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用藥物
獸用藥物
獸用藥物是能調節畜禽機體功能、防治畜禽疾病的藥物。
目錄
能調節畜禽機體功能、防治畜禽疾病的藥物。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礦物以及人工合成的藥物和免疫製劑等均屬之。畜牧生產上應用的飼料添加劑等也常被包括在獸用藥物的範疇之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獸葯生產、檢驗和使用都設立專門機構並訂立法規、條例,進行監督管理,以保證安全。
獸用藥物最初主要來自植物,中國古代所稱的本草中即包括獸用植物葯。公元19世紀,植物葯的有效成分分離成功,對其化學結構的知識逐漸增多,以後就開始人工合成和尋找新葯。時至今日,化學合成藥不僅純度高,而且生產成本低,已成為獸用藥物的最主要來源。
合成藥物的命名可根據化學物的結構提出化學名,或採用由簡化化學名而來的普通名,或根據藥廠生產的商品名。例如,氯黴素的化學名是D-(-)-蘇 -1-對硝基苯基 -2-二氯乙醯胺基-1,3-丙二醇,普通名是氯胺苯醇,氯黴素是其商品名。
研究範圍 藥物在使用前必需製成某種製劑或劑型。研究藥物配製的科學稱製藥學。常用劑型有注射劑、片劑、酊劑、軟膏劑、氣霧劑和近年來提倡的緩釋製劑如微型膠囊劑等。研究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的科學稱藥理學,它包括藥物效應動力學(研究藥物對機體及病原體的作用及作用機理,簡稱藥效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藥物在體內的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動態過程,簡稱葯動學),二者是互相聯繫的。獸醫藥理學還包括利用藥物以提高畜牧生產價值的研究。獸醫臨床藥理學著重在對畜禽進行藥物的臨床試用研究,包括藥效學、藥物代謝動力學和毒理學的研究,藥物特別是新葯臨床評價及合理給藥方案的提出等。它與醫藥科學的發展密切聯繫。
藥物作用機理 可從藥物的構效關係、量效關係,以及藥物在畜禽體內的轉運、轉化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構效關係 近代藥理學認為藥物的作用(效應)基本上是藥物分子與受體的相互作用。藥物的作用與其理化性質、化學結構有密切關係,即所謂構效關係。藥物被機體吸收后,並非對所有組織都發生作用,而是具有選擇性。只有與細胞膜上,或細胞漿內的受體相適應的藥物才通過各種化學鍵,如范德華鍵、氫健、離子鍵等形成藥物 -受體複合物,產生作用。作用的大小與受體結合的藥量成正比,可用質量作用定律加以解釋。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力,即二者的結合程度愈大,則效應愈強。此外,所形成的藥物 -受體複合物還必須具有內在活性,它表示藥物產生效應的能力。激動葯和拮抗藥對受體都具有親和力,但只有激動葯由於具有內在活性才能激活受體而產生藥物效應。拮抗藥則否,因它能阻斷受體接受激動葯的作用,又稱阻斷劑。部分激動葯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但僅有微弱的內在活性,單獨應用時出現較弱的激動作用。在一些藥物拮抗的類型中,增加激動葯的量可以克服拮抗藥所產生的阻斷作用。這種兩葯對同一特殊受體競爭的現象,稱為競爭性拮抗。如拮抗藥產生的受體阻斷不受激動葯增量的影響,稱為非競爭性拮抗。此時,激動葯與拮抗藥可能作用於同一受體的不同結合部位。
藥物、受體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通過對酶系統的激活,或由於離子的轉運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而後產生藥物的效應。這一相互作用,跟底物與酶的相互作用(底物可以誘導酶分子活性部位變構)類似,可認為在藥物的影響下,受體構象也可改變,使與藥物相適應而產生所謂誘導契合。被結合的受體還會影響其餘受體變構。但有些藥物的作用則與它們的化學結構關係不大,如瀉藥硫酸鎂、吸附葯炭末、收斂葯鞣酸及脂溶性的麻醉藥等,其作用是取決於物理性質,包括滲透壓、解離度、溶解度、表面張力等。
量效關係 指在一定範圍內,藥物的效應隨劑量或濃度的增加而相應增加。實驗所得的劑量效應曲線幾乎是一條對稱的S型曲線,它表明在中等劑量時效應變化最敏感。當劑量達到最大效應時,劑量即使再增,效應不變。因而應用半數有效量(ED50)或半數致死量(LD50)最準確。在藥效試驗中,藥物的致死量越大,有效量越小、安全度越高。ED50被用作安全度的指標,這個比值越大,安全度越高。兩者之比,稱為治療指數。影響藥效的因素很多,如藥物的劑量、劑型、給藥方式,以及複合用藥時藥效的增強或減弱等。動物的種類、品種、年齡、性別、體重、個體差異、機能狀況等也能使藥效產生差別,以至相反的結果。
藥物的轉運 藥物在動物體內轉運要通過生物膜,膜上有接受藥物作用及運送物質的酶,以及運送小分子物質的孔道。轉運有兩種主要形式:被動轉運及主動轉運。被動轉運按物理學的擴散或過濾方式通過生物膜,藥物由高濃度區域向低濃度區流動。脂溶性藥物可直接溶解於膜的脂質通過,非脂溶性的小分子則可通過孔道。所以藥物的轉運速度與膜兩側的濃度差、油 /水分配係數和簡單擴散等有關。多數藥物是弱酸或弱鹼,在溶液中同時存在離子態和非離子態,當膜的兩側pH不同時,也可影響藥物的擴散。主動轉運又稱逆流轉運,即由低濃度向高濃度的轉運。它需要消耗能量和有一系列的載體蛋白參與。在膜的一側先形成載體 -藥物複合物,然後通過膜到達另一側並釋放出藥物,載體再回到原來一側。如兩個類似的藥物均以同一載體轉運,則兩葯之間可存在競爭性抑制。易化擴散也是載體轉運的特殊形式,但不能逆濃度轉運,不消耗能量,其他均與主動轉運相同,它們均稱為特殊轉運。
藥物的轉運包括吸收、分佈和排泄的過程。藥物內服后在胃腸道主要通過簡單擴散吸收。內服或直腸給葯易受胃腸pH和食糜充盈度影響,吸收緩慢且不規則,不易迅速達到有效濃度。豬、犬、貓的胃內pH偏酸性,如給予弱酸或中性藥物時容易吸收,而馬、牛、羊則吸收緩慢。靜脈注射直接把藥物引進血液循環,可迅速出現藥效。肌肉和皮下注射須經毛細血管壁,藥物的吸收是按被動轉運方式進行,比較迅速而完全。肺泡的表面積很大,藥物很容易通過上皮細胞簡單擴散,並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吸收也快。與血漿蛋白結合的藥物不能透過腦脊液、腦、紅細胞及腎小球細胞。由於不同藥物對各種細胞成分具有不同的親和力,它們分佈是不均勻的。如硫磺妥鈉在脂肪組織、碘在甲狀腺分佈較多;脂溶性藥物容易透過血腦屏障,而大分子、水溶性或解離型藥物則不易進入等。胎盤具有一般膜的轉運特性,多數藥物均能迅速通過胎膜而進入胎兒循環。
藥物主要通過腎臟排泄。腎小管上皮屬類脂質,腎小管的重吸收屬被動轉運,對於腎小球濾出的脂溶性大的藥物可再重吸收,而對水溶性藥物則重吸收少。尿液pH可影響重吸收,如草食動物的尿液為鹼性,弱酸性藥物水楊酸的排出增加。藥物自腎小管分泌是主動轉運過程,能通過載體分泌某些有機酸和有機鹼藥物。分泌機制相同的兩種藥物合併使用時,亦可發生競爭性抑制。還有許多藥物可以從膽汁排入腸腔,其中一部分由糞排出,一部分由腸粘膜再吸收,主要是脂溶性藥物的再吸收,形成腸肝循環,能使血葯濃度增加,藥效延長。藥物自肝細胞向膽汁轉運是主動轉運過程。此外,藥物還可從肺、汗液、唾液和乳汁排出。有些藥物則可在組織內貯存。因此一些國家的食品衛生管理機構規定,應對乳、肉中的藥物殘留量進行檢測。
藥物的生物轉化 即藥物在生物體內發生的化學結構改變。也稱藥物代謝。經轉化的藥物大多失去活性,增加水溶性和極性,從而降低腎小管的重吸收,使之易於排出體外。主要分為二相反應:第一相包括氧化、還原及水解,第二相為合成或結合反應。第一相反應趨向於增加藥物分子的極性。脂溶性藥物極性低,解離度小,易在腎臟重吸收;水溶性藥物則相反。第一相的代謝物與內源性物質如葡萄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進行第二相的結合反應后,能使藥物滅活,脂溶性降低,水溶性增加,易於排出。
肝臟是藥物轉化的重要器官。肝細胞的內質網上存在微粒體藥物代謝酶系(葯酶);其他部位如腎、胎盤、腸粘膜的線粒體、細胞漿可溶性部分和血漿中的多種酶系則稱非微粒體藥物代謝酶系。前者主要進行脂溶性藥物轉化,後者進行水溶性高的藥物代謝。各種動物所含的葯酶不同,成年的牛、羊、馬含豐富的氧化酶,家禽則缺乏。不同動物酶的活性也有差異,因而出現不同的藥物代謝速度和藥物反應。小鼠、家兔、大鼠、犬體內的酶活性以環已烯巴比妥為例,是按上述順序由高到低;它們的半衰期及麻醉時間亦分別按同樣順序由短到長。不同藥物對肝微粒體酶活性的作用不同,有的可提高酶的活性,加速對其他藥物的轉化,使作用減弱,或加強葯酶對本葯的代謝,使機體產生對本藥物的耐受性;有的則抑制酶的作用,提高對其他藥物的效應或增加毒性。
藥物在體內的轉運與轉化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它與血液直接有關。血葯濃度的變化,基本反映藥物在體內的變化。藥物半衰期是指藥物在血液中濃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它反映藥物由體內消除的時間快慢。通過血葯濃度的測定,採用房室模型推算藥物及其代謝物在體內吸收、分佈、消除的各項參數,可藉此設計出包括劑量、給葯間隔與途徑,以及劑型等給藥方案。
藥物治療 即應用藥物調節或恢復各器官及組織細胞的正常功能。獸醫上常用的藥物大體上分為如下幾類。
中樞神經系統藥物 本類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發揮作用,有的屬抑制性,有的屬興奮性。可分下列幾類:①全身麻醉藥。能抑制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使部分機能暫停、失去意識和感覺,反射與肌肉張力也部分地或完全消失,而仍保持延髓生命中樞的功能。其中吸入麻醉藥如氟烷和甲氧氟烷的優點是藥物隨呼吸進出,容易調節深度。臨床上往往先用硫噴妥鈉、氯胺酮或水合氯醛作基礎麻醉,然後用吸入麻醉藥調節手術所需要的麻醉深度。非吸入麻醉藥如氯胺酮是通過注射迅速分佈腦組織而產生作用,主要阻斷大腦聯絡通路和丘腦向新皮層系統的投射,阻斷痛覺傳導,作用發生快,但時間短。臨床上常用作基礎麻醉(見麻醉)。巴比妥類藥物可分為 3類:長時間葯如苯巴比妥鈉可用於抗驚厥;中時間葯如異戊巴比妥鈉、短時間葯如戊巴比妥鈉和超短時葯如硫噴妥鈉和硫薩利妥鈉主要用作基礎麻醉藥和中、小動物全身麻醉。水合氯醛的作用僅限於大腦,與巴比妥葯相似,其麻醉劑量能抑制延腦中樞與心臟,常作為基礎麻醉;也常與鎮靜葯或麻醉藥配合,如水合氯醛硫酸鎂合劑,以減少毒性。②局部麻醉藥。其作用在於阻斷神經末梢或神經干傳導衝動,使神經支配的部位暫時喪失痛覺反應。常用的有普魯卡因、地卡因、利多卡因和苯佐卡因等。在臨床應用上,對粘膜穿透力強的如地卡因和利多卡因等適於表面麻醉、硬膜外麻醉;毒性小的如普魯卡因適於浸潤麻醉、傳導麻醉;穿透力弱、毒性小、不溶於水和作用持久的苯佐卡因僅作軟膏或撒布劑,用於創傷、燒傷、皮疹等。普魯卡因、地卡因及利多卡因加入腎上腺素,可收縮血管,增強局部麻醉效果。③鎮靜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輕度抑制作用,能使動物安靜,常在診療、高溫或運輸中應用;亦用於野生動物的保定。大劑量可作抗驚厥葯。如氯丙嗪、乙醯丙嗪屬吩噻嗪類,主要抑制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產生安靜、嗜眠,並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微降。安定和利眠寧屬苯二氮類,主要作用於腦幹網狀結構,用於鎮靜和抗驚厥等。安定藥效比利眠寧強20倍。安寧能阻滯丘腦與皮層間的傳導表現輕微鎮靜,亦能降低脊髓神經原間神經衝動,產生鬆弛骨骼肌及抗驚厥作用。溴化物在食鹽中毒時產生鬆弛骨骼肌及抗驚厥作用。溴化物特別是溴化鈣在食鹽中毒時可用作解毒葯。④鎮痛葯。具有緩解或減輕疼痛的作用。人工合成的有哌替啶(或稱度冷丁)、芬太尼、鎮痛新等,常用於中、小動物麻醉前的給葯和馬的急性疝痛。延胡索乙素是罌粟科生物鹼,用於內臟平滑肌器官的持續性疼痛。⑤解熱鎮痛葯、抗風濕葯。本類藥物既能解熱、鎮痛,其中大部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其解熱機理是抑制下丘腦前部神經元,使它不會由於熱原刺激而合成和釋放致熱物質(前列腺素E),因而恢復溫熱感受神經元的反應性,發揮散熱作用而使體溫正常。前列腺素同時又是產生疼痛、參與炎症過程的致痛、致炎物質,由於其合成受到抑制,故也可起到鎮痛、抗炎的作用。本類藥物氨基比林、安乃近及保泰松,為吡唑酮類;水楊酸鈉為水楊酸類。但苯胺類,如非那西汀則無抗炎抗風濕作用,主要用作解熱。近年來人工合成的屬於有機酸類新型抗炎鎮痛葯有消炎痛、炎痛靜和氯滅酸等。⑥中樞興奮葯。具有提高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功能,其中興奮皮層、延髓中樞及對心臟有直接作用的有苯甲酸鈉咖啡因,可用於呼吸和循環衰竭,日射病、熱射病引起的心臟衰弱。對延髓呼吸中樞有直接興奮作用的藥物有尼可剎米(又稱可拉明)和回蘇靈。士的寧是脊髓興奮葯,用於脊髓性不全麻痹。
植物性神經系統藥物 主要通過影響體內的化學傳遞過程而發揮作用。其中直接作用於受體而與之結合的藥物有擬膽鹼葯和擬腎上腺素葯。擬膽鹼葯如毛果芸香鹼,可用於治療胃腸、前胃或子宮弛緩、大腸便秘、子宮蓄膿、胎衣不下、排除死胎等。新斯的明常因其具有直接興奮骨骼肌作用,用於治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重症肌無力、筒箭毒鹼中毒等。擬腎上腺素葯是一類化學結構與腎上腺素相似的藥物,主要作用於心血管系統及支氣管平滑肌,臨床用於抗休克、心臟停搏急救和支氣管痙攣。抗膽鹼葯雖與受體結合,但產生阻斷現象。節后抗膽鹼葯如阿托品常用於治療平滑肌器官痙攣,解除有機磷中毒、阿卡普林副作用和銻劑對心臟的毒性反應,以及麻醉前給葯防止唾液、氣管分泌過多等。骨骼肌鬆弛葯如琥珀膽鹼和筒箭毒鹼常用作麻醉輔助藥用於大家畜檢查和野生動物的保定等。一些制動葯如二甲苯胺噻嗪、埃托非及哌氟苯丁酮也為獸醫所應用。此外,還有通過影響遞質代謝而間接地呈現擬膽鹼藥效應的藥物,如膽鹼酯酶葯。
消化系統藥物 常用的一些消化系統用藥有健胃藥、反芻促進葯、制酵葯、瀉藥和止瀉藥等。健胃藥的主要作用在於提高食慾和加強消化。這類植物葯有具苦味的龍膽和番木酊、芳香味的陳皮和茴香、辛辣味的姜和辣椒等;屬於鹽類的葯有氯化鈉、碳酸氫鈉等。此外,如稀鹽酸和胃蛋白酶可通過補充體內消化液中某些成分的不足而幫助消化。可用作反芻促進葯的有上述擬膽鹼葯、抗膽鹼酯酶葯或酒石酸銻鉀,它們對治療瘤胃積食,前胃弛緩等有效。馬屬動物和牛、羊等草食動物的胃腸容易發酵產生胃腸臌氣、瘤胃臌脹,常用的制酵葯有魚石脂、甲醛溶液、二甲基硅油和松節油。瀉藥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糞的藥物,天然瀉藥有大黃、蘆薈、蓖麻油等;合成藥物有酚酞、雙醋酚汀等。硫酸鈉和硫酸鎂不為腸所吸收而可形成高滲溶液,增加容積,產生機械刺激,促使下瀉。含中性油的液體石蠟和植物油也有潤滑腸道,阻止水分吸收,產生下瀉的作用。止瀉藥中的收斂性止瀉藥能在腸道粘膜表面呈現機械性保護作用,如次硝酸鉍、鞣酸蛋白等;吸附性止瀉藥能以其物理性能吸附毒物、氣體,減少腸道蠕動,如藥用炭、白陶土等。由致病菌引起的下痢宜採用化學治療。阿托品或顛茄酊可以鬆弛腸道平滑肌,減少蠕動,也有助於止瀉。
呼吸系統藥物 主要有祛痰葯和鎮咳葯。前者促進氣管與支氣管分泌,稀釋粘痰,使易於排出,如氯化銨、碳酸銨、酒石酸銻鉀、桔梗和遠志以及乙醯半胱氨酸等。後者能降低延髓咳嗽中樞興奮性,起止咳作用,如可待因、氯哌啶等,咳必清兼具末梢性鎮咳作用。
循環系統藥物 有強心藥、抗貧血葯、止血藥、抗凝血葯和血容量擴充劑等。強心藥中咖啡因、腎上腺素的作用與適應症已如上述。強心苷直接興奮心肌,加強收縮力,作用快,適用於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抗貧血葯如右旋糖酐鐵,能補充造血必需的鐵,治療仔豬貧血等。維生素B12及葉酸可增強造血機能。止血藥是獸醫外科、產科常用藥品之一。余如安特諾新和腦垂體後葉素主要作用於毛細血管;維生素 K或止血敏的作用在於促進凝血因子活性,而凝血酸則是抗纖維蛋白溶解的止血藥。常用的局部止血藥有海綿劑如明膠海綿、止血棉等。抗凝血葯能降低血液凝固,防止血栓形成。肝素主要影響體內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形成。枸櫞酸鈉或草酸鹽等加入血液內可使其脫鈣而產生抗凝,用於輸血。血容量擴充劑,如全血、血漿及右旋糖酐,則是失血后促使迅速恢復血容量的藥物。
泌尿系統藥物 作用於腎臟,促使尿液特別是鈉的排出,並能消除水腫。利尿葯可分為:作用於髓袢升支皮質部的噻嗪類,如雙氫氯噻嗪和氯噻酮;作用於髓袢升支髓質部的速尿和利尿酸;作用於遠曲小管遠段的安替舒通,以及作用於近曲小管的乙醯唑胺等。此外尚有一種利尿的脫水葯,如甘露醇等,靜注后通過滲透壓作用,引起組織脫水,又稱滲透利尿劑,適用於創傷性出血后無尿症和肺水腫等。
生殖系統藥物 常用的子宮收縮葯有垂體後葉素和催產素,多用於催產,或產後止血、胎衣不下;麥角新鹼主要用於產後子宮出血、復舊、內膜炎或胎衣不下。雌激素有已烯雌酚和已烷雌酚、雌二醇等用於產後胎衣不下,排除死胎;孕酮用於安胎和母畜的同期發情。雄激素有丙酸睾酮用於種公畜虛弱。促性腺激素如促卵泡激素(FSH)可促進發情和排卵,提高受胎率;促黃體激素(LH)可促進成熟卵泡排卵,提高受胎率和治療卵巢囊腫等。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絨毛促性腺激素(HCG) 和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的應用均如促黃體激素。前列腺素(PG)是動物體內一種活性物質(autocoid),如PG2α,也稱為局部激素,作用廣泛,在畜牧生產中用來控制母牛同期發情,治療持久黃體引起的不孕症、卵巢黃體囊腫和母馬不發情或異常發情,並用於催產及引產。
影響組織代謝藥物 腎上腺皮質激素中主要影響糖代謝的有可的松、氫化可的松、潑尼松、氫化潑尼松、地塞米松等。它們除對糖、蛋白質、脂肪、水、鹽代謝有影響外,還具有抗炎、抗毒素、免疫抑制和抗休克作用。臨床上用於治療牛酮血病、妊娠毒血症、關節炎、感染性疾病和眼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