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公
中醫內科專家
王正公(1912~1991年),男,江蘇崑山人,著名中醫內科專家。稟承家學,自幼從父王慰伯學醫,1937年來滬開業,以“王氏內科”名揚上海。
王正公,字正齋,1912豐出生於江蘇崑山三代中醫世家。自幼師從其父王慰伯,其後行醫60餘載,馳名滬上。主要著作有《哮喘與慢支的防治和康復》、《正齋醫稿》等。發表“宣肺透邪法治療青少豐哮喘的體會”、“哮喘的臨床研究”、“老羊慢性支氣管炎證治”、“慢支併發肺心病的防治”等學求論文七十餘篇。
驗方
主治:外感風寒,肺氣失宣之咳嗽。
主治:內有痰飲,外感風寒之咳嗽喘促,背部寒冷者。
按:本方系《傷寒論》小青龍湯化裁而來,適用於哮喘、慢支發作期的寒飲重症。
主治:寒飲痰濕內盛之咳喘。
按:本方乃《金匱》苓桂術甘湯加味,增強了溫陽化飲,燥濕祛痰的功效。
主治:痰飲咳喘日久,土虛木旺,木旺侮金者。
按:本方系《傷寒論》旋覆代赭湯加味,具有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功。
主治:慢支、哮喘緩解期肺腎氣衰,攝納無權者。
蔣××,女,70歲。初診:1981年7月29日。
醫案
辨證:證系久咳損肺,肺損累及心腎,心氣虛則血行凝泣,腎陽衰則水飲不化,上射於肺,阻肺氣之下降,是以喘閉不通。
治法:證情危篤,亟予益陽溫陽以化寒飲,豁痰解痙以平喘急。
繼續調治,交冬進服膏滋。
翌年夏令喘咳雖有小發,其勢大減。隨訪三年,病情緩解,能從事輕便家務勞動。
按:大凡痰飲喘咳之證,一般夏令小康,冬季發病。本例暑令發作,其勢甚劇。醫者因天氣炎熱,發作時汗多氣促而頻投清潤,但葯頻服而咳愈甚。《杏軒醫案輯錄》有案和此例極相似。茲摘錄案語警句於下: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此致病之大端,醫者只有天時之氣熱,不識人身之臟寒……蓋肺為嬌臟,性雖畏熱,然猶畏寒,金被火刑固為咳,金寒水冷亦為咳。此則久咳,心肺元氣之損傷已極,寒飲之潛伏彌深,暑令陽氣蒸發,內伏之寒飲欲化,由新涼引動而發。即《金匱》留飲、伏飲之證。《杏軒醫案》用溫肺湯,此例用參附合小青龍湯得效。
顧××,男,23歲。
辨證:無形之溫熱與有形之痰濁互阻上焦,病勢方張。
治法;姑擬清溫泄熱,肅肺滌痰,太陰陽明並治。
鮮蘆根1尺,3帖。葯后第3天熱退證除。
按:本例風溫熱聚太陰、陽明,證現煩躁口渴引飲,痰多咳逆,雖大便秘結,但無唇焦齒燥、矢氣、譫語等陽明腑實證候,其邪熱尚在肺胃之分。故方取白虎湯合銀翹散加減以清泄肺胃,使之不致化燥傳營。這符合《傷寒論》陽明經證的治法。
旋覆代赭湯在臨床上運用的體會
醫話
(四)頭脹、頭痛、眩暈、耳鳴等症,辨證如系肝氣挾肝陽並亢,余每在滋陰柔肝潛陽葯中,參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如兼噫氣上逆者用之更驗。高血壓而兼見上述癥狀者,亦可在平肝潛陽葯中,加入代赭石、牛膝,以收鎮逆潛降之功。耳源性眩暈,余亦常用代赭石配伍蒺藜、料豆衣、磁石、杞子、珍珠母等,如有痰熱見證者配合溫膽湯施治,每獲良效。
(五)吐血、咳血、衄血,每因肝經氣火上升而絡損血溢不復,其症多見胸脅引痛,面紅火升、煩躁易怒,不寐心悸,脈形弦細而數,舌質偏紅,可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配合生地、芍藥、旱蓮草、茜草、女貞子、藕節、茅根滋腎涵肝、清肺寧絡、化瘀止血之品。正如朱丹溪氏所說:“上升之氣都從肝出。”蓋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止血當先順氣,順氣當先鎮降肝氣之沖逆,旋覆花、代赭石能下氣鎮逆平肝止血,其所以為治血症之要葯,其理即在此。
(六)心悸怔忡不寐等症,如由於心陰不足、肝氣肝陽兩亢者,余常用甘麥大棗湯,或補心丹中加入旋覆、代赭二味,如證見心氣心陽衰而沖氣上逆者,則於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中參用旋覆代赭湯,葯后如見矢氣頻轉,則癥狀每亦隨之緩解。
(七)妊娠嘔吐不止,常於養血安胎和胃之劑中加入旋覆花、代赭石,以鎮逆止吐,偏於熱者再加黃芩、竹茹,偏於寒者加桂枝、生薑。按方書所載,妊娠忌用赭石,而赭石雖屬鎮降之品,其作用在於平肝氣之沖逆,於胎胞無損,且具有補血作用。
(八)病後或高年呃逆不止,每見氣陰兩虛,胃氣因虛而上逆,余每用旋覆花、代赭石二味加入黨參、石斛、白芍、甘草、刀豆、柿蒂等葯中。如見胃氣虛而挾有痰濕者,則用旋覆代赭湯加刀豆、柿蒂、茯苓、陳皮、枳殼等,偏於寒者再加丁香、桂枝,偏於熱者再加左金丸、竹茹。
(十)肝氣入絡而致突然腰痛不能俯仰轉側,其病機每因腎氣本虛,隨著咳嗽或叢(坐刂)氣后,肝氣竄絡,如用活血行瘀利氣止痛之劑不效,可用旋覆、代赭二味加入枸杞子、杜仲、川續斷、狗脊等補益肝腎,桃仁、白芥子、當歸、赤芍、制乳香沒藥活血利氣,每獲效果。
(十一)幾點體會:
1、我在內傷雜病中運用旋覆代赭湯及旋覆花、代赭石二葯,主要是抓住“肝氣上逆”的這一病機,用以鎮逆降氣,往往肝氣下降后,肝陽肝火每亦隨之潛降。這點是從“氣有餘便是火”,“陽從氣化”,“氣為血帥”等理論中領悟出來的。
2、肝氣與肝陽亢逆的成因,虛實都有,虛者每為腎陰不足,或營血虧耗,以致肝失所養、上升。也有因七情所傷、肝鬱不暢所致。旋覆花、代赭石能鎮逆平肝,藥性和平而不傷正,虛症實症都宜,如配合滋腎柔肝,調血和胃之劑,既滋肝腎又降肝逆,起著相輔相成作用。
3、旋覆花、代赭石的劑量,一般旋覆花6g至9g代赭石30g左右,因赭石質重,劑量過輕則不效。代赭石是否煅用?張錫純主張生用。也有認為潛降鎮逆宜生用,收斂止血宜煅用。余認為無論鎮逆或止血都以煅用為好。煅后潛降鎮逆作用不減,並且藥性易於煎出,葯汁比較清,而生赭石葯汁混而難吃,故以煅用為宜。
1辛透疏風、清輕泄熱治風溫
風溫雖系感受春令之邪而發,但四季皆有,唯以春冬兩季為多。風溫之治,辛涼解表乃眾所周知,但運用得恰到好處,並非所易。風溫之邪由肺表而入,其出亦以從肺衛外達為順,且風為陽邪,溫易化熱,故用宣透之品不宜過於辛散;用清熱之劑不可過於涼潤。偏辛則溫易化熱,偏涼則邪不得透。王氏認為,葉氏之方清解有餘,辛透不足。王氏治療風溫,賞用前胡,認為前胡入肺經,能解表泄風、清熱滌痰,無辛散之弊。風溫初期透表,每以前胡為君,常於葉氏方中加入前胡、蟬衣、制僵蠶、蒺藜等以宣肺泄風;若惡風頭痛、苔白、脈浮等外感證候顯著者,則參用梔豉湯加荊芥以透表達邪;甚者不忌麻黃。一旦化熱,由肺及胃,則以石膏為君,配合前胡等清泄氣分之熱。若邪傳氣分者,重用石膏;邪重熱盛,痰鳴喘息,則以麻杏石甘湯為主方,佐以清熱豁痰之品。麻黃、石膏兩味的劑量,當視表邪與里熱之輕重而定。其認為:石膏辛甘性寒,既能清溫泄熱,又能解肌透邪,故用於風溫最為適合。若邪熱內傳心包,神昏譫語,則應辨清風溫與濕溫。風溫內陷,多夾痰內閉,當以滌痰清熱為主;濕溫神昏多由濕熱蒙蔽清竅,則以開竅為主。開竅方中,王氏最賞用萬氏牛黃清心丸,因萬氏方葯簡潔,無香竄之品,並用竹瀝送服,可奏滌痰開竅之功。
2.達邪導滯、存陰保液治濕溫
經驗
導滯:王氏治溫濕溫邪滯,主張趁早攻導腸滯,使濕熱之邪無所憑藉,這樣既可削弱病勢,又可控制出血趨勢。早期表邪未達,里滯已結,則用表裡雙解,一般先用枳實梔子豉湯加檳榔、山楂、神曲;滯甚加大黃、元明粉;若邪已傳里,溫已化熱,證現陽明腑實,則以急下存陰之法;若症已逾旬,糞便粘著腸壁,非攻導之劑所能下之,則用堅腸清熱、化滯緩導之法,常用黃連、黃芩、枳實炭、山楂炭、銀花、芍藥等,旨在使糞便逐漸乾燥,分離腸壁。葯后若見矢氣頻傳,為腸滯逐步下行之兆;若葯后仍無大便,可用豬膽汁或蜜煎導灌腸;若所下不多,切勿躁急,可稍增劑量。若大便稀泄,色褐如水,次數頻多,則必須先止其泄。一般先用六一散、赤苓、扁豆衣、白芍炭、方通草等以利小便實大便,甚則參用堅腸清熱之劑加炙粟殼以止泄。王氏治療協熱下利,每用熟石膏、生甘草兩味,其效甚著。蓋熟石膏能清熱斂腸,生甘草能解毒固液,兩味協同,具有清熱止泄之功。此乃固液止泄,以守為攻之法,旨在保津導滯。在病勢鴟張複雜的情況下,能正確掌握,辨證應用可轉危為安。其總結導滯經驗為:“旬日前可用攻導,旬日後要堅腸清導。攻導宜早,遲則多變;消導宜緩,峻則不去。”
王正公 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