢。
926:後唐天成元寶馬殷鑄乾封泉寶大鐵錢,市肆以契券指 交易。
938:後晉許民間鑄天福元寶后蜀廣政通錢。
942:閩王延羲鑄永隆通寶。
944:福建殷王延政在建州鑄天德通寶大鐵錢。
948:後漢漢元通寶
951:遼鑄應歷通寶
955:後周世宗毀全國佛寺銅像鑄周元通寶
959:南唐永通泉貨當十錢。又鑄唐國通寶大唐通寶
961:宋太祖宋元通寶
962:后蜀行廣政通寶鐵錢。
964:南唐後主發行鐵錢。
968:遼鑄保寧通寶
970:(越南丁部領鑄太平興寶。)
971:北宋定仿造黃金罪。
976:鑄太平通寶
980:白銀取得納稅的資格。
983:契丹鑄統和通寶。
990:鑄淳化通寶。
994:李順在成都鑄應運元寶和通寶銅鐵錢。
995:成都商民私以交子為市。鑄至道通寶。
996:(朝鮮鑄乾元重寶鐵錢和銅錢。)
998:鑄咸平通寶。
1004:鑄景德通寶。
1008:鑄祥符通寶
1017:鑄天禧通寶
1023:設置益州交子務。鑄天聖元寶
1024:政府在益州發行第一界官交子,自一貫到十貫。
1032:契丹鑄重熙通寶
1034:鑄景祐通寶。
1039:交子改分五貫和十貫兩種。鑄皇宋通寶
1041:因西夏戰爭鑄當十鐵錢。
1045:鑄慶曆重寶當十銅鐵錢。
1053:西夏鑄福聖錢。
1054:鑄至和元寶小錢和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
1055:契丹鑄清寧通寶
1056:鑄嘉祐元寶和通寶。
1064:鑄治平元寶
1066:遼鑄咸雍通寶
1068:交子改分一貫和五百文兩種。鑄熙寧元寶
1069:置潞州交子務,交子行於河東路
1070:罷潞州交子務。
1071:交子行於陝西。鑄熙寧重寶當十錢。
1072:交子兩界流通。
1073:改當十錢為折二,這是折二鐵通行之始。
1074:遼鑄大康元寶和通寶。
1076:陝西交子。西夏鑄大安錢。
1078:鑄元豐通寶
1083:遼鑄大安元寶
1092:遼鑄壽昌元寶
1093:鑄元祐通寶
1094:鑄紹聖元寶和通寶。
1098:鑄元符通寶
1101:鑄聖宋通寶。遼鑄乾統元寶
1102:陝西復行交子。西夏鑄貞觀錢。
1103:蔡京崇寧重寶當五和當十錢。
1104:京西路行交子。
1105:外路改交子為錢引。通行區域擴大到京東京西淮南、京師等地。發行額增至天聖原額的二十倍。鑄夾錫錢。
1107:四川交子務改為錢引務。鑄大觀通寶,自小平到當十。
1109:四川發行外引,舊交子作廢。
1110:遼鑄天慶元寶
1111:廢當十錢。鑄政和通寶
1118:鑄重和通寶
1119:鑄宜和元寶和通寶。
1120:西夏鑄元德通寶和元寶。
1126:鑄靖康通寶和元寶。
1127:南宋鑄建炎通寶
1131:鑄紹興通寶和元寶。劉豫阜昌錢。
1137:吳玠河池發行銀會子,這是中國最早的銀本位制
1149:西夏鑄天盛元寶
1151:金人發行交鈔
1157:金人鑄正隆通寶。
1160:東南會子由戶部發行。
1163:湖北發行直便會子。與元府發行鐵錢會子
1165:鑄乾道元寶折二錢。
1166:兩淮用交子。
1168:改革會子的發行制度,以千萬貫為限額。
1171:西夏鑄乾祐寶錢。
1173:金設公典,稱流泉
1174:鑄淳熙元寶
1178:金鑄大定通寶
1180:錢背加鑄年份。(英國鑄銀便士。)
1188:金添設流泉務二十八所。
1189:金取消紙幣的分界制,交鈔永遠通行。
1190:鑄紹熙元寶
1194:西夏鑄天慶錢。
1195:鑄慶元通寶
1197:金鑄承安寶貨銀錠
1201:鑄嘉泰通寶。金鑄泰和通寶和重寶。
1205:鑄開禧通寶
1208:鑄嘉定通寶
1210:西夏鑄皇建元寶
1211:西夏鑄光定元寶
1215:金改發貞祐寶券。
1217:金改發貞祐通寶
1222:金改發興定寶泉
1223:金髮行元光珍貨。
1225:鑄大宋元寶
1227:蒙古統治區內何寶實在博州印置會子。
1228:鑄紹定通寶
1233:金在蔡州發行天興寶會,數月後為蒙古人所滅。
1234:鑄端平元寶
1236:窩闊台發行交鈔。
1237:鑄嘉熙通寶和重寶。
1240:蒙古統治區內劉肅在刑州發行楮幣。
1241:鑄淳佑元寶。四川多面手淳佑通寶當百錢。
1247:會子永遠通行。
1249:川引以十年為一界。
1251:北方各地紙幣互不通用,蒙哥銀鈔相權法。
1252:(佛洛倫斯鑄洛林金幣。)
1253:鑄皇宋元寶
1259:鑄開慶通寶
1260:鑄景定元寶。蒙古人發行中統鈔,收回北方各地雜鈔。
1264:賈似道發行金銀銅錢關子。十七界會子作廢。
1265:鑄咸淳元寶
1266:(法國路易第九仿阿拉伯的迪爾亨姆鑄格羅銀幣。)
1276:蒙古人統治江南,用中統鈔收兌南宋紙幣。伯顏鑄銀元寶。
1285:盧世榮提出整治鈔法計劃。鑄至元通寶。(威尼斯杜卡特金幣。)
1287:元世祖發行至元鈔。
1292:設公典廣惠庫,資本鈔五千錠。
1294:(波斯伊爾汗國仿行中國鈔法。)
1295:鑄元貞通寶和元寶,(日本行鈔。)
1297:鑄大德通寶
1309:元武宗實行幣制改革,發行至大銀鈔,並鑄大元通寶至大通寶
1311:仁宗收回至大銀鈔,廢至大錢。
1350:幣制改革,發行至正交鈔,鑄至正通寶
1353:張士誠天佑通寶
1355:韓林兒龍鳳通寶
1358:徐壽輝天啟通寶
1359:徐壽輝鑄天定通寶
1360:陳友諒大義通寶
1361:朱元璋鑄大中通寶
1368:明太祖洪武通寶,頒布洪武通寶錢制。
1375:發行大明寶鈔。停止寶源局鑄錢。
1376:停止各省鑄錢。
1377:恢復各省鑄錢。
1389:恢復寶源局鑄錢。
1393:再停止各省鑄錢。
1394:禁用銅錢。
1397:再停寶源局鑄錢。禁用金銀。
1399:恢復鑄錢,改定錢制,
1400:再改錢制。
1408:鑄永榮通寶。
1411:金銀解禁。
1425:再禁金銀。
1433:鑄宣德通寶
1436:放鬆用銀禁令。
1448:禁用銅錢。
1457:(琉球鑄大世通寶。)
1460:恢復銅錢流通。
1465:令商稅課程錢鈔各半兼收。
1503:鑄弘治通寶
1518:(日耳曼帝國鑄塔勒大銀圓。)
1527:鑄嘉靖通寶
1557:葡萄牙人侵入澳門。
1570:鑄隆慶通寶西班牙人侵入呂宋,開本洋流入中國之路。
1576:鑄萬曆通寶
1596:採礦熱潮開始。
1616:滿人鑄天命錢。
1621:鑄泰昌通寶和天啟通寶大小錢。王象乾請鑄三等大錢。
1625:(日本開鑄寬永通寶。)
1627:滿人鑄天聰錢。
1628:鑄崇禎通寶
1637:英國東印度公司船初來中國。
1643:鑄崇禎當十錢。蔣臣提行鈔計劃。
1644:清世祖在北京鑄順治通寶福王在南京鑄統光通寶。李自成在西安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鑄大順通寶
1645: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
1646:魯王紹興大明通寶
1647:永明王在肇慶永曆通寶
1649:孫可望在雲南鑄興朝通寶
1651:發行鈔貫。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五。日本鑄永曆通寶助鄭成功
1653:鑄一厘錢
1657:順治錢增重為一錢四分。
1662:鑄康熙通寶
1663:(英國鑄基尼金幣。)
1674:吳三桂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浙江鑄裕民通寶
1678:吳三桂鑄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1684:康熙錢減重為一錢。
1702:康熙錢又增為一錢四分。另鑄七分重的小錢。
1706:日本實行貨幣減重,寬永錢開始流入中國。
1720:廣州商人組織公行,外國銀元大量流入。
1723:鑄雍正通寶
1731:北京設立官錢局。
1733:雍正錢減重為一錢二分。
1736:鑄乾隆通寶
1737:北京開設官錢局十所,以平錢價。
1743:禁用光中景興等外國錢。
1745:停閉官錢局。
1759:新疆開鑄普爾錢。
1793:西藏設寶藏局,鑄乾隆寶藏銀幣。
1794:(美國開鑄銀元。)
1796:鑄嘉慶通寶
1814:廣東設立粵海關官銀號
1816:(英國採行金本位制。)
1821:鑄道光通寶
1828:新疆鑄造當五和當十紅錢。
1830:奏定關於處理歇業錢鋪辦法新章程。
1832:(墨西哥開鑄鷹洋歐文發行勞動券。) 
1837—1838:台灣鑄壽星銀餅。
1848:英商麗如銀行在廣州設分行。
1851:鑄咸豐通寶
1852:咸豐錢減為一錢。
1853:因太平天國革命北京發生擠兌風潮。鑄咸豐當十錢。北京設立官銀錢號三家。令各省設立官錢局。發行戶部官票和咸豐寶鈔。太平天國政府在南京等地鑄太平天國聖寶。
1854:正月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後用寶鈔收回大錢。英國的有利銀行滙豐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55:鑄鐵錢和鉛錢。
1856:上海幾家銀號用鋼模鑄咸豐銀餅。小刀會在上海鑄太平通寶日月錢。
1857:北京商人罷市,拒用大鐵錢。寶蘇局用鋼模鑄咸豐通寶銀錢。英國麥加利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62:官票停止流通。鑄同治通寶
1864:滙豐銀行成立。拉錫丁在新疆庫車鑄迴文錢。
1866:香港鑄造銀元。
1870:(日本鑄造龍洋。)
1873:(美國鑄造貿易銀元。)
1875:鑄光緒通寶
1882:吉林試鑄廠平銀幣,為中國機器鑄幣之始。
1885:福建用機器鑄錢。
1887:廣東鑄龍洋。
1889:廣東造機器錢。
1890:廣東鑄造銀角。
1893:湖北設立銀元局。
1895:華俄道騰銀行成立,發行鈔票和銀元寶。英國在遠東發行枚洋。
1897: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發行鈔票。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等地設分行。
1900:廣東鑄當十銅元。
1901:規定銀元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
1904:湖北鑄造一兩重大清銀幣
1905:戶部在天津設立銀錢總廠。大清戶部銀行成立。
1906:大清戶部銀行發行兌換券。天津造幣廠試鑄一兩重大清金幣。
1907:新疆機器局鑄響金。交通銀行成立。當局向各省督撫徵詢銀幣單位的意見。
1908: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頒行《大清銀行則例》。
1909:鑄宣統通寶。設立幣制調查局。
1910:頒布《幣制則例》,採用銀本位制,制定《造幣廠章程》,鑄造大清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