篋中集

篋中集

《篋中集》,唐代中國詩歌總集。元結編選。元結收沈千運、趙微明、孟雲卿、張彪、王季友等詩二十四首,命名為《篋中集》。他們詩中沒有盛唐詩中那種慷慨豪雄情調,而以悲憤寫人生疾苦,他們是最先感受到哀敗景象到來的一群人,冷眼旁觀,走向寫實。元結把他們的詩作編在一個集子里,給予了很多的評價。元結主張詩應有規諷寄託,有益政教,故選錄其中以警時人。

內容簡介


《篋中集》,古代中國詩歌總集名。唐元結編。一卷,集其親友沈千運、趙微明、孟雲卿、張彪、王季友等五言古詩共二十四首,命名為《篋中集》。集前有元結於乾元三年(760)所作的序。他們詩中沒有盛唐詩中那種慷慨豪雄情調,而以悲憤寫人生疾苦,他們是最先感受到哀敗景象到來的一群人,冷眼旁觀,走向寫實。元結把他們的詩作編在一個集子里,給予了很多的評價。元結主張詩應有規諷寄託,有益政教,故選錄其中以警時人。集中所收,有一些反映現實的詩,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對白居易新樂府有一定的影響。有明汲古閣刻本及近人徐乃昌影宋刻本,附札記一卷。

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元結編。結有《次山集》,已著錄。是集成於乾元三年,錄沈千運、王季
篋中集
篋中集
友、於逖、孟雲卿、張彪、趙微明、元季川七人之詩,凡二十四首,前有《自序》,稱已長逝者遺文散失,方阻絕者不見近作,盡篋中所有,總編次之,命曰《篋中集》。其詩皆淳古淡泊,絕去雕飾,非惟與當時作者門徑迥殊,即七人所作見於他集者,亦不及此集之精善,蓋汰取精華,百中存一。特不欲居刊剃之名,故託言篋中所有僅此雲爾。其沈千運《寄秘書十四兄》一首,較《河嶽英靈集》所載顛倒一聯,又少后四句,字句亦小有異同,而均以此本為勝。疑結亦頗有所點定。《館閣書目》謂二十四首皆結作,則不然也。千運,吳興人,家於汝北;季友,河南人,家貧賣履,博極群書,豫章太守李勉引為賓客,杜甫詩所謂“豐城客子王季友”也。逖,里籍無考,李白獨孤及皆有詩贈之;雲卿,河南人,或曰武昌人,嘗第進士,官校書郎,今所傳詩一卷,僅十七首,而悲苦之詞凡十三首,則亦不得志之士。彪,潁洛間人,杜甫詩所稱“張山人彪”者,即其人。微明,天水人,名見竇暨《述書賦》。季川即結弟元融,獨書其字,未詳其故,或融之子孫所錄,如《玉台新詠》之稱徐孝穆歟。

元結簡介


篋中集
篋中集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少 時不羈,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於元德秀。天寶十二年(753)舉進士。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里行,又進水部員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罷還京師,卒贈禮部侍郎。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得到皇帝許可。又“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召還流民一萬多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唯過於質樸,文采稍遜。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
元結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要“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上感於上,下化於下”;反對當時詩壇“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不良風氣,開新樂府運動之先聲。他的詩歌有強烈的現實性,觸及天寶中期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舂陵行》、《賊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饑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斂無度,變本加厲。《閔荒詩》、《系樂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規諷時政,或揭露時弊。結幾乎不寫近體。除少數四言、騷體與七古、七絕外,主要是五言古風,質樸淳厚,筆力遒勁,頗具特色。但因過分否定聲律詞采,詩作有時不免過於質直,
篋中集
篋中集
也導致他創作上的局限性。元結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別是其雜文體散文,值得重視。如《寱論》、《丐論》、《處規》、《出規》、《惡圓》、《惡曲》、《時化》、《世化》、《自述》、《訂古》、《七不如》等篇,或直舉胸臆,或托物刺譏,都出於憤世嫉俗,憂道憫人,具有揭露人間偽詐,鞭撻黑暗現實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筆鋒犀利,繪形圖像,逼真生動,發人深省。其他散文如書、論、序、表、狀之類,均刻意求古,意氣超拔,和當時文風不同。《大唐中興頌》文體上採用三句一韻的手法,類似秦石刻的體制,風格雄偉剛峻。後人對元結評價很高,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並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元結深受道家影響。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現存的集子常見者有明郭勛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陳繼儒鑒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黃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孫望校點有《元次山集》。元結所編詩選《篋中集》尚存。

創作心態和文學主張


盛唐社會是一個朝氣蓬勃、個性張揚的時代,是一個氣象恢弘、激情澎湃的時
篋中集
篋中集
代。然而就在這個令人歡欣鼓舞的時代里,以元結為代表的一個不起眼的詩人小群體,以另類的面目出現在了詩壇上。他們在創作心態,審美取向和文學主張上,與盛唐諸位詩人相比較大相異趣。這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稱得上是盛世中的哀音。他們以凄楚寒酸、局促狹小的"小家子氣",來對抗詩壇上盛行的恢弘、明朗、貞剛、壯大的盛唐氣象。本文主要從詩人主體的創作心態及其文學思想的變異這一角度,對這一特殊的小群體進行深人的探討。

《唐人選唐詩》中的《篋中集》


中國唐詩選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1958年出版。此書收入現存的10種唐人編選的唐詩選本:
①佚名《唐寫本唐人選唐詩》,為敦煌石室發現的唐人寫本殘卷。
②元結《篋中集》,用《隨庵叢書》影刻宋代尹家書籍鋪刊本。
殷璠《河嶽英靈集》,用《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
芮挺章國秀集》,用《四部叢刊》影印明初刻本。
令狐楚御覽詩》,用汲古閣本。
⑥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用《四部叢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
姚合極玄集》,用元代至元刊本。
韋莊又玄集》,用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印日本江戶昌平坂學問所官版本。
⑨韋縠《才調集》,用《四部叢刊》影印述古堂鈔本。
⑩佚名《搜玉小集》,用汲古閣本。
書名:唐人選唐詩(十種)(全二冊)

書籍《篋中集》


資料

作者:(唐)元結殷璠等選(原中華上編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年12月第一版1978年9月新一版1978年9月第一次印刷
頁數:707頁
書號:10186·30
字數:355,000
定價:2.35元
格式:PDF
大小:9,828KB

書本介紹

本書由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一九五八年十二月版。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新一版。唐人編選的唐詩選本,現存十種:一、佚名《唐寫本唐人選唐詩》;二、元結《篋中集》;三、殷璠《河嶽英靈集》;四、芮挺章《國秀集》;五、令狐楚《御覽詩》;六、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七、姚合《極玄集》;八、韋莊《又玄集》;九、韋糓《才調集》;十、佚名《搜玉小集》。這些選本是唐代詩歌高度繁榮的產物。它們都是為了一定的目的而編選的。專家的選本,大都激於對當時詩風的不滿,企圖通過選本提倡某種風格,影響詩壇;也有為了總結和反映某一時期詩歌面貌和成就的。他們往往具有一些可貴的藝術見解,也可以看出他們對本時代詩歌創作的評價。而象供最高統治者閱讀的《御覽詩》,則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上層統治集團的文學愛好傾向,也有一些資料價值。
此外,這些選本還保存了一些《全唐詩》中未收的詩篇,如第一種在敦煌石窟里發現的唐人寫本殘卷,這對文學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幫助。

《盛唐詩》中收錄的《篋中集》


導論

第一部分盛唐的開始和第一代詩人
《篋中集》
一、初唐和盛唐
二、過渡時期的詩人
三、社會背景
四、王維:樸素的技巧
五、第一代:開元時期的都城詩人
六、孟浩然:超越典雅的自由

常建

七、王昌齡李頎:都城詩的新趣味
八、李白:天才的新觀念

吳筠

九、高適
第二部分“後生”:盛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引子
十、岑參:追求奇異
十一、杜甫
十二、復古的復古。元結、《篋中集》及儒士
十三、開元、天寶時期的次要詩人
十四、八世紀後期的都城詩傳統
十五、東南地區的文學活動

詩僧

聯句詩
顧況
十六、韋應物:盛唐的輓歌
註釋
譯後記

《唐詩(十種)》書影(明崇禎年間刊本)


這些選本所選大都各有偏重,體現著編者一定的目的。如《篋中集》所選詩歌多為抒發作者“無祿位”、“久貧賤”的悲苦和憤懣,風格質樸,對當時流行的詩風有針砭作用。《河嶽英靈集》選錄開元、天寶時詩234首(今本實數為228首),選取標準兼顧“聲律”、“風骨”,較正確地反映了盛唐詩歌的基本面貌。《國秀集》選錄開元前後詩218首。編選者標榜“雅正”,內容多為奉和應制、侍宴之作;藝術上強調“風流婉麗”的形式美和“可被管弦”的音樂性。《中興間氣集》選錄肅宗、代宗中興時期詩130多首,以“體狀風雅,理致清新”為標準。以上各書大都力圖通過選本提倡某種風格,影響詩壇,或總結展示某一時期詩歌面貌和成就。另一類如《御覽詩》,則為奉憲宗之命而編,以“醇正”為旨,反映出上層統治者對詩歌的喜好。

唐人選唐詩六種-中國古代詩文經典選本


(唐)殷璠等編,蔡宛若註:
內容提要:
《唐人選唐詩六種》收《唐寫唐人選唐詩》、《篋中集》、《河嶽英靈集》、《國秀集》、《極玄集》、《又玄集》6種。
其中《篋中集》,選錄沈千運、王季友、於逖、孟雲卿、張彪、趙微明、元季川7人詩,共24首。內容多為抒寫作者們“無祿位”“久貧賤”的悲苦和憤懣,亦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風格質樸,不事雕飾,且多為五言古詩,對當時流行的“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辭”(《篋中集序》)的詩風有針砭作用。
《河嶽英靈集》選錄開元、天寶時自常建至閻防等24人詩,共234首,但今本實數為228首。其選取標準兼顧“聲律”、“風骨”,較正確地反映了盛唐詩歌的基本面貌,是十種選本中最受重視的一種。
《國秀集》稱選錄90人220首詩,今本實選錄開元前後自李嶠祖詠等85人218首。編選者慨嘆“風雅之後”、“禮樂大壞”,標榜“雅正”,內容多為奉和應制、侍宴之作;藝術上不滿於“以聲折為宏壯,勢奔為清逸”,強調“風流婉麗”的形式美和“可被管弦”的音樂性(《國秀集序》),作為盛唐詩歌選本,則是不很全面的。
《極玄集》選錄王維等21人詩,共100首,今本實錄99首。它也以錢起、郎士元等人為主。
《又玄集》繼《極玄集》之後,“更采其玄者”而編成。此書以“清詞麗句”為旨,序稱選
錄150人300首。今本實錄杜甫等142人,297首詩。
其中《河嶽英靈集》並對入選詩人作了簡要評論,《極玄集》對詩人仕履作了簡注,更可以看出他們對本時代詩歌創作的評價,並有一定的詩史資料的價值。
目錄:
唐寫本唐人選唐詩
睢陽送韋參軍還汾上此公元昆任睢陽參軍
《篋中集》
王昌齡
邯鄲少年行
城旁
送單十三晁五歸
巴陵別李十二
送康浦之京
長信怨
孟浩然
夜泊訪江聞故人在東林寺以詩寄之
與張折衝游耆闍寺
梅道土水亭亭鑫剛波若
與黃侍御北津乏舟
姚開府山池
洞庭湖作
詠青
丘為
答韓大
田家
辛四卧病舟中群公招登慈和寺
對雨聞鶯
幽渚雲
傷河龕老人
陶翰
古意
吊王將軍
李白
……
篋中集
河嶽英靈集
國秀集
極玄集
又玄集(唐)元結殷璠等選唐人選唐詩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DF:
《西方文學名著選讀》中對《篋中集》的評析:
摘 要:每一個人.在歷史的長河裡都是一滴水.他所知曉的事情.所建樹的業績.所掌握的知識和所鑽研的書籍.也都是人類文明史和知識海洋里的一滴水、一段節選。是生活這本大書里的一頁.只能有挑選地瀆.有節選地看。為什麼要選?人生苦短.時間有限.精力不濟,不可能全瀆、全懂。全瀆、全懂.只是一種奢望,實際上也沒有多大必要。這就有了古今以來的各類詩文的“選讀”、“選講”、“選本”。就中國的唐詩來說,從唐元結《篋中集》、殷璠《河嶽英靈集》起.一直代不乏人.出現了數量眾多的選本,《御選唐詩》、《唐宋詩醇》、《唐詩品彙》、《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等等。(共3頁)

與《篋中集》類似的書—《篋中詞》


詞選集。譚獻編選,共6卷,錄清初吳偉業以下至編者並世詞人庄棫等209人,590餘首詞。依《絕妙好詞》例,附己作《復堂詞》1卷。書名“篋中”,仿唐代元結《篋中集》之意,限於篋中所有,就所睹見者選抄。又有《續集》,稱《篋中詞續》,4卷,仿補人補詞之例,始自邊浴禮,至許增止,錄詞人190餘家,詞370餘闋。其中包括重出作家10餘人,及從丁杏舲纂《詞綜補編》、孫麟趾編《絕妙近詞》中採錄的部分作家作品。
譚獻繼承常州詞派的理論,力尊詞體。他的詞論,主要是通過編選《篋中詞》及續集,加以體現和闡述的。他曾自言編選這個選本,就是“以衍張茗柯、周介存之學”(《復堂日記》丙子)。書中所錄詞,大都附有簡要評語,有的作家還系以總評。評語內容,包括對入選詞的思想和藝術的品評,對詞的理論和詞的發展源流的評述等。而其核心,則著力宣揚自己的主張。這個選本,編者用力甚深,光緒四年(1878)自敘說,正集歷“二十餘年,而後寫定”,所以去取較嚴,評騭亦多刻意,對晚清以來的詞壇影響頗大,被當時治詞者奉為圭臬。有《半廠叢書》刻本。

中國詩學中收錄的《篋中集》


第三卷內容提要

中國曆來有“詩的國度”之稱,《中國詩學》是一套百科全書式的著述。它著眼於全方位、多層次地介紹中國詩學的發展演變及相關文化知識,為詩學研究者及愛好者提供一套融可讀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專業工具書。本書是其中的第三卷,主要介紹先秦至現代的詩學著述及有關的研究作品,共分總集(有《詩經》、《文選》、《唐音》等)、別集(有《曹操集》、《江文通集》、《陋軒詩》等)、詩評(有《文心雕龍》、《六一詩話》、《詩家直說》等)幾類。每類中有概述,其作品均按時間先後編排,每一作品即為單獨一個條目,重點介紹有關著作的作者、體例、內容、版本及歷史學術價值等。
目錄:

總集

《篋中集》
《詩經》
楚辭
《文選》
《玉台新詠》
古詩紀
詩歸
古詩選
古詩源
《詩比興箋》
《八代詩選》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樂府詩集》
《古樂府》
《古樂苑》
《漢魏樂府風箋》
《國秀集》
《河嶽英靈集》
《篋中集》
《中興間氣集》
《御覽詩》
《極玄集》
《又玄集》
《才調集》
《松陵集》
《唐百家詩選》
《萬首唐人絕句》
《唐詩鼓吹》
《唐音》
《唐詩品彙》
《唐五十家詩集》
《唐詩類苑》
《唐音統簽》
《唐賢三昧集》
《唐詩百名家全集》
《中晚唐詩叩彈集》
《全唐詩》
《唐詩別裁集》
《唐詩三百首》
《唐詩大系》
《全五代詩》
《西昆酬唱集》
《江湖集》
《月泉吟社詩》
《宋藝圃集》
《宋十五家詩選》
《宋詩鈔》
《宋百家詩存》
《宋詩別裁集》
《千首宋詩絕句》
《宋詩精華錄》
《宋詩選注》
《瀛奎律髓》
《千家詩》
《五七言今體詩鈔》
《唐宋詩醇》
《唐宋詩舉要》
《十八家詩鈔》
《中州集》
《全金詩》
《谷音》
《河汾諸老詩集》
《乾坤清氣集》
《元詩選》
《元詩別裁集》
《雅頌正音》
《盛明百家詩》
《列朝詩集》
《明詩綜》
《明詩別裁集》
《清詩別裁集》
《湖海詩傳》
《清詩鐸》
《晚清四十家詩鈔》
《晚晴簃詩匯》
《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一斑錄》
《近代詩鈔》
別集

概述

《曹操集》
《王仲宣集》
《曹丕集》
《曹子建集》
《嵇中散集》
《阮嗣宗集》
《陸士衡集》
《陶淵明集》
《謝康樂集》
《鮑參軍集》
《江文通集》
《謝宣城集》
《何水部集》
《庾子山集》
《駱賓王文集》
《盧照鄰集》
《楊炯集》
《王子安集》
《陳伯玉文集》
《王梵志詩集》
《曲江集》
《孟襄陽集》
《王右丞集》
《李太白集》
《高常侍集》
《杜工部集》
《岑嘉州集》
《劉隨州集》
《韋蘇州集》
《孟東野詩集》
《韓昌黎集》
《劉夢得文集》
《柳河東集》
《白氏文集》
《元氏長慶集》
《長江集》
《李長吉歌詩》
《樊川文集》
《李義山詩集》
《溫庭筠詩集》
《小畜集》
《林和靖詩集》
《宛陵集》
《歐陽文忠公集》 《篋中集》
《蘇學士文集》
《臨川集》
《蘇軾詩集》
……
詩評
概述

唐人眼中的詩人


當代人眼裡,唐代詩人中,較為大牌的大概是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維、李商隱李賀柳宗元劉禹錫杜牧、韓愈、陳子昂、韋應物等人。但是,這個排行榜並非自古皆然的,上榜的詩人以及他們的排名情況,歷代都有不同。那麼,唐代人眼裡的詩人排行情況或者說知名度是怎樣的呢?
要想準確了解這方面的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得研究作品在當時的傳播情況、評論家們對他們藝術成就的評價、各種文獻對詩人生平事迹趣聞逸事的記載等等。這裡不是寫作學術論文,因此,用了一種取巧的辦法:看不同的作家作品在當時各種選本中的出現情況。出現越多,知名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作品選本固然首先體現的是編選者的審美趣味和鑒賞眼光,帶有相當程度的個人色彩。但是,不得不承認,一個好的選本,往往能大致反映出作家們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與此同時,它們也可以對作家們的知名度產生直接的影響,許多作家的知名度主要就是通過作品選建立起來的。
唐代人選唐詩的本子,專家估計有過20多種,但流傳至今的只有10種。這10種選本的情況也不太一樣,有的是較為正式、全面的篩選,有的只是隨意、小範圍的篩選;另外,它們編選、刊印的時間也各不相同。總之,它們反映唐代詩人知名度的準確性是有限的。
現存10種唐人選唐詩的本子是:《唐寫本唐人選唐詩》(佚名),《篋中集》(元結),《河嶽英靈集》(殷璠),《國秀集》(芮挺章),《御覽詩》(令狐楚),《中興間氣集》(高仲武),《極玄集》(姚合),《又玄集》(韋莊),《才調集》(韋縠),《搜玉小集》(佚名)。
根據上述10種本子,我們得到如下兩個大致情況:

入選本子數量較多的詩人。

有:李白、王昌齡、高適、王維、孟浩然、宋之問沈佺期劉希夷錢起、郎士元、崔顥、韋應物、李頎、崔國輔綦毋潛溫庭筠李益盧綸張籍丘為皇甫冉戴叔倫司空曙、李商隱、於良史、李嘉祐、常建唐彥謙羅隱曹唐薛逢元稹、白居易、劉長卿、孟雲卿、杜審言賈島等人,他們至少都入選兩種以上的選本。

入選作品數量,分兩種情況:

同時在兩種選本中入選詩歌數量名列前茅的詩人有:王昌齡,《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選收17首,《河嶽英靈集》選收16首;錢起,《中興間氣集》選收12首,《極玄集》選收8首;郎士元,《中興間氣集》選收12首,《極玄集》選收8首
在某一種選本中入選詩歌數量名列前茅的詩人有:李白,《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選收43首;常建,《河嶽英靈集》選收15首;王維,《河嶽英靈集》選收15首;崔國輔,《河嶽英靈集》選收13首;高適,《河嶽英靈集》選收13首;盧僎,《國秀集》選收13首;孟浩然,《國秀集》選收7首;崔顥,《國秀集》選收7首;李益,《御覽詩》選收36首;盧綸,《御覽詩》選收32首;楊凝,《御覽詩》選收29首;皇甫冉,《中興間氣集》選收13首;耿湋,《極玄集》選收8首;司空曙,《極玄集》選收8首;杜甫,《又玄集》選收7首;韋莊,《才調集》選收63首;溫庭筠,《才調集》選收61首;李商隱,《才調集》選收40首;宋之問,《搜玉小集》選收6首;崔湜,《搜玉小集》選收4首。
唐人選唐詩,有兩點情況值得注意:其一是,現在公認的偉大詩人杜甫,在當時並非選本常客,只有韋莊的《又玄集》一種選了他的作品;其二是,選本常客中,有不少人在後代逐漸被人遺忘,到今天已經幾乎無人問津,例如崔國輔、崔湜、郎士元。
杜甫的遭遇特別值得一說。據杜甫自己敘述,他是早慧的詩人。七歲時已經會寫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十四五歲開始參加詩壇聚會,並且得到好幾位前輩名流的稱賞。中年以後,詩名逐漸擴大。江南一帶出現了他的詩歌刻本,韋迢郭受任華等人曾經極口稱讚他的詩歌成就。但是,總的來說,杜甫生前,詩名不是很盛。杜甫詩歌,大約是在元稹寫出他的墓誌銘之後,才名聲鵲起的。元稹是杜甫死後九年才出生的詩人,他在墓誌銘中給予杜甫詩歌以空前高度的評價,認為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超過了李白,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詩人張籍喜愛杜詩,達到痴迷程度,竟然把杜詩抄本燒灰服下,希望這樣能夠使自己寫出好詩。編輯《又玄集》的晚唐詩人韋莊,也是杜甫的崇拜者,他不但把杜甫詩歌作為首選,同時還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舊址重修草堂,以表達對杜甫的懷念景仰之情。
誠然,唐代詩人們在今天的名聲,不能說就是最後的結果。藝術作品的命運取決於人們的審美觀念和趣味,會表現出一定的時代性,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沉浮,有反覆。但是,這仍然不妨礙我們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一個詩人,一個作家,一個藝術家,他在當代的名聲,不一定等於他身後的名聲;當代很火的作家,很可能在他死後變為默默無聞,而與此同時,一些生前寂寞的作家,卻完全可能於死後名聲鵲起,乃至名垂千古。

坊刻書與《篋中集》


宋坊刻書之盛宋時坊刻,前有建安余氏,後有臨安陳氏,余已別為之考矣。顧其他散見諸藏書家志、目、題記,不可不匯而錄之,以存天水一朝之文獻。如閩中則有:
建寧府黃三八郎書鋪。乾道改元刻《韓非子》二十卷,見《顧集》。(吳?仿宋刻本跋。)乾道己丑刻《鉅宋重修廣韻》五卷,見《森志》、《楊志》、《楊譜》。
建陽麻沙書坊。紹興庚申(十年。)刻曾忄造《類說》五十卷,見《陸續跋》。紹興癸酉(二十三年。)刻《新雕皇宋事實類苑》七十八卷,見《丁志》、《繆記》。(日本活字印本。)無年號刻魏天應《論學繩尺》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云:建陽書肆所刊。)無年號刻《十先生奧論》四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云:不著編輯者名氏,亦無刊書年月。驗其版式,乃南宋建陽麻沙坊本也。)
建寧書鋪蔡琪純父一經堂。嘉定戊辰(元年。)刻《漢書》一百二十卷,見《楊錄》、《丁志》。刻《後漢書》一百二十卷,見《張志》、《黃賦注》、《黃書錄》、《陸續志》、《陸跋》。
武夷詹光祖月崖書堂。淳佑中刻《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見《張續志》、《瞿目》。
崇川余氏。刻《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十卷,見《天祿琳琅后編》五。(序后刻記云:“謹將監本寫作大字刊行,校證無誤,專用上等好紙印造,與他本不同,收書賢士幸詳鑒焉。崇川余氏家藏。”)
建寧府陳八郎書鋪。刻《賈誼新書》十卷,見《丁志》、《陸志》、《陸跋》。(吳元恭校宋本。)
建安江仲達群玉堂。刻宋麻沙坊本《二十先生回瀾文鑒》十五卷,《後集》八卷,見《丁志》。(日本重刻本。)浙中則有:
杭州大隱坊。政和八年刻重校正朱肱《南陽活人書》十八卷,見《張志》、《瞿目》、(影宋鈔本。)《陸志》。(宋刻本。)
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刻《釣磯立談》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史部·載記》云:“葉林宗從錢曾家宋刻鈔出,后題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刊行。”)刻《澠水燕談錄》十卷,見《丁志》。(校宋鈔本。)《北戶錄》三卷,見《天祿琳琅》六、《張志》、《瞿目》、《丁志》。(明刻,黃丕烈校宋本。)《茅亭客話》十卷,見《黃記》、《朱目》。《卻掃編》三卷,見《朱目》、《丁志》、(影宋本。)《繆續記》。(影宋鈔本。)《續幽怪錄》四卷,見《黃記》、《瞿目》。《篋中集》一卷,見《丁志》。(影鈔宋本。)《曲洧舊聞》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繆續記》。(影宋刻本。)《述異記》二卷,見《繆續記》、(影宋刻本,雲序後有“臨安府太廟前經籍鋪尹家刊行”一行。)《丁志》。(依宋鈔本。)
杭州錢唐門裡車橋南大街郭宅□鋪。刻《寒山拾得詩》一卷,見《黃記》。(雲寒山詩後有一條云云。德輝按:《瞿目》有明刻本,“宅”下是“紙”字,蓋即翻此刻也。)
臨安府金氏。刻《甲乙集》十卷,見《瞿目》。(云:後記刊板處已漫漶,僅存“臨安府”三字,末“金氏”二字,餘不可辨。又云:每卷題名一行,下有“詩”字一行低二格,詩題低三格,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德輝按:此即南宋書棚本,末一行為“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印行”十七字,此存“鋪”之半為“金”,“印”之半似“氏”耳。)
金華雙桂堂。景定辛酉(二年。)刻宋伯仁《梅花喜神譜》二卷,見《錢日記》、《黃賦注》、(云:此書亦載足本《敏求記》,其初刻在嘉熙戊戌。德輝按,今有嘉慶□□松江沈綺?仿刻本,嘉慶庚午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咸豐乙卯漢陽葉志詵仿宋刻本。)《阮外集》。江西則有:
臨江府新喻吾氏。無元號丁未刻《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見《森志補遺》。蜀中則有:
西蜀崔氏書肆。刻王?《南華真經注》二十卷,附《拾遺》一卷,見《瞿目》。(舊鈔本,云:無名序謂得完本於西蜀陳襄之家,以授崔氏書肆命工刊行。)
南劍州雕匠葉昌。紹興三十一年刻程俱《班左誨蒙》三卷,見《張志》。秦中則有:
咸陽書隱齋。慶元丁巳(三年。)《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一百九十七卷,見《楊錄》。晉中則有:
汾陽博濟堂。慶元乙卯(元年。)刻《十便良方》四十卷,見《黃賦注》、《黃書錄》、《瞿目》。又有不詳其地者,為:
斐軒。刻《新增詞林要韻》一卷,見《阮外集》。(云:書中標題則曰《詞林韻釋》,分十九部,而以上去二部依部列於平聲之後,而入聲不獨為部。凡入聲之作平聲、作上聲、作去聲者,文各依類分隸於平上去之後。要皆統於平聲十九部之內。其書出於南宋無疑。)
葛氏傳書堂。紹興三年(壬子。)刻《溫公書儀》十卷,(序後有木記二:曰“傳?┪書堂”;曰“稚川世家”。)見《天祿琳琅后編》二。(雍正三年汪亮采有翻宋刻,日本又翻汪本。)又有宋時書坊至元時猶存者,為:
閩山阮仲猷種德堂。淳熙柔兆涒灘(三年丙申。)刻《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見《天祿琳琅后編》三、《錢日記》、《陳隨筆》、《瞿目》、《莫錄》、《森志》、《繆續記》、《楊譜》。無年號刻《楊氏家傳方》二十卷,見《森志》。丙辰(三年。)刻《說文解字韻譜》五卷,見《天祿琳琅后編》三、《瞿目》。(雲卷一後有墨圖記二行雲“丙辰菖節種德堂刊”,蓋延佑三年槧本。)其刻本之流傳至今,雖為人鑒賞,然雕鏤不如官刻之精,校勘不如家塾之審,收藏家若概以甲本推之,抑亦未免愛無差等矣。

《天下之中說洛陽》中的《篋中集》


1.詩歌、散文、小說,根在河洛詩歌淵源於洛,產生於周。《王風》10篇,大約是東周初年間的洛陽作品。《大雅》與《小雅》,是朝廷的正聲,是周王朝京都樂歌,頌是一種宗廟祭祀用的舞曲。可以說《詩經》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以河洛地區為代表的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散文開啟於洛,其歷史文獻結集為《尚書》。《尚書》不僅是文告、會議記錄等應用文體的濫觴,還開闢了古代散文的先河。《尚書》記言敘事,繪聲繪色,生動形象。不少篇章已出現成熟的辭格,如《梓材》用種地、建房、做器三個生活中常見的事理作比喻,說明創業和守成的關係,自然貼切。記述周代歷史的《逸周書》和洛陽出土的鐘鼎銘文都是早期散文的優秀作品。《尚書》為後世散文創作奠定了基礎。
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在洛陽著《道德經》,標誌諸子散文的出現。《道德經》五千言,結構嚴謹,論理玄妙,想象豐富。作為一本專題論著,它標誌著先秦論說文體的完全成熟。戰國時期的諸子散文,如《莊子》、《孟子》、《韓非子》、《荀子》等,莫不受《道德經》的影響,成書於春秋的《國語?周語》和成書於戰國的《戰國策?周》是洛陽散文的精品。
小說肇始於洛。虞初(前140?—前87年?),號黃車使者,西漢洛陽人。武帝時,任方士侍郎。作小說《周說》,後世尊他為小說家之祖。《漢書·藝文志》著錄小說15家,其中包括《虞初周說》。班固注曰:“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又據《漢書·封禪書》說:“(武帝)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又說:“太初元年,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洛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據此可知虞初是河南洛陽人,漢武帝時以方士得登高官,曾經乘車為武帝訪求仙人,並善於禁咒。
由於《周說》的失傳,幾乎所有的文學史都很少記載虞初的事迹和他的小說創作。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中偶有所記。譚正璧編撰並於1934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說:“書雖不存,但因之被推為古代唯一小說作家”。所以虞初的名字後來被當作小說的代名詞。明人搜集《續齊諧記》和唐人小說八篇,刻為一書,命名《虞初志》。《四庫全書總目》作《陸氏虞初志》,直以“虞初”作書名。湯顯祖有《續虞初志》4卷,大抵搜集前人文章,非自撰寫。清初張潮的《虞初新志》也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匯為一編,共20卷。后鄭澍若又有《虞初續志》12卷。各種“虞初志”都是短篇小說選集。
在中國文學史上,虞初對小說創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後世稱虞初為小說創作的鼻祖,由此可見虞初及其《周說》在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史上的非凡地位。
洛陽,作為文學之根,源出詩歌、散文、小說三大文學。它們波瀾壯闊,一瀉千里,走過漢魏,走過唐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文學高峰。從當今文化遺跡和如峰的聖典中,仍能勾勒出洛陽古代文學的輝煌曲線。
2.河洛文學源遠流長夏商周三代都洛,其歷史文獻結集為《尚書》。
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在洛陽著《道德經》,標誌著諸子散文的出現。
秦漢時期的洛陽散文繼承了先秦散文的優秀傳統,主要成就集中在政論和史傳兩方面。“食河南,洛陽十萬戶”的秦丞相呂不韋所著的《呂氏春秋》、西漢洛陽才子賈誼著的《過秦論》、《論積貯疏》、遊學都城洛陽的東漢哲學家王充著的《論衡》等,都是這個時期政論的傑出代表。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七子”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獨特的“建安風骨”。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俊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城洛陽的散文著作燦如繁星。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越來越濃,駢儷傾向日益明顯,遣詞造句的技法更為講究,體裁也愈加多樣。曹操文風,清峻通脫、慷慨沉雄;曹植章表,才華橫溢、辭藻繁富;陳壽的《三國志》、酈道元的《水經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等皆為都城洛陽散文之佳作。西晉以後,“駢文”興起,並盛行於南北朝,奠基作家為移居洛陽的陸機。駢文比漢賦表達功能豐富,因而歷代都有繼作,且不乏佳作名篇。
魏晉的筆記小說,志人或志怪,注重故事性和藝術性,代表著中國文學一個方向。張華的《博物志》,以及見於著錄的《魏武故事》、《曹瞞傳》等均是當時都城洛陽的小說力作。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北方游牧民族把他們的文化也帶到中原,如著名的樂府民歌敕勒歌》就是鮮卑人的民歌,後由鮮卑語譯成漢語。著名的《木蘭詩》就最先流行於洛陽。“東市”、“西市”是當時的洛陽的市場,“可汗”是北魏皇帝的稱謂。該詩敘事曉暢,風格古樸,代表了北魏文學的最高成就。北魏時誕生有一部30餘萬字的輝煌著作《水經注》,這是一部地理學著作,更是一部文學作品,是北朝遊記散文的代表作。
隋統一全國、隋煬帝遷都洛陽后,南北詩風出現融合趨勢。隋煬帝博學多才,善詩賦,曉音律,雅好“梁陳”之音,崇尚“華艷”之美,一批南朝舊臣把清綺的詩風帶到帝都洛陽。煬帝首創進士科,以詩賦文學作為選拔官吏的依據,極大刺激了詩歌的發展,為後來唐朝詩壇的高度繁榮奠定了基礎。
唐代洛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之都,中國詩歌在這裡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為地方官吏,也常來東都獻詩,他們的詩歌創作被視為“唐音”的發端。武則天以洛陽為神都時期,與宋之問齊名的是沈佺期,二人的詩崇尚靡麗,美如錦繡,學者們都模仿他們的作品作近體詩,號為“沈宋體”。
盛唐時,詩人李白少年時生活在洛陽,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白首次到長安謀仕未果,憤然離開長安,三顧東都,先後拜會了故友元丹丘、結交了偉大詩人杜甫,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共同在東都遊歷和居住。與洛陽籍詩人元結編著《篋中集》,留下了四十餘首讚美洛陽的不朽詩篇。《篋中集》所收的五言古詩極多,其詩《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都是名篇佳作。
唐時,與元結同時代的洛陽籍詩人獨孤及,其《毗陵集》在唐代文學史上也很有影響。
中唐詩人,影響最大的是久居洛陽的白居易和洛陽籍詩人元稹,二人並稱“元白”,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元白詩深受人們喜愛,四海之內,士庶、僧徒、孀婦、處女莫不吟誦,京都洛陽更是風行有加。元白詩的七言長篇歌行,時人稱為“長慶體”。元稹去世后,白居易與洛陽籍詩人劉禹錫為詩友,有《劉白唱和集》。
自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居洛陽,長達十八年,死後葬於龍門東山(香山)琵琶峰。他是我國歷史上極負盛名的偉大詩人,一生詩作甚豐,流傳至今的有3000多首,而其中有800餘首是吟唱洛陽的。
中唐時期,與元白詩不同風格的是韓愈派詩人,其詩豪放怪奇,被稱為硬體詩。此派詩人中,以盧仝、李賀為代表。盧仝隱居洛陽城中,自號玉川子,甚為韓愈所推崇,韓愈所極力稱讚的另一個詩人李賀,字長吉,出生於洛陽福昌,終年27歲,由於負才不遇,思想孤僻,善於吟鬼,詩作極其精彩,人稱“詩鬼”,稱其詩為“長吉體”。
隋唐五代時期,帝都洛陽的北邙山及周圍諸山是王公大臣、文人雅士禮葬之地。洛陽出土的數千方墓誌,大都是出自當時著名文學家之手,保存了一大批優秀散文作品。
北宋時期,曾做西京留守的歐陽修,居洛十九年而著《資治通鑒》的司馬光,以及洛陽籍文學家尹洙,哲學家邵雍二程、呂公著、文彥博等均是當時的文學泰斗。特別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葬於伊川的文學家范仲淹所寫《岳陽樓記》等是不朽的散文名著。洛陽籍文學家尹源、趙皇仁、張鑄等也以散文見長。
唐代時,帝都洛陽出現了傳奇小說即文言短篇小說,內容多傳達奇聞軼事,主要題材已不限於鬼神靈怪,還有愛情、歷史和俠義等,反映面廣,生活氣息濃,展現了豐富多采、充滿喜怒哀樂的人間風俗世界。元稹的《鶯鶯傳》和房子里的《楊娼傳》是其代表作品。這兩位洛陽籍著名文學家的傳奇小說以愛情故事為題材,情節曲折,哀婉動人,人物形象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金元之際,北方詩壇萬馬齊喑,避居洛陽山區的元好問成為唯一特別引人注目的詩人。元好問居洛陽福昌的五年間,寫出了不朽的詩評——《論詩三十首》。這組詩,評論了自漢魏至宋代的許多重要詩家和流派,揭示了元好問對詩歌創作的主張和追求。清人翁方綱在《石洲詩話》里說:“先生一生識力皆具於此。”田雯在《古觀堂雜著》里稱讚這30首論詩之詩“議論闡發,皆有妙理”。在兵連禍結的金元戰爭中,元好問顛沛流離,寫下了不少喪亂詩,這些詩表達了詩人“西南遙望腸堪斷”、“家亡國破此有留”的悲憤心情。其後,洛陽籍詩人張澄劉煥等成為全國聞名的文學家。
唐代以後,宋元的話本小說,明代的長篇小說和白話短篇小說在洛陽得到廣泛流傳,創作活動也很活躍。洛陽的地方戲劇也不斷吸收小說的故事情節,形成獨具特色的劇目。到清前期,代代相濟的河洛小說創作傳統鑄造了文學巨著《歧路燈》。
《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原名李海觀,字孔堂,號綠園,祖籍洛陽西的新安馬行溝。《歧路燈》凡108回,60餘萬言。該書以康乾盛世時期的開封為背景,記述了貴族子弟譚紹聞從墮落到改邪歸正的故事,全書人物眾多,中原俚語風情盡入書中,李綠園用他的巨筆豐富了我國文學藝術的人物長廊,這部偉大作品為後人了解封建社會提供了寶貴資料。
清代洛陽地區的長篇小說還有《黛眉寨》,《黛眉寨》署名西山外史。目前僅發現一部完整的清代手抄本和民國時期的兩個手抄殘本。據記載,這本小說有民初的刻本,但尚未發現。據研究,西山處史是清代道光年間新安縣舉人張象山的號。西山外史實際上是《黛眉寨》一書的整理者,這和《水滸傳》、《三國演義》有相同之處,是一部在人民群眾上百年集體創作的基礎上,經作家進行整理加工所創造出來的話本小說,全書一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