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食兩用食物
葯食兩用食物
葯食兩用食物即既可以作為可口的食品食用,又能夠當做藥材治病的食物。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於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葯食兩用的中藥名單84種,這84種中藥,即可以作為食品用,也可以作為藥品用,是進行食品或保健食品開發的重要原料。
中藥與食物的關係是――葯食同源。大家知道,中醫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藥和針灸。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於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中的少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叫做葯食兩用。由於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藥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知道了中藥和飲食物的來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就不難理解藥食同源的說法了。
中藥與食物的共同點:可以用來防治疾病。
它們的不同點是:中藥的治療藥效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葯勁大”,用藥正確時,效果突出,而用藥不當時,容易出現較明顯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及中藥那樣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於立刻產生不良的結果。但不可忽視的是,藥物雖然作用強但一般不會經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天天都離不了。我們的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並不亞於中藥的作用。因此正確合理地調配飲食,堅持下去,會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橘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廣藿香。
人蔘、人蔘葉、人蔘果、三七、土茯苓、大薊、女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貝母、川芎、馬鹿胎、馬鹿茸、馬鹿骨、丹參、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門冬、天麻、太子參、巴戟天、木香、木賊、牛蒡子、牛蒡根、車前子、車前草、北沙參、平貝母、玄參、生地黃、生何首烏、白及、白朮、白芍、白豆蔻、石決明、石斛、地骨皮、當歸、竹茹、紅花、紅景天、西洋參、吳茱萸、懷牛膝、杜仲、杜仲葉、沙苑子、牡丹皮、蘆薈、蒼朮、補骨脂、坷子、赤芍、遠志、麥冬、龜甲、佩蘭、側柏葉、制大黃、制何首烏、刺五加、刺玫果、澤蘭、澤瀉、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羅布麻、苦丁茶、金蕎麥、金纓子、青皮、厚朴花、薑黃、枳殼、枳實、柏子仁、珍珠、絞股藍、葫蘆巴、茜草、篳茇、韭菜子、首烏藤、香附、骨碎補、黨參、桑白皮、桑枝、浙貝母、益母草、積雪草、淫羊藿、菟絲子、野菊花、銀杏葉、黃芪、湖北貝母、番瀉葉、蛤蚧、越橘、槐實、蒲黃、蒺藜、蜂膠、酸角、墨旱蓮、熟大黃、熟地黃、鱉甲。
潤發(使頭髮滋潤、光澤)類食物:鮑魚。
烏鬚髮(使鬚髮變黑)類食物:黑芝麻、核桃仁、大麥。
長鬍須(有益於不生鬍鬚的男性)類食物:鱉肉。
益志(增強志氣)類食物:百合、山藥。
增神(增強精神,減少疲倦)類食物:茶、蕎麥、核桃。
耐飢(使人耐受飢餓,推遲進食時間)類食物:蕎麥、松子、菱角、香菇、葡萄。
散風寒類(用於風寒感冒病症)食物:生薑、蔥、芥菜、芫荽。
清熱燥濕類(用於濕熱病症)食物:香椿、蕎麥。
祛風濕類(用於風濕病症)食物:櫻桃、木瓜、五加皮、薏苡仁、鵪鶉、黃鱔、雞血。
平肝類(用於肝陽上亢病症)食物:芹菜、番茄、綠茶。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15至30克(大劑量9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火麻仁
火麻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卵磷脂、亞麻酸、維生素B1及鈣、鐵礦物質、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等。含脂肪油約26%。經常食用火麻仁有潤腸胃、滋陰補虛、助消化、明目保肝、祛病益壽之功效,對便秘、三高、抗衰老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被稱為“長壽麻”或“長壽油”。
用法提示:古代通常將火麻仁入葯,食療方記載甚少。流傳至今的火麻仁現在普通用來製成食品,據全國粗略統計,有火麻油、火麻糊、火麻湯、火麻粥、火麻奶等火麻養生產品達上萬種之多,其中最為食客普遍接受的數亦舒堂火麻油和亦舒堂火麻糊,火麻油可作為家常食用油天天吃,一般一天提倡25g。火麻糊可以直接沖泡,每天控制用量1小包即可。
葯食兩用食物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至9克,宜後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塗敷。薄荷不
葯食兩用食物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6至15克(殺蟲60至120克);或入丸、散。檳榔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故不宜多服。
葯食兩用食物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至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酒、醋調敷。半夏使用不當可引起中毒,表現為口舌咽喉癢痛麻木,聲音嘶啞,言語不清,流涎,味覺消失,噁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出現喉頭痙攣,呼吸困難四肢麻痹,血壓下降,肝腎功能損害等,最後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生半夏有毒,誤服失音不誤,多飲生薑汁即響矣。
葯食兩用食物
別名:繭黃、綿繭、繭蛹子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9克。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調敷。
葯食兩用食物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9至1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10至15克(鮮品30至60克)。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15至30克;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塗。
別名:真北沙參、萊陽參、遼沙參、野香菜根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6至12克(鮮品加倍);或入丸、散,膏劑。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至9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泡洗。劑量不宜過大。大量服超過15克,可引起嘔吐。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2至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搐鼻;或為丸納齲齒孔中;或浸酒擦。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9至15克;或入丸、散;或浸酒。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10至30克,先煎;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摻或調敷。
別名:蒼耳、老蒼子、蒼子、蒼刺頭、毛蒼子、痴頭猛、羊帶歸、羊負來、只刺、道人頭、蒼耳實、胡寢子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至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本品有毒,劑量過大可致中毒,輕者表面為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繼則出現頭昏頭痛,嗜睡或煩躁不安,心率增快或減慢,低熱出汗,兩頰潮紅而口鼻周圍蒼黃或出現輕度黃疸,肝腫大,嚴重時可發生昏迷抽搐,休克、尿閉,胃腸道大量出血或出現肺水腫,以至呼吸,循環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解救方法:輕度中毒者應暫停飲食數小時至一天,在此期間大量喝糖水。嚴重者早期可洗胃,導瀉及用2%生理鹽水高位貫腸,同時注射25%葡萄糖液,加維生素C500毫升;預防出血,可注射維生素K及蘆丁;必要時考慮輸血漿;保護肝臟;可服枸櫞酸膽鹼,肌肉注射甲硫氨基酸;低脂飲食。民間也有用甘草綠豆湯解毒的可配合使用。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5至9克;熬膏或入丸、散。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5至12克(大劑量3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酒浸塗。
丁香:
性味歸經:辛、溫,脾、胃、腎經。
用量用法:2~5克。
八角茴香:
用量用法: 5克。
刀豆:
性味歸經:甘,溫。歸胃、腎經。
用量用法: 10~15克。
小茴香: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功效應用: 1.散寒止痛:主治寒疝腹痛及睾丸偏墜腫痛。每與暖肝行氣止痛藥同用。2.行氣和胃:可治胃寒脹痛,食少嘔吐等症。可伍溫中散寒葯。
用量用法 3~8克。
小薊:
性味歸經:甘、涼。歸肝、脾經。
用量用法:內服:煎湯7.5~15克(鮮者50~100克);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山藥: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應用: 1.益氣養肺:脾胃虛弱症,肺虛症. 2.補脾肺腎:消渴症(,腎陰虛症。
用量用法: 15克。
用藥忌宜:本品養陰而兼澀性,能助濕,故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不宜單獨用,實熱邪實者忌用。
山楂:
性味歸經: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
用量用法: 10~15克,大劑量30克。
馬齒莧:
性味歸經:酸、寒。歸大腸、肝經。
功效應用: 1.清熱解毒涼血:濕熱瀉痢;熱毒癰癤;赤白帶下 2.止血通淋:崩漏;血淋;熱淋
用量用法:用量10克。
烏梢蛇:
性味歸經:甘、平、無毒。歸肝經。
用量用法: 3~12克。
用藥忌宜:血虛生風者忌用。
烏梅:
性味歸經:酸、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應用: 1.斂肺:肺虛久咳。2.澀腸:久瀉久痢。3.生津:虛熱口渴.4.安蛔:蛔厥腹痛。
用量用法: 10~15克。
用藥忌宜:本品酸澀收斂,內有實熱積滯者不宜單用。
木瓜:
性味歸經:酸、溫。歸肝,脾經。
功效應用:1.舒經活絡,適用於風濕痹症,手足麻木,腰膝疼痛,筋骨無力,配伍祛風濕葯同用。2.化濕和胃,主治濕濁傷中,吐瀉轉筋;腳氣腫痛,衝心煩悶。常配溫化寒濕葯。此外,本品還可用治胃津不足,口乾口渴,食少納呆之症。
用量用法: 6~12克。
火麻仁: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胃、大腸經。
用量用法: 10~15克。